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子之道 散文 余秋雨
  • 君子之道 散文 余秋雨
  • 君子之道 散文 余秋雨
  • 君子之道 散文 余秋雨
  • 君子之道 散文 余秋雨
  • 君子之道 散文 余秋雨
  • 君子之道 散文 余秋雨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君子之道 散文 余秋雨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18.6 1.9折 98 全新

库存155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余秋雨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59125

出版时间2022-03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308页

定价98元

货号304_9787559659125

上书时间2024-06-17

智胜图书专营店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1.解剖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
如果中华有dna,应该命名为君子
君子之道之于中国,如骑士精神之于欧洲,武士道之于本不了解君子之道,像一个无法讲清楚自己是谁。

2.以君子之道探讨人生之道,逐条讲透处世智慧,
修身
给的人格修养之书
以当代语言和具体事例,系统阐述什么是“君子”,如何处理为人与处世、名誉、自由的关系

3.出版后不衰,在海峡两岸引发热议 
白先勇评价:“我们传统里的品格教育,着重于 ‘君子之道’,可惜大家好像渐渐把它忘掉了。余先生正在告诉我们,怎么把它们召唤回来。余秋雨先生从苦旅到君子之道,几十年都在守护中华。对此,我们要再一次给予蕞蒿的敬意。”

4.余秋雨直接授权 ,以定稿版为底本
作者亲定版,余秋雨历时数年,逐字修订
对旧版做重大修改,新增“君子之道六十名言”,逐条讲透君子风范、君子智慧

5.典雅精装烫金装帧
精装烫金典藏本、静享宁静弘深的东方大美
特别余秋雨书写的君子之道名言选书书法作品,适合收藏"

目录:

自序
君子之道
  前论
    一、后一级台阶
    二、有故乡的灵魂
    三、的忠告
    四、的人格理想
    五、“小人”的出现
    六、有效遗嘱
  本论
    一、君子怀德
    二、君子之德风
    三、君子之美
    四、君子周而不比
    五、君子坦荡荡
    六、君子中庸
    七、君子有礼
    八、君子不器
    九、君子知耻
  尾语
君子之道六十名言
  说明
  本论二十四名言
  延论三十六名言
    1.君子三戒
    2.君子三畏
    3.君子九思
    4.君子四行
    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6.君子道者三
    7.君子不忧不惧
    8.君子何患无兄弟
    9.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10.君子有三忧
    11.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2.君子教者五
    13.君子深造之以道
    1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5.唯君子为能通天之志
    16.内君子而外小人
    17.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18.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19.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20.君子终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21. 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小心剥庐,终不可用也
    22.君子寡言而行
    23.君子貌足畏也
    24. 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25.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26.君子贤而能容
    27.君子行不贵苟难
    28.君子不失足于人
    29.君子溺于
    30.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31.君子当有所好恶
    32.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
    33. 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
    34.君子以其身之正,知人之不正
    35.君子不恶人,亦不恶于人
    36.君子可以寓意于物
君子之交
  一、至谊
  二、常谊
  三、甘谊
  四、水的哲学
  五、由浓归淡
君子之名
  一、君子
  二、君子名声
  三、排他、脆弱
  四、功能缺失
  五、可怜李清照
  六、几点结论
君子之狱
  一、为自己减刑
  二、狱外之狱
  三、天命相连
  四、换一种气
  五、双向静
君子的对立面——小人
君子佛心
  说明
  一、菩提树下
  二、缘起空
  三、那些否定
  四、度化众生
  五、继续修行
岁月之味
  说明
  一、年龄的季节
  二、一个美国故事
  三、一个法国故事
  四、一个俄国故事
  五、青年的陷阱
  六、中年的重量
  七、老年的诗化
临终之教
  一、中国式的遗憾
  二、与生活讲和
  三、的误导
  四、终身的教师
名家论余秋雨
余秋雨大事记

内容简介:

    余秋雨耗费十几年探索,在对中西的研究中,从中国几千年的积淀里,解剖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的核心机密是集体人格,而中华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之道。
    全书系统介绍君子之道的轮廓,探讨君子如何处理为人与处世、名誉、自由的关系;阐述面对人生问题从佛学中得到的修行感悟;同时为当代年轻人提供更充分的国际视角,了解各国智者如何看待人生、看待岁月、看待,以君子之道探讨人生之道。

作者简介:

余秋雨,作家、学者。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推举为当时中地年轻的高校校长,并出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重量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值得尊敬的人物”等荣誉称号。自本世纪初年开始,他赴美国国会图书馆、联合国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处演讲中国,反响巨大。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秋雨书院”。现任上海图书馆理事长。赞誉。

精彩内容:

    前 论
    一、后一级台阶
    有很多台阶,每一级都安顿着不同的项目。那么,后一级是什么呢?
    当然,后一级不是名校,不是博士,不是教授,不是学派,不是大奖,不是国粹,不是唐诗,不是罗浮宫,不是好莱坞
    很多很多“不是”。但是,它们每一项,都有资格找到自己的台  阶,拂衣整冠,自成气象。它们很可能把自己看成是后目标、优选等级, 但实际上都不是。而且,它们之间,也互不承认。
    世界各国的学者们,常常也在这么多项目间比轻重,说是非。意见是吵吵嚷嚷,直到听到了一种声音,情况才发生一点儿变化。
    这种声音说,的成果,是人格(peronality)。
    例如,中华的成果,是的集体人格。复兴中华, 也是寻找和优化的集体人格。
    这也可以看作是的后一级台阶。
    首先以现代学理指出这个台阶的,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 gutavjung,一八七五——一九六一)。他曾经追随过弗洛伊德有关“无意识”、
    “潜意识”的研究,但又摆脱了其中的各种局限,认为只有“集体无意识” 即集体人格才有普遍意义。对此,学术界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比喻:弗洛伊   德找到了大海波涛下的暗礁,而荣格,则找到了暗礁下的海床。
    二、有故乡的灵魂
    更重要的是,荣格指出,“集体人格”并不是形成于当代人们的有生之年。早的种子,可能在“神话”中播下了。每个古老的民族都有  很多“大神话”,后面还会引发出很多“小神话”,这是荣格所说的“梦”。
    神话和梦, 都会以“ 原型”(archetype)、“ 原始意象”(primordial
    image)的方式成为一个民族的“自画像”(elfportrait),反复出现在集体心理活动中。
    这一来,“集体人格”具有了长期稳定的象征意义。照荣格的一个漂亮说法,成了“有故乡的灵魂”。
    顺着这个思路,的集体人格也是有“故乡”的。那“故乡”,首先是神话,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嫦娥奔月”,等等。每一个的灵魂深处,都埋藏着这些遥远的“故乡”。当然, 神话只是起点,“集体人格”的原型建立,是一个复杂的人类学工程。对于一般人来说,只需明白,的后一级台阶,是为灵魂找到故乡, 或者说,找到有故乡的灵魂。
    这个课题,连很多等级不低的学者也不明白。我想起一件往事。
    二十几年前,我还在上海戏剧学院担任院长,与一位喜欢读书的上  司汪道涵市长成了朋友,建立了一种“好书交换”关系,约定发现好书
    互赠。有一次,我送给他一部北京刚刚出版的古印度哲学五十奥  义书,他立即回送我一部台湾中正书局出版的西方思想家论中国。 过几天我告诉他,我读了里边刘耀中先生写的中国与荣格一文,对  其中一段记述很感兴趣。
    这段记述,介绍了荣格在自传中写到的接受中国学者胡适访问的情景:
    他们谈易经,胡适告诉荣格说,他不太相信易经,并   说那该是一种魔术和。荣格听到后,急问他曾经尝试过没有, 胡适点头。荣格再问他,易经卦内的是不是真实的,对  他有没有帮助。
    这一连串的问题,使胡适很难受。荣格也开始意识到,中国 当代学者已渐渐走向西方的科学境界,对他们自己的传统有 怀疑了。
    胡适认为易经是一种魔术和,用的是西方近代科学思维。但他不知道,此刻坐在他眼前的这位西方公认的学者,却曾经深入  研究过易经。我们不妨再读一段刘先生的介绍:
    荣格为威廉的易经译本写了十七页的引言。荣格说,西 方古代的科学与中国易经原则是共通的,但是与西方现代科 学的因果律有很大的差别。因果律不过统计学,现代人比不 上古代人的主观智慧。因果律把人的主观异化了,该是西方文明 很大的毛病。
    荣格并且发现,中国道家有“物极必反”的基本法则,远远超过西方人的思想。他指出,西方往往被“自我中心观”的魔鬼引导,而沿着所谓“高贵”的道路走向经验将带来的硕果。于此,荣格观察到,道家的“物极必反”法则西方可以
    采用,唯有靠此,在西方互相的人格和他们忘记了的另一半才会团圆,西方人士的痛苦内战才会结束。
    ——西方思想家论中国七六 ~ 一七七页
    胡适比较荣格小十六岁,无论从年龄辈分上还是从学术辈分上都不能与荣格比肩。他显然没有读过荣格为易经写的那十七页引言,所 以那天说得太草率了。荣格一听着急,而且后来还是不断着急,一再
    “劝告中国文明不要跟西方跑”。
    荣格在以上引文中论述到中国哲学时,作为对照,提到了自己非常  熟悉的“西方互相的人格”。你看,人格,还是人格,他离不开这个   命题。他指出,中国和西方的根本差异,正在于“人格”的不同, 这是他的学术基点。
    汪道涵先生他们这代人受五四新运动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