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的多维视角:反思与前瞻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发展的多维视角:反思与前瞻

30 3.4折 88 九品

仅1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夏振坤 著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6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9787560996646

上书时间2022-11-14

江城凯文书店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夏振坤 著
  •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4-06
  • 版次 1
  • ISBN 9787560996646
  • 定价 8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15页
  • 字数 503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以群体性事件和公众参与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综合运用模式分析、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对群体性事件治理中公众有序参与的行政法制度进行了探讨研究:阐述了群体性事件治理公众有序参与的基本理论问题,分析了“有序性、非对抗型”群体性事件(厦门PX事件、大连PX事件等)和“无序性、对抗型”群体性事件(贵州瓮安事件、湖北石首事件、广东乌坎事件等)中公众参与的现状,探讨了我国群体性事件治理中公众有序参与困境的原因,评析了国外公众参与程序和制度的主要经验,在此基础之上寻找我国群体性事件治理中公众有序参与的路径,构建了群体性事件治理中公众有序参与的具体法律制度框架。
  以“平衡论”的核心理念为指导,从公民权利和国家行政权力相互合作互动的角度出发研究群体性事件的治理,通过行政法上的制度创新,既让“无序性、对抗型”群体性事件消弭在萌芽状态,或者以较低的社会成本使其得以及时解决,也让我国的群体性事件向“有序性、非对抗型”群体性事件转型,并且扩大和保障公众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的权利,从而既能维护其自身合法权益,又能确保国家行政机关依法治理群体性事件,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目录】
第一篇 后工业:挑战与反思——时代的变迁

 工业化的反思

 一、历史地位与历史局限

 二、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三、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四、小结:变化中的两面性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一、如何界定“后工业社会”

 二、后工业社会经济特征初窥

 三、后工业社会的社会结构变化

 四、后工业社会的文化趋向

 五、对后工业社会要有合理预期

 六、前景的预想

 七、小结:最好是模糊一点

 创意经济:一个典型现象

 一、美国面临的挑战与创意产业的发展

 二、什么是“创新竞争力”

 三、“创意资本”:一个新范畴

 四、文化的重大作用

 五、创意社会的管窥

 六、小结:若干启迪

 后工业社会与阶级

 一、强阶级理论与弱阶级理论

 二、各种无阶级理论的批判

 三、后工业不会使阶级消亡

 四、辩证看待网络化时代

 五、小结:如何看待后工业社会的阶级问题

 生态社会主义的探索

 一、应运而生

 二、生态社会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绿色无政府主义

 三、生态社会主义的“纲领”

 四、小结:问题讨论

 东欧后社会主义转轨的启迪

 一、概论

 二、转轨的七大趋势

 三、转轨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四、东欧转轨与中国改革的相似经验

 五、小结:它山之石

 民主社会主义的衰微与应变——欧洲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动向

 一、三大挑战

 二、社会民主党对社会主义的反思

 三、马克思主义的“空白”

 四、矫正与纲领

 五、小结:简短评论

 后工业时代与社会主义

 一、时代决定“主义”,而非相反

 二、新时代的冲击:认识已短是成功的一半

 三、后工业时代呼唤社会主义精神

 时代变迁的演化观

 一、制度演化的过程

 二、是什么决定制度演化的走向

 三、如何完善心智结构

 四、制度演化的阻力问题

 五、如何达成共识

 六、如何防止失序

 七、如何对待“路径依赖”

 八、诺斯对中国的建议

 九、历史的新课题

第二篇 发展与哲学——发展的取向

 发展与价值观问题

 一、为什么要讲价值观?

 二、价值观如何影响发展

 三、激进主义还是渐进主义?

 四、积极的渐进主义

 五、中国现代化的价值标准

 发展与旧制度

 一、法国大革命的启示

 二、法国与美国:价值观的差异

 三、南非:第三种模式

 四、美国在变吗?

 发展与自由

 一、什么是自由?

 二、什么是自由主义?

 三、自由与发展

 四、自由与民主

 发展与乌托邦

 一、如何看待乌托邦?

 二、乌托邦与极权主义

 三、新农业社会主义

 四、俄罗斯的反思

 新中庸观

 一、概说

 二、效率与公平

 三、政府与市场

 四、秩序与自由

 五、共性与个性

 发展与人

 一、从“沧海一粟”说起

 二、人是什么

 三、人为何具有系统思维能力

 四、人:内省与批判

 五、中庸:人的思维范式

 六、小结:怎样才算是“人”

第三篇发展与文化——心智的掣肘

 中国的历史停滞问题

 中西文化的差异问题

 中国内向文化的缘由及评析

 中国现代化的最大困惑与危险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根源问题

 中国为何会出现早熟的“大一统”?

 “大一统”:福兮?祸兮?

 文化现代化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可能性与障碍性

 再议中国历史停滞问题

 儒学的现代改造问题

 简议梁漱溟的悲观

 小议牟宗三的“三统说”

 儒家人文精神的嬗变

 儒学与自由

 文化的普适性与特殊性

 个性与共性、历史性与普适性的辩证统一

 普适目标中国化问题初议

 中国国情的再认识

 思维范式的转变问题

 改变角度的重要性

 “新”的就是“好”的吗?

 社会的发展是愈来愈简单吗?

 应否设置“终极目标”?

 民主政治的文化解读

 何谓“民主政治”?

 民主文明与中国的“抗体”

 中国的政治民主化须考虑的一些问题

 现代民主的三大文化要素——从白鲁恂的启发谈起

 冷静思考中国的政改问题

 辛亥革命百周年感言

 不能肢解的铁三角

第四篇发展与历史——兴衰的逻辑

 历史的大轨迹

 矛盾激化:技术变革与社会变革存在时间差

 进步之源:人口对生产率的压力

 “人性”是什么?

 何谓“文明”?

 文化兴衰:渊远不等于流长

 垄断:不平等之源

 贡赋:国之命脉,兴衰之基

 落后战胜先进:如何看待破坏与延续?

 兴盛之源

 古希腊为何会产生民主文明?

 中华文明的特殊背景

 西方为何能后来居上?

 葡西衰落与荷英崛起

 怎样认识东周末期的“百家争鸣”?

 唐代的开放与文化大融汇

 宋代的经济文化发展

 衰落之薮

 埃及的启示

 延续性过强不是好事:帝国结构可以休矣

 开放与接触——伊斯兰世界为何远离了现代?

 俄国落后于欧洲的原因

 中华文明的四次大融合——兼议近代衰滞的根源

 秦的“大一统”再析

 六朝文风探源:兼议“清谈误国”问题

 明代为何对“停滞”负有历史责任?

 明末清初思想界的反思:无参照系

 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文艺复兴:背景、主旨与意义

 永动机:利润资本化

 “马赛克”与“熔炉”

 资本主义大扩展:现代文明的脚步

 历史给我们上课

 政治革命:实质与动因

 启蒙运动: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法国大革命:四阶段及评价

 “大萧条”:罗斯福新政

 法西斯是怎样上台的?

 中国民国初年失败的原因

 两次世界大战的启示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为何失败?——兼议苏联何以解体得如此突然

 戊戌变法为何不能成功?

 民国初年为何会纷乱不止?

 历史召唤未来

 人类新动向:物质的趋同与精神的分离

 人类到了十字路口:呼唤新的社会制度

 任何专制体制都难逃“生命周期”的兴衰律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