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状态学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医状态学

32 4.0折 80 九五品

仅1件

河南周口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灿东 著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7

版次1

印刷时间2016-07

印次1

装帧精装

货号30一215

上书时间2023-08-21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精装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灿东 著
  •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6-07
  • 版次 1
  • ISBN 9787513234269
  • 定价 80.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36000页
  • 字数 447千字
【内容简介】

  当代的医学,无论中医还是西医,主要针对疾病进行诊疗,所以称为诊病、治病、防病。但有时我们通过运动、导引、饮食等方法,调整自身的状态,使机体不生病。这种在没有“病”的时候,对机体状态判断的过程就不宜称为辨病或辨证,对机体状态调整的过程就不宜称作治病。随着社会发展,现代疾病谱已由单纯性疾病向复杂性疾病演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不断提高,未来的医学重心必然由单纯的治疗疾病转变为促进健康。这种医学目的的转变对医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医生应该是保健提供者,应从病人的整体利益考虑,医生同时应该是一个决策者,应为病人选择成本低、有效的治疗方案和健康方案。同时对中、西医学的诊疗方式和评价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对复杂的人体生命活动需要一种新的认知方式。因此,源于中、西医学新的医学模式——“状态医学”模式应运而生,中西医都可以通过对状态的分析来认识人体的生命活动,状态是沟通中医和西医的连接点,这就将形成一个新的健康观和疾病观——也就是说看待健康或者疾病可以从人的整体状态入手。

  《中医状态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健康状态的学问,包括健康的理论基础、内在依据、状态辨识、干预评价及其应用,是健康医学的理论基础,具有系统的整体观特点,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包含了严谨的四诊信息规范化采集及计算机分析处理系统,辨状态论治的治疗方法,最大限度发挥中医药特色,能为未病、欲病、已病的不同健康状态提供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

  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是:基于中医的原创思维,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构建以状态为中心的中医健康认知理论体系,涵盖了健康认知理论、状态表征参数、状态辨识、调整干预、效果评价、服务业态、技术产品、仪器装备等,对接医学目的转变、中国式医改、互联网+,为中医健康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学基础和技术平台。


【作者简介】

  李灿东,医学博士,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副校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健康科普首席专家。为《中医诊断学》精品共享课程和教学团队负责人以及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主编。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著有/主编《身在中医》《自然会健康》《中医误诊学》《中医医政史略》等颇具影响力的学术专著/科普读物/教材。


【目录】

绪  论 1

一、状态与健康状态 1

(一)什么是状态 1

(二)什么是健康状态 3

(三)现代医学对状态的认识 4

二、中医状态学的主要内容 5

(一)中医状态学的理论基础 5

(二)中医状态学的基本理论 6

(三)状态的调整与干预 7

(四)状态调整效果评价 8

三、中医状态学发展的历程 9

(一)中医健康状态学的沿革 9

(二)中医状态学的提出 11

第一章 中医健康认知与状态理论15

第一节 中医健康认知理论 15

一、中医健康认知 15

(一)状态是健康认知的逻辑起点 16

(二)状态是中医辨证诊断的核心 16

(三)中医健康状态的描述 17

二、中医健康状态内涵 18

(一)狭义健康状态 18

(二)广义健康状态 20

第二节 中医状态学理论基础 20

一、状态与时空 21

(一)状态与时间 21

(二)状态与空间 23

(三)状态与时空关系 24

二、状态与气、阴阳、五行 24

(一)气的一元论 24

(二)气分阴阳 25

(三)五行状态 26

三、状态与系统 27

(一)系统 27

(二)系统与状态把握 29

第三节 中医状态学理论体系 29

一、状态与生命 30

(一)状态与生命本源 30

(二)状态与生命体用 31

(三)状态与生命过程 31

二、状态与健康 32

三、状态与疾病 33

(一)病因与状态 33

(二)发病与状态 34

(三)病机与状态 35

第四节 中医状态的特点 37

一、状态有象 37

二、状态应时 38

三、状态有律 39

四、状态可调 40

第五节 中医状态分类 40

一、生理病理特点、体质特点、证、病 41

(一)生理特点 41

(二)病理特点 42

(三)体质特点 42

(四)证 43

(五)病 44

二、未病、欲病、已病、病后 44

(一)未病状态 44

(二)欲病状态 45

(三)已病状态 45

(四)病后状态 46

第六节 中医状态影响因素 46

一、自然因素 46

(一)季节气候 46

(二)地域因素 47

二、社会因素 48

(一)经济生活 48

(二)社会地位 48

(三)职业环境 48

(四)社会动荡 48

三、个人因素 48

(一)先天禀赋 48

(二)生活习惯 49

(三)年龄性别 49

(四)意识形态 49

(五)情志因素 49

第七节 中医状态学研究范畴 50

一、中医状态学的理论研究 50

(一)中医健康认知与状态理论 50

(二)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效果评价理论 50

二、中医状态学的技术与方法研究 50

(一)中医健康状态辨识指标体系 50

(二)状态辨识数据挖掘处理方法 50

(三)状态调整效果评价方法 50

(四)中医健康状态测评共性技术研究 51

三、中医状态学的应用 51

(一)状态评价 51

(二)状态干预 51

(三)健康服务信息化建设 51

(四)中医健康教育 51

(五)中医健康服务产业化 51

第二章 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测量 52

第一节 健康状态辨识 52

一、状态辨识的意义 52

(一)状态辨识是健康诊断的核心 52

(二)状态辨识是效果评价的依据 53

二、状态辨识的沿革 53

(一)辨证 53

(二)辨人 57

(三)辨病 59

三、状态辨识的结构 60

(一)辨别表征参数是基础 60

(二)判断状态要素是关键 60

(三)确定状态名称是目的 61

四、状态辨识的原理与方法 61

(一)状态辨识原理 61

(二)状态辨识方法 62

五、状态辨识的结果 64

(一)状态辨识的结论 64

(二)状态结果与证、病、体质的关系 65

(三)状态的特点 65

第二节 状态表征 66

一、状态表征参数的含义 66

(一)状态表征参数的概念 66

(二)状态表征参数的范围 66

二、状态表征参数的分类 67

(一)表征参数分类的原则 67

(二)表征参数分类的内容 68

三、状态表征参数的采集 72

(一)参数采集的原则 72

(二)参数采集的方法 73

四、状态表征参数的筛选 75

(一)参数筛选的意义 75

(二)参数筛选的原则 75

(三)参数筛选的方法 75

第三节 状态要素 77

一、状态要素及其表征 77

(一)整体健康状态的表征 77

(二)特定状态要素(常见证素)及其表征 78

二、状态表征参数及辨识意义 84

第三章 中医状态的调整与效果评价 107

第一节 状态的调107

一、状态调整的原则 107

(一)防治结合108

(二)内外兼顾109

(三)身心并重110

二、心系常见异常状态的调整方法 112

(一)心112

(二)心神117

(三)脑络118

三、肺系常见异常状态的调整方法 119

(一)肺119

(二)大肠125

四、脾系常见异常状态的调整方法 129

(一)脾129

(二)胃135

五、肝系常见异常状态的调整方法 141

(一)肝141

(二)胆147

六、肾系常见异常状态的调整方法 147

(一)肾147

(二)膀胱152

第二节 状态调整的效果评153

一、状态调整效果评价的原理和方法 153

(一)状态调整效果评价的原理153

(二)状态调整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156

二、状态调整效果评价的内容 161

(一)状态调整效果评价的过程161

(二)状态调整效果评价的时间162

(三)状态调整效果评价的参数164

三、效果评价的分析与反馈 165

(一)疗效效果评价的分析165

(二)疗效评价的反馈167

第四章 中医文献与中医状态学 170

第一节 健康状态的认170

一、状态与生命 170

二、状态与健康 172

(一)小儿的健康状态特征172

(二)不同性别的健康状态差异173

三、状态与疾病 175

(一)女性的疾病状态特征176

(二)小儿的疾病状态特征177

四、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 177

(一)后天因素的影响与变化178

(二)先天因素的影响与变化183

第二节 健康状态的辨184

一、健康状态的四诊信息 185

(一)望诊185

(二)问诊 186

(三)脉诊186

二、健康状态的辨识 187

(一)辨人187

(二)辨证189

(三)辨病190

第三节 健康状态的调191

一、健康状态的调摄原则 191

(一)法阴阳,有节制 191

(二)治未病,重防控 192

二、健康状态的调摄方法 193

(一)生活起居,有法有度 193

(二)防治结合,养护为先 195

(三)调畅情志,精神愉悦 198

(四)强身健体,抵御外邪 198

(五)脏腑调治,遵循法则 200

第五章 系统科学与中医状态学 203

第一节 复杂系统科学方203

一、系统方法论的形成与发展 203

(一)系统科学的形成203

(二)系统科学的发展204

二、现代复杂系统科学方法论的特征 205

(一)整体性205

(二)综合性206

(三)定量化206

(四)信息化206

三、复杂系统科学方法论对中医研究的意义 206

第二节 系统科学与中医状态207

一、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与中医状态学 207

(一)系统论与中医状态学207

(二)控制论与中医状态学 212

(三)信息论与中医状态学214

二、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与中医状态学 217

(一)耗散结构理论与中医状态学217

(二)协同学与中医状态学219

(三)突变论与中医状态学220

第三节 系统科学与中医状态学展221

一、生命科学与系统科学相互融合的切入点 221

二、系统科学在中医状态学中的应用 221

三、复杂系统科学与中医状态学展望 222

第六章 现代医学与状态学 224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人体状态的认224

一、人体状态 224

(一)人体状态的基础———生224

(二)健康、疾病和亚健康 225

二、躯体健康与疾病 226

(一)躯体健康226

(二)躯体疾病226

(三)影响躯体健康的因素227

三、心理健康与疾病 229

(一)心理健康229

(二)心理疾病230

(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231

(四)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232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人体状态的评234

一、健康评价 234

(一)健康评价的基本步骤234

(二)健康评价的目的234

二、疾病诊断 235

(一)疾病诊断的内容235

(二)疾病诊断的基本步骤235

(三)疾病诊断的思维方法236

三、人体状态评估的常用指标 237

(一)体格检查指标237

(二)实验室检查指标240

(三)组织病理诊断指标241

(四)影像学检查指标242

(五)心理健康检查指标244

第三节 现代医学指导下的维持健康的措245

一、健康教育 245

(一)建立养生防病保健的思想245

(二)重视不同阶段的保健工作246

(三)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246

二、疾病预防 247

(一)有计划的预防接种247

(二)定期进行健康体检247

(三)做好健康管理247

三、疾病治疗 247

四、疾病康复 248

五、疗效评价 248

第四节 现代医学方法和技术与中医状态学研248

一、现代医学常用方法与技术 249

(一)流行病学研究249

(二)临床研究249

(三)基础实验研究251

二、现代科学方法在中医状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252

(一)中医证的现代研究252

(二)中医体质的现代研究253

(三)中医病的现代医学研究255

第五节 系统生物学与中医状态学研255

一、系统生物学 255

(一)系统生物学的概念256

(二)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257

(三)系统生物学的内容体系257

二、系统生物学在现代医学前沿研究的应用 262

(一)医学基因组学研究262

(二)医学转录组学研究263

(三)医学蛋白质组学研究263

(四)医学代谢组学264

三、系统生物学在中医状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265

(一)基因组学在中医状态学研究的应用265

(二)转录组学在中医状态学研究中的应用266

(三)蛋白质组学在中医状态学研究中的应用266

(四)代谢组学在中医状态学研究中的应用267

四、构建中医状态学方法体系的设想 267

(一)依据中医理论的规律建立中医状态数据采集系统268

(二)应用系统生物学实验技术方法探索中医状态的物质基础269

(三)应用数学模型构建中医状态辨识体系269

第七章 中医健康状态学研究与展望 272

第一节 中医健康状态学研272

一、表征参数的采集与筛选 272

(一)表征参数采集272

(二)表征参数筛选273

二、中医健康状态辨识 289

三、中医健康状态干预 290

(一)状态调整方案筛选的基本原则290

(二)基于信息平台的个性化调整方案291

四、中医健康状态调整效果评价 291

第二节 中医状态学研究的应292

一、中医健康管理平台 292

(一)基于状态辨识的中医健康管理系统292

(二)中医门诊系统297

(三)中医问诊仪298

(四)健康状态试试看301

二、慢性病的中医状态研究 305

(一)慢性病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布305

(二)冠心病中医状态分布研究306

(三)糖尿病中医状态分布研究307

(四)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状态分布研究308

(五)高血压中医状态分布研究310

三、5S9H健康管理模式的提出与探311

(一)5S9H健康管理模式的提311

(二)5S9H健康管理模式的探311

第三节 中医健康状态学研究的展311

一、中医健康状态研究的现状 312

(一)中医健康状态研究尚属起步阶段312

(二)中医健康状态研究存在的问题313

二、中医健康状态研究的展望 313

(一)中医健康理论与功能状态测评共性技术研究314

(二)中医诊疗设备信息化、智能化研究 314

(三)中医健康大数据管理、服务模式与应用研究 314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精装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