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道游击队 历史、军事小说 知侠
  • 铁道游击队 历史、军事小说 知侠
  • 铁道游击队 历史、军事小说 知侠
  • 铁道游击队 历史、军事小说 知侠
  • 铁道游击队 历史、军事小说 知侠
  • 铁道游击队 历史、军事小说 知侠
  • 铁道游击队 历史、军事小说 知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铁道游击队 历史、军事小说 知侠

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百种经典图书”,微山湖畔下书写的铁道传奇,烽火硝烟中铭记的英雄史诗,被译为英、法、德、越等近10种语言,被多次改编为电视剧、电影等

19.6 4.0折 49 全新

库存27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知侠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49942

出版时间2021-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432页

字数500千字

定价49元

货号701_9787559649942

上书时间2024-06-20

智胜图书专营店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不朽的文学经典,先后被译为多国语言,是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中国抗文学作品之一。以真实的抗历史为参照,借鉴中国传统小说的元素,将故事中的角形象化、通俗化,系统地史诗般地反映出争。“百部红经典”系列丛书为献礼建党100周年专门设计,收入作品皆为名家名作,旨在重温红经典,缅怀先烈,传承精神,弘扬爱国主义。

目录:

章王强夜谈敌情

第二章老洪飞车搞机

第三章合伙开炭厂

第四章来了管账先生

第五章政委和他的部下

第六章小坡被捕

第七章血染洋行

第八章山里来了紧急命令

第九章票车上的战斗

第十章初会微山湖

第十一章夜袭临城

第十二章敌伪顽夹击

第十三章进山整训

第十四章出山

第十五章渔船上

第十六章小坡和王虎

第十七章地主

第十八章在湖边站住脚了

第十九章打冈村

第二十章六孔桥上

第二十一章松尾进苗庄

第二十二章站长与布车

第二十三章拆炮楼

第二十四章微山岛沦陷

第二十五章她的遭遇

第二十六章三路出击

第二十七章掩护过路

第二十八章胜利

后记

新版后记

《铁道游击队》创作经过

内容简介:

铁道游击队歌颂了铁路工人抗击寇的顽强意志和英勇战斗精神。故事生动曲折,人物栩栩如,富有传奇。争时期,鲁南临城、枣庄的铁路线上,以刘洪、王强为首的一批煤矿工人和铁路工人,不堪寇的欺压和蹂躏,在中国的下,秘密建立起一支游击队。他们以微山湖为依托展开斗争,打票车、劫货车、扒铁路、炸桥梁,破坏了敌人的运输交通,牵制了敌人的兵力,配合了主力部队作战,为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作者简介:

知侠,本名刘知侠,原名刘兆麟,作家,河南卫辉人。1938年赴延安,入抗军政大学学,同年加入中国,先后任抗大分校区队长、军事教员。1949年后历任济南市文联主任山东省文联编创部部长、秘书长,山东省文联副兼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山东文学杂志主编,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著有铁道游击队沂蒙山故事集芳林嫂等。

精彩内容:

    章  王强夜谈敌情
    到过枣庄的人,都会感到这里的煤烟气味很重,煤矿上那几柱大烟囱,不分昼夜“咕吐、咕吐”地喷吐着黑烟,棉絮似的烟雾,在山样的煤堆上空团团乱转。附近人家的烧焦池也到处冒着烟。还有矿上的运煤车和临枣铁路的火车,不住地向天空喷着一团团的白云。这四下升起的浓烟密雾,把枣庄笼罩起来,人们很难看到晴朗的蓝天,吸到清新的空气,走到哪儿都是雾气腾腾。风从山样的煤堆上吹来,带着煤沙到处飞舞,煤沙细得打到人的脸上都不觉得。人们从街上走一遭回来,用手巾往脸上一抹,会看到白毛巾上一片黑灰。白衣服两天不洗,成灰的了。下窑的和装卸煤车的工人,在露天劳动的脚夫,更不用说了,他们整天在煤里滚来滚去,不仅手脸染黑了,连吐出的痰都是黑的。他们也不惯时常去擦身和洗衣,因为很难洗得清爽。这样,他们一年到头手脸黑,穿的黑,有钱人叫他们“煤黑”。
    旧社会有多少不事!正是这些“煤黑”创造了枣庄的财富。那山样高的煤堆,是他们从深黑的矿坑里挖出来的,又是他们把煤炭装上火车,运往四方,供给的需要和万家住户的烧用。可是这些财富都被老财们掠夺去了,被鄙视和受苦的却是这些“煤黑”。本鬼子占领枣庄以后,夺去了煤矿,许多有钱的先生们,在鬼子的下为敌人服务。又正是这些“煤黑”们,扛起了杆,成立了游击队,打击敌人。我这部小说是写这些“煤黑”们,在的下,怎样对敌人展开轰轰烈烈的英勇斗争,他们在敌占区的枣庄、临城、津浦干线和临枣支线铁路两侧,把鬼子闹得天翻地覆,创造了很多英雄事迹。这是后话,现在暂且从头谈起:
    鬼子来了以后,军跑了,组织了一批煤矿工人,拉到北山里,和八路军游击队汇合,坚持鲁南山区的争。为了配合山里的斗争,和掌握枣庄及临枣支线敌人的情况,派了两个精悍的游击队员回枣庄活动。这两个队员一个叫刘洪,一个叫王强。刘洪坚决勇敢,王强机动灵活。他们都是枣庄人,过去在煤矿上干活,由于自小生长在这里,他们对矿上和铁路上都很熟悉,还练出扒车的本领。他俩被派回枣庄后,山里的斗争残酷起来,刚成立的八路军游击队,不仅时常遭到敌伪的袭击扫荡,而且还受到当地封建地主武装和残余部队的排挤。在敌伪顽的夹击下,这支年轻的游击队经常吃不上,住不下,不得不四下分散活动。因此,有半年的时间,他们和刘洪、王强他们失掉了联系。以后,西边开来八路军一一五师两个主力团,打开了山里的局面,山里游击队才站住脚,才又派人到枣庄和刘洪、王强联络。
    这天傍晚,枣庄的烟雾显得更大,天黑得仿佛比别处早些。煤矿上和街上的电灯亮了。四下的烧焦池的气眼都在呼呼地蹿着火苗。远远望去,枣庄像刚开锅的蒸笼。煤矿公司大楼上和车站票房上的太阳旗,像经不起这里的烟熏火燎似的,在迎着晚风飘抖。西车站上守卫的本鬼子的,在电灯下闪闪发光。
    西车站下沿,是枣庄的西郊了,这里有一个陈庄,百多户人家,大都是下窑的工人和车站上的脚夫,还有几家炭厂。这庄除了炭厂烧焦,各个住家也在烧,因为烧焦是死利钱,一百斤煤能烧七十斤焦,一斤焦能二斤煤钱。七十斤焦能买一百四十斤煤,所以烧一百斤煤的焦,净赚四十斤煤。男人们下窑去了,女人们虽然忙着家务,但也会抽空在小屋旁边挖个坑,填上煤烧起来。天黑下来,这个小庄子,到处都冒着烟,地上到处都喷着火苗。因为这里和车站只隔一道小沟,车站上有鬼子,所以天一黑,街道上没有人了。
    天接近黑下来以后,从庄西进来一个人影,绕过两个焦池,来到一家大门前。他把门推开,走进院子里。
    “老王哥在家吗?”
    “谁呀?”一个浓眉方脸的人,从有灯光的西屋里走出来,他约有二十四五岁的年纪,眨着黑黑的小眼,向院子里的来人望着。他是王强。在黑影里,他看到是一个穿着农村服装的人。
    “我!从南乡来的!”客人走过来,一把抓住他的手说,“老王!你不认识我了么?”
    王强嘴里咕哝着:“是谁呀!”把头伸到对方的面前,仔细打量着,又把他拉到灯亮处再一看,“咦!”他扬着浓浓的眉毛,咧着嘴巴狠狠地咦了一声,双手抱住了对方的臂膀,把客人拉到屋里。
    “啊呀!原来是你呀!老周!你怎么不早说呢?真想不到呀!”
    显然,王强对老周的到来,感到说不出的惊喜。他忙从袋子里掏出,自己用火点了两支,把一支递到老周的嘴上,看看家人正在吃饭,他便拉着老周的手说:
    “走!到那边炭厂小屋里去!咱们好好拉拉,回头找到老洪,咱们痛快地喝一气!”
    两人出了门,摸黑向右走了十多步,在一个栅栏门边停下。老周往里一望,这是一个四周围着短墙的小炭厂。中间有个炭堆,旁边有些筐筛铁铲等工具。院子四周靠近短墙的地方,有几个焦池在熊熊地烧着。所以这里显得烟气特别大。老王开了栅栏门,他们走进一间矮小的黑茅屋里。
    王强点上了灯,说:“这里还僻静些,你先在 

精彩书评:

"在战争中,我深切体会到力量的。
——刘知侠(作家)
    如今我们已经远离了战火硝烟、敌我厮杀,但是我们却不能忘记历我们曾经遭遇的异族入侵,不能忘记那些为了给我们生活而舍身杀敌的英雄们,不能忘记中华儿女的英勇不屈浩然正气。铁道游击队所记录的那段浸透了血与火的烽火岁月,已经凝固成不可磨灭的民族记忆,永远不能被忘却。
——刘真骅(作家)"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