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顶菊表观遗传多样与入侵生物生态学 生物科学 王慧 等
none
¥
32.55
4.8折
¥
6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王慧 等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50795
出版时间2020-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236页
字数286千字
定价68元
货号xhwx_1202319098
上书时间2024-12-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正版特价新书
- 商品描述
-
目录:
章 入侵植物的化学计量学及生理生态学
节 黄顶菊碳氮化学计量特征及其能量利用策略
一、不同生境黄顶菊c、n、p化学计量特征
二、不同n、p添加水对黄顶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三、黄顶菊及其共生植物能量利用策略的比较
第二节 种间竞争对入侵植物黄顶菊氮素利用策略的影响
一、不同形态氮素添加对入侵植物黄顶菊与本地共生植物竞争的影响
二、种间竞争及杀真菌剂对入侵植物黄顶菊与本地植物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
第三节 黄顶菊凋落物分解特
一、施氮和埋土对黄顶菊凋落物的分解及养分释放特征的影响
二、黄顶菊不同器官凋落物的分解及养分释放特征
三、黄顶菊凋落物的分解特
四、凋落物和植物种间竞争对黄顶菊和本地植物生长特的影响
第四节 不同地区菊科入侵植物与本地种光合特征比较
一、云南地区4种菊科入侵植物与本地种熊耳草的光合特征比较
二、山东地区2种菊科入侵植物与本地种小蓟光合特征比较
三、河北不同地区入侵植物黄顶菊与本地种苍耳光合特征比较
四、辽宁地区2种菊科入侵植物与本地种紫苑光合特征比较
五、不同地区菊科入侵植物与本地种光合特征差异
参文献
第二章 入侵植物黄顶菊的化感作用及入侵生态学
节 黄顶菊的化感作用
一、黄顶菊入侵地各样地植物群落组成与数量特征
二、不同生理特的黄顶菊浸提液对多年生黑麦草萌发与生长的影响
第二节 黄顶菊入侵土壤n循环及氨氧化微生物多样
一、黄顶菊入侵对土壤理化质的影响
二、黄顶菊入侵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的影响
三、黄顶菊入侵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多样的影响
第三节 黄顶菊入侵的菌根生态学
一、黄顶菊入侵地土壤环境及丛枝菌根真菌多样
二、黄顶菊扩张过程丛枝菌根真菌生态学功能
三、不同生态环境丛枝菌根真菌对黄顶菊的影响
第四节 黄顶菊入侵地植物群落和土壤生物群落特征
一、黄顶菊对不同入侵地植物群落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二、黄顶菊对入侵地群落动态及植物生长生理特征的影响
三、黄顶菊对入侵地土壤线虫的影响
参文献
第三章 入侵植物黄顶菊dna表观遗传多样及其生态适应
节 黄顶菊dna表观遗传多样变化特征
一、黄顶菊种子萌发过程中dna表观遗传多样
二、黄顶菊不同器官和不同发育阶段dna表观遗传多样
三、不同入侵地区黄顶菊dna表观遗传多样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 重金属cd和复合盐碱胁迫下黄顶菊dna表观遗传变异及生态适应
一、重金属镉胁迫下入侵植物黄顶菊生理生态响应
二、重金属镉胁迫下黄顶菊dna表观遗传多样分析
三、盐碱胁迫下入侵植物黄顶菊生理生态响应
四、盐碱胁迫下黄顶菊dna表观遗传多样
第三节 不同施氮梯度下黄顶菊表观遗传变异与表型可塑响应特征
一、不同施氮量梯度下黄顶菊生理特及表型可塑分析
二、不同施氮梯度下黄顶菊dna表观遗传变异
参文献
第四章 入侵植物黄顶菊的生态调控与资源化利用
节 黄顶菊生长、能力对模拟天敌危害的响应
一、入侵植物黄顶菊对刈割处理生理生态响应
二、入侵植物黄顶菊对模拟天敌生理生态响应
三、入侵植物黄顶菊对氮肥调控的生理生态响应
第二节 替代牧草对黄顶菊生物量分配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第三节 黄顶菊提取物和光活化毒α-三噻吩对棉铃虫的生物活
一、三种不同黄顶菊提取物对棉铃虫幼虫肠道酶活的影响
二、黄顶菊提取物α-三噻吩对棉铃虫的作用方式研究
参文献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近十几年来开展的针对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入侵植物黄顶菊的化学计量学、生理生态学、化感作用及入侵生态学,揭示了入侵植物与土壤环境之间相互反馈调节机制,进而从表观遗传学角度探究入侵植物黄顶菊生态适应获得的表观遗传机理,后简要阐述黄顶菊生态调控策略和资源化利用方法。本书大的特点是对入侵植物的化学计量学等生理生态特征及其与共生生物生存的能量利用策略进行研究,并将表观遗传学应用于黄顶菊生态适应机理的研究,为其他入侵植物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能够为从事人侵生物学研究的相关人员提供非常好的借鉴。
作者简介:
王慧,副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农业生物多样与生态农业创新团队科研骨干;2011年博士于南开大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专业;2011年7月至今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从事生态农业、外来植物入侵与生物多样保护相关研究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2015年至今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兼沈阳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先后主持和承担自然科学、天津市自然科学、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项目、级院所长项目、协同创新项目等多项课题。发表50余篇,其中ci收录10篇,参编著作3部,获已授权发明专利2项,参与制订标准2项,培养6名。获中华农业科技进步1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1项。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