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诗词作法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民国诗词作法丛书

9500 9500 九五品

仅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委会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23965

出版时间2016-07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9500元

上书时间2016-08-29

采薇阁书店

十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有目录
商品描述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民國詞集編年叙録與提要”(13&ZD118)、
“民國話體文學批評文獻整理與研究”(15ZDB066)。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民國詩話、詞話整理與研究”(15AZD046)的相關成果。 

     《民国诗词作法丛书》

主 编:汪梦川
书号:  978-7-5506-2396-5
册数:12册   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7月
定价: 9500元

出版说明

俗语有云:“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有些人的生活可以简化为挣钱和花钱,还有些人的生活中则不能没有诗歌,这两类人之间很难相互理解。但是不管大众对诗持什么看法,也不论古今诗人的生活状态如何,诗和诗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中国自来号称诗的国度,从《诗经》算起,到现在已有至少两千多年的历史;古往今来的诗人也多如繁星,而且基本上时代越靠后诗人也越多。《全唐诗》作者有两千余人,《全宋诗》作者不足一万,明清时期应该比唐宋更多。那么当今有多少写旧体诗词的人呢?据悉,目前仅“中华诗词学会”的会员即已超过两万。而全国各地官方和民间的旧体诗词社团数量已近三千个;诗词作者总数超过百万;公开和内部发行的诗词报刊已达上千种;此外应该还有大量并未加入诗社词社的作者。如此粗略估计,当今中国旧体诗歌作者的总数大概要远远超过此前历史上的总和。这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旧体诗歌在今天仍然有着相当顽强的生命力,而从二十世纪初以来所谓的“旧体诗歌消亡论”到目前还没有成为现实。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使当今写旧体诗歌的人数量再多,如果作品质量不高,那么其意义也不大。不幸的是,当今旧体诗歌创作的总体水平确实不高,非但不能与古代相提并论,即使与不久前的民国时期相比,也还差得很远。个中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旧体诗词创作不但需要一定的天赋,也需要相当的传统文化(或曰旧学、国学)根底,前者既不能强求,后者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两者兼备自然就更困难。另一方面,由于旧体诗创作在一定程度上的断层,具眼的诗人和诗论家也越来越少,因而整体的审美水准也随之下降,当代旧体诗的创作与批评就这样陷入一种每况愈下的恶性循环。
这种情况其实自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之后就已见端倪,这或者也是当时各种诗词普及类著作纷纷出版的原因。不过传统的文言文学虽然受到冲击,但在当时旧体诗歌仍然是诗坛的主流。按《民国时期总书目》统计,所收民国作者的旧体诗词别集有250种,新诗总集别集共有900多种,但是考虑到数量极大的旧体诗词别集仍然以传统线装书的形式出版,而这些在《民国时期总书目》中都没有收录。所以大概可以断言,民国作者出版的旧体诗歌别集,总数要远远超过新诗集。本套丛书所收都以教授旧体诗词作法为主,其中不少都曾再版十余次,也足见当时市场需求之旺盛与著作受欢迎的程度。而白话文学真正全面普及直到占据压倒性优势,其实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此后旧体诗词才真正到了不绝如缕的危险境地——当然,以中国之大,江湖之中自有真正的诗人,旧体诗从来都没有消亡,在可预见的相当长时期内也不会死去。
目前在中国“文化强国”战略之下,复兴传统文化自是应有之义,各地都兴起了一股“国学热”,旧体诗词也日益有复苏之趋势。不过如上文所言,当今的旧体诗词创作,只是数量的增加没有意义,提高质量才是关键。那么如何提高创作质量?换言之:怎样才能写出好诗?这个问题实在很难回答。因为诗不但关乎作者先天的禀赋,也关乎作者后天的学习,所以即使是父子兄弟之间也不能简单移植授受。或者说,好诗不是手把手就能教出来的。那么就学诗而言,学生就比老师更重要,因为老师能教的只是诗的规则,以及一些泛泛的经验而已,其他则只能靠学诗者自己的天赋、经历和努力。陆游曾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的确深得个中三昧,有志学诗者当铭记于心。而要写出地道的旧体诗歌,首先就要熟悉旧体诗的既定规则,其次则是通过广泛阅读古典诗歌作品来积累语汇,至于最后的运用之妙,则不可言传了。总之,当年诗界革命提出的“旧风格含新意境”的纲领可以说至今仍然没有过时。
至于编选本套丛书之目的,则大略有三:
一是作为有心学诗者的入门之书。写诗不难,写好诗难。只要合乎旧体诗的既定规则,那就算“是”;至于“好”,则要复杂得多,它不能靠作者的自我认定,甚至也不能靠读者投票表决,因为具眼的读者也总是少数。然而就学诗的进程来说,自然应该先保证写出来的“是”诗,然后再追求写“好”诗。人之天赋根器与性情自有差别,本套丛书的诸位作者创作经验和教导方法也各不相同,有心者当“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循序渐进,或者成功可待。
二是作为教授和研究诗词的参考之书。自从民国初年西式研究方法引入之后,中国文学研究界遂分为新旧两派。旧派往往擅长创作,也非常重视创作的传承;新派则注重文学理论之探讨、作品文本之赏析、相关史料之考证等等,创作并非其所长。如今旧派已日趋式微,而古典文学研究界兼擅创作的学者已不多见,所以当今也少有高校开设诗词创作课程,或者即使开有课程但又缺乏实用的教材。故本套丛书也可谓是现成的旧体诗词创作之教材。此外所选诸书往往在教导作法之前,有基础的理论及发展史的叙述归纳,其中也不乏学术创见可供研究之参考。
三是作为诗词创作高手的消遣之书。本套丛书的诸位作者,虽然基本都深有旧体诗的创作体会,但客观来说也未必都是当时的一流作者,其所谓技巧、经验或者也不免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之嫌,而所谓“作法”、“门径”、“指南”云云,也不免“好为人师”之讥。只是由于民国时期诗词创作和鉴赏的整体水平高于现在,故其所言所论也自有看点。对于那些高阶读者而言,茶余饭后来挑挑毛病,或者也是一种乐趣;倘若偶有点滴之收获,自然也可算是望外之喜了。

*************************************************************************
*************************************************************************
题辞

千年国粹渐低迷,有客谆谆强论诗。
斯世斯文已中落,此心此力尚相持。
金针倘度差堪慰,玉尺能量未可期。
一语辛酸聊自解:人之患在好为师。

又:
佛云有末法,沉沉将百纪。狂迷到尽期,贪慢于胡底。
黑铁易黄金,乾坤遘屯否。人寿傥能长,河清究难俟。
俗谓大中华,文明古无比。浴火尚能生,历劫终不死。
泱泱诗之邦,烂烂心哉美。千秋成崔嵬,一旦付倾圮。
斯文走马牛,本道遗溺矢。搔首徒问天,书空还拊髀。
岂曰无诗人,闻说多才子。弄文惊世俗,炫古酸颊齿。
一日得百篇,千金灾万纸。结集夸牛腰,齐贤续狗尾。
避席三家村,折腰五斗米。识荡半瓶醋,言载一车鬼。
声气仰上方,情辞哇下里。革命尊绩溪,造韵弃平水。
论境攀屈陶,破律诬杜李。雕龙枉作虫,画虎反为豕。
催眠恶频作,入耳垢难洗。覆瓿聚醯鸡,委箧招鼠蚁。
自许新诗家,人称老干体。虽多亦奚为,所诣聊复尔。
我愿后来人,知耻更知止。诗为至美文,莫作等闲技。
根器得天生,熏陶有缘起。养气由性情,积学在经史。
文心立纯良,诗教明正始。修辞必用诚,骋思何妨绮。
津关宜独游,艰阻惟自履。君怀玉待磨,他山石可砥。
江湖孕龙蛇,山林藏凤雉。入室良足多,辟疆或敢企。
区区未尽言,乞恕我无礼。予岂好辩哉,予固不得已。

总目录

01、诗法入门-游子六(上海扫叶山房1927年五版)
02、诗式-朱宝莹(上海中华书局1933年十一版)
03、诗学指南-谢无量(上海中华书局1925年10版)
04、作诗百法-刘铁冷(上海崇新书局1925年3版)
05、诗词学-徐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初版)
06、诗法捷要-顾实(上海医学书局1926年出版)
07、学诗百法-刘坡公(上海世界书局1926年初版)
08、学诗初步-张廷华、吴玉(上海文明书局1928年18版)
09、诗学-张崇玖(新民国书馆兄弟公司1928年版)
10、诗钥-丁福保(上海医学书局1928年初版)
11、诗范-蒋梅笙(上海世界书局 1931年初版)
12、最浅学诗法-傅汝楫(上海大东书局1932年8版)
13、诗的作法-胡怀琛(上海世界书局1932年三版)
14、诗学常识-徐敬修(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8版)
15、诗法指南-顾亭铠(兴业书局1933年初版)
16、绝句论-洪为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初版)
17、作诗百日通-金铁盦(上海中西书局 1934年版)
18、作诗门径-范烟桥(上海中央书店 1935年3版)
19、作诗百日通-顾佛影(上海中央书店1936年3版)
20、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冯振(上海世界书局1936年初版)
21、古诗论-洪为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初版)
22、诗体释例-胡才甫(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初版)
23、律诗论-洪为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年再版)
24、学诗入门-王文濡(上海达文社1941年18版)
25、诗法通微-徐英(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初版)
26、诗-蒋伯潜、蒋祖怡(上海世界书局1948年三版)【无电子版,有实体书】
27、简易学诗法-徐碧波、郑逸梅(上海国光书店1948年初版)
28、旧诗作法讲话-施瑛(上海启明书局1948年初版)
29、作诗法-天虚我生(版本待考)
30、作诗法讲话-森泰次郎著,张铭慈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国难后1版)
31、词学指南-谢无量(上海中华书局1918年初版)
32、填词百法-顾宪融(中原书局 1931年6版)
33、学词百法-刘坡公(上海世界书局1931年四版)
34、词学常识-徐敬修(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8版)
35、最浅学词法-傅汝楫(上海大东书局1934年7版)
36、词式-林大椿(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初版)
37、填词门径-顾宪融(上海中央书店 1936年3版)
38、词准-胡山源编(上海世界书局1937年初版)
39、词曲-蒋伯潜、蒋祖怡(上海世界书局1948年三版)
40、联对作法-蔡郕(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 1935年出版)

提要

01、诗法入门-游子六(上海扫叶山房1927年五版)
游艺,字子六,号岱峰,明末清初福建建阳(一作建宁)人,精天文历算,著有《天经或问》、《历象成书》等。
本书目录与正文不尽相符,当属后加。正文分上下卷,上卷为诗论、诗法、诗窍、诗式,“诗论”选录古今诗话30余则,涉及诗学各方面;“诗法”一节自平仄粘连、起承转合等讲起,逐步深入至“诗家四则”、“诗家十科”(本作“十利”,当误)等;又有“作诗准绳”,从立意、炼句等九个方面概括宜忌;“诗正题十体”则分述“荣遇”、“讽谏”、“登临”等十种题材。“诗窍”一节首先阐明诗有“体志”,列高、逸、贞、忠等二十种,亦传统所谓“诗品”之类;其下论诗之情景、句法及作诗之各种宜忌得失、锻炼技巧等。“诗式”一节,则举古今诗作为例,讲解赋比兴、气象、体格之类,又举各种杂体诗为例,间或指示作法。下卷全为诗选,分李诗、杜诗及古今名诗选三部分,所选各体皆备,诗后偶作点评。
要之此书所涉皆为诗学要义,既有精微之理论阐述,复有具体之作法指授,更录古今诗选以为参考揣摩,体例可谓详备,故对后代同类著作颇有影响。

02、诗式-朱宝莹(上海中华书局1933年十一版)
朱宝莹,本名朱耀奎,字佩珩,号秀甫,江苏宜兴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士,曾官翰林编修。
本书分五章,讨论范围仅限于近体律绝,不涉古体,则揣摩其意,或者以为学诗宜自近体入手;又按其书章节顺序,先五言而后七言,先绝句而后律诗,亦示人以学诗之次第。书中五七言各体先述其格式要领,次则举例作具体分析,每首例诗之下缀以四种说明文字:“评”即评析诗意与字法句法章法之类;“注”即注释诗中字词典故之类;“体”点明体裁;“品”即诗品(或曰风格),皆能简明切要。
朱自清曾推荐《诗式》一书云:“朱宝莹先生有《诗式》,专释唐人近体诗的作法作意,颇切实。”(《<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又云:“(《诗式》)专取五、七言近体,皆唐人清新浅显作,逐首加以评语注释。注释太简陋,且不免错误。评语详论句法、章法,很明切,便于初学。书中每一体(指绝句、律句)前有一段说明,论近体声调宜忌,能得要领。初学读此书……可增进对于近体诗的理解力与鉴赏力。”(《论诗学门径》)

03、诗学指南-谢无量(上海中华书局1925年10版)
谢无量(1884-1964),原名蒙,字大澄,号希范,后易名沉,字无量,号啬庵。四川乐至人。早年曾师从汤寿潜,后入上海南洋公学,又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京报》主笔,1909年受聘为四川存古学堂监督,民元后曾为上海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编辑,又加入南社。后执教于广东大学、南京东南大学、上海中国公学等,1949年后历任川西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著有《中国大文学史》、《诗经研究》、《楚词新论》、《中国哲学史》、《佛学大纲》等。
本书分为三章:一诗学通论,二古诗,三律诗(绝句包含于其中,盖亦以绝句为截取律诗而来)。“诗学通论”一章先论“诗之渊源”,即诗之起源与流变,所论自先秦诗骚以降至南朝沈谢诸人肇创律体为止;“诗体”部分探讨诗之文体特征,既以时代、作家、风格、篇章、句法、题目等不同角度分列各体,又对前人之相关议论作评析;“诗法论”一节讨论作诗之一般方法,从命意造语到下字用典皆有发明,而后言诗病,皆能取前人诗话而申述之。第二章讲述古诗作法,先详论乐府及古诗之嬗变与审美特征等,次则为实用格式,从用韵之角度切入作法,计列20余种,皆举例以证之。第三章讲述律诗作法,先论声韵之流变,次论五七言句法,各列若干种;“律诗实用格式”一节,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之次序分别论之,注意分别正格变格,其间偶作简要之说明。
要之本书体例简明扼要,论述亦有可观,惟其虽亦举诗例为证,而讲解略显不足。

04、作诗百法-刘铁冷(上海崇新书局1925年3版)
刘铁冷(1881-1961),名绮,又名文櫆,字汉声,江苏宝应人。别署松涛、鸥梦轩主,南社成员。出身书香世家,早年毕业于上海龙门师范学校,曾任《民权报》编辑,并参与创办《民权素》、《小说丛报》,为“鸳鸯蝴蝶派”重要作家。著有《鸥梦轩诗牍》及《铁冷杂记》、《铁冷丛谈》等。
本书之章节安排可谓别具一格,其径以所归纳之一百种诗法为目,或者仍不脱章回小说之旧习,不过作者并非完全无逻辑之思考,故似散乱而隐然有序,自其《编辑大意》即可知大概。按“作诗必自调平仄、辨四声始”,故以校准平仄法为开宗明义第一法,划定四声法次之;又作诗必明虚字、实字之别及各自用法,故以为第三、四法;虚实既明,乃可学对仗,于是对仗之练习又随之;又诗必押韵,乃分别就古近体诗之用韵而说之;作诗先明体裁,故就古今各体而说明之;其后储才、相题、辨格、用事、遣调乃至谋篇、造句,以及章法、立意等等,皆为具体之作法,而作者皆有经验之谈;而后篇之种种应用诗法,可谓用心良苦;至于种种杂体诗及文字游戏等,亦可备学者一览。
要之本书各法实不乏探抉微之效,折衷之处亦能徇实情,颇适合初学。然学者宜瞻前顾后,通而观之,不可割裂、偏执某法,庶几可免教条之弊。

05、诗词学-徐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初版)
徐谦(1872-1940),字季龙,晚年自署黄山樵客,安徽歙县人,生于江西南昌。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法部参事,民元后曾任内阁司法部次长、北京政府司法总长。又曾任天津《益世报》主编、岭南大学文学系主任、国立第五中山大学校长。有《徐季龙先生遗诗》,又有《民法总论》、《刑法丛编》等。
本书为作者执教岭南大学文学系时所撰讲义,虽名为“诗词学”,实未论及词学。其书亦未有明显之章次结构,然实亦隐然有脉络在。其开卷即言:“诗在文学中为一种美术文字,非徒恃学力,必有一种天才而后可。”其说固然,惟就今日之学者而言,则天才不可恃,而学力尚可求,亟宜先为也。又其以饭与酒以譬文与诗,亦称大妙。其书又总括研究诗之法为“观其诗思”、“览其诗境”、“玩其诗笔”、“研其诗法”四者,亦能包举无遗,善学者亦宜自此等处着眼。其下论诗之起源及变迁,自《诗经》、《楚辞》而下,举凡《古诗十九首》及魏晋六朝诸家,皆有专题论之,其间穿插讲解诗话之批评、声律之讲求等。至于唐代诗人之专题,则仅列李杜二人,其他“无特别研究之价值”,其眼界之高如此。
要之此书议论精到,解诗亦可谓要言不烦,非深得诗之三昧者不能。而所列专论之诸家,亦足为学者所取法。惟其陈义略高,然亦可为已登堂者说法也。

06、诗法捷要-顾实(上海医学书局1926年出版)
顾实(1878-1956),字惕生,江苏武进(今常州)人。早年留学日本攻习法科,后曾执教于南京国立东南大学、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又曾与陈中凡等人共同主编《国学丛刊》,著有《汉书艺文志讲疏》、《中国文学史大纲》等。
本书分三部分,前编首列七言绝句标准格式,又列各种变体(拗体、古体、通韵等),各举例为证;次则列五言绝句标准格式,再次则列“绝句作法”20种,盖合五七言而论,并举例以为说明,后又各有七言作例、五言作例,皆举例作较为详细之分析。而编末忽论“诗之本源”,含诗之六义、诗之变迁等四个主题,标举“意格、气格、格调”三者为“诗之神髓”。虽言皆有得,而逻辑不免稍显混乱。中编专论律诗,先总论作法,自字法、句法、章法方面入手,并举例以证;次则列五律作法25则、七律作法25则,再次又分别举例分析五律、七律,最后论排律。后编专论古体诗。先论古诗之平仄,谓古诗有“不文律”之存在,意即古诗虽无既定之规则,而其实亦有声调之讲求,并举例以作论述,颇有会心之处;次论古诗之韵脚,分为十一种,并择要举例为证;最后“古诗作例”则举长篇古体数章作精细之分析,进一步驳“古诗无平仄”之论。
    要之此书先七绝,次五绝,次五律、七律,最后为古体,盖示人以循序渐进之途也。其所论列虽偶有含混,而多能深造精微,大旨不失,读者宜顾后而瞻前,举一反三,斯能得其诗法乎。

07、学诗百法-刘坡公(上海世界书局1926年初版)
刘坡公,江苏吴县人,生平不详。
    本书分声韵、对偶、字句、章法、规则、忌病、派别、体裁八个部分。“声韵”一节为学诗之基础,书中对四声平仄之练习及古近体诗韵用法皆作详细介绍,又列举近体诗各种基本格式;“对偶”一节则就一字至七字之属对举例来作说明;“字句”一节则讲解锻炼字句之法及拗句、变体之类;“章法”则讲述起承转合谋篇布局之法;“规则”一节较为复杂,有关乎诗品诗论者,也有关乎立意选题乃至审音择韵者,虽不免芜杂,而皆为学诗者不可回避之问题,此外本节又论及学诗之先后次第,主张先五七言古体,后五言律绝,最后为七言律绝;“忌病”论学诗之宜忌,有就内容言者,亦有就形式言者;“派别”一节略叙诗之源流嬗变;“体裁”一节讲解自歌谣、乐府以下各体诗歌之作法,皆先作概述,再引诗例以为说明,并略作评析。
要之本书从基础入手循序渐进,条理清晰,例证得当,于初学切实可行。惟“体裁”一节后半所涉及之各类文字游戏,初学略作了解即可,不必多费心力,更不可耽溺于此。

09、学诗初步-张廷华、吴玉(上海文明书局1928年18版)
张廷华字萼荪,浙江吴兴人,与王文濡同乡,且同为南社社友,二人又曾长期共事,以编印各种新式教科书知名,又曾编辑《香艳丛书》等。吴玉其人生平不详。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包含诗之起源、学诗之益、诗体之别异、学诗之次第等等内容,以引导入门为用。中卷主要解说基础知识,注重四声之练习、平仄之体会,以及古近体诗用韵之法,兼及起承转合之章法。下卷包含诗之大纲、诗之取材以及稍微高阶的变体拗句之类内容。其所谓大纲,指说理、言情、写景三种题材,其中又有体用之别;所谓取材,则是指后学所宜取法之各时代诗人,实以勾勒诗史之正变。其他如学诗宜忌、读法等等,实有关乎诗之美学者,亦皆有创见。
要之本书于诗学概论与规范、技法乃至审美皆有所涉及,其间颇有深知甘苦之论,如论学诗之次第,有“难易之次第”,律易而绝难、七言易而五言难;又有“深浅之次第”,古体深而近体浅。然而以学诗而论,则正须相反:先古体后近体,先绝而后律,先五言而后七言。是说自有其理。

09、诗学-张崇玖(新民国书馆兄弟公司1928年版)
张崇玖,名亚威,号养气室主人,江苏松江(今属上海)人。1917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曾师从同乡南社诗人杨锡章。著有《文学通论》、《诗学讲义》(即《诗学》)等。
本书分为十五节,自第一至第六节总论诗学之基本问题,大旨主性灵而尚自然,间或举诗例以为评析,颇能简要得当;第七、八两节述诗之正变,其所谓“正”即《诗经》六义,“变”即楚辞以下歌、辞、行、曲等各类名目;第九、十两节皆述诗之体裁,“派别”即按时代或诗人分别体裁,如建安体、黄初体,以及苏李体、徐庾体等等;“体格”即通常之古近体、律绝等;第十一、十二两节论诗之韵律;第十三节论作法,仅选取前人相关诗话而归纳出四条原则,非具体作诗之法;第十四届“变迁”简述诗史流变;最后一节则论及当时兴起之白话诗,而作者明确持反对之态度。
要之此书虽未有过人之见,但不失条理,亦较为简要,学诗者以其为初步读物尚可。

10、诗钥-丁福保(上海医学书局1928年初版)
丁福保(1874-1952),字仲祜,又字梅轩,号畴隐居士、济阳破衲,原籍江苏常州,生于无锡。早年先后在江阴南菁书院、苏州东吴大学、上海东文学堂学习,曾受业于王先谦、华蘅芳,又曾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教习。后改习医学,创办丁氏医院、医学书局等,又发起成立中西医学研究会,创办诂林精舍。家富藏书,学通中西,曾编刊医学、数学、小学、文史、金石、佛学著作多种。
本书分六章,首章“总论”明学诗之次第及基础知识如平仄四声等;第二章“五绝”,先明其体裁特点,再列其平仄规范,更选取若干诗例以为说明,所引各诗亦有注释及点评,可视为一简要选本;以下“五律”、“七绝”、“七律”三章皆同此例。末章“结论”实为前文之补充说明,故先述诗韵之源流,次及前引诸诗注释之来处,又举古今名家别集注本并作介绍,更列古今诗话多种备览,以为学诗进阶之辅助。
要之本书专就近体诗而作,而最突出之特点,则在全书皆以问答体敷陈,其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往往能代初学者立言;而所答亦要言不烦,能中肯綮。

11、诗范-蒋梅笙(上海世界书局 1931年初版)
蒋梅笙(1870-1942),名兆燮,以字行,江苏宜兴人。早年习举业,县试、府试均拔头筹,后历任上海震旦公学、复旦大学、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及重庆大学、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教授。著有《词学概论》、《理斋类稿》等。
本书分八章:“本情”第一,首取《毛诗·大序》之说而申之,谓“心之所之谓之志,性之所发谓之情”,而情与志乃“二而一者也”,盖亦从“诗缘情”之说,以明诗之本源;次章“辨体”,举例说明古今体诗各种体裁,略及诗史,亦一简明诗选也。“谐声”第三,论诗之平仄及辨别之法;“缀韵”第四,简述古今韵书流变及古今体诗一般用韵之法;“奇耦”第五,简论对仗;“致用”第六,述诗之“效用”,即诗之主题,共分为“咏怀”、“景物”、“时序”、“记事”等二十八类,每类略作说明,并各举数例以证之;“程叙”第七,申述学诗之步骤,主张先学韵文而后学诗、先学古体而后学近体、先学五言而后七言。末章“华采”,首倡披览前贤专集之有注释者以为储备,次则论诗之华采,在于“辞”与“气”,而后者尤重。
要之是书逻辑井然,论述精切,文字亦堪玩味。稍可惜者论述往往过于简要,而所引诸诗例亦皆未有评析,于初学恐有不便,或亦但为利根者说法欤!

12、最浅学诗法-傅汝楫(上海大东书局1932年8版)
傅汝楫,浙江杭县人,民国八年(1919)在任江西虔南县知事,其他不详。
本书分为十章:导源、谐声、习诵、造句、辨体、缀韵、明法、程序、忌病、取材。“导源”一章述诗之起源,不作泛泛之理论探讨,仅列举早期歌谣为例略作说明;“谐声”详论四声之别与近体诗平仄格式;“习诵”一章强调读诵之重要,取《唐诗三百首》为例以明各体诗诵读之法,颇为具眼;“造句”章自奇偶句入手,在对仗基础上讲述种种变化之句法,颇有所发明;“辨体”章主要讲述古近体诗各种体裁之特征与流变,兼评诸诗人之短长;“缀韵”章略述诗韵之源流与用韵之宜忌;“明法”论作诗起承转合之法,皆举诗例以作分析;“程序”章论学诗之次第,谓须先学韵文而后学诗、先学古体而后学今体、先学五言而后学七言;“忌病”一章首列沈约“八病”之说而非之,复易以“五忌”(格弱、字俗、才浮、理短、意杂),颇能有所得;“取材”章则论学诗所宜取法者,实则略述诗史,自《诗经》、《楚辞》以降之诗风流别以及名家皆有所评议。
本书于诗法能钩玄提要,议论亦平实可采;惟例证稍嫌不足,不利于初学,谓为“最浅”亦恐未能。

13、诗的作法-胡怀琛(上海世界书局1932年三版)
    胡怀琛(1886-1938),原名有怀,字季仁,后改名怀琛,字寄尘,号秋山。安徽泾县人。早年毕业于上海育才学校,后加入南社,曾任《神州日报》、《太平洋报》编辑,服务于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多年,又曾在上海中国公学、沪江大学、国民大学、持志大学教授教授中国文学史等课程。1932年起任职于上海通志馆。著有《中国文学通评》、《中国诗学通评》、《修辞学要略》、《新诗概说》、《新文学浅说》等。
本书首章讨论诗与非诗,以有无情感及真假情感为评判标准;又讨论新诗与旧诗,以是否合乎“诗的原理”为评判标准;又谓“情感没有新旧的问题,乃是各个人的问题”,而思想则有新旧,等等,都是关乎诗歌创作之重要论题。
次章论如何作诗,谓须先有情感发自内心,然后可用散文将其写下来,再找到其中最关键的情意,然后即可用诗(新旧皆可)的语言表述,书中更举例以为示范,于初学亦不失为可行之法。而其论诗的音节与情感之关系、情感与韵之关系及用字造句之法,都有可观。至于其所归纳之“就诗为词”之类写作方法,以为练习则可,以为创作之常法则不可。“赏鉴”与“读法”、“四戒”诸章关乎诗歌之审美与品格,虽不直接与创作有关,也不可视为赘言。附录历代诗话目录,初学实在不必多费心力于斯,已登堂者则不妨按图索骥选而读之。
要之本书虽少作具体技巧之讲述,但能多方入手拓展诗心诗思,往往能深探三昧,可谓循循善诱;此外由于作者也是民初有影响的新诗人,兼具新旧诗创作之体会,故其于新旧之间持论较为公允,这对于今日之学旧诗者,或者也有所启发。另外本书用“语体文”写成,行文颇能亲切易入,也可谓是一个优点。

14、诗学常识-徐敬修(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8版)
徐敬修(1893-1926),江苏吴江人,曾师从金天翮,又为苏州文学社团星社成员。著有《国学常识》十种。
本书为《国学常识》十种之一,书分三章。第一章“总说”,阐述诗之本质与文体特点;第二章“历代诗学之变迁”实即一部简明中国诗史,颇有钩玄提要之用;第三章“研究诗学之方法”除指示研究之基本范畴与途径,谓可从时代、作者、艺术等角度切入研究,而最后则将创作也列为研究之一途,实为具眼之见。盖无创作之体验者,其研究终不能真正切理餍心也。由此作者下文即略述学诗之法,列“入手法”、“诗之体式”、“诗书之取材”等专题,具体则有“明读法”、“辨章法”、“熟四声”、“排对偶”等练习法,举凡学诗之基础知识、技巧、宜忌、次第等等,无不包括其中。“体式”介绍各体诗之规范,“取材”则介绍历代各种总集与别集,以备学者阅览取法。
要之本书既以“常识”为名,故内容以理论及诗史之介绍为主,而较少涉及作法;但其论学诗诸节,亦简明扼要,较为适合稍有基础而欲求进阶之学诗者。

15、诗法指南-顾亭铠(兴业书局1933年初版)
顾亭铠,或作顾亭鉴(按卷首小浮山人序),生平不详。“小浮山人”即潘曾沂,为清嘉道间人,则作者当大约同时。书名“诗法指南”,又作“学诗指南”,分上下两卷,上卷以理论为主,下卷则全为例证。而卷首潘序所谓“学诗如做人”之说,颇称警策。
开篇第一章专论杜诗,有句法、字法、读法、体裁等等,可知其宗尚;第二章述各种体裁及古近体诗用韵等;第三章专论八病,第四章论唐诗及作诗之命题;第五章先论平仄,次论作诗之“五戒”。第六章“入门从高”、“取法因近”等等,可谓作诗之“十要”。以上多综前人之说而条理之。第七章论“诗法”、第八章“诗窍”,则全录自明人游艺之《诗法入门》(本丛书亦收,可参看)。下卷结合诗例先后具体探讨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合古体与近体而言)、七绝之作法,详于起承转合与点睛、呼应之法,解诗亦间有微妙之处。
此书既为清人所作,结构不似当今研究著作之逻辑清晰,论述亦容有混杂复沓之处,又或失之简略玄远,但所言实颇得传统诗法之要义,故总体而言似不宜入门而宜于深造。

16、绝句论-洪为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初版)
洪为法(1900-1970),字式良,笔名石梁、天戈、双不轩等,江苏扬州人。早年毕业于扬州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后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期间加入创造社,毕业后曾先后执教于湖北省立第二中学、江苏镇江中学、扬州中学等,晚年任教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著有《古诗论》、《绝句论》、《律诗论》等。
本书为王云五主编之“百科小丛书”之一,第一章“溯源”,主要辨析绝句起源之“律诗说”与“乐府说”,而最后主张采用“多元的解释”,其论虽然通达,但仍然有些含混。盖就绝句之体裁而论,尚须区别近体绝句与古体绝句。近体绝句讲求平仄、粘连,押平韵;古体绝句则不讲求平仄及粘连,押韵亦可平可仄,二者之差别极大(于古体绝句,学者当参看洪氏《古诗论》一书)。此外五绝与七绝,虽每句仅二字之多寡,而句法亦因此有异,本书皆未能区别言之,不得不谓为短处。
至于本书之优点,已如江恒源序所言,不赘。

17、作诗百日通-金铁盦(上海中西书局 1934年版)
金铁盦,江苏人。曾任职于中央国术馆江苏省国术分馆,教授少林拳。其他不详。有武术著作如《拳术教范》等多种。
本书引言中作者现身说法,讲述其学诗之历程,以及其间的困惑,颇有一定的代表性。正文前四章诗的原始、本质、变迁、审美之类,可谓诗学之基本问题,而作者皆能探本寻源,要言不烦,学者亦宜知其大体。其后“作诗之天才”一节,肯定“天才”于诗人的重要性,实为具眼之论。“作诗的预备”一节论作诗之基本修养,作者归纳为“熟读谨记”、“四声辨识”、“归韵练习”、“属对工夫”、“律诗平仄”五个方面;“要诀”一节总论作诗之字句章法与立意品格之类;“各类诗的作法”则依题材归纳为若干种作法,“作诗的步骤”实即学诗之次第,作者主张按七律、五律、七绝、五绝、七古、五古、古风乐府的顺序渐进,也自有其道理。“诗的体裁”一节列举最常见之六种体裁(七律、五律、七绝、五绝、七古、五古),并各作总体解说,而后“古近体诗的格式”一节则细分为33种之多。末节“学诗必读”则为各体诗选,可备读者自行对照讽诵,以补前文无诗例辅助说明之不足。
要之本书作者固非以文学为专门,故往往能给人以新的思路,但是其所坚持的“由今入古”、“以我为中心”等等学诗主张,固然摆脱泥古之病,也不免有易放而难收的危险,故初学不可自恃天才而等闲视之。另外本书之行文接近“语体文”,明白晓畅生动易入,也足为长处。

18、作诗门径-范烟桥(上海中央书店 1935年3版)
范烟桥(1894-1967),名镛,以号行,江苏吴江人。早年就读于苏州草桥中学,为胡石予弟子,又师从金天翮,后入南京东南大学。先后加入南社、青社、星社、云社等,为“鸳鸯蝴蝶派”著名作家。又曾任教于上海持志大学、苏州东吴大学。著有《茶烟歇》、《中国小说史》、《民国旧派小说史略》等。
本书据中央书店 1935第三版影印。全书分为十一章:总论、声韵、体裁、结构、字句、对仗、押韵、用典、取材、新体诗、结论。总论不作有关诗史的学术探讨,而略叙学诗、读诗、作诗之基本原则,主张先古体而后近体;“声韵”一章讲述四声、平仄之练习及用韵,所论列亦极实用;“体裁”一章举例说明各种体裁格式及其特点;“结构”一章论点题与起承转合之章法;“字句”一章讲解锻炼字句之法及集句联句等法;“对仗”一章列十种对仗之法而详解之;“押韵”一章则讲述限韵、次韵、叠韵、分韵等作法;“用典”章讲解典故之来源及用典之宜忌;“取材”章结合诗例分析写景、记事、抒情、咏物四种题材诗歌之作法。第十章论新诗,着重讨论新诗与散文之区别。“结论”可谓诗外之法,尤于情感三致其意,初学亦宜谨记。
要之本书逻辑结构清楚,体例完备详明,且以语体文讲解,细致入微而有针对性和可行性,颇为适合初学。

19、作诗百日通-顾佛影(上海中央书店1936年3版)
顾宪融(1898-1955),原名廷璧,字佛影,号大漠诗人,笔名佛郎、红梵精舍主人,斋名临碧轩、獃斋,江苏南汇人(今属上海)。早年师从陈栩,擅诗文词、小说、戏曲以及书画。曾任教于上海城东女学、上海文学专门学校,又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和中央书店编辑。抗战时期避居四川,任成都金陵女子大学教授。著有《大漠诗人集》、《佛影丛刊》等。
本书分二十二课,实即以专题形式分列章节,全书大略可分为两个两部分,自第一课至第十一课,讲解各体诗之体裁与作法,按七绝、五绝、五律、七律、古体之次第循序渐进,其以七绝为先,可见作者之独特认识;而其间视需要穿插讲解用韵、对仗之法,则可谓学诗之基本训练。自第十二课起,即讲解不同体裁之章法,可谓学诗之提高阶段。其间如第十课之“律诗拗体”与“古律”、第十六课讲解同题联章之作,往往为一般所忽略,而本书不惮详论之;最后将古体诗按篇幅之长短划为三课,分别讲解其用韵与章法,亦能见其苦心。
要之本书之长处,在于不作泛泛之论,每课皆先举诗例若干,每首例诗后缀以简单之注释,以利于学者会意,最后则列“指导”予以总结归纳,体例简明完备,颇宜于初学。

20、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冯振(上海世界书局1936年初版)
冯振(1897-1983),原名汝铎,字振心,号自然室主人,广西北流人。早年曾就读上海中国公学、南洋中学。后曾任教于无锡国学专门学校并代理校长,师从国学大师陈衍、唐文治诸先生。又先后执教于江苏教育学院、上海大夏大学、交通大学及无锡江南大学等,1949年后受聘于南宁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学院。著有《自然室诗稿》及《诗词杂话》、《七言律髓》等。
本书自叙云:“文学之事,约分二道,曰能、曰知。沈约云:‘自灵均以来,此秘未睹。皆暗与理合,匪由思至。’是能者未必知也。钟嵘评诗尽工,而所作不传,谅无佳构。是知者未必能也。知而不能,于工文何与?能而不知,抑何损焉。大匠能示人以规矩,而不能使人巧。巧,能者之事也;示人以规矩,则知者之事也。虽不能使人巧,示人以规矩,不犹愈于已乎?民国二十年秋,余任大夏大学各体诗选课,除选诗外,并就七言绝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异者,略分如干类,先博举其例,而后综籀其法,名之曰《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盖非谓七绝作法遂尽于此也,抑由此而稍明所谓法者,则于为诗之道,不无小补焉,倘亦不失示人以规矩之意乎?然若但执规矩而自诩曰:巧在于是。则又断断乎其不可也。”
是书选唐至清末之七绝1200余首,归类为50余法,每法举例少则数首,多至80余首。其所谓法,多就写作之章法而言,如起笔、转折、呼应、关键之字句等等,不涉空洞玄远之理论,可谓单刀直入,而每类之作皆有相似之处,最宜初学之比类揣摩。虽或不免教条之病,然即置其法之高明与否不论,本书亦不失为一部绝佳之选本,实较《万首唐人绝句》之类为胜。初学倘能熟读成诵,当不难得个中三昧。

21、古诗论-洪为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初版)
洪为法(1900-1970),字式良,笔名石梁、天戈、双不轩等,江苏扬州人。早年毕业于扬州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后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期间加入创造社,毕业后曾先后执教于湖北省立第二中学、江苏镇江中学、扬州中学等,晚年任教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著有《古诗论》、《绝句论》、《律诗论》等。
本书为王云五主编之“国学小丛书”之一,卷首有江恒源序,兹全录之:“吾友洪式良先生新知旧学根柢盘深,年来好用科学方法研究古籍。前曾撰《绝句论》、《律诗论》两书,余既为文以序其端,且由商务印书馆代为印行矣,近于教习余暇,又著成《故事论》一册,远道寄示,余受而读之。书凡六章,首界说,次起源,再次衍变,末制作,其搜集浏览之广、排比论断之精,均足令人感服惊叹。其间致力最多者,当推起源上一章,盖斯章材料太多,头绪纷繁,爬梳不易,一团乱丝能理得十分清楚,在读者一目了然不费思考,而不知著书人已绞费若干脑汁,或且几易其稿矣!其次则衍变一章,能辨析群言,独标新义。制作一章,能将古诗特点一一指出,多为发前人所未发。以余观之,此书之通达精核,似更驾前两书而上之也。岁寒风雪中展读一过,顿觉身心俱爽。丙子冬月灌云江恒源记于海上寓庐补学斋。”
要之此书虽以较少之篇幅讨论古体诗作法,然而正所谓“千里来龙,此处结穴”,前述种种皆意在使学者深入体会古体诗之特点;而制作一章所论,则皆写作古体诗之原则与具体之写作经验,如谓不应以时代定优劣,即主张学古体诗不必泥于唐前也;谓不应强分古今体诗难易,即反对古体易而近体难之说也。其他关于结体、命意、炼句、用字之讨论,皆能从理论入手,并结合诗例详加分析,学者自宜细细体会。

22、诗体释例-胡才甫(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初版)
胡才甫(1903-1995),浙江建德人。早年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并留校任教,又曾执教于上海商业专科学校,晚年受聘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著有《沧浪诗话笺注》、《汪元量集校注》等。
本书专门研究诗之体裁分类,从“风格”、“音韵”、“形式”、“题名”、“地域”、“杂体”共六个不同的角度切入,各分为若干种,如“风格”之下列“选体”、“宫体”、“柏梁体”等9种;“音韵”之下列35种,其中又按“平仄”列9种、按“声韵”列26种。等等。每种之下首先解释分类之源流或依据,每个小类之下亦各有说明;其次则列举相应诗例以为证,但没有评注之类文字。
按此书之分类,一是将诗史上出现之各种名目以某种标准作归类,二是以统计分析作出某种归纳,后者可谓创格。所以此书虽非直接教授写作之书,但学者也可以藉此略知诗史与批评之大概,以及各体诗之面貌,对于创作也不无小补。不过其中所列名目有些或者过于琐细不足道,有些分类又或缺少说明,在逻辑上也有含混之处。故初学者于此书,可以作为参考,而不可拘执其说。

23、律诗论-洪为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年再版)
洪为法(1900-1970),字式良,笔名石梁、天戈、双不轩等,江苏扬州人。早年毕业于扬州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后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期间加入创造社,毕业后曾先后执教于湖北省立第二中学、江苏镇江中学、扬州中学等,晚年任教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著有《古诗论》、《绝句论》、《律诗论》等。
    本书为王云五主编之“国学小丛书”之一,专论律诗之源流与作法。“引论”述律诗之重要地位,反对重古体而轻律诗;首章“正名”,所谓律者,“不逾矩,从心所欲”,确是妙语。至于律诗之分类,其说固是,然亦无关宏旨,存而不论可也。“溯源”一章,大意谓律诗乃渐变而成:“辞采愈变愈华,对偶愈变愈工,音律愈变愈细。这是六朝以来所共趋的路径,至唐沈、宋于是定型”,其说可采。“流派”一章,不以诗人、诗风为准,而以写作动机别为四种,实亦律诗之分类而已,未足为训。第四章“作法”论及音节、字句、章法、对仗等,多取前人之说加以评析,亦不乏精当之处。第五章“辨形”实为律诗审美之讨论,其中论形与声治不可变动、对句联之必然性以及寓散于骊等等,亦颇有所发明。

24、学诗入门-王文濡(上海达文社1941年18版)
王文濡(1867-1935),字均卿,别号皞皞子、天壤王郎、新旧废物等,室名辛臼簃,浙江吴兴(今湖州)人。清末曾补博士弟子员,后专力著述,曾任进步书局及国学扶轮社负责人,又历任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大东书局、文明书局等编辑,亦为南社社员。平生以主持编印各种新式教科书及国学普及类著作知名,如《续古文观止》、《国朝文汇》、《历代诗文名篇评注读本》、《古今说部丛书》等。
本书不似一般著作之章节安排,而大略分为几个主题,如不作玄远之论,而直切学诗之基本问题,如古近体之别、声韵对偶等等。至于学诗之次第,则作者主张先古诗而后绝诗、律诗。要之作者颇有实际之教学经验,又曾长期编撰教科书,故能切实针对初学入门之难点,其讲授平仄四声及对偶、用韵练习,以及初步的起承转合之法,的确是初学最宜用心之处。
本书作者曾批评前人同类著作“大半为能诗者说法,初学读之如入五里雾中”(《编辑大意》),故,于一般著作所津津乐道之体例、章法、锻炼、诗品等等,皆所不及,而专注于学诗最基础之四声与韵,此举可为短处,然亦可为长处。又作者自谓“叙述无事高深,注释亦力求浅显”,则似未能。此外本书略显例证不足,学者宜与作者编选之《历代诗评注读本》参看。

25、诗法通微-徐英(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初版)
徐英(1902-1980),字澄宇,室名天风阁。湖北汉川人,新南社成员。曾在上海主办《归纳》杂志,又曾执教于南京中央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及安徽大学等,1962年被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有《天风阁诗集》、《国学大纲》、《诗经学纂要》等。
本书自序谓“于唐后篇什,置而不论”,可知其宗尚所在。书分六章,“诗体杂述”一章并非按一般的格律分别体裁,而是从不同角度将诗史上出现的各种名目分类;“学诗总略”章则概论学诗之大要,“概说”一节列学诗作诗之宜忌,似空洞而实有见;“本源”一节推尊风骚,而以五古为诗之本及学诗入门之途;“准则”一节首明读诗之法,主张自名家选本入手,又强调“本诸志以成诗”,尤为至理;“择韵”一节反对各种行险求奇之举,“通韵”讨论古体诗押韵之法,其他“用字”、“发端”(首句)、“结语”(末句)之类则涉及作诗之具体章法;“声色”一节讨论诗之韵律,有谓“勿读宋以后诗”、“不宜作拗体”,皆可为初学者指南。其下先后论古诗、绝句、律诗之作法,亦示初学以循序渐进之途,至于末章“律外之法”,所谓“律”,乃“凡有规矩辙迹可寻者”,“律外之法”即“出于规矩辙迹之外者”,所列五十余条,盖亦取《诗品》之遗意而申述之,虽自谓“抉其幼眇如指掌”,恐亦不免空论之讥也。
要之其书综贯条理,逻辑井然,所论固有通达处亦有微妙处,然欲藉此而“通于微”,尚待学者之契悟云。

26、诗-蒋伯潜、蒋祖怡(上海世界书局1948年三版)
    蒋伯潜(1892-1956),名起龙,又名尹耕,浙江富阳人。早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国文系,先后任教于浙江省立第二中学、第一中学及第一师范等。后赴上海大夏大学、暨南大学及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任教,兼任世界书局特约编审,又曾任杭州师范学校校长,1949年后曾任浙江图书馆研究部主任,受聘为浙江文史馆研究员。著作有《经学纂要》、《诸子通考》、《中学国文教学法》等。
蒋祖怡(1913-1992),蒋伯潜之子。早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任上海世界书局编辑,后又任教于浙江大学文学院、浙江师范学院及杭州大学中文系。著有《诗歌文学纂要》、《诗品笺证》等。
本书为“国文自学辅导丛书”之一,共分二十章。第一、二章探讨诗之起源、本质辑佚概念等基本问题,自第三章至第九章是中国旧诗的发展史(关于词曲另有专书,亦收入本丛书中);第十、十一章论述欧洲诗史以及新诗,当取中西古今相参之意;自第十二章至十九章是关于旧诗的一些专题,如类别、作法、审美以及批评等等。末章总结旧诗之问题,而以大众化、新诗为发展之方向,则仍不脱新文化运动时期之一般论调。
要之本书全面讨论了有关诗学的问题,其中论旧诗者虽占绝大部分篇幅,而旨归实则为弃旧图新,其具体之主张,如用韵依国语,乃至抛弃旧诗之形式等等,是皆学旧诗者所宜慎取也。

27、简易学诗法-徐碧波、郑逸梅(上海国光书店1948年初版)
徐碧波(1899-1992),原名广召,字芝房,笔名红雨、归燕、五常等,江苏吴县人。私淑林纾、陈栩,长于诗词书画。曾任苏州《波光》旬刊编辑、上海友联影片公司编剧以及六合影片公司《电影月报》编辑、理事等,又为苏州“星社”社员。有文言笔记小说集《流水集》。
郑逸梅(1895-1992),本名鞠愿宗,后依舅家,改姓郑,谱名际云,号逸梅、纸帐铜瓶室主人。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早年曾就读于江南高等学堂,后赴上海,任《华光半月刊》、《金刚钻报》以及中孚书局编辑,后在上海各中学任教,1949年后曾任上海文史馆馆员。平生笔耕不辍,以报刊“补白大王”闻名。著有文史笔记多种。
本书首章“序幕”略叙诗之源流,可谓一篇简明的中国诗史;次章“入门”即阐述诗之基本要素(四声平仄)与近体诗之基本格律(谱式),第三章“规例”,分为避忌、对仗、词性、联耦、虚实五节,“避忌”一节论常规与破例,主要就重字与所谓作诗口诀而发;后四节可结合而观,乃作律诗对句之各种训练。第四章“示范”结合诗例探讨近体诗各种体裁之起承转合,颇见作者之心得;第五章“锻炼”乃作诗前之立意、谋篇、定格之法,往往为一般讲授者所忽略,最宜注意;惟“体志”一节列诗二十品,则略显琐细空疏。第六章“修词”方为炼字炼句之法,最后之“概论”一节则论好诗之难作;第七章则专论古体诗之常规与经验;第八章解释相关术语。
要之本书之讲授循序渐进,主张学诗先近体后古体、先五言后七言、先正格后变格,实在颇为合理,且便于初学;惟各章节之间略有逻辑含混之处,是为小疵。

28、旧诗作法讲话-施瑛(上海启明书局1948年初版)
施瑛(1912-1986),字慎之,浙江德清人。早年于南京金陵大学肄业,任教嘉兴秀州中学。后入上海世界书局编辑所任英文助理编辑,抗战期间避居嘉兴执教秀州中学。后曾任通联书店、启明书店特约编辑,上海文化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编著有文史普及读物多种。
本书内容大略分为十二个主题,逻辑较为清晰。首先是“旧诗的源流”,为纵向简述中国诗史,其中作者谓《诗经》是自由诗,此说固是,但今日却不可以此为藉口自由写作旧诗,学者当谨记。“体例”一节则是横向梳理旧诗之各种常见体裁,配以诗例,颇为简洁。以下之“辨别四声法”、“押韵法”为学旧诗之入门基础,四声于今日之学者向称难点,书中给出的对策就是“熟读”,同时列出数十句口诀,不失为可行之法。押韵主张沿用旧韵,自是正理;书中更列出平声十五部韵之常用字,亦免学者另行翻检之劳;另外初学者用韵易犯的种种毛病,书中也一一作出说明。“律绝的平仄”一节则顺序列出近体诗的各种正格,粘连之法虽未有明言而自在其中;于拗救则未深入讨论,盖初学当自正格入手,而此举亦可避免增加初学之困扰也。“对句的练习”为写作律诗之基本功,书中归纳了数十类对仗之成句为范例,亦颇可供初学参考。“炼字造句和谋篇”讲述锻炼字句与起承转合之法,其中论句法结构处颇能切要。“四则十科及其他”一节,所谓“四则十科”未免空洞,略为了解即可。“作诗的避忌”首列“八病”之说,略作了解即可;而作者另行归纳的“四忌”与“五戒”,则值得细细揣摩。“论诵读”一节,似与写作并无直接关系,然而的确是具眼之见与经验之谈,盖多读方能充实语汇、培养语感,于写作旧诗实在至关重要。“各体诗存例”则除常见体裁之外,另列各种变体诗,此举或为增加趣味,然初学不可耽溺于此。“写旧诗举隅”则意在结合诗例具体讲述诗之写法,以期学者举一反三。附录“历代诗集目录”(疑阙页)则有助于学者按图索骥选取历代名家之作品来阅读,用心亦周到。

29、作诗法-天虚我生(版本待考)
陈栩(1879-1940),字栩园,号蝶仙,别署天虚我生,浙江杭州人。清末贡生,后放弃科举,投身文艺界,曾主持《著作林》、《申报·自由谈》、《游戏杂志》等多家文艺报刊,为“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之一,又为南社成员。著述宏富,有《栩园丛稿》、《考正白香词谱》以及剧本、小说多种。
《作诗法》起初连载于陈栩编辑之《文艺丛编》(亦名《栩园杂志》),后结集为单行本,并于卷首增《音律辨正表》(原名《中西乐律同源考》)一篇,然该篇纯论乐律,实与学诗关系不大。以下分为四章:辨声、读法、作法、练句法。“辨声”一章分四声为天籁与人造,更各举生活中习见之例以证之,其说新颖且有妙悟;末节四声之练习也颇有可操作性。“读法”一章首先强调选择合适的读本,反对先读古诗、五绝,而宜自七律入手,其说颇有见地。其后作者依次解说七律、七绝、五律、五绝、古诗之读法与格律正变,惟所举举诗例仅列诗题而不录全文,善学者当取《唐诗三百首》对照揣摩,自能举一反三。“作法”一章即讲授具体作法,亦主张自七律入手,而须先习对仗,其所授练习之法亦颇可行。末章“练句法”着力于字句之锻炼安排,然仅讲解“七言诗之构造法”,颇疑当更有论五言者。不过如其书末所言,若能熟谙七言,其余可以自通,故亦不必面面俱到。
本书作者曾亲自教授子女诗法,授受之深入无间固与一般师生不同,往往能够洞悉症结而施治,确有独到之处,故其自信“于一切窍妙,实已阐发无遗”。又本书注释皆以小字施于页眉,不阑入正文, 亦颇方便阅读。

30、作诗法讲话-森泰次郎著,张铭慈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国难后1版)
森槐南(1863-1911),名大来,字公泰,号槐南小史,别号秋波禅侣,通称泰次郎。日本明治时期诗人、汉学家、文学博士,曾任东京帝国大学讲师,长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有诗词集《槐南集》及《中国诗学概说》、《古诗平仄论》、《唐诗选评释》、《杜诗讲义》等。
张铭慈生平不详,民国十三年曾任《少年日报》总理兼总编辑。译著有儿岛献吉郎《中国文学概论》等。
本书编辑原委具见译序及《凡例》。书分五章,首章“平仄之原理”先略述汉字音声之特点及其发展,凡反切、四声、平仄、对偶之类皆作浅显之说明,而后渐次述及近体诗之体裁格式与粘连之法;末附以《唐诗选评释》中有关绝句之论以为补充。第二章“古诗之音节”首先解说古诗之涵义,而后阐述五古与七古之大别,并分别讲解其体裁特点与作法大要。作者自言须以科学之研究方法解析古诗之音节,可谓能深入而浅出者。第三章“唐韵之区别”,先略述诗韵之流变,而后比较古韵、唐韵与宋韵,可谓细密入微,而所列唐韵与宋韵(实即平水韵)对照表足资参考。第四章“诗词之别”首先讨论诗词入乐之问题,已触及所谓“声诗”之范畴。其论及词之产生者,虽未足为定论,亦可供参考。末章“词曲及杂剧传奇”则更自诗词而拓展至散曲,再延伸而至杂剧传奇,有余力者也不妨参看。
要之本书自平仄之基本原则起,次及近体,次论古体,再次论韵,此数者既明,诗法可得。其后申论诗歌体制之差异,亦之。故书虽简要而实有系统,而所论也多能直探要害,足以为他山之石。

31、词学指南-谢无量(上海中华书局1918年初版)
谢无量(1884-1964),原名蒙,字大澄,号希范,后易名沉,字无量,号啬庵。四川乐至人。早年曾师从汤寿潜,后入上海南洋公学,又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京报》主笔,1909年受聘为四川存古学堂监督,民元后曾为上海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编辑,又加入南社。后执教于广东大学、南京东南大学、上海中国公学等,1949年后历任川西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著有《中国大文学史》、《诗经研究》、《楚词新论》、《中国哲学史》、《佛学大纲》等。
本书分两章:第一章为“词学通论”,第一节“词之渊源及体制”,先为概论,而后则选取前人词话中的相关议论分列之;次为“作词法”,又次为“古今词家略评”,亦略择前人词话而已;最后为“词韵”,先略述源流,次则列沈谦《词韵略》各部,末则又取词话之相关者备览;第二章为“填词实用格式”,为一部简明词谱,按小令、中调、长调分类,计小令46、中调22、长调32,共计100调。所列词调偶有考辨,词例则无注释评析。
本书是20世纪最早以“词学”为名的专著。其中有关词学之探讨,多取前人词话而略作申述,不过其书词体、词法、词评、词韵、词谱皆备,固有梳理草创之功。其引用前人成说,虽不尽准确,亦可免读者翻检之劳。

32、填词百法-顾宪融(中原书局 1931年6版)
顾宪融(1898-1955),原名廷璧,字佛影,号大漠诗人,笔名佛郎、红梵精舍主人,斋名临碧轩、獃斋,江苏南汇人(今属上海)。早年师从陈栩,擅诗文词、小说、戏曲以及书画。曾任教于上海城东女学、上海文学专门学校,又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和中央书店编辑。抗战时期避居四川,任成都金陵女子大学教授。著有《大漠诗人集》、《佛影丛刊》等。
凡学诗、学词“百法”之类,民国时期颇有作者喜用之,然此类虽看似严整,而皆不免割裂、教条之弊,且容易顾此失彼,本书所列“百法”,分为上下两卷,卷上为理论与实践部分,以逻辑关系条理之,大率可分为以下几类:一为词学之基础知识。按词本为音乐文学,声韵之严尤甚于诗,故本书有四声五音、阴阳上去之相关论述多条;二、工具书籍使用类。如词谱词韵之检用法即是;三、写作技巧锻炼类。如二至七字句之作法,以及虚字衬逗、属对法之类;四、创作经验类。关乎选调立意、谋篇布局之类即是。五、应用类,如书函体作法之类。卷下可谓词史与审美部分,以“词派研究法”冠其首,实简述词史之流变,其后按时代选取自唐至清48位词人作单独研究,各家之下先列简介,往往结合前人词话予以评析,而后举其作品以为例证,眉目甚清。
要之本书上卷为一般作法之讲授,虽不免前后混杂,而可称面面俱到;下卷谓为词史固可,谓为词选、词谱亦无不可,盖其意当备读者之取法,惟各词皆无评注,亦未免失之简略。

33、学词百法-刘坡公(上海世界书局1931年四版)
刘坡公,江苏吴县人,生平不详。
本书分音韵、字句、规则、源流、派别、格调六个部分,其用心则具见《编辑大意》。
按词本有音乐之律,亦有文字之律,“音韵”部分即首先介绍音乐之律,而后探讨词中阴阳上去之别,并举例词以为说明,而后讨论用韵之法。“字句”一节详论词之句法,自一字句至七字句,皆举例作说明。“规则”一节,先述词谱之一般标示规则,以利初学之应用;次则述填词要诀,实即词话之类;其后则论及作词之种种具体技巧,从锻炼字句乃至选调用典、谋篇布局等等皆有所归纳,又举例示范言情、写景、纪事、咏物词之作法。“源流”一节略辨词之起源及词曲之别,又于词调之来历等略作考证。“派别”一节则按时代先后略述词史之发展,各时代先作综述,而后列举词例,不作注释分析。“格调”部分实即一部简明词谱,乃选取98个常见词牌,按字数多寡排列,每调包括词调简介及词例,词例则仅取正体一首,皆标明句读及韵脚,有可平可仄处亦加标注,颇为简明实用。
要之本书论述简洁,举例得当,而初学于字句、规则、格调诸节宜多加揣摩,其他泛览即可。

34、词学常识-徐敬修(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8版)
徐敬修(1893-1926),江苏吴江人,曾师从金天翮,又为苏州文学社团星社成员。著有《国学常识》十种。
本书为《国学常识》十种之一,书分三章。第一章“总说”,阐述词之起源衍变与文体特点,尤其详于词调之各相关介绍;要之其言或未必为定论,而足资初学之了解。第二章为“历代词学之变迁”,实为简明词史。本章分为唐代、五代、宋代、金元、明代、清代六节,脉络清晰,评论尚称得当,然亦不可以严格之学术绳之。每节列举该时代主要词人,多仅作简单介绍,少数则举其词为例,然亦不过一二首而已,可见其别择之严。第三章为“研究词学之方法”,实即作词法。其“入手法”开篇即云填词之法“重在多读多看多作”,实为至理。本节先后就字法、句法、章法乃至选调等简述之;“格式”一节则举例讲解词谱之用法,“词韵”即介绍词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有目录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