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兰河传(精) 中国文学名著读物 萧红|绘画:侯国良
  • 呼兰河传(精) 中国文学名著读物 萧红|绘画:侯国良
  • 呼兰河传(精) 中国文学名著读物 萧红|绘画:侯国良
  • 呼兰河传(精) 中国文学名著读物 萧红|绘画:侯国良
  • 呼兰河传(精) 中国文学名著读物 萧红|绘画:侯国良
  • 呼兰河传(精) 中国文学名著读物 萧红|绘画:侯国良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呼兰河传(精) 中国文学名著读物 萧红|绘画:侯国良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22.7 4.7折 48 全新

库存15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萧红|绘画:侯国良

出版社中国青年

ISBN9787515320731

出版时间2014-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328页

定价48元

货号300_9787515320731

上书时间2024-06-24

智胜图书专营店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呼兰河传》校订记 章海宁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尾声
我画《呼兰河传》 侯国良

内容简介:

萧红,一朵来自天堂的花儿,一个一生都在寻找和安宁的女。呼兰河传,是萧红生命很后时光的一次怒放,倾诉着内心的忧伤、爱恋、悲凉与呐喊,散发出较为的芬芳。呼兰河传以回忆童年生活为线索,让记忆中的人们款款登场,慈祥的祖父、古怪的有二伯、坚忍的冯歪嘴子和苦命的团圆媳妇深情回望间,看到了一幕幕鲜明流动的画面和多姿多彩的风俗剧。热闹中有一点伤感,有一点冷清;悲欢离合的故事里,融渗了北方小城呼兰河独特的自然风貌、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小说有娴熟的写作,散文诗的风格,浑重而不失轻盈的文笔,有讽刺,也有幽默,寄予着阅尽世情的感慨和悲悯。

作者简介:

萧红(1911年—1942年)黑龙江人。原名张道莹,笔名萧红,悄吟。1930年,结识萧军,两人相爱,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3年与萧军自赞出版靠前本作品合集跋涉。1934年到上海,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目前的地位。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争爆发后。投入抗救亡运动。后在民族大学任教。1940年去。萧红主要作品有长篇马伯乐,回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侯国良(一九四六)屮m关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连环w艺术委员会委员、一级画师。连环画作品呼兰河传荣获第四届连环画评奖、第七届美展银奖。章海宁(一九六五)黑龙江省萧红研究会副会长、萧红文学馆馆长。多年从事萧红及现代文学专题研究。主编萧红全集、萧红印象丛书、萧红集等,著有萧红画传、萧红印象.书衣等。

精彩内容:

“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行路人听了这话都笑了。他背起箱子来再往前走,那脚下的冰溜,似乎是越结越高,使他越走越困难,于是背上出了汗,眼睛上了霜,胡子上的冰溜越挂越多,而且因为呼吸的关系,把破皮帽子的帽耳朵和帽前遮都挂了霜了。这老头越走越慢,担心受怕,颤颤惊惊,好像初次穿上了滑冰鞋,被朋友推上了溜冰场似的。小冻得夜夜的叫唤,哽哽的,好像它的脚爪被火烧着了一样。天再冷下去:水缸被冻裂了;井被冻住了;大风雪的夜里,竟会把人家的房子封住,睡了一夜,早晨起来,一推门,竟推不开门了。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都变了样,天空是灰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沌沌的气象,而且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到了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七匹马拉着一辆大车,在旷野上成串的一辆挨着一辆的跑,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天空挂着三星。跑了二里路之后,马冒汗了。再跑下去,这一批人马在冰天雪地里边竟热气腾腾的了。一直到太阳出来,进了栈房,那些马才停止了出汗。但是一停止了出汗,马毛立刻上了霜。人和马吃饱了之后,他们再跑。这寒带的地方,人家很少,不像南方,走了一村,不远又来了一村,过了一镇,不远又来了一镇。这里是什么也看不见,远望出去是一片白。从这一村到那一村,根本是看不见的。只有凭了认路的人的记忆才知道是走向了什么方向。拉着粮食的七匹马的大车,是到他们附近的城里去。载来大豆的了大豆,载来高粱的了高粱。等回去的时候,他们带了油、盐和布匹。呼兰河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很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集中了全城的。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那医生的门前,挂着很大的招牌,那招牌上画着特别大的有量米的斗那么大的一排牙齿。这广告在这小城里边无乃太不相当,使人们看了竟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因为油店,布店和盐店,他们都没有什么广告,也不过是盐店门前写个“盐”字,布店门前挂了两张怕是自古亦有之的两张布幌子。其余的如药店的招牌也不过是把那戴着花镜的伸出手去在小枕头上号着妇女们的脉管的医生的名字挂在门外是了。比方那医生的名字叫李永春,那药店也叫“李永春”。人们凭着记忆,那怕是李永春摘掉了他的招牌,人们也都知李永春是在那里。不但城里的人这样,是从乡下来的人也多半都把这城里的街道,和街道上尽是些什么都记熟了。用不着什么广告,用不着什么招引的方式,要买的比如油盐、布匹之类,自己走进去会买。不需要的,你是挂了多大的牌子人们也是不去买。那牙医生是一个例子,那从乡下来的人们看了这么大的牙齿,真是觉得希奇古怪,所以那品牌子前边,停了许多人在看,看也看不出是什么道理来。若他是正在牙痛,他也保证的不去让那用洋法子的医生给他拔掉,也还是走到李永店去,买二两黄连,回家去含着算了吧!因为那牌子上的牙齿太大了,有点莫名其妙,怪害怕的。所以那牙医生,挂了两三年招牌,到那里去拔牙的却是寥寥无几。后来那女医生没有办法,大概是生活没法维持,她兼做了收生婆。城里除了十字街之外,还有两条街,一个叫做东二道街,一个叫做西二道街。这两条街是从南到北的,大概五六里长。这两条街上没有什么好记载的,有几座庙,有几家烧饼铺,有几家粮栈。东二道街上有一家火磨,那火磨的院子很大,用红的好砖砌起来的大烟筒是很好高的,听说那火磨里边进去不得,那里边的消信可多了,是碰不得的。一碰会把人用火烧死,不然为什么叫火磨呢?是因为有火,听说那里边不用马,或是毛驴拉磨,用的是火。一般人以为尽是用火,岂不把火磨烧着了吗?想来想去,想不明白,越想也越糊涂。偏偏那火磨又是不准参观的。听说门站着守卫。东二道街上还有两家学堂,一个在南头,一个在北头。都是在庙里边,一个在龙王庙里,一个在祖师庙里。两个都是小学。龙王庙里的那个学的是养蚕,叫做农业学校。祖师庙里的那个,是个普通的小学,还有不错班,所以又叫做高等小学。这两个学校,名目上虽然不同,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分别的。也不过那叫做农业学校的,到了秋天把蚕用油炒起来,教员们大吃几顿是了。p202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