拯救逻辑与国族话语:中国电影批评的战时生态:1937-1949 影视理论 张波
none
¥
26.1
5.8折
¥
45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张波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49366
出版时间2022-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定价45元
货号300_9787208149366
上书时间2025-01-0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正版特价新书
- 商品描述
-
目录:
序 曲春景
引言
章 走向中国电影批评的深处与背后
节 中国电影批评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思路概要
第三节 研究内容提要
一、国族诠释话语
二、现实主义的电影理想
三、批评主体身份建构中的多重视野
四、批评主体自我意识的凸显与反思
五、由“地域与身份”建构的批评话语
第二章 国族诠释及其畸变
节 国族诠释的问题域
第二节 电影批评中国族诠释的爱国立场
一、为“国”而作
二、拓展电影放映范围:下乡、入伍、出国
三、国族本位的电影观
第三节 国族诠释下的畸变:《新影坛》与“事仇民族主义”姿态
一、亲影评与“事仇民族主义”
二、批评立场的建构与失衡
第四节 国族诠释的背后——批评的思想资源与社会影响
一、影评中国族诠释的话语
二、影评者的爱国者身份
三、国族意识来源的多重向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家国理想与“现实主义”变奏
节 现实主义电影理想的多重维度
一、反映现实与鼓动
二、“民族电影”提法中的现实主义诉求
三、反映现实的电影创作主张与反公式化
第二节 现实主义电影理想的批判立场
一、反对与呼吁
二、从社会与阶级的角度切入批评
三、政治是非判断下的电影艺术创作评价
第三节 现实主义电影批评的思想资源与影响
一、现实主义影评立场的思想资源
二、现实主义电影批评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观他:外国电影面面观及其背后
节 外国电影“威胁论”
一、对电影商业利润乃至经济利益的蚕食
二、“问题”的变与不变
三、“毒素”问题:社会教育与意识形态
第二节 两种评价:关于本电影的优劣
一、抨击本影片和本电影政策
二、来自《新影坛》的肯定
第三节 民族视野下的批评方式
一、“敌我”思维
二、反法西斯维度
三、重视观众接受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审己:影评者的自我反思
节 对电影批评地位及功能的认识
一、引导观众与鼓动观众
二、服务群众与服务“”
第二节 对批评者的要求:关于立场和修养
一、公正客观的批评立场
二、专门的理论修养
第三节 影评中的一个观点:缺乏“合格影评者”
一、质疑影评者群体素质的批评话语
二、“软硬之争”影响的延续
三、淡化“技术批评”的缘由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本之外:地域、身份与话语优势
节 指摘港沪:来自大后方与“伪满映”的评价
一、对、上海的猛烈抨击
二、后方批评者身份的“居高临下”
三、“伪满映”的凝视与敌意
第二节 来自港沪:辩解与自我建构
一、辩解与契合
二、关于古装片与民间故事片的评价问题
第三节 批评话语的建构与“批评暗流”
一、围绕《木兰从军》的评价
二、附逆影人与伪片问题
本章小结
结语
参文献
一、报刊、资料
二、回忆录、传记、文集、述历史
三、研究文献
附录
阳翰笙:关于国电影之建立(存目)(《电影》
期,1938年3月)
郑伯奇:苏联电影给予中国电影的影响(存目)(《中苏文
化·苏联戏剧电影专号》第7卷第4期,1940年10月)
中国电影的路线问题——座谈会纪要(存目)(《中国电影》
创刊号,1941年1月)
莫讳:灰黄了的上海电影(存目)(《银銮殿》第2期,1941
年5月)
郑用之讲,王绍清记:民族本位电影论(存目)(《中国电
影》卷第3期,1941年3月)
王陵:战时电影编剧论(存目)(《中国电影》卷第2
期,1941年2月)
黄天佐:中国电影建设运动(存目)(《新影坛》卷
第3期,1943年1月)
七人影论:反对伪片倾销运动的认识(存目)(《华商报》
1949年4月3)
国产影片出路问题座谈会(存目)(《大公报》1948年1月
25)
后记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论述1937年到1949年这一特殊的战争时期的电影批评。
作者简介:
张波,济南大学文旅学院副教授,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电影学博士,兼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专委会理事等。主持社科艺术学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面上一等资助项目等;已出版新媒体通论,在专业期刊发表多篇。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