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乡村教育文献丛编 有目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民国乡村教育文献丛编 有目录

56000 56000 九五品

仅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委会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483558

出版时间2015-05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56000元

上书时间2016-08-29

采薇阁书店

十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资料丛刊:
《民国乡村教育文献丛编》

书号: 978-7-5614-8355-8
册数:72册布面精装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5月
定价:56000

                                   出版説明
鄉村教育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由知識分子領導的一次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社會改造運動。它的産生有經濟、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早在清光緒年間,變法圖強的迫切要求就使先覺分子意識到普及教育以開啟民智的重要性。當時主要的措施是提倡白話與識字運動。一八九八年,裘廷梁發表《論白話爲維新之本》,他説白話有“八長”,其中“七曰便幼學。八曰便貧民”,裘氏未必有意識到即將到來的社會變革事業的艱巨性,但卻隱約指出適合時代要求的教育方向。與裘氏同時,大量的白話刊物催生了中國近代史上早期的民族意識。如張之洞所説,經過報紙等現代媒體的鼓吹,“一孔之士,山澤之農,始知有神州”(《勸學篇。閱報第六》)。晚清的識字運動主要是爲了配合憲政改革,清廷開辦了簡易識字學堂,還編輯了識字課本。從預備立憲到辛亥鼎革,爲時短暫,識字運動收效甚微。
民國以後,繼承晚清的學制改革,雖然義務教育是國家的基本政策,但政局擾攘,各項社會建設事業遲遲未能展開。鄉村作爲社會問題進入大眾視野要等到一九一九年。這年二月,李大釗在《晨報》發表了《青年與農村》,號召青年到農村去,同勞動階級打成一片,“把現代的文明從根部輸入到社會裏面”。同年,余家菊先後在《中華教育界》發表了《鄉村教育之危機》、《鄉村教育運動之含義和方向》兩文,強調鄉村教育作爲社會危機的救濟手段和教育改造的雙重意義。比較兩人的論述,李氏在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立場下提出社會改造的要求。余氏在教育的立場,反思晚清學制改革以來的所謂“洋八股”教育,他希望改造這種不適合國情的教育,同時也救濟瀕臨破產的鄉村。不難看出,兩種論述有規模、高下的區別。應該特別提及的是,新文化運動中的鄉村,除了是社會改造與救濟的對象,它也是傳統民間文化的載體,在由顧頡剛、周作人等主導的民俗運動中,民間文化作爲新文化的主要來源,它的價值被提高到與經典傳統等同的高度,這種學術認識無疑也將促進人們對鄉村的興趣。二十、三十年代的鄉村教育運動,正是這些不同的思潮合力激成的結果。
在鄉村作爲社會問題引起大家注意的前後,全國各地自發的鄉村自治和鄉村教育的實驗區也隨即興起。從現有的資料來看,最早的鄉村自治實驗區當數一九〇二年河北省定縣翟城村米鑒三的村治規劃。米氏作爲地方社會的精英,創辦學堂,提倡識字教育。一九一四年米鑒三之子米迪剛日本留學歸來,他根據日本的地方自治經驗規劃翟城村治,希望由村治找到改良中國社會的道路。米氏或者目睹西洋現代文明的富強,在改革過程中多以此例彼,他搗毀了村中的廟宇,引起村人的反感,使他的改革事業遇到巨大阻力,最終自己也不免消沉起來。
稍後於米氏的村治改革,一九二〇年,留學日本歸來的王拱璧在他的家鄉河南西華縣孝武營村創辦了青年公學。王拱璧生長於鄉村私塾之家,曾加入同盟會從事革命活動,他留學歸來,發現鄉村到處是殘垣斷壁的衰敗景象,於是立志從事農村教育,要“剷除封建主義,提高農民文化,發展農村教育”,他把家鄉命名爲“青年自治村”,創立“青年公學”,進行鄉村教育的實驗。
米氏、王氏等早期的鄉村自治試驗,是地方精英本著善良的願望提出的社會改造要求,其理論深度有限,社會影響局於一隅,還沒有形成全國性的風氣,但時運既成,全國性的鄉村教育運動也只是遲早的事情。一九二一年十二月,由陶行知任主任幹事的中華教育改進社成立,積極宣傳美國教育名家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主張。改進社成立不久,陶行知很快開始注意平民教育下鄉,這與他在平民教育促進會的工作有關。先是歐戰期間,留美學生晏陽初應征爲戰地華工服務,不識字的華工經常受到外人的輕視,他們委託晏陽初寫家信,這使宴氏萌生了對華工進行識字教育的想法。晏陽初自編課本,在歐洲戰場上開始了他終身以之的平民教育的試驗。一九二〇年九月,晏陽初回國,依託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平民教育科在長沙、煙台、嘉興等地推行平民識字教育。隨著平民識字教育得到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各方以爲有必要成立全國性的領導機關,在一九二三年八月二十六日成立了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陶行知被推舉爲董事會書記。陶行知在平教會的工作,包括編輯識字課本,考察工作,宣傳推廣,這些社會實踐使他的思想發生了改變,對平民教育的理解也愈發深刻。一九二六年,陶行知考察了南京、江寧等地的鄉村教育實驗,十一月,以中華教育改進社名義召開鄉村教育聯合會。十二月,陶行知發表《中國鄉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書》。第二年初,陶行知集合了趙叔愚等同志,在南京和平門外創辦了試驗鄉村師範學校,後更名爲曉莊師範學校。曉莊師範成立以後,積極實踐陶氏的“生活教育”,“教、學、做合一”,其平民教育的特性與改革方案,獲得了包括儒家學者梁漱溟在內的多方人士的認可,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
大概在曉莊師範成立的前後,梁漱溟也在對中國前途的積極探尋過程中形成了他的鄉治思想。一九二八年春,梁漱溟參觀了曉莊,曉莊的“教、學、做合一”的做法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對陶氏的人品懿行,他也數數歎美。同年夏天,他回到廣州任廣東一中校長,在全校的教職工大會講演上,他闡述自己的鄉治思想,説鄉治,是“民族前途的唯一出路”,“要農村興盛,全個社會才能興盛”,“只能從農村的新生命里來求中國的新生命,卻不能希望從中國的新生命里去求農村的新生命”,“所謂鄉治,就是替農村求新生命的方法”。同年五月十四日,梁漱溟的鄉治講習所正式開講,培訓鄉治人才。由於政治原因,梁漱溟的鄉治計劃在廣東並沒有真正開展起來。要等到次年,他北上到河南輝縣,他的鄉治思想才獲得了實踐的機會。
也是在一九二八年,平教會晏陽初決定在北方選一處村莊深化平民教育,對平教會來説,是要由“識字教育”轉變爲“鄉村建設”。平教會最終選定了定縣,或者是因爲定縣已經有米氏父子先前的經營基礎。平教會的活動也得到了米氏父子的歡迎。 平教會在定縣的實驗,針對人民愚、弱、窮、私的癥結,提倡對治的文藝教育,衛生教育,生計教育,公民教育。  
到三十年代初期,全國各地的鄉村教育、鄉村建設事業彙成社會運動的潮流,各方相互借鑒,開始有意識地整合各方的力量與經驗。一九三三年七月,在山東鄒平召開了全國鄉村工作討論會,與會者六十餘人,代表全國三十五個鄉教團體。次年十月,在河北定縣召開的第二次全國鄉村工作會議上,到會的一百七十人分別代表十九省市的九十多個鄉教機關。根據國民政府實業部的統計,一九三四年,全國共有從事鄉村教育的團體六百多個,有相關的實驗區千餘處。
近代中國的社會變革,是一個包含政治統一、社會改造、文化提高等多方面的艱巨事業。就同一個“中國問題”來説,站在不同的立場,也會有不同的解決方案。三十年代鄉村運動的領導者,大多數是知識分子,雖然改造社會的要求本身迫使他們要與各種各樣的地方政治勢力合作,但在他們心中,卻不能完全抹去政治與社會文化運動之間的界限。就他們的人生軌跡來看,如王拱璧、沈玄廬、古楳等等,都曾經搖擺於政治革命與鄉村教育之間。這種搖擺與各種政治勢力之間的鬥爭,無疑給鄉村教育事業帶來消極的影響與限制。一九三〇年四月,國民政府認定曉莊師範勾結叛逆,圖謀不軌,查封了學校,陶氏也亡命日本。梁漱溟一九二九年到河南輝縣出任河南村治學院教務長,但不久百團大戰爆發,村治學院全體人員轉移至山東鄒平,在地方勢力韓復榘的支持下繼續鄉村建設運動。平教會在定縣的實驗,一九三七年抗戰事起,也被迫停止。時局的轉換與政治勢力的影響,雖然給了鄉教運動各種各樣的打擊,但整個運動並非乏善可陳。如平教會在定縣展開的衛生教育,設定縣、區、村三級衛生機構。村設保健員,區設保健所,縣設保健院。定縣衛生教育的經驗後來成爲全國通行的“公醫制度”的藍本。在政治革命的格局中看,鄉村教育運動代表的文化方向,它的文藝教育、生產訓練,都直接給中國共產黨的革命道路、邊區建設以深沉的啟發。
鄉村教育運動的文獻,主要包括從事鄉村教育運動的人員的有關論述,鄉村師範學校的教科書,實驗區資料,各個鄉村教育研究機構主編的刊物。鄉村教育與鄉村建設,名實雖略有出入,也有學者主張分開討論,但我們檢索當時的有關資料,就會發現在兩者之間,甚至包括平民教育、職業教育,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這種關係也反映在當代學者的論述中,苗春德先生主編《中國近代鄉村教育史》,其中第二編分論王拱璧、黃炎培、陶行知、晏陽初、梁漱溟、余慶棠等人的鄉村教育實踐。在我們編輯的這套《民國鄉村教育史料彙編》中,主要是曉莊師範、江蘇省立教育學院以及其它一些影響相對較小的實驗區的有關資料。包括學校教科書、演講、人物傳記、編譯的國外鄉村教育資料、鄉教刊物等。鑒於鄉村教育運動受到域外師資的啟發與影響,我們收錄數了種杜威、羅素等人關於教育、社會改造、中國問題的著述。
值得注意的是,本編之中關於當時的政情、疆界、民俗的敘述,其用語修辭,或有與今天的認識相違背的地方,本著歷史存真之意,本編於此皆一仍其舊,希望讀者有以鑒别。最後,希望本編的出版,能促進相關學術的研究。若其編輯未周之處,則敬俟教正。
最後,想特別指出,民國時期投身鄉村教育的很多人,即使從最嚴格的道德標準來看,他們也多是大公無我的君子,是人天的楷範,在今天這個時代,他們的歷史選擇有著特別的教育意義。本編出版,向他們致敬。

凡例:
一、本編爲民國鄉村教育史料彙編,包括民國時期從事鄉村教育的機構、個人的理論著述、教科書以及各鄉教機關的刊物。
二、本編文獻并爲影印,在編輯過程中,我們對原始版面進行了修復,捨棄了一些模糊不清、無法辨識的文獻,但在本編之中,或者仍有少量的模糊之處。
三、本編文獻包括各種類型,原始開本也多異制,本編彙編之後,統一爲十六開右翻本,其中少數橫排版面閱讀順序稍異常制。
四、近代教育與政治密不可分,鄉村教育運動與近代歷史上各種政治勢力關係密切,本編中有關於當時的時局論述或者迥異於今天的歷史認識,希望讀者善加鑒別。

选目:

在晓庄程本海 著上海中华书局民国二十年
晓庄一年计划方与严 编儿童书局民国二十二年
晓庄之一页方与严 著儿童书局民国二十三年
乡村教育方与严 著大华书局民国二十三年
晓庄幼儿教育孙铭勋等 著儿童书局民国二十三年
晓庄学校与中国乡村教育杨效春 编爱文书局民国十七年
晓庄一岁杨效春 著儿童书局民国二十二年
乡村教育纲要杨效春 编中华书局民国二十三年
乡村的书杨效春 编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民国二十四年
写给乡村工作的朋友杨效春 著黄麓乡村师范民国二十四年
晓庄批判孙铭勋等 著儿童书局民国二十三年
燕子矶小学丁超 编商务印书馆民国十七年
考察江浙乡村师范教育报告书附意见书陈良烈 编广东教育厅民国十八年
北夏第一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研究北夏实验区 编民国二十二年
我国今后的农村教育谭佩兰 著民国二十七年

现代学术鸟瞰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研究试验部 编民国二十五年
冉村实验区鸟瞰裴时英 编著燕京大学教育学会民国三十年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