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政法制的基本类型
  • 行政法制的基本类型
  • 行政法制的基本类型
  • 行政法制的基本类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行政法制的基本类型

10 3.6折 28 八五品

仅1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江必新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C3-101

上书时间2023-01-13

江城凯文书店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江必新 著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5-01
  • 版次 1
  • ISBN 9787301081341
  • 定价 2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95页
  • 字数 325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宪政论坛
【内容简介】
《行政法制的基本类型》从公共行政与法的关系的视角,通过对行政法的类型分析,描述了各种类型的行政法的基本特征,阐述了行政法的逻辑发展史,揭示了行政法的一般发展轨迹,并提出了我国行政法的发展思路。笔者认为,宜将行政法定义为调整公共行政关系的法;行政法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产生;行政法大体可分为“以法行政”、“依法行政”、“法治行政”三种类型;各种不同的类型在关系理性、目的理性、结构理性、工具理性、自足理性五个方面具有各自的特点;这些特点从总体上说是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形态、政体结构、知识体系的不同所决定的;不同类型的行政法均具有更多的优越性;国目前尚处在“以法行政”类型向“依法行政”类型转轨过程中,应当创造条件逐步向“法治类型”过渡。
【目录】
导论1
一、行政法规则的复杂性1
二、类型化处理的必要性1
三、传统类型化处理的局限性2
四、关系视角的可行性3
第一章行政法的定义、产生与发展4
一、行政法的概念--观察视角与模式选择4
(一)现存的几种定义模式4
(二)行政法定义模式的选择11
二、行政法的产生--与公共权力相伴随12
(一)近代不是行政法产生的起点12
(二)行政法的产生与公共权力的产生相伴随17
三、行政法的发展--一般性与特殊性18
(一)以法行政--依法行政--法治行政18
(二)一般性与特殊性19

第二章以法行政类型22
一、以法行政类型的产生22
(一)古埃及23
(二)古代两河流域23
(三)古印度24
(四)古希伯来26
(五)古罗马帝制时代27
(六)西欧中世纪28
(七)拜占庭与东欧30
(八)中国古代32
(九)德国纳粹统治时期38
二、以法行政类型的基本特征39
(一)行政法从属于专制君主39
(二)行政法以巩固专制集权统治为本位43
(三)行政法只具有工具价值51
(四)行政法以治理臣民为基本内容53
(五)行政法具有明显的任性和专横倾向60
(六)通过自上而下的监督机制保证法律的实施66
三、以法行政类型的背景分析71
(一)封闭的小农经济、亚细亚生产方式
与高度集中的经济71
(二)实质与形式上均不平等的社会结构73
(三)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73
(四)造神运动与个人崇拜76

第三章依法行政类型79
一、依法行政类型的形成79
(一)古希腊城邦国家80
(二)古罗马共和时期82
(三)中世纪自治城市83
(四)英国84
(五)美国86
(六)法国88
(七)德国89
(八)日本92
(九)近现代中国92
二、依法行政类型的基本特征98
(一)立法权优于行政权98
(二)立法以保障国民的权利、自由为本位108
(三)对行政权进行严格的法律控制116
(四)普遍适用法律优先原则125
(五)奉行比较严格的“法律保留”原则132
(六)实行和坚持形式法治原则141
(七)强化对行政主体及其行为的合法性监督144
三、依法行政类型的背景分析150
(一)法律改革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与民族独立解放运动150
(二)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152
(三)形式上平等的社会结构154
(四)古典政府正义、古典自由主义思想
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理念155

第四章法治行政类型162
一、法治行政类型的产生162
(一)英国162
(二)美国163
(三)法国167
(四)德国169
(五)日本171
(六)中国172
二、法治行政类型的基本特征172
(一)行政权与立法权、司法权的合理配置173
(二)实质理性与形式理性的统一183
(三)从消极行政到有限制的积极行政198
(四)政府与经济社会关系的重构209
(五)价值的多元性与利益、价值的平衡217
(六)行政法手段的有效和文明232
(七)全方位、深层次监督网络的编织239
(八)国际行政法规则体系的建构250
三、法治行政类型的背景分析252
(一)经济领域相继发生的四个现象252
(二)多元化和网络化社会的形成255
(三)公共行政改革运动与国家权力
结构的调整257
(四)复杂多元的社会意识形态258

第五章比较与评价260
一、不同类型之间的关系260
(一)不同类型之间的共同点260
(二)三种类型的根本区别261
二、不同类型所依存的基本条件263
(一)经济条件263
(二)社会条件263
(三)政治条件264
(四)观念条件264
三、对三种不同类型的评价264.
(一)以法行政类型的进步意义及局限性265
(二)依法行政类型的进步意义及局限性266
(三)法治行政类型的优越性与尚需
进一步解决的问题268
余论270
一、对中国现实行政法制的定位270
二、我国在行政法制建设方面所面临的任务273
三、实现从依法行政到法治行政转换
的必要性与可能性275
四、实现依法行政向法治行政转换的条件276
(一)建构必要的知识体系,更新行政法制理念276
(二)逐步建构法治行政所需要的制度框架277
(三)发展知识经济并建立相应的体制
和运行机制277
主要参考文献279
后记298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