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藏善本丛刊
  • 国藏善本丛刊
  • 国藏善本丛刊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国藏善本丛刊

198000 全新

仅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爱荣, 向辉主编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1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上书时间2021-12-24

采薇阁书店

十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籍善本之所以能在漫長歷史長河中傳習至今,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在人類文明史上瓞綿不斷,皆因代有其人代有其事,《國藏善本叢刊》即其一事。
《國藏善本叢刊》是近代古籍保護的一個傳説。一九六七年,勞幹在其發表的《古書重印問題》一文指出:翻印古籍時要考慮圖書的采訪、讀者的需要、圖書館收藏上的方便以及出版者的成本等四個方面。但古籍本身的特點决定了影印古籍除了上述四個問題之外,還有兩個核心的問題,都是如何選擇的問題。一方面是古籍版本複雜,什麼樣的版本值得一選就成了問題;另一方面是古籍太多,選哪些書也是難得决定的事情。在這方面,『國藏善本叢書』的計劃就是一個十分有價值的工作,可惜,它却因戰事而停頓,决而不行。這不僅是一個歷史的遺憾,也是文化事業上的損失。勞氏發文近二十年之後,黄裳在《讀書》上發表《談影印本》(一九八三)一文,又一次提及這部没有完成的書。在黄氏看來,影印古籍有兩大目的,首先是在盡可能保留書本原有風貌的前提下保存和流傳古典文獻,其次是在盡可能實現便利閲讀的前提下爲滿足讀者欣賞和鑒别古籍的需要。前者是文化傳承的需要,後者是文明延續的需要。在他看來,如果當年『國藏善本叢書』能夠成功的話,必然會在這兩方面爲中國出版史樹立一個標誌,因爲它由有大量影印古籍經驗的商務印書館推動,又得到了當時很多古籍界專家的助力。可惜,這部書只完成了初步設計,『目録、説明、樣張已印成一本精緻的小册子,作爲廣告品散發,後來却並未印出。』黄氏不無遺憾地説,此後幾十年中居然没有達到過去曾經有過的最好水平,不能令人滿意。他建議『應該毫無顧慮地創造前所未有的優秀成果,印出哪怕是少量的但高水平的具有民族風格的豪華本來。這是一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勞幹和黄裳文中提到的『國藏善本叢書』就是《國藏善本叢刊》。爲何勞幹和黄裳二人對一部並未完成的書念念不忘呢?是否未曾完成的事業總是給人一種理想的期待呢?當然,不管是勞幹還是黄裳,都未曾想過要鼓動出版界去實現前人的夢想。或許,對于他們而言,《國藏善本叢刊》將作爲一部未完成的書而永遠被人紀念吧。
《國藏善本叢刊》是傳播優秀傳統的一個宏大計劃。一九三七年六月,『景印國藏善本叢刊委員會』發布該刊出版緣起聲明,確定了二千卷一千册的初步規劃。該文表示,從周代至隋唐的寫本時代裏,國藏圖書爲政府事業,事有專官職守,書有專室存藏,有保守典册之功,無傳于社會之責,故一般人只能仰望如天上,非特殊甄選之人不得獲觀。唐以後,進入印本時代,書籍讎校與刊印,仍爲政府所重,士人群體得以便利獲得群書,珍視典籍的傳統也得以延續。但限于技術條件,文化傳播範圍有限,書籍保藏也受制于時空環境。即便如此,在重要的文化教育機關中,有大量珍藏古籍善本,它們無不是歷代典守者多方蒐集、妥爲保藏的國之珍籍。其中,北京南京,官庫收藏最爲鴻富,多秘藏逸典。如果用古代文教機構作比方的話,故宫博物院珍藏就是古代的秘閣書,北平圖書館善本則是外府書,至于北京大學和中央研究院藏本則是太常博士書,這些書在古代大都是秘不示人,不能爲一般學者所能窺見的。而當今之世,人民共和,學術普及,國藏善本必爲社會所知方爲真善,因此他們組織專家,從各機構所藏古籍中甄選精華,勒爲叢書出版。這部書一方面可以爲古人續命,即將古代著述者的智慧和古代典守者的努力傳承下去;一方面可以爲今人提供文化資源,即將珍藏秘典公之于衆,讓更多的人得以親近它,進而爲當代文化繁榮創造必要的條件。
《國藏善本叢刊》是未完成的一個古籍保護項目。一九三六年四月,傅斯年(中央研究院)首先提議將國立機關所藏善本編成叢書分批出版。他認爲這件事情既有商業上的價值,更有文化教育事業方面的意義,以菁華秘笈爲號召,以實用低價爲手段,必能有所成就。其後,在傅斯年、王雲五、張元濟(商務印書館)、袁同禮(北平圖書館)、馬衡(故宫博物院)等各機構主事人的直接推動運作下,在趙萬里、李耀南、董作賓等相關人員的全力配合下,該項目前期籌備進展順利,選目三復修訂完成,第一輯四十九種善本提要和拍攝工作也相繼辦妥。在此基礎上,商務印書館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印行《景印國藏善本叢刊樣本》,正式對外征訂事宜。很不幸,該項目被戰爭打斷。一場侵略戰爭,不僅造成了中國人民的巨大損失,更對中華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重啓《國藏善本叢刊》是當代古籍保護事業的題中之義。傅斯年提出叢刊動議時明確表示,我們今天保護古籍,不是爲了給乾隆皇帝做宣傳,也不是單純爲了生意計,我們當爲當代文化事業做點綴,故刊行此書,『既是書林盛事,亦所以光榮國家也』。王雲五也説,雖然不太確定這一部書能不能有生意上的把握,但『爲文化計,只得冒險』。八十餘年之後,我們重啓該項目,將前賢計劃落實,展示中華古籍的精粹精華,揭示古籍善本的當代價值,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略進綿薄之力。輯合其目録,重整其舊籍,光顯其國家,這是我們的初衷所在。《詩》云:『止基迺理,爰衆爰有』,此之謂也。

                                       編者謹識
                                       二〇二一年三月

總目録
第一册
周易玩辭(一) 卷一—卷十二 宋 項安世 撰 宋刻本一
第二册
周易玩辭(二) 卷十三—卷十六 宋 項安世 撰 宋刻本一
附釋文尚書注疏(一) 卷一—卷八 唐 孔穎達 撰
                            宋慶元間建安魏縣慰宅刻本一五九

第三册
附釋文尚書注疏(二) 卷九—卷二十 唐 孔穎達 撰
                             宋慶元間建安魏縣慰宅刻本一
第四册
周禮疏(一) 卷一—卷八 唐 孔穎達 疏 宋兩浙東路茶鹽司刻宋元遞修本一
第五册
周禮疏(二) 卷九—卷十七 唐 孔穎達 疏 宋兩浙東路茶鹽司刻宋元遞修本一
第六册
周禮疏(三) 卷十八—卷二十八 唐 孔穎達 疏 宋兩浙東路茶鹽司刻宋元遞修本一
第七册
周禮疏(四) 卷二十九—卷三十九 唐 孔穎達 疏 宋兩浙東路茶鹽司刻宋元遞修本一
第八册
周禮疏(五) 卷四十—卷五十 唐 孔穎達 疏 宋兩浙東路茶鹽司刻宋元遞修本一
第九册
儀禮要義(一) 卷一—卷十四 宋 魏了翁 撰 宋淳祐十二年魏克愚刻本一
第十册
儀禮要義(二) 卷十五—卷二十六 宋 魏了翁 撰 宋淳祐十二年魏克愚刻本一
第十一册
儀禮要義(三) 卷二十七—卷三十六 宋 魏了翁 撰 宋淳祐十二年魏克愚刻本一
第十二册
儀禮要義(四) 卷三十七—卷五十 宋 魏了翁 撰 宋淳祐十二年魏克愚刻本一

第十三册
春秋集注(一) 綱領一卷 卷一—卷七 宋 張洽 撰 宋寶祐三年臨江郡庠刻本一
第十四册
春秋集注(二) 卷八—卷十一 宋 張洽 撰 宋寶祐三年臨江郡庠刻本一
第十五册
春秋集注 十一卷 綱領一卷 宋 張洽 撰 宋德祐元年華亭義塾刻本一
第十六册
孟子注疏解經(一) 卷一—卷十上 漢 趙岐 注 宋 孫奭 疏 元刻明遞修本一
第十七册
孟子注疏解經(二) 卷十下—卷十四 漢 趙岐 注 宋 孫奭 疏
                           元刻明遞修本一
四書集義精要(一) 卷一—卷十一 闕卷三—卷四 卷九—卷十 元 劉因 撰
                           元至順元年江浙儒學刻本二三一
第十八册
四書集義精要(二) 卷十二—卷二十八 闕卷二十—卷二十一 元 劉因 撰
                          元至順元年江浙儒學刻本一
第十九册
類篇(一) 卷一—卷四中 宋 司馬光 撰 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一
第二十册
類篇(二) 卷四下—卷七 宋 司馬光 撰 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一
第二十一册
類篇(三) 卷八—卷十一中 宋 司馬光 撰 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一
第二十二册
類篇(四) 卷十一下—卷十五 宋 司馬光 撰 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一
第二十三册
刊謬補缺切韻 五卷 唐 王仁煦 撰 長孫訥言 注
                  一九四七年故宫博物院影唐寫本一
宋史全文續資治通鑒(一) 卷一—卷八 佚名 撰 元刻本配明天順刻本一〇一
第二十四册
宋史全文續資治通鑒(二) 卷九—卷十六 佚名 撰 元刻本配明天順刻本一
第二十五册
宋史全文續資治通鑒(三) 卷十七—卷二十一 佚名 撰 元刻本配明天順刻本一

第二十六册
宋史全文續資治通鑒(四) 卷二十二—卷二十七 佚名 撰 元刻本配明天順刻本一
第二十七册
宋史全文續資治通鑒(五) 卷二十八—卷三十六 附宋季朝事實二卷 佚名 撰
                                   元刻本配明天順刻本一
第二十八册
崇禎長編(一) 卷一—卷九 佚名 撰 舊抄本一
第二十九册
崇禎長編(二) 卷十—卷十八 佚名 撰 舊抄本一
第三十册
崇禎長編(三) 卷十九—卷三十 佚名 撰 舊抄本一
第三十一册
崇禎長編(四) 卷三十一—卷三十六 佚名 撰 舊抄本一
第三十二册
崇禎長編(五) 卷三十七—卷四十五 佚名 撰 舊抄本一
第三十三册
崇禎長編(六) 卷四十六—卷五十六 佚名 撰 舊抄本一
第三十四册
崇禎長編(七) 卷五十七—卷六十六 佚名 撰 舊抄本一
第三十五册
汲塚周書 十卷 晋 孔晁 注 元刻本一
皇明詔令(一) 卷一—卷四 明嘉靖十八年傅鳳翱刻本二〇九
第三十六册
皇明詔令(二) 卷五—卷十一 明嘉靖十八年傅鳳翱刻本一
第三十七册
皇明詔令(三) 卷十二—卷十七 明嘉靖十八年傅鳳翱刻本一
第三十八册
皇明詔令(四) 卷十八—卷二十一 明嘉靖十八年傅鳳翱刻本一
第三十九册
督師奏疏(一) 卷一—卷九 明 孫承宗 撰 清抄本一
第四十册
督師奏疏(二) 卷十—卷十六 明 孫承宗 撰 清抄本一
第四十一册
國朝諸臣奏議(一) 卷一—卷十八 宋 趙汝愚 輯
                          宋淳祐十年福州史季温刻元明遞修本一
第四十二册
國朝諸臣奏議(二) 卷十九—卷三十八 宋 趙汝愚 輯
                          宋淳祐十年福州史季温刻元明遞修本一
第四十三册
國朝諸臣奏議(三) 卷三十九—卷五十一 宋 趙汝愚 輯
                          宋淳祐十年福州史季温刻元明遞修本一
第四十四册
國朝諸臣奏議(四) 卷五十二—卷六十九 宋 趙汝愚 輯
                          宋淳祐十年福州史季温刻元明遞修本一
第四十五册
國朝諸臣奏議(五) 卷七十—卷八十七 宋 趙汝愚 輯
                          宋淳祐十年福州史季温刻元明遞修本一
第四十六册
國朝諸臣奏議(六) 卷八十八—卷一百六 宋 趙汝愚 輯
                          宋淳祐十年福州史季温刻元明遞修本一
第四十七册
國朝諸臣奏議(七) 卷一百七—卷一百二十 宋 趙汝愚 輯
                          宋淳祐十年福州史季温刻元明遞修本一
第四十八册
國朝諸臣奏議(八) 卷一百二十一—卷一百三十六 宋 趙汝愚 輯
                          宋淳祐十年福州史季温刻元明遞修本一
第四十九册
國朝諸臣奏議(九) 卷一百三十七—卷一百五十 宋 趙汝愚 輯
                          宋淳祐十年福州史季温刻元明遞修本一
第五十册
歷代名臣奏議(一) 卷一—卷九 明 楊士奇 輯 明永樂内府刻本一
第五十一册
歷代名臣奏議(二) 卷十—卷二十 明 楊士奇 輯 明永樂内府刻本一
第五十二册
歷代名臣奏議(三) 卷二十一—卷三十 明 楊士奇 輯 明永樂内府刻本一
第五十三册
歷代名臣奏議(四) 卷三十一—卷三十九 明 楊士奇 輯 明永樂内府刻本一
第五十四册
歷代名臣奏議(五) 卷四十—卷四十九 明 楊士奇 輯 明永樂内府刻本一
第五十五册
歷代名臣奏議(六) 卷五十—卷五十八 明 楊士奇 輯 明永樂内府刻本一
第五十六册
歷代名臣奏議(七) 卷五十九—卷六十七 明 楊士奇 輯 明永樂内府刻本一
第五十七册
歷代名臣奏議(八) 卷六十八—卷七十七 明 楊士奇 輯 明永樂内府刻本一
第五十八册
歷代名臣奏議(九) 卷七十八—卷八十五 明 楊士奇 輯 明永樂内府刻本一
第五十九册
歷代名臣奏議(十) 卷八十六—卷九十四 明 楊士奇 輯 明永樂内府刻本一
第六十册
歷代名臣奏議(十一) 卷九十五—卷一百七 明 楊士奇 輯 明永樂内府刻本一
第六十一册
歷代名臣奏議(十二) 卷一百八—卷一百十九 明 楊士奇 輯 明永樂内府刻本一
第六十二册
歷代名臣奏議(十三) 卷一百二十—卷一百三十 明 楊士奇 輯
                            明永樂内府刻本一
第六十三册
歷代名臣奏議(十四) 卷一百三十一—卷一百四十 闕卷一百三十二
                            明 楊士奇 輯 明永樂内府刻本一
第六十四册
歷代名臣奏議(十五) 卷一百四十一—卷一百五十一 明 楊士奇 輯
                            明永樂内府刻本一
第六十五册
歷代名臣奏議(十六) 卷一百五十二—卷一百六十 明 楊士奇 輯
                            明永樂内府刻本一
第六十六册
歷代名臣奏議(十七) 卷一百六十一—卷一百七十 明 楊士奇 輯
                            明永樂内府刻本一
第六十七册
歷代名臣奏議(十八) 卷一百七十一—卷一百八十一 明 楊士奇 輯
                            明永樂内府刻本一
第六十八册
歷代名臣奏議(十九) 卷一百八十二—卷一百九十 明 楊士奇 輯
                            明永樂内府刻本一
第六十九册
歷代名臣奏議(二十) 卷一百九十一—卷二百 明 楊士奇 輯
                            明永樂内府刻本一
第七十册
歷代名臣奏議(二十一) 卷二百一—卷二百九 明 楊士奇 輯
                              明永樂内府刻本一
第七十一册
歷代名臣奏議(二十二) 卷二百一十—卷二百二十 明 楊士奇 輯
                              明永樂内府刻本一
第七十二册
歷代名臣奏議(二十三) 卷二百二十一—卷二百三十 明 楊士奇 輯
                              明永樂内府刻本一
第七十三册
歷代名臣奏議(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一—卷二百三十九 明 楊士奇 輯
                              明永樂内府刻本一
第七十四册
歷代名臣奏議(二十五) 卷二百四十—卷二百五十 明 楊士奇 輯
                              明永樂内府刻本一
第七十五册
歷代名臣奏議(二十六) 卷二百五十一—卷二百六十二 明 楊士奇 輯
                              明永樂内府刻本一
第七十六册
歷代名臣奏議(二十七) 卷二百六十三—卷二百七十三 明 楊士奇 輯
                              明永樂内府刻本一
第七十七册
歷代名臣奏議(二十八) 卷二百七十四—卷二百八十四 明 楊士奇 輯
                              明永樂内府刻本一
第七十八册
歷代名臣奏議(二十九) 卷二百八十五—卷二百九十六 明 楊士奇 輯
                              明永樂内府刻本一
第七十九册
歷代名臣奏議(三十) 卷二百九十七—卷三百六 明 楊士奇 輯
                            明永樂内府刻本一
第八十册
歷代名臣奏議(三十一) 卷三百七—卷三百十六 明 楊士奇 輯
                              明永樂内府刻本一
第八十一册
歷代名臣奏議(三十二) 卷三百十七—卷三百二十七 明 楊士奇 輯
                              明永樂内府刻本一
第八十二册
歷代名臣奏議(三十三) 卷三百二十八—卷三百三十八 明 楊士奇 輯
                              明永樂内府刻本一
第八十三册
歷代名臣奏議(三十四) 卷三百三十九—卷三百五十 明 楊士奇 輯
                              明永樂内府刻本一
第八十四册
神廟留中奏疏彙要(一) 吏部卷一—卷四 明 董其昌 輯 明抄本一
第八十五册
神廟留中奏疏彙要(二) 吏部卷五—卷八 户部卷一 明 董其昌 輯 明抄本一
第八十六册
神廟留中奏疏彙要(三) 户部卷二—卷六 明 董其昌 輯 明抄本一
第八十七册
神廟留中奏疏彙要(四) 户部卷七—卷八 禮部卷一—卷四  明 董其昌 輯
                                明抄本一
第八十八册
神廟留中奏疏彙要(五) 兵部卷一—卷六 明 董其昌 輯 明抄本一
第八十九册
神廟留中奏疏彙要(六) 兵部卷七—卷十二 明 董其昌 輯 明抄本一
第九十册
神廟留中奏疏彙要(七) 刑部卷一—卷四 明 董其昌 輯 明抄本一
第九十一册
宋遺民録 十五卷 明 程敏政 撰 明嘉靖刻本一
第九十二册
國朝列卿紀(一) 卷一—卷八 明 雷禮 撰 明萬曆徐鍳刻本一
第九十三册
國朝列卿紀(二) 卷九—卷十二 明 雷禮 撰 明萬曆徐鍳刻本一
第九十四册
國朝列卿紀(三) 卷十三—卷二十 明 雷禮 撰 明萬曆徐鍳刻本一
第九十五册
國朝列卿紀(四) 卷二十一—卷二十九 明 雷禮 撰 明萬曆徐鍳刻本一
第九十六册
國朝列卿紀(五) 卷三十—卷三十八 明 雷禮 撰 明萬曆徐鍳刻本一
第九十七册
國朝列卿紀(六) 卷三十九—卷四十六 明 雷禮 撰 明萬曆徐鍳刻本一
第九十八册
國朝列卿紀(七) 卷四十七—卷五十 明 雷禮 撰 明萬曆徐鍳刻本一
第九十九册
國朝列卿紀(八) 卷五十一—卷五十八 明 雷禮 撰 明萬曆徐鍳刻本一
第一〇〇册
國朝列卿紀(九) 卷五十九—卷六十四 明 雷禮 撰 明萬曆徐鍳刻本一
第一〇一册
國朝列卿紀(十) 卷六十五—卷七十三 明 雷禮 撰 明萬曆徐鍳刻本一
第一〇二册
國朝列卿紀(十一) 卷七十四—卷九十三 明 雷禮 撰 明萬曆徐鍳刻本一
第一〇三册
國朝列卿紀(十二) 卷九十四—卷一百四 明 雷禮 撰 明萬曆徐鍳刻本一
第一〇四册
國朝列卿紀(十三) 卷一百五—卷一百十九 明 雷禮 撰 明萬曆徐鍳刻本一
第一〇五册
國朝列卿紀(十四) 卷一百二十—卷一百二十九 明 雷禮 撰 明萬曆徐鍳刻本一
第一〇六册
國朝列卿紀(十五) 卷一百三十—卷一百四十九 明 雷禮 撰 明萬曆徐鍳刻本一
第一〇七册
國朝列卿紀(十六) 卷一百五十—卷一百六十五 明 雷禮 撰 明萬曆徐鍳刻本一
第一〇八册
山海關志 八卷 明 詹榮 纂修 明嘉靖十四年葛守禮刻本一
四鎮三關志(一) 卷一—卷二 明 劉效祖 王之弼 纂修 明萬曆四年刻本二七七
第一〇九册
四鎮三關志(二) 卷三—卷六 明 劉效祖 王之弼 纂修 明萬曆四年刻本一
第一一〇册
四鎮三關志(三) 卷七 明 劉效祖 王之弼 纂修 明萬曆四年刻本一
第一一一册
四鎮三關志(四) 卷八—卷十 明 劉效祖 王之弼 纂修 明萬曆四年刻本一
第一一二册
龍虎山志 三卷 續編一卷 元 元明善 撰 周召 續撰 元刻本一
大元聖政國朝典章(一) 卷一—卷三 佚名 撰 元刻本三八七
第一一三册
大元聖政國朝典章(二) 卷四—卷十八 佚名 撰 元刻本一
第一一四册
大元聖政國朝典章(三) 卷十九—卷三十四 佚名 撰 元刻本一
第一一五册
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四) 卷三十五—卷五十二 佚名 撰 元刻本一
第一一六册
大元聖政國朝典章(五) 卷五十三—卷六十 新集至治條例 不分卷 佚名 撰
                                元刻本一
第一一七册
皇明制書(一) 卷一—卷三 明 張鹵 輯 明萬曆七年張鹵刻本一
第一一八册
皇明制書(二) 卷四—卷五 明 張鹵 輯 明萬曆七年張鹵刻本一
第一一九册
皇明制書(三) 卷六—卷十二 明 張鹵 輯 明萬曆七年張鹵刻本一
第一二〇册
皇明制書(四) 卷十三—卷十四 明 張鹵 輯 明萬曆七年張鹵刻本一
第一二一册
皇明制書(五) 卷十五—卷十七 明 張鹵 輯 明萬曆七年張鹵刻本一
第一二二册
皇明制書(六) 卷十八—卷二十 明 張鹵 輯 明萬曆七年張鹵刻本一
第一二三册
經國雄略(一) 畿甸攷卷一—卷三 明 鄭大鬱 編訂 明弘光武潭陽王介爵觀社刻本一
第一二四册
經國雄略(二) 畿甸攷卷四—卷五 省藩攷卷一—卷三 明 鄭大鬱 編訂
                    明弘光武潭陽王介爵觀社刻本一
第一二五册
經國雄略(三) 省藩攷卷四 海防攷卷一—卷三 明 鄭大鬱 編訂
                    明弘光武潭陽王介爵觀社刻本一
第一二六册
經國雄略(四) 江防攷卷一—卷三 赋徭攷二卷 赋税攷二卷 屯政攷卷一
                    明 鄭大鬱 編訂 明弘光武潭陽王介爵觀社刻本一
第一二七册
經國雄略(五) 屯政攷卷二 邊塞攷卷一—卷四 明 鄭大鬱 編訂
                    明弘光武潭陽王介爵觀社刻本一
第一二八册
經國雄略(六) 邊塞攷卷五—卷六 四夷攷二卷 奇門攷卷一 明 鄭大鬱 編訂
                    明弘光武潭陽王介爵觀社刻本一
第一二九册
經國雄略(七) 奇門攷卷二—卷三 皇輿紀一卷 武備攷卷二—卷九
                     明 鄭大鬱 編訂 明弘光武潭陽王介爵觀社刻本一
第一三〇册
大明律例附解(一) 卷一—卷十一 明 朱元璋 勑修 明隆慶刻本一
第一三一册
大明律例附解(二) 卷十二—卷二十二 明 朱元璋 勑修 明隆慶刻本一

第一三二册
大明律例附解(三) 卷二十三—卷三十 附録一卷 明 朱元璋 勑修 明隆慶刻本一
鹽鐵論 十卷 漢 桓寬 撰 明弘治十四年塗禎刻本三〇七
童蒙訓 三卷 宋 吕本中 撰 宋紹定二年刻本五七七
第一三三册
宣和畫譜 二十卷 佚名 撰 元大德刻本一
第一三四册
宣和書譜 二十卷 佚名 撰 明刻本一
永樂琴書集成(一) 卷一—卷二 明 朱棣 勑撰 明抄本三九五
第一三五册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