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国与蛮族:从罗马到欧洲的千年史:migr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birth of europe 外国历史 (英)彼得·希瑟(peter heather)
  • 帝国与蛮族:从罗马到欧洲的千年史:migr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birth of europe 外国历史 (英)彼得·希瑟(peter heather)
  • 帝国与蛮族:从罗马到欧洲的千年史:migr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birth of europe 外国历史 (英)彼得·希瑟(peter heather)
  • 帝国与蛮族:从罗马到欧洲的千年史:migr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birth of europe 外国历史 (英)彼得·希瑟(peter heather)
  • 帝国与蛮族:从罗马到欧洲的千年史:migr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birth of europe 外国历史 (英)彼得·希瑟(peter heather)
  • 帝国与蛮族:从罗马到欧洲的千年史:migr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birth of europe 外国历史 (英)彼得·希瑟(peter heather)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帝国与蛮族:从罗马到欧洲的千年史:migr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birth of europe 外国历史 (英)彼得·希瑟(peter heather)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81.1 6.1折 132 全新

库存2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彼得·希瑟(peter heather)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7521722420

出版时间2020-12

版次1

装帧其他

开本32

页数806页

字数550千字

定价132元

货号303_9787521722420

上书时间2024-06-17

智胜图书专营店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1. “罗马史诗三部曲”收官之作,历时16年,书写欧洲千年大转型。

“罗马史诗三部曲”是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希瑟的代表作,以共2000多页的篇幅重现了古代晚期到中世纪早期欧洲历史的千年演进。罗马帝国的陨落讲述西罗马结尾的一百年,探索罗马帝国如何在与蛮族势力的种种互动中陨落,罗马的复辟则从西罗马灭亡的476年讲起,将公元476—1000年的历史描述为各方势力试图重新统一欧洲、恢复罗马荣光的过程。帝国与蛮族是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比其他两部更具野心,写作历时16年,从移民和发展的角度,书写了1—11世纪罗马霸权衰落、现代欧洲诞生的千年进程。

2. 以驾驭多学科的惊人能力,解开关于耳曼人、匈人、维京人、斯拉夫人等众多蛮族的历史谜团。

公元头一千年留下了很多历史谜团。蛮族欧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文字,可靠、可用的史料少而又少,而可以依赖的古证据,解读起来也并不简单。我们不知道3世纪的耳曼人怎么生活、4世纪的匈人为什么突然西迁、在6世纪时还不为人知的斯拉夫人起源于何处、纪的维京人如何跨海自然也不知道这些来来往往的移民怎样改变了欧洲历史的轨迹。没有哪个学科能单独回答这些问题,而彼得希瑟以他驾驭多学科的惊人能力和历史学家的侦察力,将历史学、古学、政治学、比较移民研究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新进展当作工具,拨开了围绕众多蛮族群体的迷雾,也让罗马陨落、欧洲诞生的图景清晰起来。

3. 比较视野古今对照,厘清移民改变世界的逻辑

,移民正在改变欧洲;而一千多年前,移民创造了现代欧洲。帝国与蛮族讲述的不是只能在博物馆里陈列的故事,而是现代世界的起源。彼得希瑟借助史料和遗存重构过去的世界,细述古代世界中的人迁徙、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与现代世界互为对照。他将公元头一千年末期欧洲各国趋同的现象称为“头一个欧洲联盟”,将不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互动比作“全球化时代”,用“帝国的牛顿第三定律”来描述帝国与蛮族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这样的比较视野下,我们开始看清移民和发展如何塑造欧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4. 联结学术界和大众、历史与当下,广受赞誉,学者叹服
彼得希瑟擅长将复杂的研究分析、精深的学术语言转化成语化的叙述文字,在古代和现代世界间搭建桥梁,正因如此,以严谨学术研究为基础的“罗马史诗三部曲”受到了大批读者的赞誉。学者们也为他的研究和写作能力而叹服。剑桥大学古典学教授克里斯托弗凯利称赞他“轻松驾驭众多细节的能力”和“迷人的比较眼光”,卢比孔河的作者汤姆霍兰称彼得希瑟有皮朗式的宏大眼界,也有持续吸引读者注意力的能力,研究奥托帝国的学者劳拉旺格林则赞叹,希瑟能用如此亲切而清晰的文风,来传达这么精细复杂论述。"

目录:

前言

引子

章移民和蛮族

欧洲的居民

关于人迁移的大讨论

人迁移和入侵

第二章全球化与耳曼人

耳曼欧洲的转变

战士、国王和经济

和罗马的关系

全球化

第三章条条大路通罗马?

从波罗的海到黑海

移民和耳曼人

掠夺的浪潮

第四章移民和边境的崩溃

“曾是战士”

民族迁徙

为生存而战

第五章匈人的迁徙

“万恶之源”

部落的聚集

帝国与身份

移民与帝国

第六章法兰克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精英转移还是民族大迁徙?

精英与大众

法兰克人和罗马高卢

大规模迁徙和社会压力

第七章新欧洲

帝国陨落

新秩序

系统的崩溃和欧洲的诞生

第八章斯拉夫欧洲的创生

寻找斯拉夫人

欧洲的斯拉夫化

移民和斯拉夫人

移民与斯拉夫欧洲

第九章维京人的大迁徙

维京人和西欧

俄罗斯的维京人

移民潮

维京人的扩张

移民与发展

第十章个欧洲联盟

政治与发展

的崛起

同等政治体与边缘区

第十一章移民的终结与欧洲的诞生

移民

移民与发展

帝国的牛顿第三定律?

地图

注释

参文献

内容简介:

的欧洲,间互动频繁,生活方式大致相近,人在各地流动,移民改变着所到之处,自己也被周遭改变。这样的格局,其实在一千多年前已经形成。现代欧洲的起源,要追溯到一场千年大转型。1世纪初,亚欧大陆西部划分为两个世界。一边是拥有职业军队、银行、哲学、文学乃至垃圾收集系统的罗马帝国,地中海是它的中心;另一边是农业技术落后、几乎无人识文断字的蛮族欧洲,主导它的是讲耳曼语的族群。而到了11世纪,在从大西洋延伸到乌拉尔山的广阔区域内,地中海的霸权早已失落,蛮族欧洲不再“野蛮”,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合成了一个欧洲。其间的一千年里,匈人帝国横空出世又骤然衰落,西罗马陨落,法兰克人建起了头一个基地在欧洲北部的帝国,崛起的阿拉伯帝国使东罗马沦为地区势力随着一个个帝国的起落,讲耳曼语的哥特人、盎格鲁–撒克逊人、法兰克人,游牧的匈人、阿瓦尔人、马扎尔人,跨海而来的维京人,取代耳曼人统治中欧和东欧的斯拉夫大地上来来往往。这些移民觊觎帝国的财富,也恐惧帝国的暴力,他们沿着陆路、海路、河道网,或是拖家带寻找新的家园,或是组成战队劫掠,或是贩奴隶、毛皮取利。从罗马到欧洲,这是个移民改变世界的故事。一千年的迁徙终结了罗马帝国主导的秩序,罗马人眼中的蛮族重绘了亚欧大陆西部的人文地理和政治版图,在帝国与蛮族的角力中,现代欧洲的雏形逐渐浮现。

作者简介:

    彼得希瑟(peter heather),英国历史学家。1960年出生于北爱尔兰,于牛津大学,现任伦敦国王学院历史系教授,中世纪史研究的负责人。他曾任伦敦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教授。希瑟是晚期罗马史、中世纪欧洲蛮族研究方面的quan威,是对公元3至8世纪的欧洲尤为了解的一位历史学家。
    希瑟的历史作品结合了严谨的历史证和流畅的叙事笔法,在欧美世界拥有大量的读者。他为blackwell出版社的“欧洲民族”图书系列创作了匈人(1998)和哥特人(1999)两本书。罗马帝国的陨落(2005)、帝国与蛮族(2009)和罗马的复辟(2013)则三本著作汇集了希瑟25年研究努力的成果,从三个角度详尽讲述了罗马帝国和蛮族的交流史,达到了晚期罗马史和后罗马史写作的一座当代。

精彩内容:

    引子
    882年夏天,在靠近匈牙利原的地方(多瑙河在此地流经阿尔卑斯山和喀尔巴阡山脉),摩拉维亚公爵(duke of the moravian)斯瓦托普鲁克(zwentibald,或作 vatopluk)和他的手下抓住了弗林哈(werinhar),“恩格尔沙克(engelchalk)三个儿子中的第二个,还有他们的亲戚威兹洛伯爵(count wezzilo),割下了他们的右手和舌头,更可怕的是还割下了他们的生殖器,而且割到一点(生殖器的)痕迹都看不到”。在公元千年欧洲历史的大背景中,这一事件有两个方面十分突出。
    首先,摩拉维亚人是说斯拉夫语的。摩拉维亚位于多瑙河以北,大部分位于现斯洛伐克境内。在现代人看来,说斯拉夫语的人在中欧的这个地区占大多数似乎没什么大不了;他们如今仍在当地占大多数。但是,从千年之初到接下来的整整 500 年里,斯洛伐克和它周围的许多地方都在讲耳曼语的人的控制之下。说斯拉夫语的摩拉维亚人是从哪里来的?
    第二,事件本身也值得注意。尽管描述这一事件的是一位并非摩拉维亚人的法兰克家,尽管造成的伤害令人发指,但我们的这位家对斯拉夫人并非丝毫不能理解。我们得知,摩拉维亚人之所以采取如此激烈的行动,是为了先发制人,也是为了血债血偿。说是血债血偿,是因为弗林哈的父亲恩格尔沙克和他的叔叔威廉之前管理这段边境属于法兰克的那一边时,对摩拉维亚人也施以暴力。这次行动也是先发制人,摩拉维亚人想要阻止恩格尔沙克的儿子们从一个新任命的人手中走原本属于他们父亲的职位。摩拉维亚人的行动肯定是残暴的,但他们不是毫无来由施暴的野蛮人,即便是法兰克家,也能意识到残暴背后有着明确而连贯的行动计划。摩拉维亚人希望边界地区属于他们的那部分能按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运作。古证据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要求。摩拉维亚是在千年晚期出现的个有规模和凝聚力的斯拉夫,其物质遗存令人印象深刻。在其首都米库勒茨采(mikul?i?e),发掘者发现了一系列巨石建成的围墙,以及占地 400 方米的宏伟教堂的遗迹,其规模不比当时欧洲任何其他地方(哪怕是被认为更优选的地区)的任何建筑小。在千年这个大背景下,这更不寻常了。公元元年时,摩拉维亚还处在耳曼人的统治之下,而且摩拉维亚人的组织方式通常只是酋邦,也没有建造过什么比大一点的木屋更了不起的东西。
    这样,9 世纪晚期的一次边境事件捕捉到了本书的核心问题:公元千年中蛮族欧洲的根本转变。本书使用的“蛮族”一词意义非常特殊,只包含初那个希腊单词 barbaro 的部分含义。对希腊人以及后来罗马帝国的人来说,“蛮族”有非常明确的“低等”的意思,从道德到餐桌礼仪,蛮族的都低人一等。它意味着对立面,“他者”,是罗马帝国一统之下地中海文明帝国的反面。我所说的“蛮族”则有限定的含义,并没有道德意味。本书所说的“蛮族欧洲”,指的是位于东方和北方的非罗马、非帝国的世界。尽管地中海地区从哲学到工程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惊人的成熟高度,但那也是为了取乐可以将人投喂给野兽的世界,因此,我无论如何都无法在道德方面比较帝国的欧洲与非帝国的欧洲。
    我们的故事从公元元年开始,当时欧洲各地的情况有巨大的反差。新近统一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地中海圈子孕育了一个政治成熟、经济优选、繁荣的文明。这个世界有哲学、银行、职业军队、文学、令人惊叹的建筑和垃圾收集系统。在欧洲其他地方,只有莱茵河以西和多瑙河以南的某些地方开始按照更接近于地中海的节奏前进,其他地区的居民仍然是只能勉强维持生计的农民,政治单元的规模也很小。这些地区大部分由说耳曼语的人统治,他们有一些铁制工具和武器,但一般都用木头,水很低,也没有石头建筑。越往东,社会越简单:铁制工具更缺,农业生产效率更低,人密度更小。事实上,这是古代亚欧大陆西部的世界秩序:占主导地位的地中海圈支配着未开发的北部腹地。
    时间推进一千年后,世界变了。说斯拉夫语的人取代了说耳曼语的人,成为蛮族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统治力量,一些说耳曼语的其他一些地方取代了罗马人和凯尔特人;更为根本的是,地中海的统治地位已被打破。从政治上讲,这是由于从前的北部腹地出现了更大和更稳定的组织(比如摩拉维亚),但这种模式并不局限于政治。公元 1000 年的时候,地中海地区的许多模式——尤其是、文学和石头建筑——已经在向北和向东传播。大体上,欧洲这片土地上的人类组织模式正朝着同质化的方向发展。正是这些新的和结构较为地打破了地中海主导的古老世界秩序。蛮族欧洲不再野蛮。古代的世界秩序让位于新的和政治模式,而这些模式才是现代欧洲模式更直接的先驱。
    这种大规模权力转移的体意义体现在,许多现代欧洲在书写自身历史时,都会(多少有些牵强地)回溯到某个建立于公元千年中晚期的政治共同体。有些情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