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的应用 软硬件技术 王春梅
  •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的应用 软硬件技术 王春梅
  •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的应用 软硬件技术 王春梅
  •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的应用 软硬件技术 王春梅
  •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的应用 软硬件技术 王春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的应用 软硬件技术 王春梅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16.4 2.7折 60 全新

仅1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春梅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18075676

出版时间2020-08

装帧其他

开本16

定价60元

货号303_9787518075676

上书时间2024-06-17

智胜图书专营店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1章绪论

1.1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

1.2单片机及其发展历史

1.3嵌入式系统及其产生与发展

1.4典型的嵌入式单片机产品

1.5单片机的嵌入式应用

2章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及工作方式

2.1单片机的结构及

2.2单片机的输入/输出端

2.3单片机的时钟电路与复位电路

2.4单片机的工作方式

3章单片机指令系统与汇编程序设计

3.1单片机的指令格式及常用缩写符号

3.2单片机的寻址方式

3.3单片机的指令集合

3.4单片机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4章单片机的资源及应用

4.1单片机的中断系统

4.2单片机的定时/

4.3单片机的串行通信接

5章单片机系统扩展技术

5.1单片机系统的并行扩展

5.2单片机的存储器扩展

5.3单片机的输入/输出接扩展

5.4单片机的人机扩展(显示、键盘)

5.5单片机的d/a接扩展

5.6单片机的a/d接扩展

6章嵌入式系统及arm嵌入式处理器

6.1嵌入式系统的体组成

6.2嵌入式处理器及其分类

6.3嵌入式arm处理器及其体系架构.

6.4嵌入式arm处理器的工作和工作模式

6.5嵌入式arm处理器的寄存器组织和存储器组织……169

6.6嵌入式arm处理器的异常中断

7章嵌入式作系统及应用程序设计

7.1嵌入式作系统概述

7.2嵌入式作系统的内核基础

7.3嵌入式作系统μc/os-ⅱ及其内核结构

7.4嵌入式作系统μc/os-iⅱ在arm上的移植

7.5基于μc/os-iⅱ构建的tcp/ip/ppp协议栈

7.6嵌入式应用程序设计

8章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的应用

8.1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测控系统

8.2基于单片机的水产养殖水体多参数测控仪

8.3基于arm+μc/os-ⅱ的嵌入式磨削数控系统……220

参文献




内容简介:

本书从计算机的基础出发,对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技术及应用进行了较为详实的研究讨论。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及其发展应用、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及工作方式、单片机指令系统与汇编程序设计、单片机的资源及应用、单片机系统扩展技术、嵌入式系统及arm嵌入式处理器、嵌入式作系统及应用程序设计、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的应用等。

精彩内容:

章绪论计算机是20世纪重要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自1946年世界上台电子多用途计算机诞生以来,电子计算机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效率并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本章主要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单片机及其发展历史、嵌入式系统及其产生与发展、嵌入式单片机典型产品及单片机的嵌入式应用进行论述,为全书系统地展开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1.1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1.1.1计算机的发展世界上台电子多用途计算机于1946年2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取名eniac(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这台计算机是为了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新式火炮复杂的弹道计算问题而研制的,其研制历时长达3年。与此同时,以冯诺依曼(johnvon neumann,美籍匈牙利数学家)为首的研制小组提出了“存储程序控制”的计算机结构,其基本特点为:采用二进制来表示指令和数据;存储器线编址,按址访问其单元,单元的位数固定,存储器用来存放指令和数据;指令在存储器中按其执行顺序存储,指令由作码和地址码组成,程序器指明将要执行的下一条指令的地址。冯诺依曼对计算机领域的大贡献在于提出了“存储程序控制”的概念。虽然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但目前绝大多数计算机仍建立在存储程序控制概念的基础上。通常,人们都以计算机所采用的逻辑元件作为标准来对计算机的发展史进行划分,其主要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阶段(19461956年)。电子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因为阶段的电子计算机采用的基本逻辑元件是电子管,所以当时的电子计算机不仅体积大、耗电多,而且价格昂贵,运行速度和可靠也都不高。(2)第二阶段(1957一1964年)。电子计算机采用的逻辑元件是晶体管,作系统及各种早期的语言也相继投入使用,典型的有cobol、fortran、baic等。第二阶段的电子计算机采用了晶体管,有效缩小了第二阶段电子计算机的体积,并较大地提高了其运算速度以及其他各项能。(3)第三阶段(1965一1970年)。电子计算机采用的逻辑元件是体积更小、可靠更高的集成电路,不仅耗电更省,而且使用寿命也变得更长,这在程度上大幅提高了第三阶段的电子计算机的体能。计算机的设计出现了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的局面。(4)第四阶段(1970年以后)。电子计算机的主要特征是开始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极大地提高了电子元件的集成度,尤其是将计算机核心的部件(运算器和控制器)集中制作在一块小小的芯片上,这使得第四阶段的电子计算机发展快、技术成果多,其应用也得到了空前的普及。在这一阶段,单片机、便携式机(膝上机、本电脑等)、超级机也都取得了长足进展。第四阶段的电子计算机在运算速度、存储容量、可靠及价比等诸多技术能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软件的配置也空前丰富,其发展呈现出多极化、网络化、智能化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