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西宁记忆 中国历史 贾文清
  • 老西宁记忆 中国历史 贾文清
  • 老西宁记忆 中国历史 贾文清
  • 老西宁记忆 中国历史 贾文清
  • 老西宁记忆 中国历史 贾文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老西宁记忆 中国历史 贾文清

记住西宁古城的乡愁

14.75 4.6折 32 全新

库存3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贾文清

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5053295

出版时间2017-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227页

字数160千字

定价32元

货号xhwx_1201519271

上书时间2024-10-30

智胜图书专营店

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城市街情
古城墙
四大城门
四条大街
庄廓
大门
房屋
锅头
地窖
花园
风情民俗
说媒
订婚
送礼
备婚
娶亲
婚礼
摆针线
闹洞房
闹公婆
回门
照顾孕妇
接生
坐月子
洗三
看十天
过满月
过百岁
抓周
剁绊脚索
叫伴儿
做寿材
贺寿
倒头祭
报丧
破孝
祭奠
念经超度儿
说话
行香
发引
全三和周年
岁时佳节
腊八
宰年猪
祭灶
扫尘
准备年食
办年货
贴钱马
守岁
送清水
闹社火
扎耳朵眼
龙抬头
天社
三月三
清明节
祭青苗
端午节
敬财神
天贶节
女儿节
中元节
赵公明生
中秋节
孔子节
重阳节
送寒衣
冬至
世象旧忆
织褐子
汗褐
绑身
主腰
套裤
满腰转
络缇
枣儿胰子
麻雀粪面膜
曲拉水酩馏酒水洗头
苦杏仁油护发
胡麻水抿头
针刺梅花
打醋碳
治感冒
治咳嗽
治上火
治疼痛
治扁疣
小儿常见病
讨神方儿
后记
在时间的河流相遇

内容简介:

贾文清著的老西宁记忆用细腻的手法,细致而深刻地介绍了老西宁的城市街情、风俗民情、岁时佳节、世象旧忆等高原上独特的风俗民情,向读者再现了老西宁社会民俗的多姿多彩,诠释了这些传统节或风俗民情所蕴含的丰富的传统内涵。

作者简介:

贾文清,青海省西宁人。热爱本土,先写民俗小说,有小说集银簪子;后兴趣转移到民俗散文创作,产生了的影响。感谢家乡神土地的恩赐,这些年不断有作品发表于当代小说时代文学文艺报北方文学西藏文学天涯飞天等刊物,并入选21世纪年度散文选中国企业职工大系散文选刊等多种选本。为鲁迅文学院第十八期中青年作家不错研讨班学员。

精彩内容:

序记住西宁古城的乡愁赵宗福去年暑,贾文清把她的新作老西宁记忆书稿递给我,并让我作序。当时我粗翻了一下,向她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是这是一本书写西宁古城乡愁的民俗文学著作,很有特和意义,加之地方情感和个人专业原因,愿意奉命为序;二是我天资愚钝,不似别人那样喝个茶都能编出一篇大作来。写作速度极慢,几千字的小文章也可能得大半年时间才能交稿,如索要时间紧,无法遵命了。文清女士表示可以宽,必等拙文。由于都市地区人集中,商业繁华,上下交相繁荣,尤其是民俗蔚然浓郁,所以历文人对民俗的重点记录,相对集中于历史较为悠久的城镇,这大概是古代都市民俗志较为发达的原因之一。同时在中国古代,都市民俗的记录还有一个显著的特,是在某些特殊的时代,原有的民俗发生很大变化甚至消亡殆尽,或者一些文人被动地远走他乡,无法再身临其境感触故乡的风物,便引起了文人们种种乡土情感寄托的缺憾,也是所说的“乡愁”,于是为记住乡愁而书写都市民俗的著作不断地出现了。在客观记述故土岁时风俗的文字里,满满的是作者对生活过的故乡古城和浸染熏陶作者成长的民俗的殷殷恋情和无限追思。且以宋代的东京梦华录梦粱录为例:北宋末年,金人铁骑南下横扫中原,直驱宋王朝的首都汴京(今开封),将这座昔的繁华东京劫掠焚毁一空。成影,徽钦二帝等3000多皇室成员作为战俘被押往东北,大量臣民惶恐中逃往南方,过上了远离首都、流离他乡的生活。孟元老作为一名文人,在颠沛艰辛的子里,常常回想起汴梁的繁华情景和事象,在无尽乡愁中写成了东京梦华录,具体记述了古城的民风俗、时令节、饮食起居、歌舞百戏以及街巷坊市、店铺酒楼、宫殿建筑、朝廷祭祀,等等,抒发了他魂牵梦绕、无限伤感的乡愁。正是经历了这样刻骨铭心的伤痛巨变后,作者才给我们留下了这部宋代“开封民俗志”。历史会以相同的悲剧再演。150年后,蒙古铁骑更是越江南下,攻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宋恭宗投降,宗室大臣及诸多市民纷纷南逃闽粤,经受着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辛酸苦痛。当时的杭州人吴自牧面对昔无限繁盛而今满目疮痍的古城,深感时异事殊。追忆往事,不胜伤痛和无限眷恋,不禁凭着记忆写出了梦粱录这部宋末“杭州民俗志”,并说:“时异事殊,城池苑囿之富,风俗人物之盛缅怀往事,殆犹梦也。”从中不难体味到作者的浓浓乡愁。从这两例个案明显地看出,他们笔下的都市民俗都是在时代环境发生巨变之后记述的,是回忆和伤感的精神产品。这些记述既是现实的情景再现,更是对往昔梦幻一般生活的固化保存。社会生活是流变的,很多东西是很容易消失的,即使物质的东西也往往会灰飞烟灭,梦境一样稍纵即逝。只有写出来,固定在书面上,才可以“记住乡愁”,使这种“梦”一般的传之后世,成为不灭的精神情感。所以上举二书的书名都不约而同地用了一个“梦”字“梦”的后面隐藏的是作者对故乡的拳拳情感,也是曾经的和谐和现在的寥落伤感,以及想留给后世的殷切期望。同时还应注意到,古代都市的这种巨变大多数源于改朝换代的战火。无论是东京梦华录,还是梦粱录,还是更多表现乡愁的作品,无不说明乡愁在空间和时间的两个维度中萌发和升华,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错位不会产生乡愁。相对来讲,文学作品更便于直接形象地抒发乡愁情感。余光中的乡愁是这方面的经典之作,“这头、那头”“外头、里头”是相对的两个遥远可望而不可即的空间,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是不可返回和共时的沧桑岁月。短短的几行诗句,把弥漫在二元对立时空中的乡愁情绪表达得无以复加,成为脍炙人的名篇。如果说古代都市在漫长的时光里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巨变而留给人们乡愁的话,而现代以来,都市及其的变化不仅速度快,而且原因复杂,有政治的,也有科技的,还有外来的冲击和全球化的趋势,往往在几十年间可以使都市风貌今昔迥异。同样给人以缺憾的情感记忆,引起人们的乡愁乃至乡愁书写。遍观神州,不论北京、上海,还是济南、西安,皆不例外,高原古城西宁当然也是如此。西宁自西汉时建西亭始,尤其是东汉时建西郡城以来,历时2000余年不断修废兴衰,传统样式基本不变。而在元明清的700余年的长时段里,西宁建筑面积虽然逐渐扩大,但以汉为主体的多元特别是民间没有太多的变化。比如西宁方言,根据文献察,除了因时增删部分词汇之外,从发音到语序、惯用语,都非常稳定地传承了下来,甚至到20世纪后期,也没有什么突变。还有岁时节令、人生仪礼、社会信仰、承文艺,以及衣食住行商贸等物质民俗等等,也是数百年一以贯之,从而形成了西宁自己的高原古城民俗特。但是在近几十年来,西宁古城在时代发展的大潮流中,可谓新月异。特别是传统的物质民俗几乎被现代物质形式所覆盖,西装、休闲服、皮鞋等取代了传统的布衫、棉袄、布鞋等服饰。汽车、摩托车取代了古朴的马车、轿子、驴骡甚至后来的自行车等交通工具。电话、手机、网络取代了几千年来的书信写作以及串门传达信息的方式,遍地水泥筑起的高楼大厦遮蔽了传统的土木小楼和四合院瓦房,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虽然一般来说,物质形式是易变的,精神内涵是不易更替的,但是在强大的主流导向和现代科技扫荡下,精神民俗也往往不得不变。比如传统的街头曲艺演唱早见不到了,饭馆里被称为“西宁拉面”的兰州拉面代替了本土的“拉条子”,郊区农民也能讲流利的普通话了,电视广播里说的西宁方言跟演小品差不多,所有的婚礼都变成了不中不西乃至不伦不类的喜剧。至于传统的节令祭拜、信仰大都淡出无痕。这对老西宁人来说,感觉到往情景不再,难有些怅然若失。古城的空间没变,但时间变了,尤其空间中的内容变了许许多多,于是一种乡愁不禁油然而生。这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愁维度特点,不再仅仅是传统的由时空差异造成情感,而往往是在时间和内涵的两个维度中生成和浓烈。和古人一样,一些本土人开始点点滴滴地记忆并写成文字,借以慰藉失落的愁绪,并试图使之得以继续传承。朱世奎先生编写过西宁风俗记略,巢生祥先生编撰过西宁风俗礼仪志,现在又看到了贾文清女士的老西宁记忆,可以当作是在现代语境中自觉著述的民俗志。当然,如果说前辈以纯粹的理记述的话,老西宁记忆则是以散文的文学方式进行“深描”,注重细节的描写和情感的融入,是一种民俗文学。相对而言,如果把握不好,学术表达易流于有骨架而缺血肉,文学表达却易赘肉瘀血而缺乏整体的清晰结构。这本书稿则较好地把握了整体构架和生活细节的关系,不仅较为完整地反映了西宁的整体框架,而且生动清新地表现了常生活的细微情节。如描写婚礼、生育、丧葬、节时,不像学术的概括和干巴巴的腔,而是通过细腻的描摹、细微的揭示、活泼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歌谣和具象的场景来形象再现,读来亲切自然。如对夯筑庄廓仪式和过程的描述中引用了多首劳动歌,并描摹其边劳作边吼唱的,使人如身临其境,体验情景。这大概也是散文作品的魅力所在吧,这是书稿给我的个印象。第二个印象是文如其人。文清作为土生土长的女作家,在淳朴实的老西宁熏陶下成长起来,又作为铁路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工,在凡岗位上任劳任怨地工作。她做人低调而开朗坦诚,不随时尚流俗,不华丽外装,却勤于读书笔耕,发表过相当数量的小说散文,鲁迅文学院还曾为她召开过作品研讨会。如果没读过她的作品,或者不了解她的,真还看不出她是位作家。我次见她是在一个座谈会上,当主持人介绍到“作家贾文清”时,我不自觉地随着大家的目光回过头去,想看看久闻其名而未曾谋面的这位作家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结果发现“她”和工作人员一起坐在后墙根,笑着站起来向大家鞠躬。发言时,大家争先恐后,滔滔不绝,主持人点名让她讲时,她却说是来学的,实在没什么新颖的见解,接着再鞠躬坐下不吭声了。后来在一次诗歌朗诵会上,她主动上去朗读一篇后记,也是常的念书而已,与各种激烈矫势、抑扬顿挫形成对比。在这个普遍崇尚膨胀的时代,她显得有点不协调,但确也难能可贵。我有一种感觉,她是一位与民俗特相适的女,今读此著,一篇篇一行行,果然朴素自然而文韵流觞。相信读者诸君会有跟我一样的感受,不再赘言了。第三个印象是不能不提的乡愁价值。前面以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为例论述过古代都市民俗志所包含的乡愁意义,文清的这部民俗散文不仅与前者书写风格不同,而且内涵也大有差异。文清对西宁古城的写作不是因为空间上的分离而回忆,而是在同一空间中因为时间的推移和事象的变化,而试图竭力留下即将消亡或者已经消亡的,不使它像西宁城门楼一样消亡并随着光阴更易而连记忆都模糊了。所以她大篇幅浓墨重笔地描写了“西宁古城的四大城门”,感叹道:“西宁城的四座城门早已经不存在了,更没有人知道什么‘天河锁钥’‘岚光迎旭’的匾额了。古城的城墙和城门是何时被拆毁的,没人能说得清楚。”她还写到在档案中查到,当时拆除古城墙的文件上,大家都批示了“同意”,唯有一位写下了“我是不同意”。接着充满激情地写道:“我双泪长流,我不知道这位的名字他发出的微弱的声音,却是人类良知的呼唤,是对中华民族古的担当,是对子孙后代的呵护,他温暖了这座古城的心。”是的,雄伟古城门的拆毁,一直是老西宁人难以忘怀的痛,多来我何止数十次听过他们的伤痛叹惜,我也知道这位反对拆毁古城门的老后来被打成右派蒙冤20余年,直到“”后才反出山。作者经过大量访谈老人和查阅资料,较为详尽地描述了四城门的修建维护和拆毁消失,以及相关的传说民俗,足可以部分地抚慰老西宁人的伤痛,同时为后世留下了珍贵史料,让人们永远地记住西宁的古城门。遍阅全书,无不散发着这样的意义,使我想起席慕蓉的一句诗:“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写到这里想起,在21世纪初年,我受邀审定教育出版社研发的中学教材中国民俗,读着里面精选的20多篇描写民俗的名家散文,犹如置身于各地不同的民俗生活中,深深感受到传统民间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同时也领略了文学家们描写民俗的独特视角和艺术魅力,与学理的民俗志相比,显然更为生动细腻,活泼灵动。继而又觉得有一丝遗憾,是没有关于我家乡的作品,现在读文清的这些作品,有一种补偿多年前遗憾的情感满足。大半年过去,时不再待,才有了这篇小序。感谢文清,感谢西宁!让我们记住和传承西宁的乡愁,构筑更美的高原古城梦!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