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书服饰类文献汇编
  • 类书服饰类文献汇编
  • 类书服饰类文献汇编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类书服饰类文献汇编

19800 全新

仅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赵连赏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63997

出版时间2022-04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上书时间2022-10-28

采薇阁书店

十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序
中國古代類書蘊藏著豐饒的文獻資料,不必説文、史、哲等傳統的人文學科知識,即使是社會、政治、經濟等社會科學研究也多取材于類書,就連古代科學技術的史料在類書中也俯拾皆是。然而總的來説,學界對類書的開掘是遠遠不夠的,除學者習慣于輕視的原因之外,也與類書文獻的整體狀况有關。一方面,許多著名的類書由于篇帙浩繁、整理難度大而迄今未見影印或整理本出版;另一方面,還有大量稀見類書逸出研究者的視野之外,塵封在古籍書庫而乏人問津。如何更有效地﹃發現﹄和打開這些資源寶庫,實現對傳統文獻的再生利用,是擺在學者面前的緊迫問題。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套﹃類書文獻分類輯存﹄系列,就是我們思考和實踐的結果。

一、
類書的核心性質是分類。類書之祖《皇覽》﹃隨類相從﹄,即顯示出類書的最本質特徵。其現存佚文不僅可證﹃冢墓﹄﹃逸禮﹄﹃陰謀﹄分别爲﹃四十余部﹄之一,還可證《皇覽》原本并非照搬直引,而是經過了編者的轉述和總結。至于齊梁年間,類書纔在分類之外,又發展出新的體例,即述而不作、照録原文,這實在是受當時抄撮之風影響而産生的類書新體裁,亦即分類資料彙編。敦煌P·二五二六寫本殘存鶴、鴻、黄鵠、雉四門八十八條,不論到底是出自《修文殿御覽》還是《華林遍略》,都反映了當時類書體式的定型。
至于唐代,《藝文類聚》《初學記》等官修類書進一步推動了類書體式的發展,同時還有兩個動向值得注意:一是《群書治要》等書鈔體在書林仍受重視,雖然同樣是述而不作,然因其不以類分,所以與類書并不混淆;二是受韻學的影響,又衍生出以《韻海鏡源》爲代表的韻編類書。韻編雖與類編不同,然而隱約體現出分類意識,畢竟有别于書鈔,因此仍可厠身于類書之林。至于後世,又相繼出現《韻府群玉》《永樂大典》《佩文韻府》等采用韻編體式的類書,壯大了這一變體的聲勢。
後世學者對類書的批評,無論是﹃輾轉稗販﹄,還是﹃挦扯餖釘﹄,其實都是類書致力于分類的必然結果。甚至可以説,爲了達到分類的目的,類書的編者是不惜割裂原文以就之的。這也正是乾隆批評《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的緣由所在,﹃因類取裁﹄﹃踳駁乖離﹄,正所謂陷入﹃類書窠臼﹄,于是明確以叢書取代類書,《四庫全書》得以彪炳于世,然而并不能完全取代《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從文獻總量上來説,大型類書與叢書各有千秋,同時類書的分類特性不應被抹煞,而自有其光輝不朽的價值。
二、
集合數部類書,融爲一體,或重加編排,或重新冶煉,往往造就新的類書生長點。如歐陽詢《藝文類聚序》稱﹃《流别》《文選》,專取其文;《皇覽》《遍略》,直書其事﹄,即透示出《藝文類聚》的編者在編書過程中可能利用《流别》《文選》《皇覽》《遍略》等書。《太平御覽》﹃以前代《修文御覽》《藝文類聚》《文思博要》及諸書參詳條次﹄,更明確顯示類書往往來自類書的生成脉絡。
明萬曆年間,在復古思潮的影響下,詩文典故崇尚古雅,唐以後的概加摒棄,因此唐代類書備受時人重視。俞安期《唐類函》便以《藝文類聚》爲主,兼采《初學記》《北堂書鈔》《白氏六帖》《通典》《歲華紀麗》等唐代類書彙編而成。這既是編者對唐代類書的縱貫熔冶,同時也顯示出俞氏在分類上的獨運匠心。除《歲華紀麗》爲專科類書外,所采諸書均屬綜合性類書,如何才能融合而無間,確實是對編者的絶大考驗。
《古今圖書集成》是中國古代官修類書的殿軍,體現出古人在分類學上的精湛思考,﹃分爲《彙編》者六,爲志三十有二,爲部六千有零﹄。所謂六大彙編指曆象彙編、方輿彙編、明倫彙編、博物彙編、理學彙編、經濟彙編,六大類别的涵攝面極廣,確可説是類書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是對中國古代類書學問的集成式總結,體現的非僅是一個人或一個團隊的貢獻,而是淵源有自的集體智慧,是中國智慧的結晶。

三、
近代中國對于類書的整體研究,發軔于《燕京大學圖書館目録初稿•類書之部》。此書由洪業、田洪都發凡起例,燕京大學圖書館中文編目部群策群力,最後由鄧嗣禹總其成。該書收録燕京大學圖書館藏類書三百一十六種,附録三十七種,分爲類事、典故、博物、典制、姓名、稗編、同异、鑒戒、蒙求、常識等十門。對類書進行再分類,無疑是一種嶄新的嘗試。
除將類書分門别類和撰寫提要外,鄧嗣禹等人的創舉還表現在附門類卷目于提要之後,并于書末附﹃原分門類各書引得﹄。編者將超過百部類書的原書所分部類加以系統梳理和總結,其類别相同者歸并在一起,俾使讀者以類尋檢,一檢即得。如﹃天﹄字下有﹃天道﹄﹃天文﹄﹃天官﹄﹃天河﹄﹃天地﹄﹃天時﹄等詞頭,分别聚集以這些詞頭爲部類名稱的書名和卷數,其中設有﹃天道﹄的類書有《廣博物志》《彭氏類編》《事文類聚》《小學紺珠》《文選錦字》等五家,而以﹃天文﹄爲部類的類書則多達六十余家,﹃部﹄﹃類﹄﹃門﹄的稱法之异也做了區分。通觀﹃天﹄部所在卷次,除《北堂書鈔》《群書考索》等爲數不多的幾種將其置後之外,近百種類書均將天部或天地部抬于書首,反映出傳統類書﹃天、地、人、事、物﹄的分類秩序。
《燕京大學圖書館目録初稿•類書之部》既是目録,也是研究。可以説,該書確立的研究起點是很高的。後來雖不乏傳薪者,卻未能繼承前賢所創體例的優點,不僅怯于爲類書分類,而且在對類書所分門類的梳理上未能利用和深入,這不能不讓人感到遺憾。

四、
西學東漸以來,學者受百科全書的影響,在反思傳統時往往將其與類書相類比,認爲最能體現百科全書性質的古代典籍當推類書。然而中國古代的類書與西方的百科全書畢竟不同,不僅内容不同,形式亦複有异。在形式上,雖然二者都旨在分類,然而類分的思維迥然不同。西方百科全書已映現出近代科學的分類觀,而中國古代類書一直是傳統﹃天、地、人、事、物﹄的分類模式。
在百科全書的影響下,中國掀起了百科全書熱,成立了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涌現出一批先行者矢志以求,在《中國大百科全書》的編纂上結出了碩果。然而新編百科全書更多體現西學影響的旨趣,并没有充分吸收傳統類書的優長,其宗旨也不在于反映傳統中國的知識世界,因此中國古代類書的資料往往并不見容于現代的大百科全書。那麽,有没有可能編一部類書型的百科全書呢?打亂原有類書的框架體式,采用西方分科的視野,對中國古代類書的資料進行重新審視和編排,不就是一部真正體現中國特色的百科全書麽?
在此方面,鄧嗣禹主編的﹃原分門類各書引得﹄爲我們提供了綫索。如查﹃音樂﹄詞條,即能顯示出《山堂肆考》《玉海》《海録碎事》《類林新咏》等三十二部類書設有與音樂類文獻密切相關的門類,由此自可在﹃分類輯存﹄時按圖索驥。當然,对類書要做的工作不能止步于此,對于不在﹃音樂﹄詞條之下或不見于《燕京大學圖書館目録初稿•類書之部》的類書也應廣加搜求和利用。同時由于中西學科分類不同,在對相關學科知識分類進行檢索時,很可能新的關鍵字與類書原有的部類迥乎有别,這既是當今學者以類書爲工具書進行文獻檢索的難點,也正是﹃分類輯存﹄努力的關鍵所在。
期待﹃類書文獻分類輯存﹄系列專題的陸續出版,更期待這套大型的類書新叢真正有用于學者!
                                                             王京州     
                                                             二〇二一年十月五日
              出版説明
中國悠久而絢爛的歷史造就了内容宏富的文化,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就是寶貴的遺産之一。﹃衣﹄作爲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需求之一,不僅承載著重要的物質實用價值,同時又有著其獨具特色的文化意義,服飾與禮儀的結合,使得上至天子公卿,下至四民百姓,終一人之一生,都與服飾文化密相關聯,因而也産生和保留了大量的有關古代服飾的文獻資料。在龐大的文獻體系中,類書由于其所包藴的分類體系和各科知識,正成爲各種專門之學强有力的文獻支撐。類書的編纂並非簡單的謄録傳鈔之作,而是一個滲透著編目邏輯和學術意識的解構、抄録、重組的編排過程。也正是如此,類書中的服飾資料也因體現著類書編纂者對歷朝歷代服飾的應用、審美、價值的觀點和學術背景,成爲我國古代服飾發展史的有效呈現和載體,並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和應用研究。有鑒于此,我們在﹃類書文獻分類輯存﹄系列之下,整理《類書服飾類文獻彙編》,將歷代重要類書文獻中的服飾類文獻輯録編排,影印出版。
中國服飾的歷史源流,在古書典籍的傳説紀録中不乏綫索:如﹃黄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縷﹄、炎帝神農氏﹃身自耕,妻親織﹄等故事。而從考古所得的發掘資料如各種古人類活動遺址中出土的﹃骨針﹄﹃穿孔石珠﹄﹃紡輪﹄﹃織機﹄,以及岩畫、陶繪、民族實地調查資料等都表明,至少在石器時代,我們的先民就在服飾的使用、工藝和制度上有了長足發展,並有了初步的審美,爲中華民族上國衣冠、文物制度奠定了基礎。商周時期,隨著生産力的提高和等級制度的確立,冠服制度成爲一種等級禮儀的外在表現形式,上有十二章服的帝王服制,下有麻衣葛布的平民大衆,何種場合配以何種服飾,﹃非其人不得服其服﹄,這一服飾制度對歷代王朝統治影響深遠,後世雖因時代演進和喜好、審美的變化而有所不同,但制度内涵基本保持始終。春秋戰國時期,服飾文化百花齊放,款式豐富多彩,既有以﹃禮﹄爲核心内涵的深衣,又有楚服的浪漫、﹃胡服騎射﹄的吸收。秦漢時期,統一的王朝建立,絲綢貿易遠通西域,紡織、服飾生産進入興盛,至漢代輿服制度建立,展現尊榮而典雅的服飾特點。魏晋時期,各民族交流融合,服飾文化也突出了交融特點,胡服廣泛流行並逐步中原化;在長期戰亂動蕩的社會下,又有輕蔑禮法,追求奇異飄逸不羈的服飾文化傾向。隋唐時期,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文化環境開放自信,服飾愈發精巧華麗,出現了坦胸露臂、女著男裝、融合民族特色等獨特服飾文化。宋元時期,受理學影響,服飾特點含蓄、莊典,同時又有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風韻和痕跡,如《群書類編故事•冠服類》中有﹃朝服本戎服﹄條,就是鈔自《朱子語録》中言朝服從戎服中吸收演化的事例。至明清時期,服飾更加繁縟精巧,世俗和皇權、等級和變革並存。朝服、補服的盛行,婦女霞披、坎肩、旗袍等樣式的流行,都是滿漢文化交融的結果。
古代服飾文化,歷經先秦秦漢時期的形成期,至魏晋隋唐融合完善期再到宋元的曲折發展期而至明清時繁榮變革期,均展現出不同時期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獨特服飾特點,又一以貫之有著共同的發展基礎和内涵。體現在類書中,則可見在類書分類中很早就有了服飾大類的單獨分類部門並且還將衣服與飾用品分列,如《編珠•服飾部》《北堂書鈔•服飾部》《海録碎事•衣冠服用部》《增補萬寶全書•衣服門》等。另外還有些類書,將制衣作冠的服飾材料單獨羅列爲一目,如《類雋•布帛類》《唐類函•布帛部》《奩史•綺羅門》《兩漢雋言•絳衣篇 綺穀篇》。由于服飾在古代禮制中還扮演著重要角色,因而,在一些類書的分類中也得到了體現,比較明顯的分類如《白氏六帖事類集•衣服印綬》《玉海•車服》《潛確居類書•服御》《經史子集合纂類語•章服》《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 禮儀典•衣服》《楚騷綺語•帝服》。可以看出,類書中的服飾文獻無論從其分類思想、編排結構還是其收録内文、留存史料來看,都對古代服飾研究有著重要的作用。
本編輯録歷代類書中的服飾類文獻,先按照類書編排的兩大方式:即類編(包括通編和專編)與韻編分列;其下再以著者朝代、版刻先後爲序依次排列。所收古籍版本精良,常見和稀見並陳,包括:宋刻本七種,元刻本三種,明刻本六十餘種,清刻本近四十種以及一些珍貴的域外刻本、稿鈔本,希望對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研究有所助益。限于時間和條件,本編收録仍有不全面之處,以待方家不吝賜教,並期日後有所補足。

                                                                    編者謹識
                                                                    二〇二一年十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