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2版) 大中专理科科技综合 编者:冯辉霞//杨万明
  •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2版) 大中专理科科技综合 编者:冯辉霞//杨万明
  •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2版) 大中专理科科技综合 编者:冯辉霞//杨万明
  •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2版) 大中专理科科技综合 编者:冯辉霞//杨万明
  •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2版) 大中专理科科技综合 编者:冯辉霞//杨万明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2版) 大中专理科科技综合 编者:冯辉霞//杨万明

none

44.25 7.4折 59.8 全新

库存3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冯辉霞//杨万明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40426

出版时间2018-07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433页

字数735千字

定价59.8元

货号xhwx_1201744080

上书时间2024-10-25

智胜图书专营店

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编预备知识


章绪论(1)


1.1化学的定义(1)


1.1.1古代化学的产生与近代化学的建立(1)


1.1.2现代化学的发展与应用(2)


1.1.3化学研究的对象(6)


1.2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重要(6)


1.2.1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研究的对象(7)


1.2.2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前沿领域(7)


1.3分析方法简介(8)


1.3.1分析方法的分类(8)


1.3.2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9)


1.3.3滴定分析法(10)


1.4定量分析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12)


1.4.1定量分析中的误差(12)


1.4.2有限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16)


1.4.3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19)


题(20)


第2章物质的(22)


2.1气体(22)


2.1.1理想气体与理想气体方程(22)


2.1.2分压定律与分体积定律(23)


2.1.3格拉罕姆气体扩散定律(24)


2.2固体(24)


2.2.1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24)


2.2.2晶体的熔化和液晶态(26)


2.3液体与溶液(27)


2.3.1液体的蒸发与凝固(27)


2.3.2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28)


2.3.3胶体(31)


题(37)


第二编化学和化学分析方法


第3章化学反应基本(39)


3.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40)


3.1.1基本概念(40)


3.1.2热力学定律(42)


3.1.3化学反应热的实验测定(43)


3.1.4反应热的理论计算(44)


3.2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50)


3.2.1自发过程(50)


3.2.2影响化学反应方向的因素(51)


3.2.3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判断方法——终判据(54)


3.3化学反应速率(57)


3.3.1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表示方法(57)


3.3.2反应速率理论简介(59)


3.3.3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62)


3.4化学衡(68)


3.4.1可逆反应与化学衡(68)


3.4.2衡常数(69)


3.4.3化学衡的计算(73)


3.4.4化学衡的移动(73)


3.5化学反应的应用(78)


3.5.1化学衡移动对矿物形成的影响(78)


3.5.2合成氨过程的讨论(79)


题(80)


第4章酸碱衡与酸碱滴定(83)


4.1酸碱质子理论(83)


4.1.1酸碱的定义(83)


4.1.2酸碱的反应(84)


4.2弱电解质的解离衡(85)


4.2.1一元弱酸和弱碱的解离衡(85)


4.2.2溶液的酸碱(86)


4.2.3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86)


4.2.4多元弱酸的分步解离(87)


4.3酸碱衡中有关浓度的计算(88)


4.3.1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88)


4.3.2有关组分衡浓度的计算(89)


4.4溶液酸度的计算方法(90)


4.4.1质子条件式(91)


4.4.2溶液酸度的计算(92)


4.5酸碱缓冲溶液(94)


4.5.1缓冲溶液的缓冲(94)


4.5.2缓冲容量与缓冲范围(95)


4.5.3酸碱缓冲对的分类与选择(95)


4.5.4缓冲溶液的计算与配制(95)


4.6酸碱指示剂(96)


4.6.1酸碱指示剂的概念(96)


4.6.2指示剂的变范围(97)


4.6.3混合指示剂(98)


4.7酸碱滴定的基本(99)


4.7.1强碱滴定强酸或强酸滴定强碱(99)


4.7.2强碱滴定弱酸或强酸滴定弱碱(101)


4.7.3多元酸(或多元碱)、混合酸(混合碱)的滴定(102)


4.8酸碱滴定方法(104)


4.8.1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104)


4.8.2酸碱滴定法的应用(104)


题(106)


第5章沉淀溶解衡与重量分析(110)


5.1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和溶度积(110)


5.1.1标准溶度积(110)


5.1.2标准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111)


5.2沉淀溶解衡的移动(111)


5.2.1沉淀的生成(111)


5.2.2分步沉淀(113)


5.2.3沉淀的溶解(114)


5.2.4沉淀的转化(115)


5.3沉淀滴定法(115)


5.3.1莫尔法(115)


5.3.2佛尔哈德法(116)


5.3.3法扬思法(117)


5.4重量分析法(118)


5.4.1重量分析法的分类与特点(118)


5.4.2重量分析对沉淀形和称量形的要求(119)


5.4.3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119)


5.4.4沉淀条件的选择(122)


5.4.5重量分析法的应用(123)


题(124)


第6章氧化还原反应(126)


6.1基本概念(126)


6.1.1氧化数的定义及判断规则(126)


6.1.2氧化还原的概念(127)


6.1.3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128)


6.2电极电势(129)


6.2.1原电池和电极电势(129)


6.2.2电极电势的能斯特方程(132)


6.2.3电池的电动势与反应的摩尔吉布斯函数的关系(133)


6.3电极电势的应用(133)


6.3.1比较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强弱(133)


6.3.2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134)


6.3.3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限度(135)


6.3.4测定和计算某些化学常数(135)


6.4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136)


6.4.1概述(136)


6.4.2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136)


6.5元素的标准电极电势图及其应用(138)


6.5.1元素的标准电极电势图(138)


6.5.2元素电势图的应用(138)


6.6氧化还原滴定的基本(139)


6.6.1条件电极电势(139)


6.6.2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141)


6.6.3氧化还原滴定曲线(142)


6.6.4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143)


6.7氧化还原滴定法(144)


6.7.1碘量法(144)


6.7.2高锰酸钾法(146)


6.7.3重铬酸钾法(148)


题(148)


第7章原子结构(152)


7.1核外电子的运动与原子模型(152)


7.1.1氢原子光谱和玻尔氢原子模型(152)


7.1.2微观粒子的特(156)


7.1.3量子力学原子模型(158)


7.1.4量子数(162)


7.2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164)


7.2.1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164)


7.2.2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166)


7.2.3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68)


7.2.4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系(171)


7.3元素基本质的周期(172)


题(177)


第8章化学键和分子结构(180)


8.1离子键理论(180)


8.1.1离子键的形成及特点(180)


8.1.2离子键的强度(181)


8.1.3离子的特征(182)


8.1.4离子的特征对离子键强度的影响(183)


8.2共价键理论(184)


8.2.1现代价键理论(184)


8.2.2杂化轨道理论(186)


8.2.3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189)


8.2.4分子轨道理论(191)


8.3分子的极与变形(194)


8.3.1分子的极(194)


8.3.2分子的偶极矩(195)


8.3.3分子的变形(195)


8.4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196)


8.4.1分子间作用力(196)


8.4.2氢键(197)


8.5离子极化和变形(198)


8.5.1离子极化(198)


8.5.2离子的极化力(198)


8.5.3离子的变形(198)


8.5.4离子的相互极化作用(199)


8.6晶体结构(199)


8.6.1晶体(微观)结构简介(199)


8.6.2离子晶体及其质(200)


8.6.3金属晶体及其质(201)


8.6.4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203)


题(204)


第9章配合物与配位衡(207)


9.1配合物的基本概念(208)


9.1.1配合物的定义、组成(208)


9.1.2配合物的命名和类型(210)


9.2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214)


9.2.1价键理论(214)


9.2.2晶体场理论(219)


9.3配位衡(223)


9.3.1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和不稳定常数(223)


9.3.2配位衡的移动(225)


9.4配合物的应用(228)


9.4.1螯合物的稳定(228)


9.4.2配合物的具体应用(228)


9.5配位滴定(231)


9.5.1edta及其分析特(231)


9.5.2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233)


9.5.3金属指示剂(240)


9.5.4滴定曲线(243)


9.5.5干扰的消除(245)


9.6配位滴定的方法和应用(248)


9.6.1配位滴定的方法(248)


9.6.2配位滴定的应用(249)


题(250)


0章可见光吸光光度法(252)


10.1分光光度法基本(252)


10.1.1物质对光的选择吸收与物质的关系(252)


10.1.2朗伯 比尔定律(253)


10.1.3偏离朗伯 比尔定律的原因(255)


10.2可见光分光光度计(256)


10.2.1光源(256)


10.2.2单器(257)


10.2.3吸收池(257)


10.2.4检测器(257)


10.2.5结果显示记录系统(257)


10.3显反应及显条件的选择(258)


10.3.1显反应及其选择(258)


10.3.2显剂(258)


10.3.3显条件的选择(259)


10.3.4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260)


10.4比法和分光光度法的应用(262)


10.4.1微量组分测定的基本方法——标准曲线法(263)


10.4.2高含量组分的测定——示差法(264)


10.4.3多组分分析(265)


10.4.4光度滴定(265)


题(266)


第三编元素知识


1章s区元素(269)


11.1s区元素通(270)


11.1.1s区元素的基本质(270)


11.1.2s区元素单质的物理质(270)


11.1.3s区元素的标准电极电势和单质的溶解反应(271)


11.2s区单质的还原(272)


11.2.1概述(272)


11.2.2s区单质与氧的反应(273)


11.2.3s区单质与氢的反应(273)


11.2.4s区单质与水的反应(273)


11.3s区元素的化合物(273)


11.3.1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质(273)


11.3.2常见盐类(277)


题(280)


2章p区元素(282)


12.1p区元素质简论(282)


12.1.1p区元素通(282)


12.1.2卤族元素概述(283)


12.1.3氧族元素概述(284)


12.1.4氮族元素概述(285)


12.1.5碳族元素概述(285)


12.1.6硼族元素概述(286)


12.2p区元素单质的结构、质和用途(288)


12.2.1卤素单质的结构、物理质和用途(288)


12.2.2氧气和臭氧(289)


12.2.3碳、硅、锗、锡、铅的结构、物理质及用途(291)


12.3p区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氧化还原(292)


12.3.1典型元素的标准电极电势图(292)


12.3.2单质的氧化还原(294)


12.3.3化合物的氧化还原(297)


12.4氢化物和含氧酸的酸(313)


12.4.1电子密度(313)


12.4.2氢化物的酸碱(313)


12.4.3含氧酸的质(315)


12.5盐类的质(317)


12.5.1盐类的溶解(317)


12.5.2盐类的水解(319)


12.5.3含氧酸盐的热稳定(321)


题(321)


3章ds区元素(324)


13.1ds区元素概述(324)


13.1.1铜族元素概述(324)


13.1.2锌族元素概述(325)


13.2ds区金属单质的物理质及用途(326)


13.2.1铜族单质的物理质及用途(326)


13.2.2锌族单质的物理质及用途(327)


13.3ds区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氧化还原(327)


13.3.1ds区元素单质的还原(327)


13.3.2ds区元素典型化合物的氧化还原(329)


13.4ds区元素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碱及稳定(330)


13.4.1铜、银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330)


13.4.2氧化锌和氢氧化锌(331)


13.5ds区元素常见配合物(332)


13.5.1cu(ⅰ)配合物(332)


13.5.2cu(ⅱ)配合物(332)


13.5.3ag(ⅰ)配合物(333)


13.5.4zn的配合物(333)


13.5.5hg的配合物(333)


13.6ds区元素盐的溶解、稳定和用途(334)


13.6.1铜盐(334)


13.6.2银盐(335)


13.6.3锌盐(336)


13.6.4汞盐(337)


题(338)


4章d区元素(341)


14.1d区元素概述(341)


14.1.1过渡元素原子的特征(342)


14.1.2单质的物理质(342)


14.1.3金属活泼(343)


14.1.4氧化数(344)


14.1.5非整比化合物(344)


14.1.6化合物的(344)


14.1.7配合和催化(345)


14.1.8磁(346)


14.1.9金属原子簇化合物(346)


14.2d区元素单质的物理质及应用(346)


14.2.1钛、锆、铪、(346)


14.2.2钒、铌、钽、(347)


14.2.3铬、钼、钨、(347)


14.2.4锰族单质(348)


14.2.5铁系和铂系单质(348)


14.3d区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氧化还原(349)


14.3.1单质的还原(349)


14.3.2重要化合物的氧化还原(350)


14.4d区元素水合氧化物的酸碱(360)


14.4.1d区元素高氧化态水合氧化物的酸碱(360)


14.4.2多酸及其应用(361)


14.5d区元素配合物的质(361)


14.5.1铬(ⅲ)配合物(361)


14.5.2铁、、镍的配合物(362)


题(364)


第四编前沿简介


5章无机化合物的制备与分析(367)


15.1无机合成的基本原则(367)


15.2单质的制备(368)


15.2.1金属单质的制备(368)


15.2.2非金属单质的制备(368)


15.3无机化合物的制备(369)


15.3.1非金属氢化物的制备(369)


1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