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第三卷)减缓 环境科学 姜克隽,陈迎
  • 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第三卷)减缓 环境科学 姜克隽,陈迎
  • 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第三卷)减缓 环境科学 姜克隽,陈迎
  • 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第三卷)减缓 环境科学 姜克隽,陈迎
  • 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第三卷)减缓 环境科学 姜克隽,陈迎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第三卷)减缓 环境科学 姜克隽,陈迎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304.7 7.1折 428 全新

库存6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姜克隽,陈迎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697806

出版时间2021-10

版次1

装帧其他

开本16

页数620页

字数914千字

定价428元

货号xhwx_1202517800

上书时间2024-06-29

智胜图书专营店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前言
章 论 1
1.1 引言 2
1.2 《候与环境演变:2012》发布以来世界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 2
1.2.1 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 2
1.2.2 中国绿低碳发展转型 5
1.2.3 气候变化与环境的协同治理 7
1.3 《候与环境演变:2012》发布以来ipcc有关减缓的新进展 8
1.3.1 ipcc ar5有关减缓的主要结论 8
1.3.2 ipcc三大特别报告有关减缓的结论 9
1.3.3 ipcc ar6的进展和关注重点 12
1.4 关于气候变化减缓的新认知 13
1.4.1 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13
1.4.2 减缓气候变化的协同效应 14
1.4.3 减缓气候变化途径与排放路径转型 15
1.4.4 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可行与不确定 16
1.5 本次评估报告的逻辑主线和主要内容 17
1.5.1 评估目标和逻辑主线 17
1.5.2 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 17
参文献 20
第2章 温室气体排放的趋势和驱动力 25
2.1 引言 27
2.2 排放趋势 28
2.2.1 全球及主要排放 28
2.2.2 中国的排放 32
2.3 排放的驱动力 40
2.3.1 人增长和人特征 40
2.3.2 城市化及城市形态因素 41
2.3.3 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 42
2.3.4 技术进步和能源结构变化 45
2.3.5 气候与非气候政策 49
2.3.6 空间集聚与空间不等效应 53
2.3.7 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 54
2.3.8 化石能源设施投资 54
2.3.9 部门排放驱动力 55
2.4 ghg减排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58
2.4.1 ghg减排与清洁能源供应 60
2.4.2 ghg减排与可持续城市 61
2.4.3 ghg减排与消除贫困 63
参文献 64
第3章 排放情景和路径转型 79
3.1 引言 80
3.2 排放情景和路径转型评估模型工具 80
3.2.1 技术经济分析模型 81
3.2.2 “自上而下”模型 82
3.2.3 综合评估模型 83
3.3 全球排放情景及其特征 84
3.4 2℃和1.5℃情景下全球和中国的碳排放空间 90
3.4.1 全球碳预算 90
3.4.2 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 91
3.4.3 各国未来减排展望 97
3.5 中国减排情景和路径 98
3.6 分部门排放情景 99
3.6.1 一次能源供应 99
3.6.2 电力行业 104
3.6.3 终端使用部门 105
3.6.4 农业、林业及土地利用 114
3.7 减排成本及经济影响 115
3.7.1 碳价格 115
3.7.2 减排投资成本 117
3.7.3 经济影响 119
3.8 转型途径 122
3.8.1 排放途径 122
3.8.2 能源转型途径 124
3.8.3 政策途径 125
3.9 减排途径和sgds的关联 128
3.10 地球工程 132
参文献 134
第4章 能源 147
4.1 引言 148
4.2 全球能源转型 148
4.2.1 全球能源消费和co2排放现状 148
4.2.2 《巴黎协定》对全球能源系统碳排放约束 149
4.2.3 全球能源低碳转型路径 150
4.2.4 主要和地区能源低碳转型路径 150
4.3 中国能源低碳转型 151
4.3.1 中国能源消费和co 2排放现状 151
4.3.2 《巴黎协定》对中国能源系统碳排放约束 152
4.3.3 中国能源低碳转型路径 153
4.3.4 煤炭消费量控制 155
4.3.5 低碳能源可以满足我国的新增能源需求 155
4.4 化石能源 155
4.4.1 化石能源资源潜力 155
4.4.2 生产、消费和进出 156
4.4.3 煤炭高效清洁化利用 156
4.5 可能源 157
4.5.1 可能源发展现状和展望 157
4.5.2 可能源资源开发潜力 159
4.5.3 “低于 2℃”情景下的可能源展望 160
4.6 核电 161
4.6.1 发展现状 161
4.6.2 面临问题和挑战 163
4.6.3 战略定位 164
4.6.4 核电发展前景和展望 166
4.6.5 减排技术、减排潜力和减排成本 168
4.7 电力部门 168
4.7.1 温升目标对电力需求的影响 168
4.7.2 电力系统转型情景及路径 168
4.7.3 煤电技术潜力、退出路径及影响 170
4.7.4 高比例可能源的并网挑战及应对策略 171
4.7.5 电网对低碳电力转型的影响 172
4.8 能源部门ccus/beccs 172
4.8.1 发展现状 172
4.8.2 处于研发和示范阶段 174
4.8.3 未来发展前景 175
4.8.4 减排成本和面临障碍 175
4.9 能源政策选择 176
4.9.1 中国能源政策现状及其执行效果 176
4.9.2 实现2050年气候目标的能源政策情景 178
4.9.3 适应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和能源政策选择 179
参文献 180
第5章 城市 189
5.1 引言 190
5.2 城市碳排放特征 190
5.2.1 城市体的碳排放特征 191
5.2.2 城市提出的碳排放峰值目标 191
5.3 城市碳排放驱动因素 193
5.3.1 城镇化与碳排放的相关 193
5.3.2 驱动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 194
5.3.3 城市碳减排政策的选择 195
5.4 城市结构与碳减排 196
5.4.1 城市形态与碳减排 196
5.4.2 空间规划与碳减排 199
5.4.3 基础设施与碳减排 202
5.5 城市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技术与潜力 204
5.5.1 减缓技术在中国城市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205
5.5.2 城市减缓气候变化技术的重点领域 205
5.5.3 城市减缓气候变化的潜力 208
5.6 体制机制与政策 210
5.6.1 层面针对低碳城市的政策 211
5.6.2 城市层面的体制机制与政策创新 213
5.7 城市减缓的协同效应 216
5.7.1 城市空气质量的协同效应 216
5.7.2 城市能源系统的协同效应 217
5.7.3 健康与社会经济的协同效应 218
5.7.4 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协同效应 219
参文献 220
第6章  228
6.1 引言 230
6.2 中国的转型情景 230
6.2.1 中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现状与趋势 230
6.2.2 中国转型与减排主要驱动力 233
6.2.3 中国排放情景分析 234
6.3 产业结构调整与需求减量 237
6.3.1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237
6.3.2 跨行业协同节能减碳 241
6.4 高耗能行业的工艺革新与技术进步 246
6.4.1 钢铁行业 247
6.4.2 水泥行业 248
6.4.3 石化行业 250
6.4.4 有金属行业 252
6.4.5 玻璃、建筑卫生陶瓷、墙体材料等其他建材行业 253
6.5 能源结构调整效应 254
6.5.1 能源结构调整的减排绩效 254
6.5.2 电气化的应用 257
6.5.3 可能源的应用 259
6.5.4 氢的应用 261
6.5.5 成本和减排潜力 262
6.5.6 小结 263
6.6 ccus 264
6.6.1 1.5℃ &2℃温升目标下的不同减排量评估 264
6.6.2 ccus减排成本 265
6.6.3 水泥行业应用ccus的减排潜力 265
6.6.4 钢铁行业应用ccus的减排潜力 267
6.6.5 煤化工行业应用ccus的减排潜力 268
6.6.6 空气碳捕集技术的减排 270
参文献 271
第7章 交通 280
7.1 引言 282
7.2 交通碳排放现状、特征、驱动力与趋势 282
7.2.1 排放量与各子部门情况 282
7.2.2 主要排放特征 284
7.2.3 主要驱动力 286
7.2.4 co2排放趋势 288
7.3 交通部门已有主要减排措施 290
7.3.1 体情况 290
7.3.2 各子部门减排措施 296
7.4 交通低碳发展转型路径 303
7.4.1 交通部门未来体的减排潜力 303
7.4.2 主要减排路径 304
7.5 交通减排技术措施的成本、潜力、障碍和机会 309
7.5.1 主要节能减碳技术措施的综合比较 309
7.5.2 各子部门情况 311
7.6 交通运输的碳减排政策 316
7.6.1 强化部门顶层设计,开展低碳交通试点 317
7.6.2 完善环境保护政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17
7.6.3 采用经济激励政策,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 319
7.6.4 加强铁路管理,提升环保与减碳协同效益 319
7.6.5 设立节能减排资金,加快低碳民航发展 320
7.6.6 设立2050年交通部门深度减排目标,促进交通技术转型 320
7.7 本章 结论 320
参文献 321
第8章 建筑 325
8.1 引言 326
8.2 建筑碳排放的范围界定 326
8.2.1 建筑碳排放定义 326
8.2.2 建筑碳排放构成 327
8.2.3 建筑碳排放量及发展趋势 329
8.3 城乡发展与建设规模的控制 331
8.3.1 中国建筑面积现状 331
8.3.2 中国城乡规划和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332
8.3.3 未来建筑面积发展趋势 334
8.4 中外建筑运行能耗的比较 336
8.4.1 能耗量和强度的比较 336
8.4.2 关于用能差异的研究 338
8.5 建筑减排的目标和路径 340
8.5.1 宏观目标和路径 340
8.5.2 重点技术讨论 344
8.6 建筑实现深度减排、零排放的技术和政策路径 347
8.6.1 近零能耗建筑 347
8.6.2 精细化运维 352
8.6.3 直流建筑与柔供电 355
8.7 小结 359
参文献 360
第9章 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afolu) 365
9.1 引言 366
9.2 中国afolu现状 366
9.2.1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 366
9.2.2 afolu生产现状 368
9.3 afolu温室气体排放和碳汇现状 370
9.3.1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370
9.3.2 林业温室气体排放和固碳现状 370
9.3.3 其他土地利用温室气体排放和固碳现状 371
9.3.4 afolu温室气体排放变化 371
9.4 afolu减排固碳技术选择和措施 372
9.4.1 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措施 372
9.4.2 畜牧业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措施 376
9.4.3 林业温室气体增汇技术措施 380
9.4.4 其他土地利用的温室气体增汇技术措施 382
9.4.5 afolu部门减排技术汇 385
9.5 afolu减排成本和减排潜力 388
9.5.1 农业减排成本及减排潜力 388
9.5.2 林业减排成本及减排潜力 390
9.5.3 湿地减排成本及减排潜力 393
9.6 协同效应 393
9.6.1 环境效果 393
9.6.2 适应效果 394
9.7 减排政策建议 395
9.7.1 农业减排增汇政策建议 395
9.7.2 林业减排增汇政策建议 396
9.8 主要结论 396
参文献 397
0章 可持续消费与低碳生活 407
10.1 引言 408
10.2 推动可持续消费的必要 408
10.2.1 全球消费趋势分析 408
10.2.2 中国消费发展基本趋势 410
10.2.3 中国主要消费品类的生态足迹 411
10.2.4 消费对碳排放的影响 415
10.3 控制消费排放过程中关键因素 417
10.3.1 经济发展 417
10.3.2 消除贫困与消费公 420
10.3.3 回弹效应 423
10.4 可持续消费的宏观影响因素 425
10.4.1 基于碳排放的消费量和结构变化 425
10.4.2 城镇化发展中农村与城市消费的差异 426
10.4.3 影响消费碳排放水的行业因素 428
10.4.4 影响消费模式的科技因素和信息化水 429
10.5 消费行为与碳减排 430
10.5.1 可持续消费、低碳生活与减排 430
10.5.2 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 435
10.5.3 国际消费侧减排的主要路径和政策 437
10.6 可持续消费的制度体系与政策选择 439
10.6.1 可持续消费政策类型及全球实施概况 439
10.6.2 中国可持续消费的政策目标 440
10.6.3 中国的可持续消费政策体系 441
10.6.4 促进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建议 447
10.7 实现巴黎协议目标下的消费政策选择 449
参文献 452
1章 低碳发展的政策选择 459
11.1 引言 460
11.2 低碳发展政策的评估边界与方法 460
11.2.1 低碳发展政策的概念与评估边界 460
11.2.2 低碳发展政策的评估方法 464
11.3 低碳发展政策类型与应用效果 467
11.3.1 命令控制型政策 467
11.3.2 市场机制型政策 470
11.3.3 财税金融型政策 475
11.3.4 公共参与型政策 478
11.4 低碳发展政策的交互关系 480
11.4.1 低碳发展政策与环保政策的协同与竞争 480
11.4.2 低碳发展与适应气候变化政策的协同 483
11.4.3 低碳发展与区域均衡发展的协同 487
11.5 低碳发展政策对减碳目标的贡献 489
11.5.1 部门低碳发展政策 489
11.5.2 低碳发展政策 493
参文献 498
2章 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的作用 513
12.1 引言 515
12.1.1 全球气候治理的机制构架和演变 515
12.1.2 上次评估主要观点和本轮评估框架结构 516
12.2 《巴黎协定》及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推动 517
12.2.1 《巴黎协定》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的意义 518
12.2.2 《巴黎协定》确立了新的气候治理模式 519
12.2.3 中国在《巴黎协定》达成和生效过程中的作用 520
12.2.4 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理念贡献 522
12.3 国际科学评估及中国的作用 523
12.3.1 国际科学评估体系 523
12.3.2 科学评估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政策互动关系 525
12.3.3 中国对国际科学评估的作用 527
12.4 公约外多边进程及中国的作用 528
12.4.1 二十国集团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作用 528
12.4.2 上合组织与生态环境保护合作 530
12.4.3 亚太经合组织与应对气候变化和清洁发展合作 530
12.4.4 中非合作论坛及南南合作 531
12.4.5 中国参与极地治理 531
12.5 “一路”倡议对全球气候治理的贡献 532
12.5.1 “一路”倡议明确要求绿低碳发展 532
12.5.2 “一路”沿线主要绿低碳发展现状 533
12.5.3 中国的绿投资政策 534
12.5.4 “一路”倡议绿化的现状和争议 534
12.6 后巴黎进程中的气候治理展望 536
12.6.1 后巴黎进程中的关注要素 536
12.6.2 后巴黎进程的核心问题 537
12.6.3 主要对后巴黎进程的作用 539
参文献 541
3章 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551
13.1 引言 552
13.2 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552
13.2.1 可持续发展目标 552
13.2.2 以往评估进展 553
13.2.3 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双向影响 554
13.3 适应行动与可持续发展 555
13.3.1 适应行动的可持续发展影响 555
13.3.2 适应行动与可持续发展间的协同与权衡关系 557
13.4 减缓行动与可持续发展 559
13.4.1 能源需求侧管理的措施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559
13.4.2 能源供应侧的减排措施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561
13.4.3 基于土地的减排措施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568
13.4.4 协同促进减缓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571
13.5 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具有气候可恢复(climate-resilient)的低排放发展路径 573
13.5.1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573
13.5.2 可持续发展目标背景下具有气候可恢复的低碳发展路径 573
13.5.3 实施低排放发展战略,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576
参文献 578

内容简介:

本书共包括13章,涵盖了近期气候变化减缓的主要议题。本书对2012年以来靠前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评估,反映了的研究进展。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趋势和驱动力,排放情景和路径转型,主要行业的减排潜力和技术,城市减排的政策和技术路径,消费行为的减排选择,我国实现巴黎协定目标下的减排路径的政策选择,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关联,以及我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和靠前战略等方面进行的评估。本书是全面认识中国未来温室气体减排相关研究进展的报告。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