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谷记&狠透铁 历史、军事小说 柳青
  • 种谷记&狠透铁 历史、军事小说 柳青
  • 种谷记&狠透铁 历史、军事小说 柳青
  • 种谷记&狠透铁 历史、军事小说 柳青
  • 种谷记&狠透铁 历史、军事小说 柳青
  • 种谷记&狠透铁 历史、军事小说 柳青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种谷记&狠透铁 历史、军事小说 柳青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22.9 3.7折 62 全新

库存2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柳青

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5059785

出版时间2021-0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304页

字数300千字

定价62元

货号xhwx_1202293954

上书时间2024-06-28

智胜图书专营店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陕西浓郁的底蕴孕育出一代代能人贤者,作家柳青是其中一位

目录:

种谷记

狠透铁(一九五七年纪事)

内容简介:

本书是“时代记忆文丛”之一,收录了柳青的长篇小说种谷记和中篇小说狠透铁。种谷记以陕北农村王家沟集体种谷的事件为线索,展现了解放区农村生产生活的一个侧面。这是我国文学目前部描写农村互助合作的长篇小说。也是作家柳青的部长篇小说。狠透铁则以农业合作化后的农村生产生活为背景,着力塑造了“狠透铁”这样一位以社为家,对集体事业忠心耿耿,对不正之风嫉恶如仇,具有强烈责任心的农村员形象。

作者简介:

    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青年团,1936年加入中国,1938年到延安。胜利后任大连大众书店主编。解放战争后期辗转回陕北深入生活。解放初期任中国青年报编委、副刊主编。1952年任陕西省长安县委副书记,后辞去副书记职务在长安县黄甫村落户14年。“”期间被迫停止工作。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代表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等。

精彩内容:

    晌午一过,受苦人放下饭碗,松一松腰带,不管变工的不变工的,吃上一两锅烟,都上地去了;婆姨们洗完家匙,有的到纺织组长那里去比赛,别的便在自己窑里坐下来纺线子。无论谁都似乎无牵无挂,一心一意做着自己的活。王家沟村里一片嗡嗡的纺车声,布架吱吱呀呀地叫唤,再加上小学校的娃们尽嗓子高声念书,把一个偏僻的山村喧嚷得生气勃勃。但从外表看来却依然寂寞,耕了一上午地的毛驴吃过草料,精疲力竭地在拴它的阳场子里丢盹儿,伸展了脖子和四条腿,在暖烘烘的太阳底下睡觉,老母猪则率领着一群猪娃子在村道上漫游。此外,你在外面几乎见不到甚么人影,只有这村里的行政主任王克俭的老婆,每天一到这个时候,便在她窑里坐不稳了。
    这老婆隔不一会便甩着胳膊,颠着一双古时小脚,用细碎而迅速的步子,到大门外来望一回。随着时间的愈来愈晚,她出来的次数也愈多了。要是夏天,人们很容易了解,那是因为她们住宅下边那块土坪上的两卜苹果快要红了,她时刻提着甚么不三不四的过路人或者村内嘴馋的顽童“糟踏”,甚至有时把那只凶恶的黑拴在树根上,她也是放不下心。但现在距那个时节还早,这才阴历三月中旬,果树刚准备开花,大部分人家的谷地都翻过了,却还没有开始安种,受苦人正耕着高粱。老婆每回出来都焦急地看看愈来愈偏向西边的太阳,转回去的时候沉着脸,皱着眉头,唉声叹气地唠叨个不休。
    不知是她第几回走出大门的时候,拿着团的木刀的两个娃又来了。看见她出来,他们在半坡上停住了。
    “大婶子,”其中的一个彬彬有礼地说,“‘我大叔还没回来吗?”
    “回来了!”她说着反话,气f责地拐过头去,不知是讨厌他们,还是有意不给他们听见,背转脸恨恨地说:“三回九转!又不是个甚么东西,回来我还把他藏了!?”
    “先生说他们等不上,他和农会头前走了,叫他回来赶紧到乡开会去哩。”两个娃背诵一样完成了任务,便蹦蹦跳跳地跑回学校去了。
    她朝前沟里的大路上望了一阵,又长长地叹了气,转了回去。
    “像是地里钉了橛子,把他们拴住了。”她回到窑里对正在纺线子的媳妇愁苦地说,“父子两个都不是娃娃,又不是不晓得迟早。村里不管谁家,都吃了饭,快半后晌了,咱还等受苦人回来,真像是同人家不是一个黄历过子”
    “嗡嗡嗡”媳妇无精打采地摇着纺车,很守本分地不加,也不附和。
    媳妇在初过门的一二年,为了表示对婆婆的尊敬,曾像应付生客一样应付过她;随后她摸清了她的脾气,经常发现她一个人的时候也在说话——批评老汉和儿子们,咒骂鸡和,抱怨衣裳和家具当感到应付不暇的时候,在得到娘家妈同意之后,她才对她改变了这种态度。改变以后,婆媳间像现在一样,仍然和谐。现在,媳妇摇她的纺车,婆婆坐在炕沿上,用木拐子缠线子。她不时冷然哼一声,停一会儿又叹一气,显示她脑子里不停地在发愁。忽然,外边又有了响动,她一溜下地,便匆匆忙忙出去了。
    “甚时光了,这才回来”她说,出了门限又掉转头朝媳妇叮咛:“看饭!”
    但她出得大门一看,几个在桃花镇罢炭的赶驴汉从大路上有说有笑地过去了,她的老汉和小子上地去的那条路上,仍是空寂无人。她转回来的时候,媳妇已在烧火热饭。
    “怎么?不是他们?”看见婆婆灰心丧气的样子,媳妇奇怪地问。
    “他们大概在地里刨金子哩,”她近乎愤怒地说,坐在炕沿上,拿起木拐子,“街上集都散了,他们还不回来。灶火压了等着吧!”
    媳妇用炭面子重新压了火,两个人又恢复了一霎时前的原状。
    “真是,”媳妇见婆婆愤怒得厉害,颇表同情地说,“人家叫开会,叫得也有回数了。”
    “那倒是小事!”她顺接上说,正想痛快淋漓地数说一阵,“你说老这个样儿,老这个样儿,要多烧多少炭哇?你说!要是沟滩里拣些石头能烧,那好了!一驮炭边区票也快上三百了,你看怕人不怕人,和烧钱一样嘛”
    媳妇摇了一会纺车,刚抽了一条线,又停下来。
    “饿”她颓唐地歪起头,惨然一笑说。
    “我不是?”婆婆赞同道,放下木拐子,两人开始坐着等受苦人回来吃饭了。
    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