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式的转移 教学方法及理论 杨九诠
  • 范式的转移 教学方法及理论 杨九诠
  • 范式的转移 教学方法及理论 杨九诠
  • 范式的转移 教学方法及理论 杨九诠
  • 范式的转移 教学方法及理论 杨九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范式的转移 教学方法及理论 杨九诠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18.9 5.9折 32 全新

库存4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九诠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09269

出版时间2013-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213页

字数163千字

定价32元

货号xhwx_1200757582

上书时间2024-06-14

智胜图书专营店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本书源自教育科学研究所2010年度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项目“基于中改革的学业成评价范式转型的研究”(课题批准号:gy2010053)。作者从理论、政策、测评工具三个方面研究中改革从“应试教育”范式向素质教育范式的转移。范式转移研究,是本书大纲细目的叙述框架。三个角度,三个对象,三种“腔调”;从倾向于思辩的学术语言,到倾向于体制的政策语言,再到倾向于作的实践语言;从对中改革本体论、认识论、方三个维度的理论思,到中改革以来主要政策文献的研究解读,再到基于教育实践的现实对测评工具的优化提出可作的建议,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突破应试教育,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推进素质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学术参。

目录:


上篇  理论研究
  章  事实、概念及其定义
    一、中,是指初中试和初中升学试以及普通高中招生录取工作
    二、中改革,是指基于我国中现状的有目的和有意义的转变
    三、中改革的范式转移,是“应试教育”范式向素质教育范式的转移
  第二章  本体论
    一、“人的类特恰恰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二、从“对的评价”到“为的评价”
  第三章  认识论
    一、“知识”是动名词,是“自由”的“人”“实践”的成果
    二、从“因于评价的学”到“因于学的评价”
  第四章  方
    一、实践方的智慧征和整合功能
    二、素质教育方是智慧的实践方
    三、教育测评本身的局限
中篇  政策研究
  章  概述
  第二章  基于大纲:1998―2003年
    一、1998年:《关于中语文试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二、1999年:《关于初中、升学试改革的指导意见》
    三、2000年:《关于2000年初中、升学试改革的指导意见》
    四、2002年:《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试制度改革的通知》
  第三章  基于课程标准:2004―2008年
    一、2004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初中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二、2005年:《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三、2008年:《关于深入推进和进一步完善中改革的意见》
    四、2008年:《关于进一步规范各地中工作秩序的通知》
下篇  测评工具研究
  章  改进研究的策略选择和学理选择
    一、改进研究的策略选择
    二、改进方案的学理选择
  第二章  学科能力表现标准体系的构建
    一、内涵与功能
    二、框架与要件
  第三章  效度、信度调查
    一、效度
   (一)内容效度
   (二)整体效度
    二、信度
   (一)信度调查的方法
   (二)确保基于效度的信度
  第四章  综合素质评价
    一、实施状况的要素分析:以2007年中改革情况调查为例
    二、地方经验:以临沂市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为例
    三、综合素质评价属于表现评价

内容简介:

中改革,可以说是教育工作者始终不断追索的问题。改革的内核和表达模式,在现实教育实践中如何表现?本书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政策研究为指导,以测评工具研究为抓手,为读者展现了新的社会情境下中变革的脉络和走向。值得每一位教育学人和教育实践者研读和思。

作者简介:

杨九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课程和教材研究。在教育研究等核心报刊上发表了普通高中模块课程的价值赋予、命题与素质教育、2008年教材政策检视等代表文章。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等。

精彩内容:

章事实、概念及其定义一、中,是指初中试和初中升学试以及普通高中招生录取工作中改革是基础教育阶段深化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促进教育公,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好让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举措。根据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不懈地推进中改革,取得了普遍的成效。如果从1998年进行的语文学科试改革试点算起,中改革已经15个年头了。从政策的视域看,中改革基本完成了一个周期。说它是一个周期,前后有两个标志的事件。于前,是1998年4月10下发了关于中语文试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司〔1998〕9号);于后,是2011年12月28下发的,要求2012年秋季执行的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教基二〔2011〕9号)。中,是初中升学试的简称,顾名思义,由初中试和初中升学试两部分构成,也是说既是初中的学业水试,也是高一级中学选拔的试。这里的种加属差的定义法,主要还不是质定义,而是功用定义,即用于或用于升学,在定义中,是以用定体而非以体定用,也是说,作为功用定义,如果用途和功效发生调整和变化,概念的内容和质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比如说,中作为高一级中学选拔的试,与职业高中是什么关系?理论上说,政策上说,是有关系的;而且,职业高中录取时还是要依据中的,也是说我们可以将职业高中列为“高一级中学”,但事实上,我们一般还是将“高一级中学”理解为普通高中。还有,人们普遍持有这样的看法??“中失利的出路:可选职业高中中专技校.那么,从中的用途和功效看,与职业高中是不相关的,甚至是负相关的。回过来看,现行的中的内容和功能对职业高中招生也确实缺乏必要的效度和信度的解释力。从以用定体的角度看,如果中对职业高中招生的用途和功效发生调整和变化,中概念的内容和质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看,我们期待能够实质地发生这样的变化。我们这里如此申述,是基于中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言之,是基于教育的实践品格。因之,我们必须暂时对中这一概念,再作必要的“事实是这样”的说明:,从普遍实行的试与升学试“两合一”的实际情况出发,与其说中包括试与升学试两部分,不如说中兼具试与升学试两种功能;第二,无论是两合一还是两分离,从、社会、学校、教师、家长、等等倾心倾力的方向和力度看,升学试无疑是主体和重点,试只是附于其后;第三,升学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只是一项任务的不同流程,不可分割,俱为一体,所以,讨论中而言及普通高中招生,不是顺手捎带、顺路搭车,而是中这一议题中的应有之义,而且是极其重要的内容。这样,我们要讨论的中,是指初中升学试,尤其是初中升学试及与之关联的普通高中招生工作。必须重申的是,如前所述,这只是“暂时”的阐述,中的概念,必然要随着功用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希望,这样的变化,是基于改革的变化,呈现出的是政策与实践都有迹可循的变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