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秘的彗星 少儿科普 焦维新
  • 神秘的彗星 少儿科普 焦维新
  • 神秘的彗星 少儿科普 焦维新
  • 神秘的彗星 少儿科普 焦维新
  • 神秘的彗星 少儿科普 焦维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神秘的彗星 少儿科普 焦维新

彗星为什么被称为“扫把星”,人间灾祸到底该不该归罪于彗星?从古至今,彗星到底经历了什么?彗星的未来又在哪里?

26.4 4.4折 59.8 全新

库存7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焦维新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5101923

出版时间2021-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144页

字数155千字

定价59.8元

货号138_9787205101923

上书时间2024-06-29

智胜图书专营店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青太空探索科普丛书(第2辑)由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焦维新教授亲自撰写。神秘的彗星一书为本丛书中专门介绍彗星的一部天文学著作,为青揭开了有关彗星的奥秘,全书图文并茂,是一部孩子全方位探索彗星世界的科普读物。

目录:

前言
章 揭开彗星神秘的面纱
  彗星的神秘彩
  人类早期对彗星的观测
  彗星的真面目
  彗星的类型
  彗星的源
  彗星的命运
第2章 有名的彗星
  有名的大彗星
  有名的掠彗星
第3章 研究彗星的意义
  科学意义
  彗星与流星雨
第4章 彗星探测
  “乔托号”探测器
  “星尘号”探测器
  深度撞击
  “罗塞塔”探测器

内容简介:

    彗星一向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星,一旦出现,要引起人间的灾祸。那么,彗星究竟是什么?它是由什么组成的?分别都有什么类型呢?本书从人类早期对彗星的观测开始,带领读者一步步探索彗星的构成和类型、彗星的起源和命运,同时站在科学的角度探讨彗星研究的实质、彗星的科学探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

焦维新,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电视台、凤凰卫视以及央视网等新闻媒体太空节目访谈专家,每年为中小学作近百场科普讲座。所著青太空探索科普丛书( 辑)列入“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和2015 年度出版资助项目。

精彩内容:

    古希腊人早尝试科学地对彗星进行解释,比如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70—前495年)认为彗星只有的一颗。阿那克萨戈拉(公元前500—前428年)和德谟克  利特(公元前460—前370年)认为彗星是离得很近的行星。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70—前410年)相信彗星其实是行星,而彗尾则是彗星从地球上劫取的水蒸气。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对以上这些看法都不认同,他相信宇宙是的,行星只能在黄道上做环形轨道运动,而彗星会出现在天空中的任何一个方向,并且行星相合的时候并不会都伴随着彗星的出现,因此他提出彗星只不过是地面上的蒸汽升到了空中被点燃了,如果其光芒是朝各个方向延伸的称为彗星或者长头发星星,如果光芒只朝一个方向延伸的称为长胡子星星。
    在有名的白昼大彗星—1106年大彗星(x/1106c1)出现的时候,虽然当时并没有随之发生什么巨大变故,但是人们仍然对其抱有迷信的看法。1106年2月2,这颗大彗星明亮到白天都可以看到。在一本大约成书于1137年的亚美尼亚史书中可以看到以下的一段记载:“一颗可怕的、巨大的、令人震惊的彗星出现了,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感到莫名的恐惧。智者们称它是国王的启示,他们说即将有一位可以征服所有人类的国王要诞生在这个世上。”
    然而,时间验证了,这颗大彗星的出现并没有带来任何变化。这种思想在13世纪有所改观,科学理的观点开始回归。莱西纳的埃吉迪乌斯(公元1230—1304年)对1264年大彗星(c/1264n1)进行了观测,并对此做出了详细的观测报告:“这颗大彗星首先出现在夜晚的天空中,随着子的流逝,它逐渐落在了黄昏的蒙影中并消失。”接着他又写道:“同样的一颗彗星重新出现在了黎明的天空中。”通过这样的观测我们很容易推理出来这两个目标其实是同一颗彗星,埃吉迪乌斯显然也是这么认为的。
    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伪科学仍然占据上风。法国里摩的彼得(1306年去世)曾经写过关于彗星c/1299b1的专著,他在专著中写到了他对这颗彗星的测量结果,当时他使用的是中世纪天文仪器—赤基黄道仪。尽管他的研究方法是科学的,但是他得出来的结论却认为金星和木星看起来对彗星具有影响,他认为金星和木星可以减少彗星带来的对疾病的影响,并且如果我们彼此之间公正无私,上帝会显示出他的仁慈来帮助人们渡过彗星带来的劫难。
    在15世纪,有两位科学家尝试确认彗星的距离。奥地利天文学家范派尔巴赫(公元1423—1461年)测量了彗星的视差,视差是在不同的地点观测同一个目标,其在背景星空上的位置会发生变化,从而通过几何学可以计算出彗星的距离。当时他成功地测量到了1456年回归的哈雷彗星的视差。然而,他的测量结果却显示哈雷彗星是大气中的现象,他的雷乔蒙塔努斯(公元1436—1476年)也得出了同样错误的结论。他的另外一次测量也得出了接近相同的结论—他对c/1471y1彗星的观测发现这颗彗星距离我们有9个地球半径的高度,这个距离仍然在他所认为的地球大气之中。因此当时的人们继续把彗星当作是地球大气的现象。
    1531年哈雷彗星再次回归,彼得阿皮昂(公元1495—1552年)详细描述了彗星的运行过程,从中他取得了一项突破的进展,他次发现彗尾是向着太阳的反向延伸。但是这仍没解决彗星是否是地球大气内的现象这一关键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对于彗星的观点一直影响到了哥白尼的时代,尼古拉斯哥白尼虽然否定了地心说,但是他仍然相信彗星是地球大气的产物,他曾经这样写道:“地球层的大气跟随着天体一起运动,这解释了那些忽然出现的天体—彗星,为什么会像其他星星一样东升西落,因为它们是地球层大气的产物。”
    p78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