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力资源总监的管理笔记黄红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一个人力资源总监的管理笔记黄红发

旧书无光盘、腰封、书衣、附件、光碟等,如有其他问题情况可咨询客服或客服会及时联系您。 书名标题与图片不一致时,以图片为准哦。

12.97 3.6折 36 九品

仅1件

福建福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红发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29761

出版时间2014-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6元

货号1057888141358776326

上书时间2024-12-02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前言

  推荐序一——让人力资源工作更“接地气”
  黄红发先生是我在中山大学人力资源总监班授课时的学生,在第一次的课程上,他对绩效考核的理解与实操能力超出了我的预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在随后的几次课程中,我发现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都有系统而全面的理论基础与扎实的实操经验。
  当他告诉我想将自己十余年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所接触的案例汇编成书出版并请我作序时,我很意外也很高兴,他还说这本书中的每一个案例都是他亲身经历,百分百真实。于是,我欣然接受了他的邀请,并带着期昐的心情开始阅读他的作品。
  当我仔细研读书稿中的这些案例时,发现每一个案例都很鲜活并很具有代表性。一个个精彩的案例吸引着我,特别是在案例的解析过程中,他的分析到位,在处理方法的把握上恰到好处,深入浅出,大道至简。
  “企业的政委”这一案例完全体现了他曾经的军人身份,写出了人力资源总监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价值体现,同时也体现出了现代企业对人力资源从业者的综合要求;“为中小企业定制的三个招聘渠道”则体现了人力资源在招聘方式上的人性化、创新化,值得借鉴,实操性也非常强,让人一看就懂、就会做,真正体现本书稿的价值——接地气!
  尽管人们深知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由于仍然有很多企业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不够,以致其人力资源工作者不能很好地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从而造成了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极大浪费,特别是在中小型的民营企业中。那么,人力资源管理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呢?通常这种情况下,很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都会抱怨老板不重视,公司高管不配合,工作无法推动。其实,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无法有效推行的原因并不主要在老板与高管,而是由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自身造成的。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士,是否真正地了解了自己公司的业务,是否只是高谈阔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而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类似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难点,都能在本书中找到相应的案例及分析、参考解决方案。
  人力资源工作必须要“接地气”,否则就会形成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空心化、文职化、官僚化”。通过黄红发先生的这些案例,可以看出他平时深入公司业务的程度之深,了解一线情况之透。人力资源工作者要想做好人力资源工作,发挥其在企业应有的效能,我非常认同黄红发先生的观点:作为一名人力资源管理者,除了需要掌握人力资源岗位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对企业的老板有充分的认识,以及对所在企业的文化成因透彻了解,明了自己工作的“职场生态圈”。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真正意义上具备了开展工作的条件,才能发挥人力资源工作者在推动企业文化、管理、战略向前迈进的应有的作用。
  掌握专业知识,只是掌握了人力资源管理之道,而了解企业的成长过程及文化成长之根源则是帮助我们掌握了人力资源管理之术。“道”与“术”灵活地结合并加以运用,才能在人力资源管理这条大道上畅通无阻,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
  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源自于实践,通过作者对自己从业十几年亲身经历的50多个经典案例的梳理,从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定位到八大模块进行了系统与全面地分析与总结,并把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一一透析,从而给那些即将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及依然奋战在人力资源工作战线上的从业者以很好地借鉴和指导。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 高级合伙人曹子祥
  2013年12月于广州
  推荐序二——人力资源管理的道、法、术、器、势
  从“人力资源”,到“人力资本”,再到“人是根本”,每个组织都意识到人及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但现实是很多组织,尤其是国内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总是在被抱怨:在效能上,很多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是“警察”,只会管控;抑或是“秘书”,缺乏增值服务;在效率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衙门”,低效率、低满意度。甚至有个别更甚者咒骂“人事(部门)干的都不是‘人’事”。而人力资源管理者尽管很“忙”,但鉴于自身工作不见成效和周边同事对他们的尴尬身份定位,总是感到很“茫”,甚至越来越“盲”。
  如何做一个称职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如何有效开展人力资源管理?
  我想黄红发先生的这本书似乎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必须深谙和有效夯实人力资源管理的“道、法、术、器、势”,做到“明道理事,立法成事,优术谋事,利器做事,取势促事”。在中国哲学中,“道”是客观规律,是终极真理。那么人力资源管理的“道”是什么呢?
  首先,所谓人力资源管理,通俗的讲就是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选、用、育、留、送”等一系列过程,提升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为组织战略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因此,基于上述目的,以战略为导向就是人力资源管理要首先尊崇的“道”;其次,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是人,因此尊重人性,以人为本亦是人力资源管理要尊崇的“道”;最后,不同的组织及组织的不同发展阶段,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有针对性。因此,求真务实、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制宜亦是人力资源管理要尊崇的“道”。黄红发先生用“企业的政委”、“做员工的心灵导师”、“人力资源管理的四重境界”等篇章以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提炼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道”。
  “法”即法规、制度,是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契约规则。用制度进行组织治理,即法治,就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寻求公正的法律框架和程序,是维护组织有序运行的保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建立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现实中,很多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者制度不“接地气”,束之高阁,导致组织成员无章可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另外,很多组织的制度和制度之间、程序和程序之间缺乏连贯性,不能形成闭环,“见招拆招,不成体系”,也是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难以见成效的原因。黄红发先生的聪明之处便在此于,“让你的制度‘接地气’”、“要让员工了解公司制度”等,这些篇章进一步诠释了“法”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术”是艺术、方法、技巧和手段。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一门技术,更要讲求艺术。很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工作成效不佳,多数时候是因为对“术”的理解和运用欠佳。鉴于人的复杂性,如不能真正理解“人本管理”的内涵,简单的把人当机器去“调试”是行不通的。黄红发先生用“不要剪掉茁壮成长起来的花园”、“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员工离职管理”、“用搞定老板的方式做人力资源工作”、“‘空降兵’对战老油条”等较多的篇章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术”做了最充分的阐述,值得大家借鉴;
  “器”是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系统、完善的工具是人力资源管理有效运作的载体。但很多组织的“硬件”——岗位四定(定责、定岗、定编、定级)未夯实,“软件”——胜任力模型没基础,导致人才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薪酬、职业发展和领导力发展等模块都缺乏基础支撑,人力资源管理因为粗放而流于形式。因此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在“软硬兼施”的基础上,构建和有效运用各利“器”。黄红发先生就招聘、培训、绩效、薪酬等方面泼墨较多,“血液更新需要独具慧眼”、“把想当‘将军’的员工储备起来”、“人之攘攘,皆为利往”、“让‘烤熟的山芋’不再‘烫手’——绩效管理”等篇章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实操经验借鉴;
  “道”明了,“法”立了,“术”有了,“器”利了,但很多人力资源管理者发现工作还是很难开展,或者成效不佳,究其原因,就是欠了“东风”——“势”。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组织的基础管理,但很多组织存在的现象是“基础管理基层管,基层人员没法管”;
  “势”即形势,或权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既要把握适当的时机,又要有效假借相关资源(如作为“一把手工程”)和自身的影响力,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我专故我强”、“老板的支持,培训满意的钥匙”、“让知识型老板感觉你专业的深度”等篇章对人力资源管理应具备的“势”提供了案例借鉴。
  本书的内容均是黄红发先生亲身经历的案例,让人可读、想读、易读,并能结合案例深谙人力资源管理的“道、法、术、器、势”,是一本难得的实操指导书,隆重推荐给大家。
  苏钢
  上海基业昶青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董事长



导语摘要
 黄红发编著的《一个人力资源总监的管理笔记》最大的特点就是源自于实践,通过作者对自己从业十几年亲身经历的五十多个经典案例的梳理,从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定位到八大模块进行了系统与全面的分析与总结,并把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一一分析,从而给那些即将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及依然奋战在人力资源工作战线上的从业者以很好的借鉴和指导。

作者简介

  黄红发,现任广州某贸易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中心总监、商学院院长;军校毕业,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新一代企业中成长的实战派人力资源专家。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实战经验,曾在跨国公司、国有改制企业担任管理要职,对企业成长的战略思维和方法具有系统的、独到的见解。
  擅长于企业内控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包括HR子体系:战略规划与决策体系、招聘与配备体系、培训与职涯发展体系、绩效考核体系、薪酬福利与激励体系、诊断与流程系统再造体系)的建立;精通劳动法律法规,能合理有效地为企业规避企业劳资纠纷,提升企业形象。



目录

第一章 我专故我强——人力资源角色定位
1.1 企业革新之先锋
1.2 企业的政委
1.3 应急公关者
1.4 企业文化的提炼者
1.5 我专故我强

第二章 血液更新需要独具慧眼——甄选招聘
2.1 小公司集体招聘中常见错误
2.2 搞定用人部门负责人
2.3 为中小企业定制的三个招聘渠道
2.4 如何有效地进行校园招聘
2.5 面试官的自我修炼
2.6 高效面试招三式

第三章 把想当“将军”的员工储备起来——干部队伍建设与培训
3.1 基层干部必备三种能力
3.2 中层干部侧重两种素质
3.3 高层干部与企业文化的匹配度

第四章 不再“吃软饭,,让培训务实——员工培训
4.1 老板的支持,培训满意的钥匙
4.2 细节决定培训的满意度
4.3 读书会也是一种培训
414培训的绩效评估

第五章 人之攘攘,皆为利往-_薪酬管理
5.1 员工的薪酬由个人能力决定
5.2 员工的薪酬由行业、区域所决定
5.3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5.4 国内外派人才的薪酬定位
5.5 国际外派人才的薪酬定位

第六章 让“烤熟的山芋”不再“烫手”——绩效管理
6.1 这不是人力资源一人的事
……
第七章 不要剪掉茁壮成长起来的花园——员工关系管理
第八章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员工离职管理
第九章 让“法”更具人味一企业制度建设
第十章 “空降兵”对战老油条——个人人际关系管理
第十五章 搞定老板——人力资源从业者必备“塑身技”



内容摘要

  老板的不理解、管理层的不支持、员工的不配合等问题,一直是困扰人力资源工作者的几大难题,尤其对于身处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者们,工作起来更是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大有怀才不遇的困扰。
  作者通过将自己近十几年来接触到的咨询案例进行梳理与总结,五十多个真实案例的准确还原,帮助以及指导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朋友们解决其工作过程中的一些难题与疑虑。通过还原每一个真实案例的细节,以期使更多人力资源工作者从中获益,少走弯路。



主编推荐

  专为中小型企业量身打造的人力资源管理指南!不只是HR,职场人都应该了解的处世技巧,生存法则!
  ·人力资源者如何为自己择“一朝明君”
  ·如何引起不懂人力资源管理的老板重视,充分体现HR价值
  ·怎样平衡各部门需求,做个谁也无法抱怨的“润滑剂”
  ·“空降兵”如何对战“老油条”



精彩内容
 那么,到了新的环境下如何开展工作呢?人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长,没有经历大的风雨怎么能得到能力的提升与人格的升华呢?人在职场,工作的风险也是要考虑的。在确定去之前,可以再与老
板谈一次,了解老板的决心与意念。判断老板对革新的认知以及可能承担风险的程度,如果老板的意念以及可能性的风险承受能力强,则很有必要去挑战自己。
因此,徐先生再次与老板进行了深度的交谈。他能感受到老板对企
业发展及锐意革新的力度。徐先生如约到公司报到了。这是一家由国企
改制成的民营企业。当初被改制时,老板向政府承诺三年之内都按原有体制进行,三年后按老板的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思想进行革新。现在,企
业离老板对政府承诺的三年时间快到了,也就是说老
板的锐意革新计划即将正式实施,徐校明如何才能做好这个急先锋的革新者,更多的是对他心智的考验。
从他进入这家公司起,我和他的思想就一直在一
起,适时地互动与探讨。我给他列出的革新纲要仅三点:其一,管理结构的调整(主要目标);其二,工作作风的改变(从行为到心态);其三,薪酬体系的调整(工作的结果)。确定好自己工作的主要纲目后,我们的工作思路也就畅通了。老板也给了他充分的时间,要他全方面地了解公司的内部情况。
首先,通过对员工档案的分析,清理好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各种关系,清晰地把握好公司人脉关系图。清理了公司的人脉关系图,如同中医在治疗时找到病根并对其做了有效根治,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做些表面功夫,而是直接切中问题的要害。
其次,借助公司在地区的影响力,进行市场调研,由总经理介绍相关企业,进行区域性的人事友好互访,并与政府的人力资源相关部门进行联系与了解,把握好当地的最新政策与行政规则。
了解同地区的行业薪酬水平与工作强度,对后续的革新起到了良好的借
鉴作用。
最后,这也是需要引起注意的。认真查阅与反复测算这两年以来公司的工资、产量、直接工人工资、管理人员工资相关的比率,比率与比率的关系。深入到一线员工中去,进行测试与演练,真实地把握每一个可能的细节工作。
此后,经过3个月的基本情况的摸查,结合总经理的要求,我们拟
做了一份革新方案。同时,通过几个月的反复推算,还对各种可能问题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应急处理方案等。接下来又用了近5个月的时间对立案进行修改和调整,才将这份改革方案交给总经理准备实施。这套方案获得老板及公司总经理的充分肯定。具体的成果可以总结为:1.管理结构的调整。国企时期一个仅700人左右的公司,最高峰时管理团队竟然达到近300人(含文职类人员);改制后发展到近1000人的公司,最高峰时管理团队只有100人左右(含文职类人员),正常情况下管理团队只有80人左右。管理人员与一线生产工人的比率从改制前的约3:4变成改制后的约1:9。
企业就是国家的缩影,同理,企业的管理与国家的管理一样:精简
缩编、减员增效。精简也是企业每一次革新的必经环节之一。
2.工作作风的改变。国企时期的管理者,各部门部长、主管级以上的管理人员基本上不深入生产一线,更不用说老总级人物了,几乎不知道生产线的状况。改制后要求各层管理者现场办公,深入一线,落到实处。管理来自一线,也要回到一线,没有深入一线,你的决策依据何来?怎么可能提高生产效率,怎么可能做好企业?P4-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