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忆皇城脚下 散文 贾英华
  • 杂忆皇城脚下 散文 贾英华
  • 杂忆皇城脚下 散文 贾英华
  • 杂忆皇城脚下 散文 贾英华
  • 杂忆皇城脚下 散文 贾英华
  • 杂忆皇城脚下 散文 贾英华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杂忆皇城脚下 散文 贾英华

这是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晚清研究学者——贾英华部随笔辑。他是广大读者所熟知的晚清人物传记作家,曾以《末代皇帝的后半生》一书成功续补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先后撰写十几部晚清“末代人物”纪实作品,并被译成多种文字。他所撰写的人物,无不是他熟悉的忘年挚友或主人公的妻子。为此,作家二月河撰写荐语:主人公皆他熟识之人,实乃奇缘。

18.85 4.2折 45 全新

库存4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贾英华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10456398

出版时间2016-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311页

字数160千字

定价45元

货号xhwx_1201343731

上书时间2024-11-29

智胜图书专营店

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皇城往事
杂忆皇城脚下——几条长街短巷,半部晚清民国史
北京炸丸子·御膳·末代太监
百年争议今未休——写在《慈禧外传》出版之际
读书·写书·藏书
刍议金丝楠
艺锥篇
梦悟呓语——夜览捷兄诗辑杂感
应“片儿白”邀序
水流云在——读《水火集》有感
山海诗韵塑大干——试析吴秋明画作
一叶一菩提——《如歌》荐语
意境——《数码摄影艺术解析》序
妙趣横生解世态
吟咏皆诗情——读凤林诗词辑随感
曲自天成——《画意摄影》赏析
故都人物篇
末代皇弟溥任的百年沧桑
李文达的传奇人生——暨《末代皇帝的后半生》幕后的故事
暮霞走笔映诗情——记舒湮
天然未饰的人格——远行的冯牧
侧记钱立言
一代书法大家郑诵先——点滴忆恩师
“怪人”冯其利
郑成思周年祭
难忘与歌手高枫一夜之缘——相约成功之际
文史札记篇
史鉴堪为良师在——兼谈晚清研究的“定海神针”
末代皇后婉容的裁缝
掌控大清的帝后权臣
乱世掌国——议民国大统
纵论世界末代皇帝
意外淘得两部奇书
电字溯古——从古希腊文和甲骨文谈起
往事追忆
琐忆我的母亲
老夫聊发狂——佯充模特过把瘾
我为末代皇帝溥仪捉刀题写墓志内幕
结缘《中华儿女》
琐记
红领巾生活追忆
品读篇
商道——读《闯业》感怀
种玉为月——写在《小川》问世之际
云中谁寄锦书来
史鉴堪思——简评《传》
嘤其鸣矣抒友声
人生的答卷要以“诚信”写成——读王馨吉小朋友作文有感
春意——简析严马茜艺同学的《春桐》
——读董玲薇小朋友诗作
紫禁城篇
末代太监重游故宫
末代太监孙耀庭碑文
游记篇
司马迁故乡行
三义坟·中国《赵氏孤儿》·法国《中国孤儿》
诗文篇
悼忘年挚友张震寰先生
游张家界占
后记

内容简介:

杂忆皇城脚下是作者贾英华的一部随笔集,里面浓缩了皇城脚下的历史和作者的人生感悟。透过东四的几条街巷和行走其中的皇亲国戚,半部晚清民国史尽在其中矣。由于作者生于斯、长于斯,与这些人物有亲密的接触,又长期致力于晚清史的研究,书中披露的慈禧外传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溥仪的墓志铭、皇弟溥杰、溥任、皇后婉容、太监孙耀庭等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及与作家、书法家李文达、舒湮、冯牧、郑诵先等的深厚情谊,既可释疑解惑,大白;又寓教于事,感人至深。

作者简介:

贾英华,作者为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晚清研究学者、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华文学院客座教授。其代表作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成功续补了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他还著有末代太监孙耀庭末代皇弟溥杰末代皇帝之“嗣”毓喦末代皇帝后一次婚姻解密暨末代皇帝的非常人生末代皇妹韫稣末代皇叔载涛末代国舅润麒末代皇族的新生你所不知道的溥仪等十一部晚清人物纪实作品。余如怎样写人物传记新中国国旗、国歌、、纪年的诞生作品等,入选“中国当代人物传播100家”,作品多次获奖,被译成英、、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出版。先后被新华社、中新社、报以及纽约时报等外数百家媒体评介。作者多年来采访数百人,搜集大量晚清以来人物数百小时录音、数千幅历史照片,自费拍摄末代太监游故宫末代皇族生活实录等珍贵历史纪录片。曾应邀于北京大学暨台湾五所大学等讲学。是大型纪录片故宫讲述人之一。贾英华曾捉刀为末代皇帝溥仪题写墓志,为末代太监孙耀庭撰题碑文。书法作品曾入选中国首届名人名作展、当代名人书画展等。

精彩内容:

——几条长街短巷,半部晚清民国史
每逢京城飘落晶莹的雪花,使我不禁追忆起童年时街头的美妙雪景,俨然一幅惟妙惟肖的立体油画。

自幼,我生长在北四九条东。后来,那儿通常被称作“东四南小街”。稍大些才知,“东四”乃“东四牌楼”的简称,尔后牌楼被拆掉,惟剩东四这个地名。
也不知是否童年的梦幻,遥想往事,依稀忆起门前的青石板路上,每天清晨吱吱响起的送水木车。拉车的是一对品貌端正的老年夫妇,打我记事起,老两居住在十二条胡同水井旁。据说,早年那儿有一眼清泉,渐渐演变成了自来水站。两位老人姗姗而行的脚步以及两鬓染霜的白发,大多伴着凄美的雪花,悄然进入我童话般的梦境。
热闹的地方,算是东四十条东的“瑞兴成”油盐铺。门前的石阶上,斜身坐卧着几个老太监,眯缝着双眼,兴趣盎然地聊着宫内“老佛爷”和“光绪”的轶事。周围倒也少不了围着几个瞧热闹的闲人,街上车往人来,阳光斜映,仿佛的生动的民俗画卷。
若遇雨雪,几位“老公公”便不来闲卧,改在十一条胡同路北的一座小庙内,喝酒猜拳,“侃大山”。我虽素与众老太监熟稔,却只在庙门探头探脑,从来没敢入庙半步。
若依老辈儿的说法,“南贫北贱,西富东贵”,也许并非无稽之谈。从东四头条数起,一直到十四条的瓦岔胡同,着实居住着不少达官贵人,以及王爷的“外室”——现如今所谓“二奶”。皇亲国戚,在东四附近如过江之鲫,难以尽数,彼此互不张狂,见面鞠躬拱手,成了坊间无分贵贱的天然礼仪。
及至历史车轮驶入共和国,街头巷尾依然并不罕见身穿旗袍大褂的男女之流。自幼,我被灌输长幼尊卑、知书达礼为高尚,否则,便被视为“混混儿”,成了流氓地痞之类的“下九流”。这似乎是约定俗成的街规。
少不更事。直到长大之后,才知居家附近住了一圈近现代名人。
我家所居住的九条胡同西有一座四进院的旧王府,是人们常说的贝子奕谟的府第,民国时期成了中国银行裁冯耿光的寓所。前几年,我竟偶然买到了民国期间这座王府的拍公告,似乎触摸到了昔旧王府败落的后“体温”。京剧大师梅兰芳因与冯耿光是多年挚友,深为院内优雅的花园游廊所深深吸引,排练京剧黛玉葬花的戏装剧照便是在此园亭前拍摄的。如今,这儿成了东四九条小学,据说正由于梅先生的这幅剧照,花园的小亭在修葺中才侥幸得以保存下来。从小听说,发生在民国期间的“梅兰芳绑架案”的“绑匪”,其实是一个大——李志刚,被砍掉的血淋淋人头,曾悬挂在九条胡同西的电线杆上示众。
走进九条胡同西不远,路北一个黑漆门的院落,便是臭名昭著的本女谍——川岛芳子的旧居。十几年前,我在民族学院的弟妹的大姐家曾邂逅其胞妹,还调侃地聊起其姐金璧辉——十

京城东四九条胡同的奕谟贝子府旧址

四格格,曾与我家为邻。自然,余生也晚,未能与之谋面,然而,却亲耳听到过川岛芳子的不少神秘传说。连我的母亲亦曾对我和街坊谈起过,川岛芳子的畸形装束以及与附近几个理发师的风流韵事。自然,议论起这个风流女汉奸的国贼行径,老街坊无不嗤之以鼻。
八条胡同内,更是名人济济。一进胡同,路南是溥仪的婶子——载润福晋和帝师朱益藩后人的住家,其长子朱益鋆与我堪称忘年挚友,当我弟弟结婚时,他亲笔所书的一副楷书对联,贴在我家街门上,居然使敝舍成了小街人流驻步不前的热闹一景。往西走不了几步,即教育家、语言学家叶圣陶的宅第。其长孙叶永和与我乃小学同班同学,当班级黑板报刊登到一百期时,叶老曾挥毫写下一首长诗,勉励我们这些小朋友——“出到一百期,百尺竿头再努力”
再往西隔不远,便是民国统曹锟(其住宅后门开在九条胡同五十号)、代理朱启钤及其子朱海北、张学良之弟张学铭等人的寓所,学者章士钊来京后也在此暂居多年。这些历史人物及后裔,曾在八条胡同进进出出,居然与我家尔后同属一个居委会。
略略数点一下,七条胡同里,乃有张彪之子张挺(溥仪所寓居天津张园,即其家产)、作家冯德英(苦菜花的作者)、饰演胡汉三的演员刘江。六条胡同内,路北一座深宅大院是载涛福晋的娘家,五条的铁匠营胡同里有民国大统徐世昌旧宅,我的母校一二八中学(原贝满女子学校)便是其后花园改造而成的。不远处,北大教授周绍良的小庭院至今犹在。西侧斜对面的什锦花园胡同,曾居住过民国直系大帅吴佩孚,东边斜对面的胡同里,昔是民国统段祺瑞的旧宅,人称老段府。
再往南历数过去,四条胡同的中间地段乃纪晓岚外宅,大太监李莲英、奉系军阀张学良等也曾在此寓居。三条胡同内,不仅是康熙十三子允祥府第,也是蒙古王车林巴布的旧宅——曾轰动一时的蒙文版红楼梦,便源出于此。这条胡同里,还居住过末代皇后婉容的大姨以及欲嫁溥仪未成的“王大姑娘”——王敏彤,婉容母亲和一代京剧名伶孟小冬及娘家
南边的二条胡同内,则是清朝重臣福康安后裔、吏部尚书福第的旧宅。头条胡同路北,即赫赫有名的孚王府,人称“九爷府”,其主人是清朝道光皇帝第九子奕譓。末代孚王乃溥字辈,特别逗乐,也可以说是一位段子大王。当初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他能即时编出一个个段子:吃面不搁酱,围攻交民巷,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遂成为指挥义和团的号
若往东盘点,烧酒胡同内便是赫赫有名的惇亲王府,是我写的末代皇帝立嗣纪实主人公毓喦的先人府第。作家夏衍、王蒙也曾经落户附近。往北不远的东城根底下,居住过晚清名士康有为的女公子康同璧,相隔不远是溥仪的七妹金志坚。若再往北数,我家紧邻十条胡同斜对面则住着作家浩然——近读过其自传,才知他时任中苏友好报记者。
前边已交代过,十一条胡同的小庙内久居几位清末老太监,十二条胡同则住着溥仪始终信任的帝师朱益藩。再往北的菊儿胡同据说隐居过清末重臣荣禄。一次我应邀晚清讲座,其直系后裔前来并亲赠我史料,证实了坊间传闻并非空穴来风
有趣的是,我们这些街坊多年同在一个油盐店买油盐酱醋,起初是“瑞兴成”,尔后,对面马路东边建了一个没有铺名、人称“新铺子”的油盐店,再后来,又有了一个至今犹在的油盐店——“大庆”。“新铺子”曾经有过一位肤白如玉、鸭蛋脸的长辫子漂亮姑娘,听说没上大学才当上售货员,这成了坊间热议许久的话题。直到后来,“油盐西施”被一名娶走,听说反倒成了浩然小说笔下的素材。
从此,这条街上少了一副年轻靓女甜蜜的笑脸,也消失了那时常响起的银铃般笑声。记得,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深冬。油盐店前堆起的皑皑雪人,悄然替代了那个漂亮姑娘的倩影。
或许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从小崇尚,崇拜作家,还曾在傍晚悄悄过浩然,但直到如今也不知在夜幕下瞧见的黑糊糊人影儿,是否大作家本人。然而,我终生不舍文学,却与素无往来的浩然并非没有半点儿潜在关系。
街坊四邻,实在无法一一历数,只能点缀一二,算是耳濡目染皇城历史的一个注脚罢。
细忖之,对我一生影响大的街坊有两位,偏巧都住在八条胡同内。一位是书法大家王遐举,虽对我人生道路无实质影响,却对我人生感悟多了一层启示。

京城东四地区人称:几条长街短巷、半部晚清民国史。图为八条胡同

另一位倒是对我人生轨迹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是溥仪后的妻子李淑贤。

一个鹅毛大雪的夜晚,街上寂无人影。酷爱读书的母亲,从东四六条胡同东的小书铺借来一本慈禧女官裕容龄所写的清宫琐记。
在夜晚的灯光下,全家人轮番传看,还引发了对周围皇亲国戚的不少议论话题。父亲提起,往皇上当朝,无论谁若没有一笔好字,甭说仕途,连混碗饭亦难矣。由此,又提及胡同附近的几个文人,自然少不了八条胡同的王遐举老先生。数年后,我的中学同班学兄刘伟恰与裕容龄同居一院,偶与“慈禧女官”交谈成了我的一大享乐。为书法,我曾拜“章草书圣”郑诵先为师,却连“半瓶醋”都没达到。此乃后话。
先说王遐举。为人善良且在四邻有良好碑的母亲,素与王遐举夫人是好友。她俩时常一道买菜,一起街道开会,自然不了家长里短。闲暇之际提起自家的孩子,母亲向她说起,我从小对写字感兴趣,时常在家里照着碑帖胡乱一气。
一双半大脚的王夫人为此事,颠颠儿地专程登门,三番五次找我母亲。于是乎,母亲屡次向我提起,让我拜王大爷为师。然而,我这个井底幼蛙,误以为王遐举属无名之辈,竟断然拒绝。我冒失的一句话,气得母亲够呛:
“我要学书法,要投名师。王大爷不行!”
直到后,我也不知母亲如何回复王大妈的,见面躲着老太太是了。八十年代末期,我陪同曾任和秘书的孙岳老人,出席文史馆举办的书画展,见到一幅笔法遒劲的隶书,才醒悟当年有眼无珠。原来,误以为一位普通街坊的王大爷竟是文史馆馆员、当代书法大家。
徜徉在展厅,我羞愧地向孙岳提起当年的往事,老人拍着我的肩膀,哈哈大笑:
你小子眼高手低,想当名师之徒,名师在眼前,你都竟然不识,以后长记吧。

此后,我每见不少店铺悬挂着王遐举题写的匾额,屡生敬悔之意。敬的是,名师原来在身旁,却始终那么谦逊无声,这给予我一生的无言教诲。悔的是,有眼不识泰山,于是我悄悄买来王遐举的隶书,没事儿独自瞎琢磨,却再也不敢从王大爷门前走过。
在那次,母亲听说我参观文史馆书画展归来,嘲笑地对我说:
怎么说你呢,你呀,是“眼看人低”。你如果跟着王大爷学字,早有出息啦。那两子人多好呀。
其实,母亲与王大爷相邻多年,也压根儿不知他是文史馆馆员,更不晓他是书法大家。只道那是一个见人微笑、厚道的爱读书写字的善良老头儿。
“”之前,街道上几条胡同的邻居,很少串门,只是静静地过自家子,从不彼此打听街坊的闲事,更没什么是非。即使京城名流,也是默默度,不事张扬,这也许是“老北京”的做派。

只是到了“”之际,居委会改成了“革委会”,几个居委会合并,经常一起开会传达“新指示”、挖空洞,邻里间往来才显得密切了一些。直到王大爷病逝许久,母亲才对我叨唠此事。王大妈偶来我家闲坐时,不禁又聊起“拜师”的往事,母亲自然又是一阵唏嘘感叹。
无独有偶。“有眼无珠”之事,发生在我身上,岂止一桩?早在我没拜王大爷为师前后,有一位朋友为我介绍了一名故宫“专家”,让我追随其字绘画。我去过故宫筒子河畔的西北角楼的房两三趟,便死活再也不肯去了。原因是,我听说这位儒雅端庄的专家只是故宫古画的,虽然待人和蔼可亲,我却不屑为其门下之徒。说来这位专家是后来的当代隶书大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副刘炳森。
故,成年之后,我一直怯与炳森先生相见,怕无言以对。因研究晚清史,我历来与故宫人士熟稔,但若到紫禁城研究室院内,定要打听清楚,刘炳森不在时,才敢前去。直至他英年早逝,我才放胆去那个院内访友。待我去看望新调至故宫的陶瓷方家华莎姐,心中又是一跳,原来,她在炳森先生走后的办公室办公。
这没准儿是上苍的安排,让我切记,看人绝不可有眼无珠——尤其在皇城脚下。

紫禁城角楼

似乎也与晶莹剔透的白雪有关。
一个零飘碎雪之夜。我次兴趣盎然地捧起溥仪的我的前半生,读毕,已是启明星高悬的凌晨,由此对“末代皇帝”产生了兴趣。那是在“”之中。
再说,结识八条胡同的街坊李淑贤也纯出于偶然。何况世上的缘分,本来说不清楚。然而,缘分的碰撞,却使我历经坎坷。回想起来,偶撰末代皇帝的后半生而续补了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倒也算是一段“奇缘”罢。
说来也怪,七十年代初,溥仪病逝之后,李淑贤从东四前厂胡同搬来东四八条东路南的一座旧宅院,与我家同属一个居委会。没准儿此乃夙缘,更或许是我的母亲人缘好的因由,不爱串门的“皇娘”独独成了我家的常客,竟然与我母亲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
我一度身患重病。李淑贤经常凌晨四点多起床,陪我坐头班公共汽车赴广安门医院,去找曾给溥仪看病的已故名医蒲辅周的弟子为我诊病。投桃报李——依照母亲嘱咐,1976年地震中我们弟兄三人先为李淑贤搭建了地震棚,但她偏不敢独宿,而愿与我全家人同睡一张大床,时更是不分彼此。
由于酷爱文史,我遍读溥仪遗下的所有手稿和旧书籍。当逝世后,人物杂志和八小时以外杂志前来约稿,我利用业余时间,对溥仪的资料亲手粘补、整理并作了编号,先后撰写了溥仪后半生编年,写作线索、提纲,还去医院摘抄了溥仪病历,又通过每天用纸条留下提纲与李淑贤艰苦交谈,撰写了数万字李淑贤回忆溥仪“后半生”的初稿,这遂成了撰写末代皇帝的后半生的启端。
不久,我亲笔撰写的阳光春风溥仪与我以我与李淑贤联合署名,在报战地发表,并被新华文摘转载,成为“”之后篇记述溥仪后半生的长文。
或许,命运注定要历经坎坷。
由于一场突然“变故”,我手中寸纸皆无。我本想此放弃,然而,却被反诬不具撰著末代皇帝的后半生的水准,这使我“破釜沉舟”,横下一条心——续补溥仪的“后半生”。
当我从头勉以十年拙功而舍弃娱乐,业余自费采访三百多人,搜集数以千万字资料和大量历史照片,撰成末代皇帝的后半生之际,忘年挚交溥杰与我的前半生执笔人李文达分别题写书名并作序,以示鼎力支持。此书出版后,引起轰动,外上百家媒体作了评介,李文达先生亲笔撰文在报发表——成功的续补。不久,此书获中国图书金钥匙奖。

贾英华收藏的爱新觉罗
皇族原版祖谱
然而,喝彩声未停,“约稿”者联名李淑贤谓我侵权,一纸诉状将我告上法庭。经过两年多审理,大白,法院终判决我胜诉。这桩外轰动一时的末代皇帝的后半生著作权案,遂被写入了大学和中学教科书。
使我感到欣慰的是,老街坊李淑贤临病逝前,对一位友人孟洪先生表示了由衷悔意:

我真后悔我真的很对不起英华,更对不起待我亲如姐妹的刘大姐。我让他们都蒙冤受屈了——引自中华读书报2008年2月13报道。
然而,一波未,一波又起。2001年,当我那部末代皇帝后一次婚姻解密出版后,再次在外引起轰动,败诉者又出一本再解密,公然侮辱我的人格,攻击我“欺世盗名、编史造”,且试图推翻法院初的判决。这引起众多当事人愤慨,纷纷写出了亲历证明。法院经过调查,再次判决其败诉并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十万元精神损失,强制执行。此外,还在报和北京晚报以及网发布了公告。
尘埃落定。中国新闻社等众多海内外媒体发布消息,中国法制报和中华读书报等媒体纷纷发表数版长篇报道,使我感动的是,东四街道办事处人员见到报纸的报道,打来热情的电话,而且捎来了工委书记的问候。这些老街坊的关心,使我感到心里格外热乎。实际上,这也是我提笔撰写这篇杂忆的由来。
又是一场小雪过后,细雨沥沥。我偶然途经八条胡同,有意放缓脚步,漫步在旧的街道上,一种怀旧感慨,油然而生。
也许并不夸张,东四街道——皇城脚下的古老胡同,俨然收藏着晚清、民国以来的半部历史
在漫无边际的思绪中,蓦然回想起,1980年6月2,召开溥仪追悼会后,溥杰和李淑贤商议,由我在溥仪的骨灰盒上捉刀题写了墓志。
继之而来的是,九十年代末,忘年挚友末代太监孙耀庭逝世前,又嘱我为其撰写墓志并“书丹”。我在为其题写的墓志中,感慨系之:“余曾为末代皇帝溥仪捉刀题写墓志,今又幸为末代太监孙老人撰题碑文,莫非天意乎?忆相识于暮春,临青冢而涕泗。黯然销魂者,悠悠余情也”屡经两年多周折,末代太监墓碑终于竖立于其天津静海老家。其间坎坷,堪称一言难尽。
殊料,这两个“偶然”——为末代皇帝墓志和末代太监墓碑“书丹”,使我成了外书法收藏者的关注对象。来,不少书画展邀我参加,甚至,外地陌不相识的朋友也不远千里奔赴京城,欲以不菲之价讨我一幅书法,倒令我颇感意外。在一次慈善拍会上,我的一幅书法作品价格拍至逾万,我当即将此款捐给了打工子弟小学。

作者作为座右铭的吴蓉书法:麟角凤毛期造诣,寸金尺璧惜光阴
聊以的是,历经数十年艰辛寻觅,我遍寻大江南北和外,收藏了溥仪登基邮票、理藩部印制的原版宣统逊位诏书、溥仪病历、溥仪病逝前所使用的两副眼镜、镜子以及溥仪的九封实寄封(含信件)等珍贵文物,还积攒下数百小时晚清以来人物录音及录像,收藏了数千幅晚清以来的珍罕照片、数百部外国学者上百年前记述晚清以来历史的外文专著然而,其中使我难忘的是,同院的邻居赵老师当我十几岁时见我酷爱读书而赠我一幅清末学者吴蓉的书法:麟角凤毛期造诣,寸金尺璧惜光阴这成了激励我终生的无形的精神力量。
“雪泥雀爪”——若无东四九条居住的经历,我或许无由结识溥仪遗孀李淑贤,也可能无缘使“末代皇帝系列”十部书问世,更难以想象末代皇帝墓志和末代太监墓碑竟由我捉刀题写,我人生中不少的有趣故事不可能发生了。真是世事难料啊!
倏忽,光阴荏苒,白驹过隙。九条的古槐,枝头绽绿。青石板路已经拓宽成了沥青路,眼见附近大厦拔地而起,古老的四合院渐减少,十条胡同已改造成了“安大道”,路上川流不息,车水马龙。
此时,我的脑海里,仍不时浮现出当年那对年迈夫妇肩挽纤绳,弯腰拉木车送水的那幅风景画。
瞬间,我又仿佛回到了童年。天地皆白,雪花飞舞,童年的我,静静伫立在家门前,双眼一眨不眨地瞧着老夫妇俩头上飘洒着一缕缕白发。嘎嘎作响的木车轮,在小街的青石板上缓缓碾过
写于丁亥年七月八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