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创新系统 经济理论、法规 李子彪
  • 区域创新系统 经济理论、法规 李子彪
  • 区域创新系统 经济理论、法规 李子彪
  • 区域创新系统 经济理论、法规 李子彪
  • 区域创新系统 经济理论、法规 李子彪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区域创新系统 经济理论、法规 李子彪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50.9 6.5折 78 全新

仅1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子彪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25287

出版时间2015-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386页

字数418千字

定价78元

货号xhwx_1201023525

上书时间2024-06-26

智胜图书专营店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区域创新系统近期新力作,理论与实证相结合!

目录:

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2研究主要内容与框架
1.3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评述
2.1区域创新系统的由来
2.2文献评述
第三章创新极内涵、特征
3.1创新极内涵界定
3.2创新极数学描述
3.3创新极结构与特征
3.4创新极功能
第四章创新极形成条件、临界规模与类型
4.1创新极形成条件
4.2创新极临界规模
4.3创新极的类型
第五章创新极的网络结构
5.1创新极网络结构分析方法选择
5.2基于sna的创新极网络评价方法
5.3创新极网络结构分析实例
第六章区域创新极演化模型
6.1无精英企业创新极演化模型与
6.2存在精英企业创新极演化模型与
第七章区域创新极间技术溢出概率研究
7.1创新极技术溢出研究文献评述
7.2创新极技术溢出定义
7.3创新极间技术溢出概率模型
7.4创新极间技术溢出概率实证研究
7.5创新极间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第八章区域创新极间技术溢出测度方法与实证
8.1创新极技术溢出测度研究评述
8.2创新极技术溢出测度方法
8.3唐山市创新极技术溢出测度实证
8.4邯郸市创新极技术溢出测度实证
第九章区域创新极共生模式研究
9.1创新极共生模式分析方法与样本选择
9.2唐山市创新极共生模式实证
9.3邯郸市创新极共生模式实证
9.4区域创新极共生模式与演化
第十章多创新极共生演化动力模型研究
10.1多创新极共生演化成因与驱动因素
10.2多创新极共生的与模式
10.3多创新极共生的区域创新系统演化动力模型
10.4唐山市区域创新系统的实例
主要参文献
附录
附录a钢铁产业创新网络知识合作调查问卷
附录b
附录c
附录d61个产业投入结构列向量技术相似度矩阵c与技术距离矩阵d的matlab代码
后记

内容简介:

本书以区域创新系统的刻画和描述为研究对象,定义区域中符合特定条件的创新型产业为创新极,提出区域创新系统是多创新极共生演化系统的观点,给出了多创新极共生演化模型。本书详细研究了创新极的内涵与特征、形成条件与临界规模、结构与演化模型;创新极间技术溢出概率和溢出模型;多创新极共生模式和演化模型,很后以唐山市和邯郸市两个产业结构相似的区域进行实证,得出了结论。

作者简介:

李子彪,管理学博士,河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大学技术与创新管理研究所副所长;河北省“科技发展战略与创新管理”软科学研究基地成员。20122013年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公派访问学者。近几年来主持省部级项目5项,厅局级科研项目5项,作为第二完成.人参加自然、软科学项目各1项,其他省部级、厅局级项目10余项。在核心期刊、会议、党报内参上靠前作者发表近30篇,多篇被三大检索收录。参与出版专著2部,获科研奖励3项;博士获2009年度河北省很好博士。

精彩内容:

自20世纪80年代起,创新得到了全世界各个和地区的高度重视。进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提出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对创新促进经济增长功能的认识少见一致。创新型的建设离不开创新型区域,2006年发布的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了努力建设创新型的宏伟目标,并指出要建设各具特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作为创新型的支撑。之后党的“”报告再一次要求进一步统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完善区域创新发展机制,优化区域内创新资源配置,鼓励创新资源密集的区域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发挥好集聚辐带动作用。然而,如何科学建设区域创新体系进而支撑创新型,如何监测和测评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政策制定者仍未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创新型区域建设需要有效的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与测评理论提供支撑,而区域创新系统监测目的与测评方法取决于对区域创新系统内涵与功能的认识。刻画“什么是区域创新系统”无论对创新理论的研究还是对现实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新是多个行为主体参与、多重环节构成的复杂系统过程。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创新活动,正成为许多学者研究和探讨的新领域。尽管目前学术界对于“什么是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已取得许多成果,但是对于“什么是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尚不深入,仍处于探讨阶段。许多研究抽象掉的实际因素过多,使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刻画处于静态、面结构,不能从本质上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测度、建设提供针对指导。已有的研究成果距离区域创新系统成为一个能被广泛使用的理论分析框架,为区域创新政策的制定创造经验基础的目标尚有一段距离。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研究的时间尚短;二是很多研究无意中将区域创新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孤立研究,脱离了它赖以生存的区域经济现实和优化发展需求;三是很多研究从静态角度对创新系统进行研究,忽视了创新系统的复杂动力特。基于此,近期学术界又重新审视研究角度,将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结合起来探索区域创新系统内涵;引入历史演化观,从区域经济、区域创新历史发展的动态角度提取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变量。在这样的背景下,课题组提出“三步走”研究计划:靠前步,对“什么是区域创新系统”进行描述和刻画;第二步,进行区域创新系统的测评理论与方法研究;第三步,进行区域创新政策的设计研究。很终形成“区域创新系统描述区域创新系统测评区域创新政策设计”这一理论方法体系。本书是围绕靠前步“什么是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重要成果。首先在对区域创新系统认识上,将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联系起来,将区域中满足特定条件的创新型产业定义为创新极,从演化角度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多创新极共生演化系统,这样将微观企业等创新主体行为与宏观区域经济表征建立了联系,从区域经济的现实和发展演化角度,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的解释。基于此观点,我完成了题为“创新极及多创新极共生演化模型研究”的博士,并于2009年获得河北省很好博士。而后,我又围绕博士后续研究申请并主持自然科学青年项目“区域创新系统监测方法:创新极识别培育共生视角”(项目编号:71403078)、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创新极视角下区域创新系统测评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3yjc630086)、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区域创新系统测评方法与河北省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103135)、河北省自然科学项目“产业间技术溢出测度方法与实证能研究”(项目编号:11202172)、河北省教育厅很好青年项目“资源型区域产业技术溢出机理与效应分析”(项目编号:y12102)。我的博士和这些项目的研究促成了本书的出版,本书应该说是几年来对区域创新系统认识不断深入的一个集成。本书体布局采用了发现问题——提出理论—实证理论的思路。优选通过选题研究和文献分析发现现有的区域创新系统的描述和刻画仍不能为政策制定提供有效的依据,现有的研究与区域经济实践和需求尚有一段距离,因此提出“什么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问题。其次给出观点,将区域中满足特定条件的创新型产业定义为创新极,从演化角度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多创新极共生演化系统,进而引入经济学理论、社会学理论、生态学理论和遗传算法分别研究提出创新极内涵与特征、形成条件与临界规模、结构与演化模型、创新极之间的溢出概率与溢出模型、多创新极共生模式与演化模型等,同时对提出的这些理论和模型进行一一实证,并得出结论。实证对象和数据主要取自河北省的唐山市和邯郸市,因为这两个区域发展历史、产业结构、经济分布等比较相似,通过此二区域的实证比较,不但可以解决本书提出的理论观点,还可以结提出资源型区域的一些其他共问题,对实际也有的启示。研究开拓了区域创新系统新研究的新视角,在系统认知上服了以往“静态、与经济相脱节”等瓶颈,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新刻画。课题组成员魏、吕静韦、孙卫忠、董辉、胡珊、吴子健、胡浩、于建朝、刘春凤、余迎新、张爱国、刘宏、孙丽文等也参与了本书的撰写工作,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此外在撰写过程中参了靠前外诸多专家的成果,有的已经在参文献中列出,但由于疏忽难遗漏,在此对已列出的和未列出的专家一并表示感谢。同时要感谢知识产权出版社李潇编辑和她的同仁,对本书提出了大量修改建议和意见。由于时间仓促,书中难有瑕疵,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