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域驱动设计
部分旧书采用了标准图片,会可能出现少部分不同印次出版不同封面的情况,旧书无光盘、腰封、书衣、附件等,如有其他问题可咨询客服。书名标题与图片不一致时,以图片为准哦
¥
20.46
3.0折
¥
69
九品
仅1件
作者 [美] Eric Evans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 9787115376756
出版时间 2016-06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定价 69元
货号 952122327414980621
上书时间 2024-12-19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Eric Evans “领域驱动设计之父”,世界杰出软件建模专家。他创建了Domain Language公司,致力于帮助公司机构创建与业务紧密相关的软件。他在世界各地宣讲领域驱动设计(Domain-Driven Design,DDD)的思想,开设课程,参加会议,接受专访,拥有大批的追随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以设计师和程序员的双重身份参与过许多大型面向对象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涉及各种复杂的业务和技术领域。同时,他还培训和指导过许多开发团队开展极限编程实践。
目录 目 录 第一部分 运用领域模型 第1章 消化知识 5 1.1 有效建模的要素 9 1.2 知识消化 10 1.3 持续学习 11 1.4 知识丰富的设计 12 1.5 深层模型 15 第2章 交流与语言的使用 16 2.1 模式:UBIQUITOUS LANGUAGE 16 2.2 “大声地”建模 21 2.3 一个团队,一种语言 22 2.4 文档和图 24 2.4.1 书面设计文档 25 2.4.2 完全依赖可执行代码的情况 27 2.5 解释性模型 27 第3章 绑定模型和实现 29 3.1 模式:MODEL-DRIVEN DESIGN 30 3.2 建模范式和工具支持 32 3.3 揭示主旨:为什么模型对用户至关重要 38 3.4 模式:HANDS-ON MODELER 39 第二部分 模型驱动设计的构造块 第4章 分离领域 43 4.1 模式:LAYERED ARCHITECTURE 43 4.1.1 将各层关联起来 46 4.1.2 架构框架 47 4.2 领域层是模型的精髓 48 4.3 模式:THE SMART UI“反模式” 48 4.4 其他分离方式 50 第5章 软件中所表示的模型 51 5.1 关联 52 5.2 模式:ENTITY(又称为REFERENCE OBJECT) 56 5.2.1 ENTITY建模 59 5.2.2 设计标识操作 60 5.3 模式:VALUE OBJECT 62 5.3.1 设计VALUE OBJECT 64 5.3.2 设计包含VALUE OBJECT的关联 67 5.4 模式:SERVICE 67 5.4.1 SERVICE与孤立的领域层 69 5.4.2 粒度 70 5.4.3 对SERVICE的访问 70 5.5 模式:MODULE(也称为PACKAGE) 71 5.5.1 敏捷的MODULE 72 5.5.2 通过基础设施打包时存在的隐患 73 5.6 建模范式 75 5.6.1 对象范式流行的原因 76 5.6.2 对象世界中的非对象 77 5.6.3 在混合范式中坚持使用MODEL-DRIVEN DESIGN 78 第6章 领域对象的生命周期 80 6.1 模式:AGGREGATE 81 6.2 模式:FACTORY 89 6.2.1 选择FACTORY及其应用位置 91 6.2.2 有些情况下只需使用构造函数 93 6.2.3 接口的设计 94 6.2.4 固定规则的相关逻辑应放置在哪里 94 6.2.5 ENTITY FACTORY与VALUE OBJECT FACTORY 95 6.2.6 重建已存储的对象 95 6.3 模式:REPOSITORY 97 6.3.1 REPOSITORY的查询 101 6.3.2 客户代码可以忽略REPOSITORY的实现,但开发人员不能忽略 102 6.3.3 REPOSITORY的实现 103 6.3.4 在框架内工作 104 6.3.5 REPOSITORY与FACTORY的关系 104 6.4 为关系数据库设计对象 106 第7章 使用语言:一个扩展的示例 108 7.1 货物运输系统简介 108 7.2 隔离领域:引入应用层 110 7.3 将ENTITY和VALUE OBJECT区别开 110 7.4 设计运输领域中的关联 112 7.5 AGGREGATE边界 113 7.6 选择REPOSITORY 113 7.7 场景走查 115 7.7.1 应用程序特性举例:更改Cargo的目的地 115 7.7.2 应用程序特性举例:重复业务 116 7.8 对象的创建 116 7.8.1 Cargo的FACTORY和构造函数 116 7.8.2 添加Handling Event 117 7.9 停一下,重构:Cargo AGGREGATE 的另一种设计 118 7.10 运输模型中的MODULE 120 7.11 引入新特性:配额检查 122 7.11.1 连接两个系统 123 7.11.2 进一步完善模型:划分业务 124 7.11.3 性能优化 125 7.12 小结 126 第三部分 通过重构来加深理解 第8章 突破 131 8.1 一个关于突破的故事 131 8.1.1 华而不实的模型 132 8.1.2 突破 133 8.1.3 更深层模型 135 8.1.4 冷静决策 137 8.1.5 成果 138 8.2 机遇 138 8.3 关注根本 138 8.4 后记:越来越多的新理解 139 第9章 将隐式概念转变为显式概念 140 9.1 概念挖掘 140 9.1.1 倾听语言 140 9.1.2 检查不足之处 144 9.1.3 思考矛盾之处 148 9.1.4 查阅书籍 148 9.1.5 尝试,再尝试 150 9.2 如何为那些不太明显的概念建模 150 9.2.1 显式的约束 151 9.2.2 将过程建模为领域对象 153 9.2.3 模式:SPECIFICATION 154 9.2.4 SPECIFICATION的应用和实现 156 第10章 柔 性 设 计 168 10.1 模式:INTENTION-REVEALING INTERFACES 169 10.2 模式:SIDE-EFFECT-FREE FUNCTION 173 10.3 模式:ASSERTION 177 10.4 模式:CONCEPTUAL CONTOUR 181 10.5 模式:STANDALONE CLASS 184 10.6 模式:CLOSURE OF OPERATION 186 10.7 声明式设计 188 10.8 声明式设计风格 190 10.9 切入问题的角度 197 10.9.1 分割子领域 197 10.9.2 尽可能利用已有的形式 198 第11章 应用分析模式 206 第12章 将设计模式应用于模型 217 12.1 模式:STRATEGY(也称为POLICY) 218 12.2 模式:COMPOSITE 221 12.3 为什么没有介绍FLYWEIGHT 226 第13章 通过重构得到更深层的理解 227 13.1 开始重构 227 13.2 探索团队 227 13.3 借鉴先前的经验 228 13.4 针对开发人员的设计 229 13.5 重构的时机 229 13.6 危机就是机遇 230 第四部分 战略设计 第14章 保持模型的完整性 233 14.1 模式:BOUNDED CONTEXT 235 14.2 模式:CONTINUOUS INTEGRATION 239 14.3 模式:CONTEXT MAP 241 14.3.1 测试CONTEXT的边界 247 14.3.2 CONTEXT MAP的组织和文档化 247 14.4 BOUNDED CONTEXT之间的关系 248 14.5 模式:SHARED KERNEL 248 14.6 模式:CUSTOMER/SUPPLIER DEVELOPMENT TEAM 250 14.7 模式:CONFORMIST 253 14.8 模式:ANTICORRUPTION LAYER 255 14.8.1 设计ANTICORRUPTION LAYER的接口 256 14.8.2 实现ANTICORRUPTION LAYER 256 14.8.3 一个关于防御的故事 259 14.9 模式:SEPARATE WAY 260 14.10 模式:OPEN HOST SERVICE 261 14.11 模式:PUBLISHED LANGUAGE 262 14.12 “大象”的统一 264 14.13 选择你的模型上下文策略 267 14.13.1 团队决策或更高层决策 268 14.13.2 置身上下文中 268 14.13.3 转换边界 268 14.13.4 接受那些我们无法更改的事物:描述外部系统 269 14.13.5 与外部系统的关系 269 14.13.6 设计中的系统 270 14.13.7 用不同模型满足特殊需要 270 14.13.8 部署 271 14.13.9 权衡 271 14.13.10 当项目正在进行时 272 14.14 转换 272 14.14.1 合并CONTEXT:SEPARATE WAY →SHARED KERNEL 273 14.14.2 合并CONTEXT:SHARED KERNEL→CONTINUOUS INTEGRATION 274 14.14.3 逐步淘汰遗留系统 275 14.14.4 OPEN HOST SERVICE→PUBLISHED LANGUAGE 276 第15章 精炼 277 15.1 模式:CORE DOMAIN 278 15.1.1 选择核心 280 15.1.2 工作的分配 280 15.2 精炼的逐步提升 281 15.3 模式:GENERIC SUBDOMAIN 282 15.3.1 通用不等于可重用 286 15.3.2 项目风险管理 287 15.4 模式:DOMAIN VISION STATEMENT 287 15.5 模式:HIGHLIGHTED CORE 289 15.5.1 精炼文档 289 15.5.2 标明CORE 290 15.5.3 把精炼文档作为过程工具 291 15.6 模式:COHESIVE MECHANISM 292 15.6.1 GENERIC SUBDOMAIN与COHESIVE MECHANISM的比较 293 15.6.2 MECHANISM是CORE DOMAIN一部分 294 15.7 通过精炼得到声明式风格 294 15.8 模式:SEGREGATED CORE 295 15.8.1 创建SEGREGATED CORE的代价 296 15.8.2 不断发展演变的团队决策 296 15.9 模式:ABSTRACT CORE 301 15.10 深层模型精炼 302 15.11 选择重构目标 302 第16章 大型结构 303 16.1 模式:EVOLVING ORDER 306 16.2 模式:SYSTEM METAPHOR 308 16.3 模式:RESPONSIBILITY LAYER 309 16.4 模式:KNOWLEDGE LEVEL 321 16.5 模式:PLUGGABLE COMPONENT FRAMEWORK 328 16.6 结构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约束 332 16.7 通过重构得到更适当的结构 333 16.7.1 ZUI小化 333 16.7.2 沟通和自律 334 16.7.3 通过重构得到柔性设计 334 16.7.4 通过精炼可以减轻负担 334 第17章 领域驱动设计的综合运用 336 17.1 把大型结构与BOUNDED CONTEXT结合起来使用 336 17.2 将大型结构与精炼结合起来使用 339 17.3 首先评估 339 17.4 由谁制定策略 341 17.4.1 从应用程序开发自动得出的结构 341 17.4.2 以客户为中心的架构团队 341 17.5 制定战略设计决策的6个要点 342 17.5.1 技术框架同样如此 344 17.5.2 注意总体规划 345 结束语 附录 351 术语表 354 参考文献 357 图片说明 359 索引 360 内容摘要本书是领域驱动设计方面的经典之作,修订版更是对之前出版的中文版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完善。
全书围绕着设计和开发实践,结合若干真实的项目案例,向读者阐述如何在真实的软件开发中应用领域驱动设计。书中给出了领域驱动设计的系统化方法,并将人们普遍接受的一些实践综合到一起,融入了作者的见解和经验,展现了一些可扩展的设计新实践、已验证过的技术以及便于应对复杂领域的软件项目开发的基本原则。
主编推荐● “领域驱动设计之父”经典著作
● 众多声名显赫软件大师鼎力推荐
● 凝聚领域建模专家数十年的实战经验
● 深度剖析构建高质量复杂系统的核心技术
领域模型使开发人员可以表达丰富的软件功能需求,由此实现的软件可以满足用户真正的需要,因此被公认为是软件设计的关键所在,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但讲述如何将领域模型用于软件开发过程的杰出的实用资料却不多见。本书正是这一领域声名显赫的作品,受到众多业界大师的赞美和推介,广受读者好评。
要通过创建领域模型来加速复杂的软件开发,就需要利用大量实践和标准模式在开发团队中形成统一的交流语言;不但要重构代码,而且要重构代码底层的模型;同时采取反复迭代的敏捷开发方法,深入理解领域特点,促进领域专家与程序员的良好沟通。针对这些内容,本书结合真实项目,系统地介绍了领域驱动开发的目标、意义和方法,充分讨论了复杂系统的建模与设计问题。
本书将指导面向对象开发人员、系统分析人员和设计人员合理地组织工作,各有侧重、彼此协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复杂系统的开发,帮助他们建立丰富而实用的领域模型,并由此创建长期适用的优质软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