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偶 民间工艺 邰高娣
  • 木偶 民间工艺 邰高娣
  • 木偶 民间工艺 邰高娣
  • 木偶 民间工艺 邰高娣
  • 木偶 民间工艺 邰高娣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木偶 民间工艺 邰高娣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5.4 1.8折 30 全新

库存3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邰高娣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144920

出版时间2021-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140页

字数120千字

定价30元

货号121_9787229144920

上书时间2024-06-16

智胜图书专营店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壹木偶的历史沿革

一、起始时期——汉代

二、成熟时期——魏晋至隋唐

三、繁盛时期——宋元

四、多元化时期——明清

贰木偶的种类

一、提线木偶

二、杖头木偶

三、铁枝木偶

四、布袋木偶

叁木偶的制作工艺

一、制作工具及材料

二、制作工序

肆木偶在我国的分布状况及代表产地

一、福建漳州布袋木偶

二、福建泉州提线木偶

三、广东潮州铁枝木偶

四、浙江泰顺木偶

五、四川川北大木偶

六、陕西合阳提线木偶

七、陕西汉中木偶

八、其他地区木偶

伍木偶头雕刻技艺代表传承人

一、江加走

二、徐竹初

三、季桂芳

内容简介:

此书主要介绍中国有名非物质遗产——木偶。全书分为“木偶的历史沿革”“木偶的种类”“木偶的制作工艺”“木偶在我国的分布状况及代表产地”等部分。作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了中国木偶的历史源起与流变、不同木偶流派的流传地、技法以及各自的艺术特征及相关传承人等。全书重点突出、叙述清晰,配有大量精美的图片,文字通俗易懂,是一本较好的对中国民间木偶艺术进行普及宣传的读物,适合社会大众阅读。

精彩内容:

    木偶,古代称作“傀儡”,又称“木禺”“偶人”,是一种木刻人像。主体由木头等材料雕刻而成,模拟各种人形或动物形,既是戏曲表演的道具,又是富有浓郁地方特的民间美术品。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由人纵傀儡进行戏剧表演的一种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发轫于汉代,在唐代进入成熟阶段。在我国古代,木偶早是用于墓葬的陪葬明器,后来逐渐脱离丧葬制度演变为戏曲表演的道具。近代,以木偶头雕刻为主的木偶造型艺术从木偶戏表演中脱胎出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民间手工雕刻技艺。所以,木偶艺术是由木偶头雕刻和木偶戏表演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艺术,其发展依托于丰富的民俗活动,内容包含文学、美术、音乐、戏曲、舞蹈、杂技等艺术元素,内涵丰富。
    据战国时期有名思想家列子的著作列子汤问记载,“周穆王西巡守,道有献工人名偃师,穆王荐之,问:‘若有何能?’偃师:‘臣唯命所试,然臣已有所造,愿王先观之!’翌偃师谒见王,王荐之曰:‘若与偕来者何人邪?’对曰:‘臣之所造能倡者。’穆王惊视之,趋步俯仰,信人也,巧夫!领其颅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王以为实人也,与盛姬内御并观之,技将终,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王大怒,立欲诛偃师。偃师大慑,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傅会草、木、胶、漆、白、黑、丹、青之所为。”这段记载说明周穆王时即有能工巧匠偃师制造了活动的木偶,木偶的歌舞动作与一样,可以千变万化,使周穆王真难辨。同时也说明,这种“偶人”在当时已属表演技艺杂耍的范畴.此故事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木偶的起源。
    此外,在唐代段安节撰写的乐府杂录傀儡子中曾记载:“傀儡子,自昔传云起于汉(高)祖,在城(今山西大同东),为(匈奴王)冒顿所围。其城一面即冒顿妻阏氏,兵强于三面。垒中绝食。(刘邦谋臣)陈访知阏氏妒忌,即造木偶(美)人,运,舞于陴间(城上女墙)。阏氏望见,谓是生人,虑下其城,冒顿必纳,遂退军。”讲的是汉高祖刘邦被匈奴首领冒顿围困在城,谋臣陈得知冒顿好女,其妻阏氏又善妒,便刻制了一些形象的木偶,安上,通过人纵,使其在城头翩翩起舞。阏氏看到,担心城破之后,冒顿会娶这些“”为妻,于是引兵自退,城之围遂解。这个以“运”,“谓是生人”的木偶退兵的故事,也被传为傀儡戏的起源之一。
    木偶是由俑经过长期的进化、演变逐步发展而来的。根据古实物和研究成果,木偶的产生可追溯到古代墓葬中的人俑,经历了从陶俑、土俑、木俑直到制作成可以活动的歌舞人偶。俑是一种定制陪葬用的明器,是人的模拟物,所以又叫“偶人”,即对偶于人的意思。木俑多用桐木制成,取“同于”的意思。俑兴起于春秋时期,战国初期已普遍流行,战国中期至两汉,是木俑的时代,而其中又以楚地为。
    在河南安阳殷墟的古发掘中,曾出土过一件商代(前1600前1046)后期的戴枷陶人,可知商代后期已用陶俑殉葬。西周时期,出现了称为“刍灵”的“束草人形”,也是被当作明器葬于墓中。春秋战国时期,墓葬中也常用被称为“俑”的木偶人殉葬。p3-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