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世 大清帝国的兴亡启示 中国历史 侯杨方
  • 治世 大清帝国的兴亡启示 中国历史 侯杨方
  • 治世 大清帝国的兴亡启示 中国历史 侯杨方
  • 治世 大清帝国的兴亡启示 中国历史 侯杨方
  • 治世 大清帝国的兴亡启示 中国历史 侯杨方
  • 治世 大清帝国的兴亡启示 中国历史 侯杨方
  • 治世 大清帝国的兴亡启示 中国历史 侯杨方
  • 治世 大清帝国的兴亡启示 中国历史 侯杨方
  • 治世 大清帝国的兴亡启示 中国历史 侯杨方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治世 大清帝国的兴亡启示 中国历史 侯杨方

1.复旦大学教授、“探险家”式新历史学者侯杨方讲清史三部曲之二。2. 细数清朝十二帝治国理政的成败得失,洞悉帝国权力和制度运行的内在逻辑。3. 从白手起家到康乾盛世,终走向灭亡的兴衰轨迹,蕴含怎

15.3 2.6折 58 全新

库存4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侯杨方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ISBN9787545570366

出版时间2022-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344页

字数228千字

定价58元

货号700_9787545570366

上书时间2024-06-21

智胜图书专营店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一部清王朝的兴衰史。本书将三百年清史分为白手起家、康乾盛世、晚清败局三部分,细数了清朝十二帝治国理政的得失,把一幅鲜活生动的王朝兴衰史呈现了出来。读此书,可快速完整地把握清史脉络。一部治理的治世史。本书下篇专门探讨清朝在治理上的各种制度和运行机制,从清初收拾人心到“首崇满洲”的基本国策,从八旗改革到御门听政,从军机处到皇位继承制的确立,从更名田到奏销案,从“人爆炸”到“番薯盛世”,全方位察清王朝制度运行的内在逻辑。解疑释惑。本书除了对广大读者关注的清史疑问(比如雍正是否继位合法)进行探讨外,更大的贡献是对清朝具体制度作了详细介绍,对每个帝王的执政特点及原因作了分析。清朝为什么要坚持乾纲独断体制和御门听政?为什么要创立奏折制度?为什么要设立军机处?为什么没有严格实行嫡长继承制?康熙为何酷爱巡狩打猎?雍正为何又宅又话痨?乾隆为何十三年情大变?道光为何补丁打补丁死于草席?读完这本书,都豁然开朗。

目录:

上篇 帝王

章 白手起家\003

努尔哈赤:起于草莽的女真大汗\004

皇太极:雄才大略、心胸豁达的马上皇帝\009

多尔衮:被称作“皇父摄政王”\016

顺治皇帝:叛逆的\023

第二章 康乾盛世(上)\029

康熙皇帝(一):父母双亡、备重亲情的悲催\030

康熙皇帝(二):外国人眼中的康熙皇帝\036

康熙皇帝(三):酷爱巡狩打猎的皇帝\042

康熙皇帝(四):悲催的晚年\049

雍正皇帝(上):遗诏能证明继位合法吗?\057

雍正皇帝(中):话痨宅男,辩论战斗力爆棚\061

雍正皇帝(下):纯宅男的真面目及其离奇的\065

第三章 康乾盛世(下)\071

乾隆皇帝继位(上):别出心裁、少有\072

乾隆皇帝继位(下):为什么是他?\076

乾隆皇帝(一):以宽大为政——与雍正对着干\080

乾隆皇帝(二):整肃父皇宠信的张廷玉、鄂尔泰\084

乾隆皇帝(三):绝望的鳏夫,乾隆十三年大变样\090

乾隆皇帝(四):清朝严厉的皇帝根本不是雍正,而是他儿子\095

乾隆皇帝(五):北狩、南巡、减税——他要做“康熙二世”\101

乾隆皇帝(六):周甲归政、退而不休的太上皇帝\106

第四章 晚清败局\113

嘉庆皇帝(上):不幸的盛世接盘侠——白莲教\114

嘉庆皇帝(下):不幸的盛世接盘侠——宫廷惊变\121

道光皇帝(上):衰世中的亮点,两次定西域之乱\129

道光皇帝(下):裤子打补丁,死于草席\136

咸丰皇帝(上):生于忧患\147

咸丰皇帝(中):戊午科场案\151

咸丰皇帝(下):一错再错,生于忧患,死于更忧患\155

同治皇帝:荒诞不经,几一无是处\164

光绪皇帝(上):位旁支入继大统的皇帝\170

光绪皇帝(下):宫廷斗争引发悲剧\177

摄政王载沣梦回乾隆盛世与末代皇帝宣统登基\184

志大才疏、走向崩溃的摄政王\190

大结局:摄政王下台,宣统皇帝退位\196

宣统复辟闹剧与被驱逐\203

下篇 驭国

第五章 收拾人心\211

不惜厚赐:重用明朝能臣悍将\212

笼络人心:我们是来为明朝报仇的\219

三藩之乱:消灭辽东汉人军事同盟\224

第六章 巩固皇权\233

“首崇满洲”:清朝的基本国策\234

八旗改革:从八旗共治转向皇权独大\238

权力基本盘:八旗军的征伐与驻\243

御门听政:乾纲独断体制的建立\249

奏折的诞生与军机处设立\255

皇位继承制的:嫡长还是择优?\259

皇权独大:本朝无名臣,亦无奸臣\265

第七章 内政民生\271

更名田:三百年前的土地改革\272

丁酉科场案:严厉打击士绅集团\275

奏销案:江南士绅的灭顶之灾 \281

哭庙案:用血腥震慑江南士绅\286

康熙皇帝为何是减税?\291

什么是“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296

损富益贫的“摊丁入地”\301

“人爆炸”源于极为低级的错误\305

清朝是否有严重的人压力?\312

康乾盛世真的是“番薯盛世”?\317

河务与漕运掀起的政坛风波\322

一路视察的康熙南巡\328

内容简介:

上承绪业、下启宏图的皇太极究竟有哪些用人之术?一生英武的康熙大帝为何晚年悲催?雍正和乾隆究竟谁是更残酷的君王?从康乾盛世到晚清败局的转折有哪些发人深省的启示?木兰秋狝和帝王南巡为巩固王朝统治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一错再错的咸丰皇帝如何影响了近代中国走向?本书讲述了明朝灭亡后,清朝重建统治秩序,开创封建王朝后一个盛世的历史。作品从笼络人心、皇权巩固、内政民生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清王朝统治的权术策略,分析了封建时代帝国统治的特点,展现了王朝盛世与没落的演化过程,给人以警醒和启示,是一部治世史、兴亡史。

作者简介:

侯杨方,复旦大学教授。他建立了世界上套中国历史人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完成中国历史人地理一书。他策划主持了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对整体帕米尔高原的系列察,曾多次翻越海拔近五千米的山,足迹遍及帕米尔高原的多个重要河谷、山,在十几次察帕米尔、南疆、罗布泊,以及中亚、南亚的基础上,对丝绸之路进行了“复原”,并研制了一套“丝绸之路地理信息系统”。他被称为“探险家”式新历史学者。主要著作有:史(1910—1953年卷)、盛世启示录、盛世西汉、盛世康乾、清朝地图集(多卷本)、重返帕米尔: 追寻玄奘与丝绸之路等。

精彩内容:

    在众多的影视剧、小说,甚至一些历史专业学者的论著中,经常提到唐、宋、明等朝代的人物写“奏折”给皇帝,但其实这是接近不可能的,因为奏折产生于清朝康熙年间,是清朝特有文书。奏折的出现反映的是整个中国帝制时代统治方式的一个巨大转变。由于呈送皇帝题本的过程复杂,手续很多,且在到达皇帝案头前已经有多人预先知道其内容,很容易泄密,因此臣下有时候不敢大胆直书,不敢讲真话,特别是涉及一些敏感的案件或者权贵的时候,忌讳尤多,造成皇帝有时候难以了解事情的。这对于统治者来说是个很大的问题。
    有鉴于此,康熙帝特地指定一些亲信大臣可以直接给他本人送汇报,内容只有他本人与汇报者知道;因为报告写在给皇帝的请安折内,所以又称为“奏折”。现存早的奏折是中国历史档案馆保存的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二月二十七大学士伊桑阿的奏谢温谕赐问安折。奏折由臣下直接递送皇帝本人,康熙帝承诺保密,并将原奏折发还本人保管,其他人都不知道他们两人之间究竟谈了什么,因此大臣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实质是点对点的秘密报告。
    打个比方,题本的程序像是将文档先上传至服务器(),然后皇帝下载处理后再上传至服务器,后相关再下载执行;而奏折则是点到点的短信,除发送者()与接收者(皇帝)外,无人知悉其中内容,保密更强。如康熙帝所言:“凡奏事者,皆有朕手书证据在彼处,不在朕所也。”他还声称:“尔等果能凡事据实密陈,则大贪大奸之辈,不知谁人所奏,自知畏惧;或有宵小诳主,恩威者,亦自此顾忌收敛矣。” 点对点单线联系的秘密报告可以互相牵制、揭发,臣下难以隐瞒,这是题本无法达到的效果,因此被雍正皇帝继承和发扬光大。
    康熙皇帝在他的发小、江宁织造曹寅的奏折上批示:“风闻库帑亏空者甚多,却不知尔等作何法补完?留心,留心,留心,留心,留心!”“两淮情弊多端,亏空甚多,必要设法补完,任内无事方好,不可疏忽。千万小心,小心,小心,小心!” 这样的内容是绝无可能出现在题本上的。连写五个“留心”和四个“小心”,让曹寅赶紧把亏空补上,否则康熙即使作为皇帝,尽管和他关系这么密切,都没法替他担待。这等于皇帝提前把底牌交给曹寅了。这种奏折和朱批内容,不可能让第三人知道的,否则让朝廷的大臣们怎么想?明摆着包庇自己人。康熙本人作为皇帝,其实也会干这种秘密的、徇私舞弊的事情。康熙皇帝为了行政效率与保密,在之外,又设立了南书房,位于乾清宫院落西南角房。南书房挑选一批文采、才能和品行兼优,而且跟皇帝关系特别密切的入值,称“南书房行走”。他们时陪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起草圣旨和各类公函,是皇帝亲近的贴身秘书。皇帝住在乾清宫,而他们在乾清宫四合院里面,一般的王公大臣时是进不来的。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因与准噶尔部的战争,雍正帝下令一应事宜都交给怡亲王胤祥、大学士张廷玉和大学士蒋廷锡三人秘密,三人组成了一个临时办公机构,叫房。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改称为军机处,以张廷玉、蒋廷锡、马尔赛入值事务,成为定制。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三月,正式定名为“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并由礼部铸造印信,用“军机印信”字样。
    起初军机处只是一个处理紧急军国事务的临时机构,办公地点是一个临时搭建的木板房,开始设置于乾清门内外,后移到隆宗门外。隆宗门也是在乾清门广场上,后改建成瓦房,靠近皇帝的寝宫养心殿,是一个典型的内朝机构。后来具体地点跟随皇帝行踪驻地而定,如移往圆明园、颐和园或避暑山庄等地。
    p255257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