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世入世集 肖建国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出世入世集 肖建国著

人生感悟散文随笔

23.4 6.5折 36 全新

库存1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肖建国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

装帧平装

定价36元

上书时间2020-04-08

花城出版社书店

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出世入世集

开本:32K

定价:36元

书号ISBN:9787536089327

总页数:372页

字数:250千

【编辑推荐】

著名作家,花城出版社原社长肖建国的散文随笔结集。作者以小说闻名于世,散文也自成一家,是作家群“湘军”主将之一,又当过近二十年的出版社社长,集子中的大部分文章,讲的都是创作与出版的甘苦,是十分珍贵的经验之谈。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虽“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然心安理得,逍遥自在。

书中文章多发表于《人民日报》《十月》《作家》《作品》《羊城晚报》《南方日报》《文艺报》等报刊。其中多篇作品曾被转载、获奖或入选散文年选。

【内容简介】

作者退休前后二十年间的散文随笔作品结集。内容大致有四个部分,一为状写出版社的人和事,二为回忆故人故事,三为快意消闲生活,四为序跋以及书评。作者经历较为丰富,对人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作品感情饱满内敛,文字通达简约,平中见奇,注重细节,注重传神达意,既有传统散文讲究的神韵,又有其小说家的特质。

【作者简介】

肖建国,1952年10月生于湖南省嘉禾县。曾从事过下乡知青、工人、副县长、编辑、专业作家等职业。后长期服务于文化单位。

1972年在《长沙文艺》发表处女作。主要创作小说、散文。迄今已出版20部文学作品,计400多万字。曾获得30余个文学奖项。

毕业于湘潭大学、鲁迅文学院、北京大学。

曾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三好学生;曾获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建国60周年百名有突出贡献的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为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目录】

辑一

念亲恩 /2

我的小学同学 /14

我的中学时代 /28

回望湘大 /33

作家球队 /42

毕业的日子 /45

租家地理 /50

关于抽烟 /60

结缘《长沙晚报》 /63

挂职副县长 /66

以乡情的名义 /83

包书皮 /95

忆苦餐 /100

占小便宜 /105

辑二

选题会 /110

也说说王蒙 /119

关于《王蒙自传》 /122

做书人的书 /133

开口求人 /136

天杀的盗版书 /141

一位投稿者 /144

辑三

拜谒蔡廷锴将军故里 /148

关于麻将 /153

我喜欢NBA的理由 /158

在广州看NBA /162

在广州再看NBA /165

梅关古道 /168

在德保喝蛤蚧酒 /175

走进七百弄 /181

高明散记 /185

在龙门看农民画 /193

南岭北望 /197

到胡公庙摇签 /203

换了坐高铁 /218

文里的祠堂 /220

108的玄机 /233

月亮湾记 /240

辑四

伤怀程贤章 /244

《开路先锋》序 /248

一本见精神见性情的心灵之约 /251

《反贪一线》序 /256

知青的另类心路历程 /262

——读罗丹散文集《知青笔记》

《西北断简》序 /272

《来香》序 /278

《幸福那些事儿》序 /286

《郴州文学评论选》序 /290

《神农足迹文丛》总序 /296

一段掩卷而泣的过往 /299

我读《粤海风》 /303

难得的人文关怀 /306

游历大地的实录 /308

一部当代产业工人的命运史 /310

——读邓鸣的长篇小说《大变革》

脚踏三界的人 /315

——小记王昉

辑五

田园已芜才归来 /328

家乡的水土养人 /334

作家的责任 /340

厚爱 /343

《静水无形》后记 /346

创作随感 /349

创作·打球 /357

(代后记)

【精彩书摘】

念亲恩

母亲生我的时候,难产。母亲说,她在县医院里躺了一天一晚,就是生不出来。痛啊,痛得她直想死。可是她不叫,一声都没有叫。只是咬牙抿嘴,直喘大气,眼睛死死地盯着天花板,汗如雨下。针也打了,人参汤也喝了,香灰水也灌了,都没用。后来医院也没辙了,交代父亲赶紧想办法送地区医院。那时候父亲在公安局工作,立即从看守所提出两个犯人,扎一副抬轿把母亲抬了,连夜抄小路走了一百多里,送到地区医院。

下午到了医院,傍晚时分,母亲就生了。

母亲说,就是生我的时候难,后来生我的妹妹、弟弟都很顺利。母亲还说,侥幸是在城里,如果在乡下,就没有命了——这有可能。

母亲的老家,在邻县的乡下,离父亲的村子不远。村名皆以姓氏冠之。一个是廖家,一个是肖家。母亲十三岁说给肖家做童养媳,十八岁成的婚。结婚第二年,新中国成立,父亲考入地区公安干校,半年后分配到了这个县的公安局,当了干部。

母亲是二十岁进的城,她由外公陪着,一路走一路问,跋山涉水,走了两天,寻到父亲这里来。从此母亲就在这里住下了,生活了五十二年,终老于斯。

母亲小时候没有读过书。进城后,父亲送她到夜校学了几年。母亲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也能磕磕巴巴地念报纸上的文章了。她在夜校还学会了一首歌:“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她一辈子会唱的就是这一首歌。这首歌她只会唱开头这两句。后来的日子里,闲下来的时候,我偶尔会听她唱起:“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这应该是一首抒情的欢快的曲子。可是母亲一辈子,过得一点也不抒情,也很少欢快的日子。

母亲到县城里后,很久都没有正式的工作。据说父亲帮她找过两份工,但很快就辞了。母亲要养儿育女,要做家务,每天忙不赢。那时候天下太平,父亲的一份工资能够维持一家五口有粗茶淡饭,足矣。可是自然灾害来了,全国人民开始过苦日子。后来灾害愈演愈烈,好多地方都断了粮,靠吃野菜、树皮、观音土度日。周围好多人得了水肿病,两条腿肿起好粗,光滑水亮,一按一个坑,好久复不了原。我常常看到水肿病人们坐在一起,比赛谁腿上的坑按得深。我们有城镇户口的人家,日子要好一点——但也好不到哪里去。给我们定量供应的粮食,要搭配杂粮——高粱、苞谷或者红薯。拿粮票买高粱、苞谷,一斤是一斤;买红薯,则可以买十斤。母亲要的都是红薯(蒸红薯、煮红薯、煨红薯),晚上才能喝到两碗米汤。红薯和米汤都是饱得快饿得也快的东西。我常常不到半夜就饿醒了。睡不着,起来喝凉水。喝多了凉水,更睡不着——不断地要撒尿。整夜折腾,饿不堪言。这些,母亲都知道。可是,她不作声,只是默默地难过。正所谓:听在耳里,痛在心里。她自己饿一点不要紧(事实上她也总是把东西让给父亲吃,让给我们吃),但不能饿到子女。她一定要想办法找到东西把我们喂饱。母亲说:鸡不喂它都知道自己去找食,何况我们是人。母亲在乡下长大,从小劳动,历经艰难,找吃的本事是很大的,她找食的天地,当然比一只鸡广阔多了。我们那地方是山区,县城四面环山。山都不大,可是泥土肥润,草木丰茂,野产很多。母亲应该是最早一拨到山上去寻找吃食的人。野笋子、野藠头子、野韭菜、野茼蒿、野苋菜(又名马齿苋)、地菜子、地衣(其状如木耳,无味,色泽死黑,打雷下雨后在山里的岩石上才能捡到,所以,我们那里俗称“雷公屎”),土茯苓、益母草、毛栗子、蕨根、椿树叶、桑树叶……后来附近山上的东西都搜刮干净了,母亲他们就往远处推进,一直推进到二十里外的南岭大山。母亲常常天不亮出门,天黑透了才回到家。手里提着,背上背着,带回一大堆野菜。这些东西,都很难吃。那时候做菜的方法很简单。烧半锅水,把东西放进去,撒几粒盐,滚几滚,舀出来就吃。没有油,没有调料,怎么会好吃呢?可是我们都抢着吃,吃得津津有味,肚子滚圆。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