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需要良知 杂文 王宏甲
  • 世界需要良知 杂文 王宏甲
  • 世界需要良知 杂文 王宏甲
  • 世界需要良知 杂文 王宏甲
  • 世界需要良知 杂文 王宏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世界需要良知 杂文 王宏甲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33.6 5.8折 58 全新

库存3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宏甲

出版社红旗出版社

ISBN9787505144514

出版时间2019-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240页

字数148千字

定价58元

货号709_9787505144514

上书时间2024-06-17

智胜图书专营店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1. 了解和认识
本书共收入作者从2004年到2017年间的六篇演讲。演讲地点包括韩国首尔、法国巴黎、俄罗斯圣彼得堡等。这些演讲涵盖了政治、经济、历史、、教育等多个领域,融历史与现实于一炉,视野开阔,思深邃,情感真挚深沉,有很强的感染力、启示,另有一篇附录,记述了作者在圣彼得堡演讲的背景以及所思所想。

2. 用良知驾驭理,用教育启迪良知
书中颂扬中华传统的价值,同时,非常妥帖地融合了现代思想——用“良知”这个词,概括了当今世界需要弘扬的人的价值、人的价值。

3.“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增强自信参书
本书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有助于我们提升对本民族历史、、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这些演讲让我们看到,我们的自信之所以应该建立、能够建立,是有着深厚悠久的历史原因和坚实的现实基础的。在中国特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之际,这本选集是广大党员干部增强自信的参书。

4、该书首版装本出版后受到读者不断
该书首版装本于2017年12月出版,一经出版受到强烈反响,报、学时报、文艺报中国国门时报宁波报等主流媒体先后予以报道。
2018年4月19“书香溢襄阳”全民阅读活动启动,襄阳市委书记李乐成精心挑选了世界需要良知等三本好书,委托相关部门负责人向全市,为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现推出精装本。

目录:

再版序言/王宏甲 1
版序言/萧雨林 9

我的中华文明观 001
世界需要良知 023
在圣彼得堡怀想阅读 033
全球化时代的战争 041
中国里的观 055
导言  一个民族的品质 056
《尚书》里的观 058
商周时期政治观的嬗变 070
春秋战国时期的观 087
梁启超的《新民说》 091
:观的集大成者 097
朱熹为什么作《四书集注》 113
孔子与中国 115
导言  认识孔子从哪里开始 116
孔子的成长 118
孔子思想体系的来源 126
中国春秋时期的复兴运动 139
孔子哲学的核心 142
孔子对中国的影响 148
神圣的教育 155
导言  只有你能阻止这个世界倒塌 156
审视三次重大教育转型
认清转型期教育和教师的作用 160
认清教育的三大基本任务
务必清醒地认识到:比成才重要 170
创建新教育的三大要素
务必变教育的选拔功能为造功能 181
结  语 196
跋 197

附录
良知:家国之魂 人生之本 / 尹红芳 199

内容简介:

世界需要良知:王宏甲演讲集汇集了作者从2004年至2017年的6篇演讲稿。作者在多个国际学术论坛上,通过讲述一个历史故事,介绍一部中国典籍,或者阐释一个古老汉字,征引一句中国成语,向世界展示的自信,阐述中国传统智慧的当代价值,表达参与世界文明发展的积极精神。
书中弘扬中华传统的价值,同时,非常熨帖地融合了现代思想——作者用“良知”这个词,概括了当今世界需要弘扬的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作者深刻阐明了良知与工具理的关系,认为文明生活的目的,不是让物欲侵占心灵,让技术控人,让功利驱逐道德。否则,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将带来更大的风险甚至更多的灾难。如何发现良知?如何传承良知?如何致良知?作者巧妙地引导:“古人说‘你用心想一想’时,不是要你的能力,而是要你的良心。”

作者简介:

王宏甲 当代文学家、学者。福建建阳人。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2004年首批入选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中国图书奖、全军新作品等。所著中国天眼:南仁东传入选2018年中宣部重点主题出版物,智慧风暴新教育风暴对中国教育转型产生重要影响。2016年在电视台大型纪录片长征中担任电视撰稿。

精彩内容:

自成风格的和文明观
讲“文”,是相对于“武”来说的。
这个“武”字,在我看来,寄托着中国先人对文明的深远诉求。我们知道,汉字“刃”字里的那一点代表锋利,“戈”字里的一撇也代表锋利。你瞧,“武”字里有一把“戈”。可是,中国造字的祖先把“武”字里的“戈”卸去一撇,变成了一把无刃之戈。这还不够,又在“武”里郑重地安上一个“止”。这是什么意思?这是用文字信息叮嘱人们:如果不得不用武了,那也得适可而止啊!
这是典型的中华文明观。
讲“文治武卫”。文用来治理社会,武是用以保卫自己而不是攻击别人的。在中国几千年的古典话语体系中罕见“征服”一说。在西方著作中则很容易看到,谁征服了谁,征服者是胜利者的代称。许多大型纪念物,是为纪念征服者的战功而建立的。
有成熟文字的时代已经是距今比较近的时代,上面说到的中华文明观,必是产生于创造出文字之前。它起源于何时呢?
讲“文明”,是相对于“野蛮”的。
中国先人讲,以“文明之道”施“文德之教”。追溯中国古人对“文明”的看法,我惊佩地看到,易乾文言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到了唐代,大学者孔颖达写有:“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这里已有文明起源于农耕生活的含?义。
中国古代讲“”,是“文治”和“教化”的称。所谓“设神礼以景俗,敷以柔远”,这“景俗”里的“俗”字,便蕴含着浩渺的人间烟火和深邃智慧。你想,远古人类散居于山林野谷,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共俗,如果不能使彼此同风共俗,如何能使部落发展壮大,如何能有共同的家园?
“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西汉博士谏大夫王吉曾经在上疏中这样写道。另一位贾山也铿锵写下:
“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汉代重视风俗,并设有风俗使,可以证明统治者重视乡风民俗乃至纳入制度建设。这对于中国多民族的形成和巩固,作用巨大。到隋唐,大臣仍然认为:元气在风俗,风俗之本系纪纲。而同风共俗,需要施于朝廷,通于天下,贯于人心。
讲:“民以食为天。”古人造这个“俗”字,以“人”和“谷”构成,能够共俗,共同有饭吃,是天大的事。所以用“景俗”去讴歌,而且是应该“设神礼”,以神圣的心情去膜拜的。中国历代莫不以同风俗为治国大事,所谓“为政之要,辨风正俗”。这里的“正俗”,已上升为要用光明正大的价值观去同风共俗。
“敷以柔远”,便是注重用治国,并寻求与邻居相安。换句话说,中华民族的形成,不是靠武力去征服,而是用去寻求沟通和理解,寻求同风共俗。
察“传说”会发现,一个民族经久不息的传说,往往是一个民族历尽岁月验而不毁不灭的碑。炎黄二帝的传说是经典碑,比后代明文镌刻的任何石碑,都更经受住了历史岁月的验。
相传炎帝族与黄帝族曾经交战,黄帝族胜利了,炎帝族失败了。结果并不是黄帝族灭了炎帝族,而是两族融合了。接着又融合了周边氏族,形成的部落大联盟有多大?据说约有一百个氏族,一个氏族一个姓,这是“百姓大联盟”,后世的“老百姓”之称也由此而?来。
古人说伏羲姓风,风被认为是中华早的姓氏。
风繁体字写作“風”。“風”的象形描绘是天穹下一条长虫,这是蛇图腾的标志。龙是以蛇图腾为本体,融合其他氏族的图腾,如鹿图腾、牛图腾、虎图腾、龟图腾、鹰图腾、鱼图腾等,林中走的、旷野跑的、地上爬的、空中飞的、水里游的,都各有代表。仅仅融合具体的人群还是不够的,中国龙的创造,还凝聚着尊重各氏族的信仰。所谓“风俗”,由此开始。风俗,讲的是要团结、要融合。
“融”字的右边也有一条“虫”,中国古人以“右”为先,其文字信息也在告诉我们,龙的传人从蛇图腾开始,自觉地团结四面八方,才形成了的中华民族。
我想,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中国文明的本质,那是这个“融”字。能周乎万物、融会天下,是龙。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