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小说生产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网络小说生产

43.5 7.5折 58 全新

库存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林俊敏(阿菩)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

装帧平装

纸张胶版纸

定价58元

上书时间2020-07-08

花城出版社书店

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网络小说生产

开本:32K

定价:58元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书号ISBN:978-7-5360-8845-0

总页数:256页

字数:193千

【内容简介】
以网络小说家的身份,从研究者和读者的角度,作者阿菩从生产、传播、消费、评价四个方面建构网络小说研究框架,并以传播学、接受美学、消费理论、粉丝经济理论等出发,全面解析网络小说的诞生—发展、生产者—读者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网络小说写作类型化、受众部落化和IP产业化三大特征,重塑你对网络小说的认知。

【编辑推荐】

(1)一本书破解网络小说密码。

(2)百万级畅销书《山海经密码》作者阿菩潜心十年,从文本与市场研究,重塑你对网络小说的认知,带你了解网络小说的创作。

【作者简介】

林俊敏(阿菩),知名网络作家,文艺学博士。

中国作协成员,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作协副主席、理事会理事,广东网络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广东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

主要作品《山海经密码》、《十三行》(网络原名《大清首富》)、《边戎》、《山海屠》、《桃花源传奇》、《唐骑》、《山海经·候人兮猗》等。

【目录】

导论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小说工厂及码字工群体的形成

第一节文学传统的断裂及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生成

第二节平台变迁及网络小说工厂的形成

第一代:BBS时代的“精英”及“试验”

第二代:争霸时代的“趋利”及“自由”

第三代:3G时代的雅俗消融

第四代:全渠道时代的商品生产

第三节码字工群体的形成

一、创作意识:从自由化创作到商业意识

二、创作工具:从印刷术到数字化媒介

三、创作资源:文化元素的杂糅与交融

第四节付费阅读制度、“造神”模式与“夺神”大战

一、付费阅读制度

二、“造神”模式

三、“夺神”大战

第二章媒介传播视野下的全渠道销售及IP产业链打造

第一节媒介革新对小说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全渠道销售及超级IP战略

一、网络小说IP的概念与媒介传播背景

二、IP的版权改编与价值转化

三、微时代的网络小说IP影视化传播

第三节IP经纪人的产生

一、IP经纪人与新文化媒介人的关系

二、IP经纪人的来源构成

三、IP经纪人的作用与职能

第四节网络小说的地域性与文化产业集群

一、西部:“大神”产地数川湘

二、东部:英才尽归沪宁杭

三、南部:大神“镀金”在广东

四、北部:现实主义的渊薮遗留

五、中央:聚天下豪杰而升华之

六、网络小说地域性的突显

第三章网络小说的消费及读者的快感机制和审美特征

第一节网络小说的消费性特征

第二节读者的三种消费行为

一、打赏行为

二、催更行为

三、盗猎行为

第三节粉丝快感机制及审美的多元化

一、欲望补偿机制

二、吐槽和挑错

三、等级秩序化

第四节消费文化与网络小说的文体变化

一、碎片化的屏幕美学

二、微文本和长篇幅

三、浅阅读和沉浸式阅读

第四章网络小说批评体系的构建:功能、理论资源与经典化

第一节网络小说的功能:娱乐还是启蒙

第二节网络小说批评的三种理论资源

一、根植于网络文化生态的草根批评

二、西方文化研究视野中的产业生态批评

三、中国小说的点评美学传统

[3]34第三节经典边界的移动与网络文学的经典化

总结:网络小说的产业生态及其主流化

后记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一章(节选)

第三,职业网络写手的出现。

庞大消费市场的存在以及传播媒介的变革,必然会导致网络写手的大量涌现,所谓有需求就会有服务。除了市场和媒介,网络写手的出现更为根本之原因在于文学观念的转变,即人们对于小说消费本质的重新确认。网络文学从一开始发展就一直遭到舆论的抵制和批评,一方面是纯文学作家对于阅读消费市场的某种拒绝,另一方面更是学术界对于市场的排斥以及对文学话语权的掌控,更为根本之原因则是整个社会的文学教育根本无法允许网络文学的发展。最早的一批网络写手大多是以有理工科背景的人为主,比如早期的痞子蔡、邢育森、俞白眉、李寻欢等。这是因为出身中文系的学生在当时的文学教育氛围里难以避免被那套生硬的文学理论影响(这也是所谓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这个说法的由来)。尽管目前由于网络文学的巨大影响力,我们的网络文学本科教育正在逐渐增加,但是不论在当时还是如今正规的高校中文系里,文学教育主要还是受到传统的先锋主义、纯文学观念的根深蒂固的影响——有理工科的背景,反而使网络写手不受学院派正规文学理论的条条框框的束缚。

小说只是日常的一种情感的满足和消遣,并不是什么生活的启蒙和向导。小说是娱乐,不是说教——这种写作意识的转变背后,伴随的是一批如罗森、萧鼎、玄雨、天蚕土豆、唐家三少、我吃西红柿等以写作科幻或玄幻小说谋生的网络写手的崛起。而影响这批代表性写手的,大都是金庸、古龙、黄易等通俗武侠小说的重要代表人物,而并非五四时期以来的鲁迅、巴金等带着强烈启蒙主义情怀的精英作家尽管被称为最文青的网络小说作家猫腻在访谈中声称鲁迅是他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但是大部分市场化中的作者主要还是以小白为主,即在娱乐消遣和理性启蒙两者之间偏向于前者的写作和阅读群体。

陈平原指出:“小说的商品化,使得作家不一定走科举仕进或入幕帮闲这些中国文人千百年来走惯的老路。经济上不依附于达官权贵,思想上更可以离经叛道。卖文为生,说贱也贱,说贵也贵,起码有一点,人格是独立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不靠他人恩赐,创作上也就可以不用察言观色,左顾右盼……当然,前提是必须能为读者所接受,因而能直接转化为生活资料。……相对而言,服从读者大众潜在的指挥,总比俯首听命于外在的权威要舒服得多,选择余地也大多的。”陈平原:《20世纪中国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5页。如果说陈平原所说的晚清小说商业化是在报纸媒介出现的情况下而获得大力发展的,那么也正是因为数字媒介的到来,促使文学作者心态转变。

在信息瞬息万变的电子时代,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不复存在。互联网是一个拥有着无限开放性和流动性的虚拟空间,网络文学的创作、发表、阅读和接受,都是在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里进行。在这个虚拟空间里,真实的社会关系几乎被完全隐藏起来,这里只有作者和读者、读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而连接这种关系的纽带就是网络文学作品本身。在很长时间里,网络作家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码字民工群体,而且还是不折不扣的宅男宅女——这个群体唯一的收入来源便是每天在键盘前不停地码字。唐家三少、天蚕土豆、南派三叔、月关、烽火戏诸侯、我吃西红柿、流潋紫……在网文江湖里,作者几乎都以匿名的方式来发布作品。大部分读者并不在意作者的职业、出身、性别和真实姓名,作者只要能够写出好的作品让读者们消遣就够了。

总而言之,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转变,是随着网络传播媒介的变革来完成的。新媒介的出现暴露了传统文学生产机制的弊端,而网络小说的市场化之路,可以看成是媒介变革下的一次文学观念的巨大转变。樊柯指出:“小说生产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至少需要三个要素:第一,稳定的市场,即拥有相当数量具有付费阅读能力的读者群;第二,以职业作家身份出现的大量作者,这些作者有别于作为兴趣爱好进行创作的作家, 他们必须把写小说作为一种全职工作,投入大量时间,以此为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文学领域内的产业工人;第三,高效的传播流通手段,必须能够有效降低小说的流通成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小说作品从作者到读者的传播。”樊柯:《网络小说产业化的流行模式及其影响》,《中州学刊》,2012年第11期,第197页。网络小说生产机制的形成,离不开消费层面的读者市场的形成、传播层面的技术媒介的兴起以及生产层面的网络职业写手的出现,这三方面因素共同成为当前网络小说工厂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