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场域的兴起(1895-1926) 史学理论 应星
none
¥
24.05
5.3折
¥
45
全新
仅1件
作者应星
出版社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8683
出版时间2017-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245页
定价45元
货号105_9787108058683
上书时间2024-11-2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正版特价新书
- 商品描述
-
目录:
引论
上篇从科场场域到后科场场域——1895-1913年的湖南
一导言
二科场场域与1895年前的社会支配关系产
(一)科场场域的成型
(二)科场场域与其他场域的关系
(三)士绅惯与社会支配关系的产
(四)湖南社会的地方因素对科场场域的影响
三新的支配关系的确立与科场的衰败:1895-1905年的湖南社会
(一)新旧资本的竞争
(二)“原子式竞争”下的士绅惯
(三)士绅行动的分化与废科事件的发生
四社会支配关系的产与后科场场域:1905-1913年的湖南社会
(一)学堂与权力场域的关系
(二)学堂:作为新资本的支配结构
(三)的反体制冲动:一种特殊惯的形成
五小结
中篇“学术社会”的兴起——蔡元培与北京大学,1917-1923年
一导言
二蔡元培到任前的学术风气
(一)清季民初学术风气的演变
(二)北京大学1917年前的学术风气
(三)蔡元培的“教育救国”和“学术至上”理念的确立
三“兼容并包”与大学作为现代学术中心
(一)兼容并包与“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二)兼容并包与新旧激战-
(三)从地缘到学缘
(四)严限校外兼职,促使“专研学理”
(五)从“学无定业”到“学在大学”
四“教育独立”与大学作为学术自治场域
(一)大学与政治干预
(二)大学与经费保障
(三)大学与束缚
(四)大学与实业活动
五“休戚相关”与大学作为学术兴国基地
(一)大学的高深追求与社会基础
(二)大学的学术使命与启蒙责任
(三)大学的要务与运动
六“养格”与大学作为科学话语共同体
(一)“由科学而达至修养”与“以美育代”
(二)分科与会通
(三)同一学科里的“两种”
(四)科学话语与学术自主
七小结
下篇中等学校与——1922-1926年的江西
一导言
二“盗火者”“深耕者”及其“搭桥者”——江西运动兴起的三种角
三南昌二中及其改造社:同心圆式的网络
(一)改造社与世家出身的“系人士”
(二)改造社与广信府地区
四南昌一师:网格状的网络
(一)网格状的网络
(二)师范学校与网格状网络
(三)南昌一师与富家出身的“系人士”
(四)南昌一师与鄱阳湖区域、赣江流域
五小结
结语
征引文献
内容简介:
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式学校的建立,不仅是中国教育制度目前的巨变,而且直接牵动着政与学的关系在中国现代社会的重构。本书通过三个不同类型的个案察,展示了从1895年到1926年的三十年间,新教育场域逐渐兴起的艰难历程。三个个案分别为:18951913年,科举被废除前后,湖南省新式学堂逐步取代原有“士绅惯”的进程;19171923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努力为北大塑造“科学的精神实质”,试图建立自外于政治的“学术社会”,书中对此做了颇具新意的社会史分析;19211926年,在江西,新式学校里培养了一大批追求进步的青年,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早期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是嵌入在民国教育和政治格局中的。以上三个专题,成为上中下三篇,具有内在的关联。书中所说的“新教育场域”,其实是“五四运动”时代老师辈和辈的两代人,从三个个案可见,当年大学与中学教育的变化走向,取决于清末民初的政治场域和局势变化。本书通过三个关键片段,对新教育在中国产生、早期发展的艰难过程给予深入研讨,运用社会史的方法进入中国近代社会,揭示了以往近代史研究往往不能观察到的侧面。
作者简介:
应星,1968年生,重庆市人。现为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著有大河移民的故事(2001)、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19511976年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故事(2009)、“气”与抗争政治: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2011)。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