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走向现代的履印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 作者
  • 文学:走向现代的履印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 作者
  • 文学:走向现代的履印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 作者
  • 文学:走向现代的履印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 作者
  • 文学:走向现代的履印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 作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学:走向现代的履印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 作者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21.5 7.2折 30 全新

库存3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作者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75374

出版时间2011-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440页

定价30元

货号xhwx_11709409

上书时间2024-07-02

智胜图书专营店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先驱者研究
  一个寻求者的心声——论“野草精神”之一
  历史价值范畴里的符号选择——鲁迅批孔新议
  鲁迅与中国近代启蒙思潮的嬗变
  怀念仿吾同志——《成仿吾文集》代序
  沅君幼年轶事
  留学背景与建设渴望——试论现代作家的建设意识
  想象的图景与虚拟的知识阶级叙述——论冯雪峰的观与知识分子观
追寻与反思
  重评“五四”启蒙运动三题——兼评李泽厚诸先生之说
  20世纪中国长篇小说之回顾
  青春、历史与诗意的追寻和质询——王蒙与米兰·昆德拉比较研究
  战后20年文学论纲
  寻根小说的美学追求
  世界“老舍热”与各民族审美方式的异同
改革与动
  改革与传统道德的关系——改革题材文学探幽之三
  商品观念与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
  论改革中作家的难题
  作家和他的文学创作
  新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精神风貌
  三代诗歌后现代倾向的观察
问题、主义与方法
  现代与文学——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反思
  与中国新时期文学
  关于黄遵宪“新派诗”的评价问题——读《谈艺录》对公度诗的
  意境诗的形成、演变和解体——兼论新诗不是意境诗
  一个“撒谎”故事的流布、变异与改写——《牧童与羊》、《狼来了》与《三声响》
  中国现代男叙事中的恶女人形象
  精神生态视野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
后记

内容简介:

本丛刊主要收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发表在文史哲杂志上的精品力作(个别专集兼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章),按专题的形式结集出版,先期推出与社会:构建怎样的公域秩序?、知识论与后形而上学:西方哲学新趋向、儒学:历史、思想与信仰、早期中国的政治与文明、门阀、庄园与政治:中古社会变迁研究、“疑古”与“走出疑古”、据与思辨:百年中国学术反思、中国古代文学:作家、作品与思潮、文学与社会:明清小说名著探微、文学:走向现代的履印、文学:批评与审美等。 
本册文学:走向现代的履印的编选工作由贺立华同志承担。 

精彩内容:

批判又是以作为偶像者本身的质规范为依据的,如孔子,他“曾经计划过出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这是‘礼不下庶人’。成为权势者们的圣人,终于变了敲门砖,实在也叫不得冤枉”。引申一下也可以说,他既然有这种质规范,做了权势者们的圣人,遭受到鲁迅的批判,实在也叫不得冤枉。
与破坏偶像的动机相关,鲁迅批孔还有一个动机:刨祖坟。有一种崇祖心理,这与中国的宗理质有关。对此鲁迅也很清楚,指出权势者们的“势位声气,本来仅靠了‘祖宗’这一惟一的护符而存在”。孔子不仅历来被视为,而且实际上也是中国儒学的始祖,或者可以扩而大之视作整个传统的始祖,亦不为过。破坏了孔子这个偶像,其实也即如鲁迅所说:“‘祖宗’倘一被毁,便什么都倒败了。”
至此,我们可以说了:鲁迅的批孔,实质上是在历史价值范畴里的符号选择。在这个历史的活动里,孔子更多的是作为封建传统的象征符号出现的。对孔子的批判,实际上也是对整个封建传统的批判。因此,我们不必把这一历史行动硬拉到学术评价的范畴里来自寻烦恼。我想,如果让鲁迅先生在学术价值范畴里来作一篇孔子论的话,那定然不会是这种样子的。当然,也有必要指出,即使是作为历史的行动,鲁迅的批孔也和其他先驱者一样,存在着所谓好皆好、所谓坏则皆坏的偏颇。但对此,我们只能在历史价值范畴里进行评估,而不能以学术价值范畴里的标准来进行苛求,这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现在又出来的问题是,鲁迅一生作出了不少很出的学术论著,为什么单单没有作这篇“孔子论”?或者换言之,鲁迅对传统的科学认识逐步发展,而且提出并倡导过“拿来主义”,甚至还肯定过对糟粕的转化利用(如);但为什么,批孔的这一基本态度并没有随着这一过程的发展而有所改变?历史行动的出现或持续,从来都是以历史提供的现实条件为前提的。鲁迅所生活的时代,从袁世凯到北洋军阀到,权势者经常搞尊孔复古活动;而鲁迅所目睹过的从"维新变法"到"辛亥"的种种变革,又都是终于敌不住旧的消解作用而故态复萌,这都提醒着鲁迅不能放弃其自觉承担的历史责任。否则,鲁迅将不是我们所了解所尊敬的鲁迅了。
很后要说明的是,我在本文中提出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范畴,并着意强调了它们之间的区别,这是出于本文所承担的中心论题的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可以彼此隔离,没有任何可以有而且应该有的沟通之处。事实上,鲁迅在对孔子所作的历史批评中,在许多点上都是以他对孔子及儒学的透辟了解为基础的,而且他在批评中所展现出来的思想,也为学术意义上的孔子研究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东西。不过,这已不在本文的论述范围了。
(原载文史哲年第2期)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