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物的故事 读解文明的生存密码 农业科学 崔凯
  • 谷物的故事 读解文明的生存密码 农业科学 崔凯
  • 谷物的故事 读解文明的生存密码 农业科学 崔凯
  • 谷物的故事 读解文明的生存密码 农业科学 崔凯
  • 谷物的故事 读解文明的生存密码 农业科学 崔凯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谷物的故事 读解文明的生存密码 农业科学 崔凯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28.4 5.8折 49 全新

库存3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崔凯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77099

出版时间2022-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336页

字数240千字

定价49元

货号709_9787542677099

上书时间2024-06-22

智胜图书专营店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跨界作家基于18年乡村生活与24年产业关注,潜心4年创作,讲述谷物横跨一万年、涉及五大洲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变迁,既有宏大叙事,也有探幽发微。作者横跨古今,旁征博引,融合物种、农耕、饮食、战争和经济资讯,在向读者分享大量谷物知识的同时,也试图拓宽人们看待谷物的视角,自神奇的谷物一窥人类绵延的历史。

目录:

前言:谷物视角的人类史 001

部分 谷物与人类的一万年

章 谷物的起源与驯化 003

吃草籽:人类被动的选择 004

野草变谷物的驯化之路 014

农业:其实是一场错误吗? 019

2.谷物孕育古代文明 025

北纬30度线:谷物的发源地 026

两河流域:驯化物种天堂 029

埃及古王国:懒人种地 032

遗世孤立的美洲文明 037

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 039

3.农业物种大交换 052

从阿拉伯帝国到哥伦布大交换 053

落户中国的外来物种 062

4.谷物、气候与兴衰 065

万里长城与400毫米降水线 066

气候冷暖与王朝更替 070

全球变暖:中国重回汉唐盛世? 073

第二部分 谷物的世界之旅

第5章 稻米:亚洲人的爱 079

起源地之争:中国还是印度? 080

为水稻心的两位皇帝 085

水稻与小麦的瑜亮之争 090

从哈尼梯田到东北原 096

第6章 小麦:统治世界的主粮 100

三个祖先的 “混血儿” 101

磨盘“拯救”小麦 105

西方面包vs中国馒头 113

饼干、意面和方便面的趣事 120

7.玉米:餐桌上的“” 124

从美洲走向世界 125

玉米、人和老虎 129

饲料、可乐和 133

第8章 大豆:中国送给世界的优选礼物 137

跨界故事:从豆饭到豆腐 138

从地到美国大原 143

全球视野下的大豆博弈 150

8.土豆:欧洲的基石 157

百年灰姑娘 158

凄惨的爱尔兰“薯疫” 162

薯条和薯片的美国趣事 166

走上中国餐桌 168

第三部分 化时代的谷物

0章 美国如何成为农业强国? 175

南北战争:物种采集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 176

“一战”、大萧条与黑风暴 181

“二战”和冷战时期的博弈 186

美国农业的竞争力 190

11.疲惫不堪的土地 192

富兰克林的东亚之旅 193

黑土地、耕地中的“大熊猫” 196

影响食物安全的土壤污染 202

的拖拉机 206

12.“委屈”的化学农业 210

秘鲁的“鸟粪经济” 211

将空气变成面包 214

费力不讨好的农药 220

的食物为什么没有从前好吃? 222

13.谷物产业全景图 225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226

谷物产业,有投资价值吗? 231

未来,谁来种地? 236

第四部分 粮仓国之基石

4章 饥荒:笼罩人类的千年诅咒 241

马尔萨斯人论 242

近代饥荒的清朝样本 243

现代饥荒的非洲样本 245

人造谷物与人造肉 250

5章 中国究竟能养活多少人? 252

:从3000万到14亿 252

从食物配给制到肥胖国 255

农业资源对比 259

谁来养活中国? 263

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子? 266

16.拯救人类的“绿” 271

孟德尔、李森科与dna双螺旋 272

农民为什么不再自己留种? 275

从杂交到转基因:希望与诅咒 280

末种子库与生物多样 290

结束语:远去的乡村记忆 295

主要参文献 301

后记 321

内容简介:

谷物的驯化始于1万年前。谷物在欧亚大陆上的传播,助力人类孕育出了城市、和文明。当许多古文明因为气候变化导致谷物收成锐减而衰亡时,擅长农耕的华夏文明般地得以延续。时至,粮食安全依然是中国的头等大事。谷物自大航海时代走向全球。时代的拖拉机、化肥和谷物期货,让人类次挣脱“马尔萨斯陷阱”,但土壤退化、化学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近50年,谷物成为全球贸易、生物能源和气候变暖等议题的主角,转基因则引发了巨大的社会争论谷物的故事:读解文明的生存密码分为四个部分共16章,纵横万年,放眼全球,帮助读者自神奇的谷物一窥人类绵延的历史。

作者简介:

崔凯,1970年生于吉林,上海交通大学mba课程教授。先后获得江南大学食品工程博士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做访问学者。关注农业三十年,曾兼任多家农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多次接受、网、经济网等媒体采访,撰写的谷物话题文章获得1000多万的网络浏览量。

精彩内容:

    章  谷物的起源与驯化
    我们在战场上殒命,历史却对这些战场大加宣扬;我们在耕地里繁荣,历史却对这些耕地充满轻蔑、不愿提及;国王的私生子都能在历留名,而小麦的源头却无人知晓。人类是如此愚蠢。
    ——卡西米尔法布尔(caimir fabre),法国博物学家
    1万年前的一个秋天,一位远古先民走在旷野中。冬天要到了,能够找到的越冬食物越来越少,她有些困顿。忽然,一片结满籽粒的野生麦子映入她的眼帘。她欣喜若狂,挥舞着木柄石刀,收割了一捆成熟的野麦,兴冲冲地背回山洞。几颗麦粒从植株上脱落,散落在坡地上。第二年大地回春,她发现麦粒发了芽,长出了新的麦株,在秋天还结出了果实。很快,更多人开始效仿她。这样,人类祖先开启了野生植物的种植历程,主动给自己生产粮食。农田出现了,并向四周延伸。当时男人负责狩猎,女人负责采集,所以代农民很可能是女。我们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她是历的位农民。吃草籽,人类被动的选择
    天有不测风云,冰河期好像是老天爷手里的,每隔约10万年会降临地球一次,中高纬度的很多地方成为冰雪世界。大冰河期间隙又夹杂一些小冰河期,间冰期只有约1/10。幸运的是,在过去的1万年间,地球正沐浴着间冰期温暖的阳光。
    非洲大陆东部以山地和高原等为主,原稀少。10万年前,这里气候干旱,人类数量只有几万人。东非大裂谷因为地壳活动不时地动山摇,乞力马扎罗火山经常传出恐怖的响声,人类的祖先生活在动荡不安中。树挪死,人挪活,一些部落拖家带踏上了走出非洲的漫漫征途。这更像是一次寻找食物的远行:一路上风餐露宿,遇到食物多的地方,多待一段子;荒野上的食物匮乏了,继续赶路。远古人类没有地理概念,更没有g导航,穿越大陆所面临的未知风险和的星际探索差不多。
    大约6.5万年前,有一支先民沿着东非的海岸线,一路向北,穿过苏伊土地峡,阴差阳错地走出了闭塞的非洲,来到了亚洲西部的两河流域。5万年前,有些人选择北上,沿着地中海东岸来到了欧洲;另一些人则继续沿着印度洋海岸,向东进入到了东南亚地区,并进一步向南扩散到澳大利亚。大约4.5万年前,东南亚的一支古人向北方内陆迁徙,其中的先行者在4万年前抵达了的北京周边。约1.6万年前,又一支东亚先民越过白令海峡,踏上了美洲大地。
    我们知道,在这批先民之前,更早期的直立人曾有过两次断断续续走出非洲的尝试。笼统来说,亚洲的北京猿人属于100万年前的那支,欧洲的尼安德特人则是50万年前的那支。由于严酷的冰河期和无情的物种竞争,这些早期直立人类终都灭绝了。科学家通过基因组研究,发现所有现代人类携带的线粒体dna都可以追溯到一位生活在20万年前的非洲母亲,她也因此被称为“线粒体夏娃”。
    6.5万年前走出非洲的这支智人幸运地在蛮荒中生存了下来,并逐步扩散到全世界。大自然赋予了人类杂食能力,肉类、块茎、野果、海螺,都是原汁原味的绿食品。但别把这种生活想得太轻松,远古先民茹毛饮血,冬穴夏巢,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四方游走时,要面对猛兽、疫病和天灾,遇到食物匮乏的季节,更是饥一顿饱一顿。他们的均寿命不到20岁,极少数人能兴高采烈地活到30岁。
    人类食谱的变化始于1.3万年前。当时地球突然遭遇了一次冰期,气温骤然下降了8℃,相当于福州的年均温度变得和北京差不多。原本只在极地生长的“仙女木”花开始在欧洲大陆上绽放,说明这一时期的欧洲变得像北极一样寒冷,地质学称之为“新仙女木事件”。从珠穆朗玛峰山体上的硕大冰川到天山深处水流冲击而成的纵深峡谷,这些天地奇观都是冰河世纪冷暖轮回的杰作。大量海水变成陆地上的冰川,全球1/5的地方被接近冻住,这一冻冻了1200年,猛犸象、剑齿虎、美洲狮等动物灭绝。
    面对寒冷,很多哺乳动物进化出厚厚的脂肪层和长而粗的毛发。数量稀少的动物在深深的积雪中艰难地挪动,苦苦寻觅着一丝丝可能的生存机会。远古先民能够采集到的水果和块茎也越来越少,不得不拓宽食谱,吃起了以前看不上眼的草籽,古遗存中野草种子数量开始增加。很多学者推测,正是“新仙女木事件”带来的生存压力,迫使人类走上了谷物驯化道路。或者说,人类文明只是一场绝处逢生的意外。原野中生长着茂盛的植物群落,哪些能吃,哪些有毒,远古人类了然于胸。他们对野生植物的认知能力可能远超现代植物学家。
    p36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