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年1版1印 精装套盒 8开 著名画家《关增铸画集》 封面赵朴初题词
  • 88年1版1印 精装套盒 8开 著名画家《关增铸画集》 封面赵朴初题词
  • 88年1版1印 精装套盒 8开 著名画家《关增铸画集》 封面赵朴初题词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88年1版1印 精装套盒 8开 著名画家《关增铸画集》 封面赵朴初题词

116 九五品

仅1件

山东聊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关增铸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8-02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16-03-08

集粹斋

十一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详细描述:
《关增铸画集》大型画册·自序   早期人类以朴实的眼光看待大自然,并用原始的方法来表现对美的追求。岩画产生与象形文字的出现,正说明了是这种稚拙的点点线线源发了人类文化。 在这炎黄子孙繁衍的大地上,绘画的发展与文字的演变更是密切关联,立体交叉的书法艺术,给后人的启迪至今仍闪烁着光芒。“书画同源,源远流长”它所蕴藏的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思想,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支柱,并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绘画的历史价值、艺术内含、及其构图、章法、绘画手段和使用的材料形成了独特的东方文化艺术,在世界绘画史中应占有显著的地位。更因其溶,诗、书、画、印为一体而成为一门与文学、哲学息息相关的学科,被誉为“国粹”。中国画“以理法为主,以神趣为归,重心灵之描写”。常言道:“诗言志,画立意”可见中国画并非仅追求画面的物象精美,更是画家观念形态,人生态度和个性特征的反映,由此表达内含深刻的思想境界。从而追求一种神奇的韵味,这种只能心领,不能言传的气韵,从南齐·谢赫“六法”,五代·荆浩“六要”的画论里看,都把“气韵”(气者)列在榜首。“气”人之精髓也,故一幅画的神韵因其受一个人的气质,知识修养,处世态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同时也因作者对自然灵气的感受不同而因人而异。所以,临,摹,仿的画作,可承其形,不能承其神韵。这也是中国文人画的特点之一,并始终影响着中国画各个领域。 编者让我写一些文字,我感到无从下手,只好借祁旺同志主编的这本《画集》中的几幅拙作,就画论画,略谈创作收获。 《民族脊梁》是幅以长城为题材的画,在纸上展示了长城这个人类工程建筑史上的奇迹,它是构筑在陡峭险峻的千里山崖上,就是具备先进勘测手段的今天,又有多少人敢于问津?这提示了我在《民族脊梁》这幅画的立意上把人类的智慧,力量和古代工程,现代工程,大自然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艺术手段溶为一体。“笔墨当随时代”尊重传统而敢于创新,把握时代的节奏感,才不至于落入古人窠臼。 “要多师自然”它孕育着无穷的魅力,可以将艺术修养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绘画不能光表现笔墨情趣,而且要以情设景,以景抒情,情采风貌鲜明,艺术想象要丰富,夸张得体,互相融通。从画面的现代铁桥,飞架两山之间,把整个画面内容串联起来和山上古代建筑形成上下呼应(是一种古今工程对比)又形成今昔历史对比,意境出新。这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跨越时代的大节奏,是谱写时代的强音。 这幅画的构图,充分运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全象观其一点,一点看全局,把所要表现的景物根据掌握的素材和意境进行,形与神、气与象、分与合、奇与正、疏与密、略与精、取与舍、虚与实的处理,使物象重新组合。以长城为题材,前景处理难度较大,把前景构图垫铺成群山环绕和虚实相生的树木,避免整幅画头重脚轻。利用“推远”、“拉近”的手法进行有利于形态突出的调整,进一步烘托出千山揽翠,荣盛蓊郁的雄伟苍秀气势。从整体安排前景要注意不能高高耸立,只在山顶用墨点一些树木,造成感性上以小见大,同时避免喧宾夺主,给中景,远景向从深发展留下余地。 长城,这个特定的主题,在横幅画面上比较好安排,竖幅构图在气势上难度很大。窥其全貌,要在“三远”上做出突破,运用“高远”这个形式在层次起伏,转折、迂回、激荡、舒展、顾盼、关联上都要变化有致,考虑周到,以加强作品力度。这幅画在构图取势上,中远景呈险仄“倒三角” ▽ 形,为了不使画面有紧迫感,在前景与中景之间用云气推开,并将左(绿树虚实相掩)右(古拙坚实的长城)两山连结顶巅苍松的前景形成“元宝”凹形,把山重势雄的中景托住,构图成凸形,事奇反正,化险为夷,使布局趋于稳定。题字,印章皆押一边,隔云相望,平衡着对峙的群山,起到稳正画面作用。 画面鸟瞰式,全景全方位展示了不同层次的深度从长城俯视,云雾争腾,如飞如动,运转变通。桥 下几只飞鸟,点出活眼生灵,使画面静中有动,利用云气、飞鸟、铁桥、峭壁攀枝的小树等多种形式,一图一景的点缀,把长城层层升高到一个巍峨险峻的高度,相对增加了俯视的深度同时也拓宽了空间的跨度推出平远。“散点透视”这个全景镜头,把画面的大小,高低景物一览无余。 作画如同写文章,须思路敏捷变通,文无定法,画无定律,人为景所动,景为人所用,因势利导。《民族脊梁》这幅画,试图冲破主题放在画面中心的传统布局模式,采取将主体长城放在一边,避免整个画面迫塞而呆板。在边缘突出长城,取势向外延伸以示画外连绵万里,用“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抒发作者运筹帷幄千里之外的气质。 以己拙见:山水在于意境深邃气象万千;人物在于形象神韵笔简神完;花卉在于情趣自得生机盎然。乃到草虫鱼蟹小品,它的立意、构图、章法、布局都是重要的。 《鱼乐图》这幅画,每条鱼都是有变化的存在,疏密关系严紧恰到好处,布势生动有节奏,游动传神,景情融洽,画众多的鱼与环景要有典型特征,避免密而不疏、分而不合、正而不奇、精而不略、取而不舍、实而不虚和对事物发展缺乏内在的关联。《鱼乐图》群鱼戏游,百条之多,姿态无一相同。鱼的群体之间,上层水面的大而真质,中层水面游戏自如,底层的朦胧闲荡。每个群体内,前后、上下、大小都要左右顾盼,局部与总体相宜,有变化而又统一,画出每条鱼的动态,鱼跃、翻游、疾驰、急转、闲荡、忽而笔直向上,忽而摆尾下潜,互相追逐,觅而聚,惊而散的水中鱼龙世界。不管是分而散,聚而集都是有机结合,互相呼应,在主次,高低、每一条鱼都有一定的位置,各得其所。 这幅画面上鱼群不是单独的聚集,都有两三条在群体旁的边缘戏游串联在群体之间,避免孤立和松散,形成鱼之间,大小之间与群体之间在整幅画面上都存在合、分、散、聚的关系。几根水草分出水的纵深层次,水底石缝处游鱼若隐若现,藏头露尾更添了生机。 画的边缘不画整条鱼,是有意做出的布局处理,可以显示画面的内聚力,并反衬画外的世界。 未出《画集》之前,曾有人问我,对现场作画(指写意画)和中国画“危机论”这两个问题的看法如何。我觉得:首先,一幅构图合理,章法严紧,意境深邃,用笔、施墨、设色有自己特点的作品,创作态度是认真的,现场作画,不应是逢场作戏。但是,中国画毕竟受传统文人画的影响,临场发挥也是写意画所特有的表现手法之一。《画集》中的几幅写意画表明,中国写意画,在造型和色彩表现上,常与自然物象脱形,这本是一种熟于事物的逆反现象,是对生活含蓄而深刻的反映,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深入了解的人,自然很难体察到这种中国画独特的魅力和韵味。其次,中国画“危机论”是否存在,有争论,三言二语很难扯清。我相信,除了艺术家自身的知识更新,加强学术交往,还在于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实力对世界的影响,提高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铲断闭关锁国的链条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国画”乃至中国其它传统艺术会逐步为世界人民所了解和认识。 以上文字,由于我不是搞理论写作的,很多文字,未必经得起各位方家推敲,就算是碎语闲谈吧。 绘画应有广泛的兴趣,我在盛夏攀登过“南天门”也雪夜风宿过泰山顶,写生作画时曾一步一步三次往返过泰山极顶。求知欲望能使一个人保持旺盛活力,征服困难和增强了解自然的信心。因此,我热爱祖国的文化,我眷恋画不尽的燕山余脉。 苦禅大师曾教诲我“要多师自然”,做为古渔阳旧地的北京人,我对北方的山山水水有着特殊的感情。我喜欢登临那叠翠居庸的八达岭;光顾四时烟雨万山云的慕田峪;领略一波清水山上城的黄花城;更爱那残垣断壁石垒墙的鹿皮关。 早春,我翻山过崖,看过燕山奇观——冰障映花红的沟崖。晚秋,写生站在密云水库南畔远眺,一览湖光山色,江山千秋。我多次拜谒过京西龙门涧的“将军石”并在画上赋残诗:“英不露姿名不提,隐居埋姓在京西。敢与峭壁争高低,不踏脚下一潺溪。”可谓闲暇兴余,自乐风趣。 我曾小住燕山鹫峰脚下劳动,还有个癖好,雨景观山。雨中山,更显苍翠蓊郁,云气朦胧,倾泻的雨水沿着无数山凹起伏下淌,象一条条小白龙,又象抖动的玉带,令人神往。我就象贪景的孩子,陶醉在大自然里,我醒悟过来,才意识到是悉心指导我的老师、先辈们把我的情趣引入这美好自然中。 我由衷地感谢教我,指导我、教诲过我的老师和先辈!也感谢,大自然这个博大胸怀的造化之师! 并借此表示:赵朴初先生在百忙中能赐墨宝给拙作增辉,十分荣幸,我铭诸肺腑,衷心感谢! 关增铸 于北京西郊三境寒舍 1988 年 2 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