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明 钱眼儿里的皇朝 中国历史 李长江
  • 说明 钱眼儿里的皇朝 中国历史 李长江
  • 说明 钱眼儿里的皇朝 中国历史 李长江
  • 说明 钱眼儿里的皇朝 中国历史 李长江
  • 说明 钱眼儿里的皇朝 中国历史 李长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说明 钱眼儿里的皇朝 中国历史 李长江

明代 税收

33.6 4.9折 68 全新

库存7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长江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53933

出版时间2020-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344页

字数310千字

定价68元

货号xhwx_1202060023

上书时间2024-06-17

智胜图书专营店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1.中华帝国的大多数王朝都是在不断扩张的过程中自我吞噬的,此书以大明王朝为个案,揭示了众多王朝兴衰背后的幕后推手到底是谁!
2. “杆子”“笔杆子”“钱袋子”哪个和政权的关系铁?本书作者告诉你优选之“子”是哪一个?

目录:

序没见过这样写的税史曹钦白

章丰歉:谁的田园谁的歌

节朱元璋是个精算师

第二节我是宗主我怕谁?

第三节一帖两册:人间正道耕与读

第四节哥赏的不是土地,是税基

第五节地主家真的有余粮

第六节赋改预备势:金花银和均田均粮

第七节赋改进行时:从周幹周忱到张居正

第八节见证奇怪:羊毛出在猪身上

第九节大明皇朝是穷死的

第十节咱是皇族,能不能靠点谱儿?

第十一节太监、言官、党争:误国不分先后

第十二节历史周期律和税收周期律

第二章征纳:谁的篮子谁的菜

节盐课和盐专:一桌霸王餐

第二节茶课和茶专:买尽青山当画屏

第三节关市之征:因地设税,靠山吃山

第四节关市之征:从简而轻到苛而乱

第五节关市之征:天朝上邦的涉外税收

第六节杂:渔课和渔贡

第七节杂:香税、酒醋课和契税

第八节管理收入:赃罚银里的天理人心和恩怨情仇

第九节管理收入:捐纳及奖劝事例

第十节管理收入-僧道度牒费:谁的奶酪?

第十一节管理收入-桩朋银:索赔的手法和艺术

第十二节四类八瓣:明朝收入的基本结构

第三章盛衰:谁的坦谁的弯

节“开骂”是一种工作模式

第二节民变:血剧情和无耻嘴脸

第三节喋血:谁的失败,谁的成功?

第四节骂太监,还是骂皇帝?

第五节四箴疏和聚敛图

第六节摇摆中的矿税

第七节万历想自己养鸡

第八节乱拳打不死老师傅

第九节做思想工作,我们曾经很专业

第十节谁也不服输,谁也别想赢

第十一节熊孩子是怎样炼成的

第十二节民无能名曰神:神!

第四章安危:谁的长剑谁的犁

节舞弯刀还是荷木犁,这是个问题

第二节明时明月明时关

第三节军屯:种出来的剑犁关系

第四节京军专列原来是“过山车”

第五节迁都和募兵:一件大事和另一件大事

第六节卫所逃亡:三十六计走为上

第七节勾军:一瓢舀进漏桶的远水

第八节当杀人成为一种职业

第九节“花钱买和”有时只是一厢情愿

第十节龙见和六渊:天灾款款走来

第十一节三饷加派:后的晚餐

第十二节开启群殴模式

第五章源流:谁的仓廪谁的米

节奢靡莫过帝王家

第二节建设+破坏:建筑商的一体两面

第三节卑微的高贵,虚幻的奢靡

第四节宗藩支出:好大一棵树

第五节爵禄和官俸:列位大人,开饭喽!

第六节军费支出:从“丰产田”到“无底洞”

第七节教育支出:百年大计不差事儿

第八节教育支出:百年大计不差钱儿

第九节水利建设—农田水利支出:为命脉买单

第十节水利建设—治黄治运:干正事,我们是认真的

第十一节社会保障支出:有情义有担当

第十二节社会保障支出:尊高年和念勋劳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讲述明代税收的通俗读物。作者通过相关史料,以明代十七帝为节点,全景式地展现了整个明代由税收引发的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变迁的全貌。书中勾画了统治者格和偏好等复杂因素与赋役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理,推导出税收演进和王朝兴衰具有密切相关和高度一致,揭示了一个以传统的农业生产力为基础的政权是如何在支出的扩张中不断吞噬自我的。

作者简介:

李长江,男,中国税务学会学术委员,副研究员,中国税务报记者。1964年1月生于河北围场,1983年于承德地区财贸学校,1983年参加工作,历经乡、县、市、省行政磨砺。主要从事中国税制、税史和税收研究。

精彩内容:

    节朱元璋是个精算师
    “予本淮右布衣”,朱元璋时不时拎出这句话当开场白,一半是为了炫耀,另一半还是为了炫耀。
    这话的意思是:想当年老朱我过五关斩六将
    “淮右布衣”是个精算师。在承继元政(本质上是秦政)很好和合理成果的基础上,他极富创意地设计明朝的制度和规范,建立起一个看上去精致、、安全、妥帖的社会模型。
    特务政治、废除宰相不说了,离可歌可泣远了点。
    大明律不说了,说说大诰。这是一部比大明律重要得多的法律文献,可圈可点之处很多。
    以判例法成书,英美法系倾向明显,开风气之先。处心积虑的误打误撞,竟然走出一条中国特的新路,说来也算神奇。
    一万多个案例来自本朝实践,犯罪过程和处罚方式全景再现,包罗万象,分门别类,有名有姓,具体生动。民百姓没本事熟记晦涩枯燥的律令条文,却有兴趣听专业人士绘声绘的以案说法。在芸芸众生的潜意识里,那些滴血的纷争发生在邻家牛栏、村西破庙和东山林地纷争的当事人是走乡串户的锢漏匠、偷鸡摸的二埋汰和饥寒交迫的刘寡妇这在程度上满足了底层民众的猎奇感和求知欲。
    不厌其烦、津津乐道地展示抽肠、剐皮等多种酷刑,以鲜血淋漓、触目惊心的特殊行为艺术警示民众,前车之鉴的作用一再放大。
    犯人家里能不能找到大诰,直接影响判决结果。有大诰罪减一等,无大诰罪加一等。看上去匪夷所思的奇葩规定,蕴涵着朱元璋普及大诰的良苦用心。只有农民,才有这般厚道实在、直来直去、立竿见影的智慧。
    说说明朝的皇室。对朱家子孙,朱元璋举手投足都是满满的、足足的溺爱。他把所有皇室成员小心翼翼地放进蜜罐,还在他们的左手右手各塞一个馒头,身前身后各放一碗红糖、一碗白糖。
    为止这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纨绔子弟被人轰下台,一向以“杀尽江南百万兵”标榜自己雄武豪霸的首任皇帝果断举起屠刀,将开国功勋杀得七零八落、七荤八素,以至于朱棣起兵“靖难”那天,建文帝派不出像样的将帅御敌。
    皇室人丁的雪球越滚越大,本该成为社会标杆、道德楷模和政权中流砥柱的皇族却因学识、胆识、能力和品行越来越差,形象越来越坏,被全社会看不起。如同扶不上墙的一摊烂泥,他们渐渐退化成七扭八歪、尸位素餐的家国拖累,成为全社会优选的负能量和优选的不良资产。
    这个结果,肯定不是朱元璋期盼的。倘若地下有知,他痛心疾首,追悔莫及。太闹心了,这都些什么瘪犊子玩意儿?
    说说身份固化。在封建社会,身份固化的事例比比皆是。我们熟悉的说法是世袭制、铁帽子,所谓“龙生龙凤生凤,的儿子会打洞”说的是皇族和功臣对爵位、官职和的排他延续,用经济学的术语说叫垄断——资源垄断,机会垄断——用老百姓的话说叫好事儿被有权有势的人家永远号下了。
    想想似乎合情合理:皇权被你们朱家栽到自留地里,我们这些提着脑袋瓜子出生入死几十年的元功宿将,不该弄个公侯伯子男啥的衡衡脆弱的心灵?用幼儿园小朋友的话说这叫排排座分果果,用梁山好汉的话说这叫天罡地煞排座次。
    只有充分共享成果,才能确保没人二次。这个道理,功臣们懂,朱元璋也懂。心有灵犀,他们配合默契。
    朱元璋自然深知固化统治集团当下待遇和长久利益的必要和紧迫。他做得很,处于社会金字塔底层的民户、军户和匠户,也被顺手拉过来享受世袭制的阳光雨露。
    至于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强制、调戏世袭事实上切断了弱势群体流动和上升的通道,严重抑制了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和活力,只是踌躇满志、心高气傲的朱皇帝一时半会还看不到。
    捧在朱元璋手上的是一张社会分工树状图。民户的枝权上长出儒户、医户等,军户的枝权上长出校尉、力士、弓兵、铺兵等,匠户的枝权上长出工匠户、厨艺户、裁缝户等。
    树状图精细到毫末,我们以匠户为例。明初的匠户有民匠、军匠之分,也有住坐匠户(由内府内官监管辖)、轮班匠户(由工部管辖)之分。“轮班匠户含六十二行匠人,后细分为一百八十八行,洪武二十六年名额二十三万二千八十九名。”
    朱元璋用这种扒堆分治、横竖直、行业传承的方法把百姓牢牢地固定在土地上,牢牢地固定在社会网格中。
    对各级和各,朱元璋同样碎了心。不管是行政公务、裁决,还是仓储准备、人统计,甚至街道保洁这些琐事,皇帝大人都不厌其烦,逐一制定作规范,每前行一步都是不容偷懒的“分解动作”,这相当于买电器时附送的说明书。
    动脑的事儿我干,动手的事儿你们干。看多了元帝国混乱无序、藏奸耍滑的明太祖幻想着帝国每一个阶层和每一个成员都各司其职,互不干扰,像无数条永不相交的行线,一同编织出分工严谨、监管严密、等级森严、秩序井然的盛世大明。p2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