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的瑜伽 外国哲学 作者
  • 爱的瑜伽 外国哲学 作者
  • 爱的瑜伽 外国哲学 作者
  • 爱的瑜伽 外国哲学 作者
  • 爱的瑜伽 外国哲学 作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爱的瑜伽 外国哲学 作者

语:从心灵出发讲述爱的哲学/图书点:《爱的瑜伽》是一种从心灵出发的一种爱的哲学著作,对于当代伦理学、哲学和印度学具有重要的参价值。

3 0.8折 38 全新

库存203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作者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06835

出版时间2018-0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258页

字数150千字

定价38元

货号xhwx_1201655027

上书时间2024-11-13

智胜图书专营店

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前言1
导言克里斯多夫·伊舍伍德1
拿拉达1
章定义至高无上的爱15
第2章弃绝与忍让61
第3章圣爱之典范79
第4章人类生活的高目标103
第5章如何获得至上之爱125
第6章寻找圣洁的同伴155
第7章预备虔信和至上虔信187
第8章圣爱的形式201
第9章伦理美德与对神的崇拜239
译后记255

内容简介:

爱的瑜伽一书,是对拿拉达虔信经的翻译以及注释。拿拉达虔信经共83节,探讨了一个人生命走向圆满的虔信之路,揭示了爱的本质是静和至上喜乐。英文版的翻译和注释者斯瓦米帕拉瓦南达具有很深的哲学素养,把深刻的理论用大众的语言表达,并且充满理。帕拉瓦南达的解释不受制于任何,而是回归心灵的探索。一个人认真阅读此书,可以摆脱的迷信,更倾向于理和爱的生活。2007年策划出版王志成教授主编的“瑜伽文库”,先后出版了王志成教授翻译的瑜伽经典现在开始讲解瑜伽——lt;瑜珈经gt;阐释哈达瑜伽之光薄伽梵歌和原创瑜伽图书瑜伽的力量瑜伽喜乐之光瑜伽是一场冒险等书,市场反映良好。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瑜伽经典翻译注释类图书现在开始讲解瑜伽薄伽梵歌同样收获了良好的市场反映。因此“瑜伽文库”称得上是一个独特的长销品牌。

作者简介:

斯瓦米帕拉瓦南达,印度瑜伽哲学研究者,具有很深的哲学素养。
王志成,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哲学和瑜伽哲学学者,长期致力于瑜伽哲学的研究与。
富瑜,浙江大学哲学系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跨经典互读、比较学。

精彩内容:

中文版序言之一英国文垂大学教授韩德韩德(alan hunter),系英国文垂大学和与宽恕研究中心主任。每当我们去拜访寺庙、教堂或者人士的居所时,能看见在塑像前摆放的供品,或许是鲜花、水果、蜡烛,有时在精美的佛像或的塑像前甚至还摆放着金钱。殿堂内可能香火缭绕,还有现场音乐或录制音乐。倘若这是个真正的场所且进行着非营利的运作,我们发现那里还有一些崇拜者常客在为访客提供餐饮或其他服务。而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出于爱而并非为了报酬。殿堂被他们维护得一尘不染,他们也很乐意带我们四处看看。在这种情境中,我们感到非常宁静,心灵得到升华。同时,作为普通的工薪一族,我们也许会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既然佛像是用石头和木头做成,向它奉献水果又有何意义?如果我们相信,佛是由雕像所表现的一种纯粹的精神实体,那么他为何需要香火?精神实体能够感知音乐和鲜花这类事物吗?为什么一个人可以放弃休息,或不去做那些既对社会有用又有报酬的工作,而要去做这些没有报酬的工作呢?我们起先研究哲学,接着闭眼沉思:这些精美的装饰意义何在?这里翻译的拿拉达虔信经(即虔信瑜伽)文本,或许能够澄清上面提出的几个问题。同众多的印度其他经典文本一样,我们无法确知该书的确切成书时间及其作者。我们能够确知的是,该书中的许多重要思想已在薄伽梵歌中得到体现,以及被称为虔信运动的那场运动在整个中世纪的印度展开,并在约500年前达到。我们还确知,在其他中也有许多相似虔信派别,例如中国的净土宗或教的苏菲派。   “虔信”一词来自于梵文词根“bhaj”,意思是“依附神”。虔信瑜伽是指把爱奉献给神的道路或过程。虔信可定义为对神专一的爱,即为爱而爱。也许我们可以从婚姻的角度来获取“虔信”的意义。在结婚之前和婚姻的早期阶段,女会对其男友或丈夫的很多事情相当感兴趣:他的父母和家人,他所受的教育、外貌、个、甚至收入。她会以其智慧去观察和询问,并逐渐了解他。但在的婚姻下,都很顺利,实际上她将忘记所有这些情况。即便丈夫变老、变丑或无法赚钱,她都不会十分在意,因为她已经沉浸在爱里。她想做的事情是两人待在一起,使彼此。这是人类的虔信。有时候父母对孩子也具有同样的感情,反之亦然。这被称为人类的爱。拿拉达虔信经指出,人类能够感受到对上帝同样的爱,并且这种爱比人类的爱更强烈。他们会认为,诸如哲学、冥想和经典的研只针对初学者。这些都属于婚姻的早期阶段。而人与上帝婚姻的阶段,则只为虔信留下了空间。因为与人类的爱不同,这种爱是永恒的,它不受的影响,也不会因为其他一些通常会影响我们家庭关系的人类情感(如妒忌和激情)而复杂化。这样的虔信自然不可能手到擒来,实际上,它需要遵循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拿拉达虔信经的主题。一般说来,这个过程包括两阶段,预备阶段和阶段。在预备阶段,人们或多或少能够继续其正常的基于感官的生活,但应把精力都指向神而非其他任何事物。对于人类来说,享受美的事物是非常正常和自然的事,无论其采取艺术、音乐、食物、交友或其他形式。如果一个人简单地拒绝生活所提供的所有美好事物,那么他的未来不会有太多的发展。因此,虔信的过程强烈鼓励人们去享受生活中所有纯粹和美丽的事物。只不过,我们不要用常规的方式去享受它们,而要在神的面前享受它们:我们是邀请神来分享我们所做的,尤其是我们在诸如教堂或庙宇之类的地方所做的。特别是在这个阶段,我们要非常谨慎,行为都应怀着尽可能小心和纯洁的心去做。我们可以这样去想:佛也许看不见水果和鲜花,但他会看到虔诚和智慧;同样地,如果我们在崇拜的时候有不当行为,他也会注意到。在虔信的后一阶段(至上之爱),所有指向享乐对象的感官吸引力,都已转移到的亲近对象即神身上。这是虔信者与其爱者之间的永恒联结,并终会合二为一。虔信者畅饮至上虔诚之真正甘露,从生死轮回中获得解脱。对于这个阶段,我们也可以在某些婚姻中见到:丈夫与妻子都感到他们更像一个人而非两个人,他们的个已经融合为一。从意义上来说,则是虔信者与神融合为一。以这种方式,我们能理解印度哲学家所说的虔信和哲学都指向同一目标的含义。不二论哲学主张通过智慧获得与神的联结,而虔信的过程则是通过爱获得这种联结。在虔信之路上,随着我们的逐渐成熟,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了生活的许多迷人之处,而其中很多方面在这本重要的经典中得以阐明。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我们需要灵导师吗?在类似印度教和那样的传统中,当然是肯定的。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我们应该谨记,在20世纪以前,几乎任何技能都要求有导师的指导:许多人无法获取和读到有关书籍。而,信息世界通过互联网向所有人敞开了大门。所以,也许我们真的不再需要导师来指导我们定位知识取向或获取基本信息。这的确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然而,达致虔信并非只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的问题,而更多地涉及一种基本的情感和灵的转变。也许某些杰出的个人能够通过自己阅读经典和在互联网上学达致虔信。但大多数人会发现,人类交友结伴极有价值。对那些实践虔信的人来说,这非常有助于他们结成某种形式的团体。我们注意到,大象喜欢群居,海鸥也喜欢成群结队。它们通过这样的方式繁荣和成熟。所以,如果我们想要沉浸在神之中,好与其他同道结成团体。也许一个哲学家与罪犯和伪君子混在一起会不受后者的影响,但一个虔信者应更为谦卑。他会这样想:让我远离坏事,否则我会受其影响。如果可能,他更愿意与诚实、善良和健康的人们交往。此外,一个正直的人在其一生当中会偶然遇见一个“”或真正的导师。根据印度教传统,这些导师能够传播灵,像火焰从一支蜡烛传递到另一支蜡烛那样。这样的相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许,这类相遇依赖于业力、命运、天意或其他感官且无法算计的因素。至少拿拉达虔信经能够帮助我们为这样的相遇做好准备,并且在我们有福之时充分利用之。中文版序言之二美国圣约瑟夫学院教授丹尼尔希尔顿丹尼尔希尔顿(daniel p. heridan),系loving   and chrit: a chritian mentary on the narada utra(leiden: peeter 2007)一书的作者。印度教论述虔信或“爱神”深刻的经典之一拿拉达虔信经(即中文版虔信瑜伽)被译成中文(占世界五分之一人的语言),这是件令人振奋和大受欢迎的事。这部经典不属于任何群体,也不应该以其原有的梵文形式被束之高阁。于公元10世纪成文的这部拿拉达虔信经、甚至时代的障碍,具有和极大的感染力。此次适时出版的中译本,是当今世界回归经典之潮流的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通过各自的语言分享世界各大和的知识、文学、、神学和哲学宝藏。为了使所有这些原始经典相互促进和丰富,世界各大的奠基经典一直在不同地域和徒之间相互交流,如欧洲与印度、印度与中国、中国与北美、基督徒与犹太教徒、穆斯林与徒、印度教徒与儒家人士之间的交流。这些持久存在的经典便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遗产。拿拉达虔信经的首节经文写道:“因此,现在我们要教导虔信瑜伽或圣爱的。”经文作者用这句话直截了当且精致简洁地表达了其目的。虔信,即对神的爱,是可以传授,可以得,也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对神的爱其他形式的人类之爱,尽管它与所有其他形式的爱具有相似之处。拿拉达虔信经断言,神是值得去爱的。知道如何去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丈夫或妻子、爱儿女、爱朋友和邻人的人类,同样也能爱神。人们通过其他形式的爱所获得的知识,将成为他们学会爱神的基础;他们通过其他形式的爱所获得的知识,终将达到其爱神之高表现。因为神是至上之爱的对象,因此对神之爱是爱的高表现。印度毗湿奴派神学家遮耶底陀(jayatirtha ,13651388)在定义虔信或爱神时发现:“对神源源不断的爱,远胜于通常用来衡量人们珍视其自我或其世俗财产的那种爱和执着,这种重重障碍不能阻挡的爱,由于对神的深刻了解和信念而得以增强。此时的神被视为无瑕的自然所具有的无限吉祥特征的体现。”b.n.k. harma r madhva teaching in hi own word (bombay: bharatiya vidya bhavan 1970) p. 93.在此三个世纪以前的地球另一边,欧洲中世纪时期的基督徒明谷的伯纳德(bernard of clairvaux,10901153),也肯定了这一点:“你想问我为什么要爱神以及如何去爱神。我的回答是:爱神的原因是神本身然而,我有欠于愚拙人所以,为了那些愚拙人,我将不厌其烦地详细说明每一点,尽管不深入。”bernard of clairvaux on loving  in g.r. evan tran. bernard of clairvaux: elected writing (new york: paulit pre 1987) p. 174.到了21世纪,教皇本笃十六世(pope benedict xvi)在其天主是爱通谕(2006)中陈述了关于爱神的这一洞见:“无法亲见神我们还能爱他吗?可以命令人们去爱吗?没人见过神,我们如何去爱他?此外,爱不可能被命令,它终是一种或者有或者没有的感觉;也不可能由意志所产生。确实,没有人如其所是地见过神。但是对于人类而言,神并非不可见,并非不可接近神在耶稣中使自己成为可见的:我们在耶稣里能够看见天父他首先爱我们并一直爱我们,因此我们也能够用爱来回应神。神并不要求我们具有我们自己不可能产生的感情。他爱我们,也使我们看见和体验到他的爱,由于他‘首先爱我们’,因此爱也能够作为我们心中的一种回应而抽芽开花。”pope benedict xvi deu carita et 17.但是,对神的爱可以言说吗?人类的语言本身是一种障碍吗?根据拿拉达虔信经的说法,当爱者,或者印度教所说的虔信者,在交流关于他们的爱的见解时,产生了对他人或自身爱的体验之更深的理解。虔信者之间确实是可以交流的,事实也证明了这种可能。因此,如果人们能够按照拿拉达虔信经作者所说的那样去做,交流沟通的实践是能够克服甚至排除语言的含混和歧义的。终,拿拉达承认:“至上之爱的真实本不可言传。”(第51节)语言之外是实在。“只要相信拿拉达对圣爱的这种吉祥描述,并深信这些教导,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爱神的人,获得无上至福,实现人生的高目标。”(第84节)爱并不是一个不及物动词。真实的爱,会走向另一种爱。对神的爱,有一个直接宾语,即神这一无限的主体,它会以同样的爱回馈人类。在世界各大和中,拿拉达虔信经可以发挥一种催化剂的作用,能够引发人们进行批判的自我反思。它是印度奉献给全人类的礼物,它探索了这样一种可能,是的,神可以被爱!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