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末四公子 情感小说 赵京龙
  • 明末四公子 情感小说 赵京龙
  • 明末四公子 情感小说 赵京龙
  • 明末四公子 情感小说 赵京龙
  • 明末四公子 情感小说 赵京龙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明末四公子 情感小说 赵京龙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28.7 3.7折 78 全新

库存17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赵京龙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64703

出版时间2023-01

装帧其他

开本16

定价78元

货号412_9787540264703

上书时间2024-06-10

智胜图书专营店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明末四公子这本书,能激发广大读者对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兴趣,在读史的过程中瞻仰先贤们的风采,领悟先贤们的道理。古今公子中,除战国四君以外,多姿多彩莫如明末四公子。这本书字里行间中尽显乱世翩翩四公子的爱恨情仇、旖旎倜傥。通过这部书,我们似乎已经到了那个波诡云诵的时代,在另一个时空中感受着这四位公子难得的家愁国恨、民族气节与忠义孝悌。

目录:

引子——战乱纷争的明朝末年 001

一、何为复社 002

1.“社”的起源与发展 002

2.江南复社,古代的文社 006

3.文人集团,演变成了名利场 007

4.王朝鼎革,紫禁城换了主人 009

二、末路王朝:南明 012

1.明朝后的余晖 012

2.南明政权三疑案 014

章 陈贞慧 019

一、显赫的陈门 020

1.显要的先祖——陈傅良 020

2.霸气的父亲——陈于廷 029

3.多才的儿子——陈维崧 032

二、加入复社,风骨俊“官二代” 034

1.嬉笑怒骂间智斗权贵 035

2.一纸檄文交恶阮大铖 046

三、铮铮铁骨,隐居十多年不仕清 049

1.一心报国,无力回天 049

2.隐退山林,守节明志 054

第二章 冒辟疆 057

一、鲜衣怒马的阔达 058

1.先祖:驰骋中原,侯门贵胄 058

2.父母:至善纯孝,如皋名人 065

3.冒辟疆:一代文宗,怀才不遇 067

二、相遇陈圆圆:乱世仙侣,凄美姻缘 071

1.一见倾心,只待佳期 071

2.横生枝节,阴差阳错 075

3.香消玉殒,阴阳两隔 076

三、相守董小宛:明珠美玉,一对璧人 080

1.再续前缘,佳人爱上名士 080

2.得偿所愿,真爱终成眷属 085

3.举家逃难,患难中见真情 088

4.不离不弃,乱世生死相随 092

四、乱世不折节:正气凛然,儒风浩荡 099

1.隐忍不屈,拒不仕清 099

2.忍辱负重,装疯避难 104

3.文心侠骨,智斗官绅 108

4.育孤济民,德义千古 113

第三章 方以智 121

一、家学渊源:文韬武,尊教重义 124

1.先祖:笃守节义、忠贞孝悌 124

2.曾祖:布衣鸿儒,倡学重教 130

3.父亲:文成武德,屡建奇功 134

4.姑母:博学才高,方氏三节 137

二、江左奇才:博学今古,会通中西 141

1.生有异秉的天才 141

2.中西合璧的学启蒙 146

3.家庭政治的双重影响 153

4.飘摇乱世的精神榜样 159

5.意气风发的江左狂生 164

三、愤世青年:政争激荡,风雨飘摇 168

1.主盟复社,仕途遇挫 168

2.洁身自好,宁静自守 174

3.声讨乱贼的生死兄弟 176

4.忧心危局,仕途多舛 182

四、宗师老者:剃发为僧,不忘初心 186

1.皈依佛门,讲经说禅 186

2.暗中抗清,谋求大义 189

第四章 侯方域 193

一、江山岌岌,大厦将倾 194

1.万历怠政,朝政危机 194

2.自毁长城,崇祯 201

二、家道中兴,不辱门风 205

1.商丘侯氏:本为戍籍,忠孝传家 205

2.父亲侯恂:慧眼识将,破格提拔 208

3.士林巨子:生而颖异,扬名海内 210

三、才堪经纬,生不逢时 213

1.交游名士,激浊扬清 214

2.疾恶如仇,意外落榜 217

四、海誓山盟,生离死别 221

1.绣球一抛中名士,佳人才子初定情 221

2.慌不择路急筹钱,血溅桃花灼成扇 225

五、风云变幻,江山易主 231

1.失意北归,主盟雪苑 231

2.河南乡试,悔失名节 238

后记 241



内容简介:

明末四公子描写了陈贞慧、冒辟疆、放以智、侯方域在明末清初的乱世之中或挽救时局,抗争到底;或隐退山林,以明心志;或寄情山水,拒不仕清的动人事迹。另外,这本书摒弃了历史类书籍常见的时间叙事法,而是按照四公子的成长历程、家庭环境、爱情故事等人生轨迹为主线分别阐述。历史背景、政治风云等反而成了四公子故事的一个大背景。这样写的好处是,读者不仅能对四公子中的每个人有非常立体和直观的了解,还对那段时期的历史、政治、军事等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作者简介:

赵京龙,1988年3月生。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青年联合会委员。2008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我们的信仰走过青春岁月花之般若等,编著有科普图书河南民间祠堂故事,出版传记萧红传。

精彩内容:

引子——战乱纷争的明朝末年一、何为复社陈贞慧、冒辟疆、方以智、侯方域这四人不仅被称为“明末四公子”,因为四人皆为复社中人,所以又被称为“复社四公子”。那么,“复社”到底是什么,它在晚明的作用又是什么呢?为什么像阮大铖之流那么痛恨或惧怕复社,并对“复社四公子”加以迫害呢?接下来让我们来揭开复社的神秘面纱吧。1.“社”的起源与发展说起“社”的起源,早可追溯到晋代惠远和尚的“莲社”,那时社还是一个谈经说法的地方。此后,武人、文人都有社,文人的社又细化为文社、诗社等。明朝早期的时候,社已成气候,到了万历、天启年间更是蓬勃发展,社不仅多而且规模大,有的成员多达千人,声势浩大。明朝永乐皇帝将帝都从搬迁到北京后,觉得是自己的祖兴之地,所以在设立另一套和北京一样的行政班子,级别和北京的一样。尽管是陪都,却是当时中国的政治、中心。明末结社的兴起,与深厚的底蕴和江南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南宋以来,中国经济重心逐步南移,明代中叶,江苏的苏、松、常三府的田赋收入已居之首。因为城市经济的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经济上发展,形成了新兴地主阶层。他们在政治上产生了新的要求,于是结社表达自己的诉求。此外,明末社的出现更大原因与八股取士也有很大关系。明初,朱元璋为控制知识分子,极力推行八股文:试时文章必须包含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曾经有人作打油诗讥讽八股文:读书人,不济,滥时文,烂如泥,本为求才计,谁知变作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案上放高头讲章,店里新科利器。读得来肩高背低,角唏嘘,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昏迷,教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从中可以看出八股文的荒诞。明代的科举试,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模式又固定于八股文,这严重控制了士人的思想,可谓流毒深远,直到20世纪初才废弃。而且14世纪以后的中国读书人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更加奉为经典,参加科可以说是士人的出路,这是传说中所谓的“举业”。一个读书人取功名,才能做官,才能赚钱,才能光宗耀祖,而那些捐出来的官(买来的官)是被人看不起的。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只有科举中第做官才能被世人尊重。穷苦人家的孩子即使进京一次,去京城走个过场,也会让乡人另眼相看,弄不好别人家的俊姑娘会托人上门来提亲,可见科举试的重要,于是读书人疯狂地取功名。范进中举中范进是典型的例子。知识分子将科视为脸面、命和志趣,明朝常有这样的现象:祖孙三代携手进场,七十岁的老童生,二十岁的少进士,可见科对书生的吸引力。先生在他的实庵自传中曾生动地再现了科举试的盛况:我背了篮、书籍、文具、食粮、烧饭的锅炉和油布,已竭尽了生的力气,若不是大哥代我领试卷,我便会在人群中被挤死。一进棚三魂吓掉两魂半,每条十多丈长的号筒,都有几十或上百个号舍,号舍的大小仿佛现时的岗棚,然而要低得多,长个子站在里面是要低头弯腰的,这是那时科举出身的老大以尝过“矮屋”滋味自豪的“矮屋”。矮屋的三面是七齐八不齐的砖墙,当然里外都不曾用石灰泥过,里面的蜘蛛网和灰尘是满满的。好不容易打扫干净,坐进去拿一块板安放在面前,算写字台,睡起觉来,不用说得坐在那里睡。一条号筒内,有一两间空号,便是这一号筒的公共厕所,场的特别名词叫作“屎号”。过头场,如果没有冤鬼缠身,不会在卷上写出自己缺德的事,或用墨盒泼污试卷,被贴出来,二场进去,如果不幸座位编在“屎号”,三天饱尝异味,还要被人家说成是做了亏心事的因果报应。那一年,的天气到了八月中旬还是奇热,大家都把带来的油布挂起遮住太阳光,号门都紧对着高墙,中间是只能容一个半人来往的一条长巷,上面露着一线天,大家挂上油布之后,连这一线天也一线不露了,空气简直不通,每人都在对面墙上挂起烧饭的锅炉,大家烧起饭来,再加上赤当空,那条长巷便成了火巷,煮饭做菜,我一窍不通,三场九天,是吃那半生不熟或者烂熟或煨成的挂面。有一件事给我的印象深。头场时,看见一位徐州的大胖子,一条大辫子盘在头顶上,全身一丝不挂,脚踏一双破鞋,手里捧着试卷,在如火的长巷中走来走去,走着走着,上下大小脑袋左右摇晃着,拖长着怪声念他那得意的文章,念到得意处,用力把大腿一拍,跷起大拇指叫道:“好!今科必中!”这位“今科必中”的先生,使我看呆了一两个钟头。在这一两个钟头当中,我并非尽看他,乃是由他联想到所有生的怪现状;由那些怪现状联想到这班“动物”得了志,和要如何遭殃;因此又联想到所谓“抡才大典”,简直是隔几年把这班“猴子”“熊”搬出来开一次“动物展览会”;因此又联想到制度,恐怕都有如此这般的毛病;因此后感觉到梁启超那班人们在时务报上说的话是有些道理呀!这便是我由“选学妖孽”转变到康、梁派之大动机。一两个钟头的冥想,决定了我个人往后十几年的行动。我此次乡试,本来很勉强,不料其结果却对于我意外有益!先生的回忆文章生动地再现了那些“奉旨试”举子们的形形,同时也道出了士人对科举的热衷。八股文除了要求有固定的格式,还要揣摩社会风气,只有兼顾这两样才有可能被选中。一些有经商头脑的人以此为商机,聘请几位名师一样的“大儒”揣摩当年课题的内容和社会风气,提供备指南,引得不少生争相购买。除了向“名师”学,士子们还要聚在一起相互讨论课题,互相探讨学的情况。久而久之,形成了“社”,随着社人数的增加,又组成“社盟”,并且选出人“社盟”的发展方向。如果人有方或非常有威望,“社”的影响力会逐渐增加,它的势力也不可小觑了,东林党、复社是这样的社盟结构。社和社盟在明末盛行百年,直到清兵入关,清廷对“社”加强控制后才消失。清末,各地又出现了类似“社”的“会”,诸如强学会、保国会、同盟会、兴中会之类,他们为中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当然,这是后话,本书不再赘述。2.江南复社,古代的文社明代以八股文取士,士人为砥砺文章,求取功名,因而尊师交友,结社成风,江浙尤为兴盛。崇祯初年,江南出现了许多的文人社团,其中包括云间几社、浙西闻社、江北南社、江西则社、吴门匡社、莱阳邑社、浙东超社、浙西庄社、黄州质社与江南应社等。后来这些文社合并为“复社”。当时阉党擅权,自六部至地方大员,都有人甘当魏忠贤的死党。张溥等人痛感世风下,士子不通治国之经、务民之术,“登明堂不能致君,长郡邑不知泽民”,所以联络四方人士,主张“兴复古学,将使异者务为有用”,因名曰“复社”。这不但是明代,也是中国封建时代规模大的一个文人结社。复社人士自称“吾以嗣东林”,意思是想把东林党的理想延续下去。不少复社成员是东林党人的或弟子,因此复社有“小东林”之称。复社继承东林传统,在讨学的同时批评时政,为挽救大明王朝呼号奔走,希望东林党的治国理念能够继续得到实施。这些人大都怀着饱满的政治热情,以宗经复古、切实尚用相号召,切磋学问,砥砺品行,反对空谈,密切关注社会民生,并实际地参加政治斗争。他们的作品,注重反映社会现实,揭露权奸宦官,同情民生疾苦,讴歌抗清伟业,抒发报国豪情,富有感染力量。陈贞慧、冒辟疆、方以智、侯方域是复社的中坚力量,所以被后人称为“复社四公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