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版本丛刊 32册
¥
25000
¥
25000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资料丛刊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24122
出版时间2016-1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25000元
上书时间2017-06-01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增订莫干山指南,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全1册,H:50010-12jh001722
¥398.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中央各机关服务队队员手册, ,全1册,H:50010-12jh001720
¥398.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战时儿童,教育部第六服务团编辑组编辑,全1册,H:50010-12jh001717
¥398.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朱氏初中国文,朱剑芒编辑,全2册,H:50010-12jh001702
¥796.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烟与烟业,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调查部编,全1册,H:50010-12jh001656
¥398.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辑要,包清岑编,全1册,H:50010-12jh001643
¥398.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新分类尺牍大全,贺群上编撰,全3册,H:50010-12jh001642
¥1194.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学生标准字典,王无咎编辑,全3册,H:50010-12jh001634
¥1194.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一排至一旅野外演习战术散开与展开之研究,魁尼西著作,全1册,H:50010-12jh001627
¥398.0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商品描述
-
出版说明
《近思录》是宋代学者朱熹、吕祖谦共同编辑的理学文选读本,其最初的动机是为“穷乡晚进有志于学,而无明师良友以先后之者”编辑的入门读物。随着宋代理学的发展,《近思录》作为新兴儒家学术的入门读物,很快跻身于经典文献的地位。据学术史的传统说法,宋学始自北宋周敦颐,即所谓“阐发义理心性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宋元学案》黄百家语)程颢、程颐受学于周子,并世同时者有张载、邵雍等人,数子切磋琢磨,从学术主题,到经典解释,开始形成迥异于汉唐经学的规模。从二程到朱熹,学经数传。朱熹受学于李侗,李侗师罗从彦,罗从彦师杨时,杨时为程门高弟。一百多年中,新儒学累积了大量的原始数据,产生一位集大成的大师,似乎是学术史发展的内在要求。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情境下,朱熹应运而生。
朱熹,字符晦,号晦庵,建炎四年(1130)生于福建南剑(今属福建南平市)。朱熹早年求学,曾访释参禅、修仙问道,很是劳攘了一阵,虽然也得到宿老的鼓励,但或者终于不能自安。绍兴二十七年(1157),朱子二十八岁,开始与李侗通书问学。同年底,他写“困学”诗来鼓励自己,诗末句说“旁人莫笑标题误,庸言庸行实未能”。他后来回忆说,自见李侗之后,为学始“日就平实”,看来是很坦诚的自述。朱熹与李侗的问学记录,后来被朱熹编辑为《延平答问》,深入阅读这本理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不难揣知当时李侗渊源有自的学术一定给朱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从学李侗之后,朱熹找到了新的学术方向,他开始有意识地整理周敦颐以后的理学文献。先在李侗的指引下,他校订了程门高弟谢良佐的《上蔡语录》,后来又受汪应辰之托编辑张载集。干道二年(1166),三十七岁的朱子与讲学友张栻讨论《中庸》之“已发未发”,建立自己的中和旧说。同年,他编辑了周敦颐的重要著述《通书》,刻于长沙。干道四年(1168),朱子校订《程氏遗书》,刻于福建泉州。次年,朱子校订《周易程氏传》,由吕祖谦刻于婺州。这一年,朱子在与蔡元定的讲论中,顿悟中和新说。在朱子的学术道路上,对先儒文献的发掘、整理与友人的切磋是同等重要的。正是由于整理先儒文献,使他深入地了解了自周敦颐以下的理学源流,道统意识也由此逐渐形成。另一方面,发掘、整理周、张、二程的文献也促进了新学术的传播。
干道八年(1172),朱熹的母亲祝孺人卒,葬于建阳崇泰里后山天湖之阳寒泉坞。朱熹建寒泉精舍,庐墓守丧。在守丧其间,朱子草成《太极图说解》、《西铭解》、《尹雒渊源录》等书。淳熙二年(1175)四月,吕祖谦入闽,当月下旬,朱、吕二人在寒泉精舍“留止旬日,相与读周子、程子、张子之书,叹其广大宏博,若无津涯,而惧夫初学者不知所入也。因共掇取其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者,以为此编,总六百二十二条,分十四卷。”(朱子《近思录》后序)影响如此深远的著述,成于旬日之间,自然是得力于二人校订四子文献的经验。
朱、吕二人在寒泉精舍编成《近思录》草稿之后,最后定稿之前还经过反复商量订正。同年八月,朱子致书吕氏书云:“但向时嫌其太高,去却数段,如太极、明道论性之类。如以颜子论为首章,却非专论道体,自合入第二卷,作第一段。又事亲居家事,直在第九卷,亦似太缓,今欲别在一卷,令在出处之前,乃得其序”。据此推测,则原书草稿以今本第二卷第一则,即《通书 志学》章为首。今本第一卷第一则为周敦颐《太极图说》,当时或以为“太高”,并不在选录之列。今本第六卷“齐家之道”与第九卷“制度”原本或合为一卷。后以为“太缓”,故而别出为第六卷,在“出处”之前。检今本第九卷中,尚有论宗法者数条,(如十二、十三、十四条,皆是。)与今本第六卷内容相似。在具体语录的选取上,朱、吕二人也并不完全一致。吕氏非常欣赏小程《易传》,因而全书摭拾《易传》达一百多条。(据程荣捷先生统计)朱熹虽然“不喜他如此”,但仍然尊重吕氏的意见。《近思录》编辑既定,同年刻于婺州。
《近思录》十四卷各以类从。《朱子语类》卷一百五记录的逐编纲目分别为:一、道体。二、为学大要。三、格物穷理。四、存养。五、改过迁善、克己复礼。六、齐家之道。七、出处、进退、辞受之义。八、治国平天下之道。九、制度。十、君子处事之方。十一、教学之道。十二、改过及人心疵病。十三、异端之学。十四、圣贤气象。通行本纲目为朱熹后学所拟定,字样略有出入,然意思无大异。十四目大体规仿《大学》的条目,这点已经为很多学者所指明。从客观立场来看,全书并非毫无瑕疵。首先是十四卷的类目之间并无十分分明的界限。朱子自己也说“《近思录》大率所录杂,逐卷不可以一事名”。他以第十卷举例说“不可以事君目之,以其有人教小童一段在”。(《朱子语类》一百五)具体条目或者有伤于琐碎、重复之处,其中伤于琐碎者,近于说字义。朱子弟子唐杰尝问本书第一卷既载“鬼神者,造化之迹”,又载“鬼神者,二气之良能”(分别见第一卷第八条、第四十六条),似乎重复。(《语类》卷九十五)此外,全编不取邵康节说,不免可惜。这或者是因为邵氏之学与二程时有异同,但朱子本人在与弟子的讲学中也说“康节煞有好说话,《近思录》不曾取入”,言下亦似有余憾。(见《语类》卷一百)虽然有这些问题,但十四卷类目清晰地刻画了新兴儒学的规模,从“无极而太极”的形上本体到修、齐、治、平的儒家事业,通过新儒学早期大师的语录得到清晰的显示。在朱子本人体系性的思想中,《近思录》也被编入更广大的儒家学术语境中。他说“修身之法,《小学》备矣。义理精微,《近思录》详之”。又云“《近思录》好看,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录》,六经之阶梯”。本书行世以后,朱熹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也多通过本书接引学者,在今本《朱子语类》卷九十四至卷九十九中,有很多涉及《近思录》的问目。在朱熹年谱中,我们也能找到门弟子读《近思录》的记载。淳熙十三年(1186),丹阳窦从周来问学,朱熹问常读何书?对以伊川《易传》、《语孟精义》、《近思录》等。朱熹晚年的重要弟子陈淳也说“至二十有二矣,得先生所集《近思录》,始知有濂溪、有明道、有伊川,为近世大儒”。(参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
在现存的理学文献中,《近思录》不专主一家,又条理分明,确实是新学术入门读物的首选。朱子殁后,由卷帙浩繁的朱子著述所支持“道统”开始得到学者的认可,淳佑元年(1241),宋理宗下诏周、程、张、朱从祀孔庙,官方的肯定使理学的传播获得了充足的动力。淳佑年间,开始出现《近思录》的注释本。现存最早的注释为杨伯岩的《咏斋近思录衍注》,据陈荣捷先生考证,该书作于公元一二四六年,即淳佑六年,朱子殁后四十六年。与杨伯岩同时,有朱熹再传弟子叶采作《近思录集解》。叶氏《集解》完成以后,于淳佑十二年进献于朝。据其自序,“采年在志学,受读是书”,“朝删暮辑,踰三十年,义稍明备”,其开始注释应该在朱子殁后不久,其十五受书,或者也反映了当时《近思录》作为入门读物的性质已经获得了学者的普遍认可。叶采曾经受学于陈淳等人,其注释“悉本朱子旧注,参以升堂记闻,及诸儒辩论”,书成以后,又有官方的肯定,这使得叶注成为长期以来《近思录》注释的标准,甚至到清康熙年间,张伯行作《近思录集解》,其对全书十四卷章旨的解释几乎全部袭取叶说,此外,叶注也影响到大量仿编、续编之作。叶注产生于理学思潮的鼎盛时期,其注释本身就有重要的学术史涵义。从《近思录》的注释史来看,要等到清代干嘉朴学兴起,在新学术范式的影响下,才产生了茅星莱、江永等可与叶注抗衡的新注本。
《近思录》十四卷类目,提供了一个完善的整理文献的形式模板,它可以为任何学派所使用,其中所蕴含的“道统”意识被后代理学者严肃继承之后,从南宋到清代,大量的续编、仿编之作,不断涌现。陈荣捷先生统计,历代中国、朝鲜地区的《近思录》续、仿之作多达二十余种。不难想象,续、仿之作中有部份是出自“著述的虚荣”,但其中仍有值得注意的作品,特别是朝鲜地区的续、仿之作。朱子学十三世纪传至朝鲜,到十六世纪,当中国明代后期,朝鲜先后出现了李退溪(1501-1570)、李珥(1536-1584)两位大师,朝鲜儒学开始形成独立的传统。朝鲜儒学者在传习朱子《近思录》的同时,也认识到建立自己的“道统”的重要性,如姜必孝(1764-1848)秉持师说,辑静庵、退溪、牛溪、栗谷四子说为《近思后录》,序录说“四先生心法、德行,可配周、程,道同而言亦符,均之为圣译也”。全编辑四子语录,卷首说章旨取叶采旧说,末卷举尧舜禹汤,又特举箕子,以为“可以为百世师”,其用意固自显然。此外,李汉膺(1778-1864)编《续近思录》,则取朱子、张栻、吕祖谦、李退溪四子语录以为一编,谓“朱夫子既继圣贤之统”,“我退溪先生又倡斯道于东方,实绍洛闽之嫡传”。(见原书第十四卷卷首按语)姜必孝之后,有宋秉璇(1836-1905)选辑静庵、退溪、栗谷、沙溪、尤庵五子书为《近思续录》,其选录五子,亦谓五子有似周、程、张、朱,所谓“静、退作于前,抽关启键,若濂溪周子。栗谷之通透洒落,如伯程子。沙溪之礼学,又似乎张子。而尤庵晚出,发挥运用,殆同于紫阳夫子”。(见原书序)全书有强烈的尊朱气息,卷十三辨异端,抵斥象山、白沙、阳明,甚至东坡也未能幸免。卷末“问不从朱子之论者,皆不免为异端乎?先生曰:然。”辞气貌似雍容,实则不免主张太过。
表彰一家之学,十四卷类目也是一个很好的形式,程、朱后学为了弘扬朱子的学术,就出现了《朱子精义》、《朱子文语纂编》、《朱子节要》等多种文献。在朝鲜地区,也出现了类似的《李子语粹》,辑录大儒李退溪的语录。
《近思录》的传播与宋明理学的传播同步,历代的刊刻、注释、续仿是宋明理学传播、衍变与盛衰的直观证据,包括朝鲜、日本地区的《近思录》传播史,更是古代东亚地区文化一体性的见证。编者初读陈荣捷先生的《近思录详注集评》、《朱学论集》等书,开始关注《近思录》的版本。经过数年努力,辑得中国、朝鲜地区、日本的有关文献数十种,今将中国与朝鲜地区资料汇为一编,影印行世。
二〇一六年四月二日编者识
凡例:
一 本编为宋明理学要籍《近思录》版本汇刊,收录中国古代有关版本二十种,古代朝鲜地区文献十余种。包括白文本、注释本、续编本、仿编本。编辑顺序以刊刻或著述年代为序。
二 本编文献皆为影印,在编辑过程中对原始扫描底本经过修复处理,然皆存原式。或有部份页面有模糊、污点,不影响阅读。
三 本编所辑录的古代朝鲜地区的有关文献,因为资料的缺乏,于其编者以及编述之背景,多未能详考,新编目录著录项下只标注书名、作者项。
四 本编中的朝鲜资料有多种(原始底本有标点者)辑自韩国大型汉籍《韩国文集丛刊》,对于原书编者与点校者,此谨申谢忱。
五 本编原始底本刊刻年代跨度数百年,开本各异,本编为数据汇刊,新版为求美观,版式尺寸大小统一处理。
目录
书名作者
泳斋近思录衍注宋 杨伯岩 注 宋刻本
近思录集解宋 叶采 集解 元刻明修本
近思录明 嘉靖六年刊
近思录清 康熙间吕氏宝诰堂重刻白鹿洞原本
近思录集解清 张伯行 集解 同治八年正谊堂全书本
近思录集解清 李文照 集解 康熙五十九刻本
近思录集注清 茅星来 集注 四库全书本
近思录集注清 江永 集注 同治八年江苏书局本
近思录补注清 陈沆 补注 白石山馆钞本
近思录集说清 管赞程 撰 民国二十五年浙江印刷所
读近思录清 汪绂 着 光绪二十二年浙刻双池遗书本
近思后录纂人不详 南宋建安曾氏刻本
说理会编明 季本 编纂 嘉靖刊本
朱子节要明 高攀龙 编着 万历三十年初刻本
宋五先生学约明 孙承泽 编纂 康熙间钞本
近思续录明 刘源禄 辑 康熙间钞本
续近思录清 张伯行 辑 同治八年正谊堂全书本
广近思录清 张伯行 辑 同治八年正谊堂全书本
朱子文语纂编清 严鸿逵 编纂 康熙刊本
下学编清 祝淦 编着 乾隆刊本
近思录释疑金长生 着 辑《沙溪先生全书》
近思录释疑郑晔 着
近思录疾书李瀷 着
近思录释义朴履坤 着 昭和八年刊
近思录讲义李算 着 辑《弘斋全书》
李子粹语李瀷 编纂
近思后录姜必孝 编纂
续近思录李汉膺 编纂
近思续录宋秉璇 编纂 一八七四年刊
近思录札记文敬仝 着 辑《沧溪先生集》
答赵生克善近思录问目赵翼 着 辑《浦渚集》
近思录札记林象德 辑《老村集》
近思录札记朴光一 着 辑《逊斋先生文集》
近思录注说箚疑韩元震 着 辑《南塘先生文集》
近思录对策郑重器 着 辑《梅山集》
近思录注疑往复说辨柳栻 着 辑《近窝集》
近思录叶注记疑南汉皓 着 辑《诚斋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