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十字在上海,1904-1949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红十字在上海,1904-1949

8 1.0折 80 八五品

仅1件

上海杨浦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上海市红十字会、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马强、池子华 编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时间2014-1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092

上书时间2023-09-25

磊之轩

十一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上海市红十字会、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马强、池子华 编
  •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 出版时间 2014-11
  • 版次 1
  • ISBN 9787547307298
  • 定价 8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89页
  • 字数 431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红十字在上海,1904-1949》旨在通过挖掘历史资料,全面、立体呈现红十字运动在上海的酝酿、发生、发展的风雨历程,彰显出“上海: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发祥地”、“上海:红十字文化中国化的试验场”、“上海:传播红十字文化的基地”、“上海:全国红十字运动的中心”、“上海:本地红十字运动的卓异风采”等主题的独特魅力。在写作过程中,以时间为经,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切入点,以更好地揭示上述主题。

【作者简介】

  上海市红十字会,在总会创始时即有,但上海的红十字会组织于1911年9-10月间方始建立,初名中国红十字会沪城分会。1920年改称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市分会,会址设在光启路179号。(该处会址在“八·一三”淞沪抗战中毁于炮火,荡然无存)
  旧中国,上海红十字会主要工作内容是战地救护及平时的灾害救济、难民收容并资遣国原籍、掩埋尸体,以及会员的交谊、福利工作等等。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第一救护队副队长苏克己医师以及队员谢惠贤、陈秀芳、刘中武烈士,为了抵御日本侵略者的欺凌,捍卫祖国尊严,遭日军刀吹枪杀,壮烈牺牲。市分会在总会的指导下,在宝山罗店镇为烈士建造了纪念塔,供后人瞻仰。有的救护队经过血的洗礼后,集体参加了新四军,壮大了革命力量。解放后,上海市红十字会在防病治病、支援抗美援朝、救灾救济、红十字青少年、普及防病救护知识、遣送在华的日侨及家属回国等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66年7月至1978年初,红十字会工作被诬蔑为“集帝、修、反之大成”,遭到严重破坏,工作被迫停顿。
  1978年4月,国务院以国发(78)63号文批转卫生部和外交部《关于恢复红十字会国内工作的报告》,决定上海市为第一批恢复红十字会工作的十个城市之一。市委以沪革(78)65号批转中卫生局革委会《关于恢复本市红十字会工作的具体方案的报告》,红十字会工作才得以重新恢复、逐步发展。至95年底,上海20个区、县都建立了红十字会组织,有”万余名红中会会员,7千多个基层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市红十字会建立了完善的理事会,聘请了徐匡迪市长为名誉会长,聘请市人大陈铭珊副主任、市政协陈淑珠副主席、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科院学部委员吴孟超教授为名誉副会长。选举了谢丽娟为上海市红十字会第六届会长,选举了袁恩章、邵浩奇、周剑萍、尹继佐、、王庆舜、任连友、施德容、夏秀蓉、沈光照为副会长。理事会下设8个工作委员会,开展了各类救灾、社会服务、组织建设、宣传、无偿献血表彰、遗体捐献、非血缘关系骨髓移植登记验血、查寻亲人、与国外友好往来、红十字青少年、募捐、中小学生与婴幼儿住院医疗互助基金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支持经济建设,倡导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保障社会的安定团结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红十字在上海“登陆”
第一节  上海---红十字文化进入中国的“窗口”
第二节  红十字文化在上海的发酵、融合与传播
第三节  红十字文化中国化在上海的早期实践

第二章  中国红十字会的诞生与上海
第一节  日俄战争与沈敦和等人的建会活动
第二节  中“西”合作:沈李联手与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的组建
第三节  救援,在上海与东北之间

第三章  草创之初的中国红十字事业
第一节  从合办到自立: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的转型
第二节  创办红十字医院与学堂
第三节  从中国红十字会到大清红十字会
——首任会长盛宣怀的易名之举

第四章  上海:辛亥革命期间人道救援的枢纽
第一节  沈敦和在上海组建中国红十字会万国董事会
第二节  以上海为枢纽的人道救援行动
第三节  中国红十字会与赤十字会
——张竹君与沈敦和上海“龙虎斗”探源
第四节  上海“光复”与夏绍庭、殷锡璋组建沪城分会

第五章  民国肇建与中国红十字会的再次转型
第一节  “立案”完成身份上的转变
第二节  参与国际事务,首次“亮相”国际舞台
第三节  民国首届会员大会确立新的运行机制
第四节  建章立制,初探规范化管理

第六章  “癸丑之役”中的人道救援
第一节  上海:人道救援的指挥机关
第二节  沪城分会之救援
第三节  “大通”:驶出上海的希望之船

第七章  “二次革命”后的上海红十字运动
第一节  红十字会会务的开展
第二节  战地救护与灾害救济
第三节  医疗卫生救助和社会服务救助
第四节  日本关东大地震与红十字会的国际救援

第八章  江浙战争与上海红十字运动的高涨
第一节  江浙战争与上海红十字组织体系的建构
第二节  上海红十字组织的第一次江浙战争救护
第三节  上海红十字组织的第二次江浙战争救护
第四节  江浙战争救护成功的原因
第五节  江浙战争救护与上海红十字事业发展

第九章  上海特别市设立前后的红十字组织
第一节  “北伐战争”救护与上海“彻查”风波
第二节  上海总办事处的“抗争”与“适应”
第三节  雪中送炭  情暖人间

第十章  抗战前期的救护行动
第一节  “一·二八”事变与沪战救护
第二节  组织协调华北救护
第三节  上海:绥远抗战的后盾

第十一章 “淞沪会战”爆发前的调整与准备
第一节  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杜月笙登堂入室
第二节  “时代之需要”:征求会员运动
第三节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委员会在上海组建

第十二章  “淞沪会战”与红十字会的人道救援
第一节  “七七事变”与“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市救护委员会”重组
第二节  “淞沪会战”中的救护队、急救队与战地救护
第三节  “淞沪会战”中的救护医院与特约医院
第四节  不朽的丰碑——苏克己、谢惠贤、刘中武、陈秀芳殉难罗店
第五节  “三十年代青年的光辉榜样”——上海市红十字会煤业救护队

第十三章  “战争中的人道”与创新
第一节  上海沦陷与上海国际红十字会的建立
第二节    难民救助工作与饶家驹(南市)难民区
第三节  医疗卫生救助服务

第十四章  “复员时期”的上海红十字运动
第一节  红十字会工作重心的转移
第二节  征募运动的开展
第三节  会务工作中的“上海特色”
第四节  众望所归盼“改组”

第十五章  红十字文化在上海的荟萃
第一节  红十字刊物
第二节  红十字文化艺术活动
第三节  宝塔捐——富有特色的募捐
第四节  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

尾声:在历史回望中走向未来
附录: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