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林学派著作集成
  • 东林学派著作集成
  • 东林学派著作集成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东林学派著作集成

138000 全新

仅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尹楚兵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4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上书时间2021-11-29

采薇阁书店

十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以顧憲成、高攀龍爲代表的東林學派是一個因東林書院講學而得名,影響遍及全國,并對明清政治和思想文化産生重大深遠影響的重要學術流派。東林學派在中國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承前啟後作用:一方面承受朱子學和陽明學的影響,對理學和心學作出了廣泛而深刻的綜合性批判;另一方面,它又對清代學術有引導之功,錢穆先生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首章即專論東林學派,他説:﹃余觀明清之際,學者流風餘韵,猶往往沿東林﹄,﹃即謂清初學風盡出東林,亦無不可。﹄
明末清初學者黄宗羲最先提出﹃東林學派﹄這一概念,他在《明儒學案》的﹃東林學案﹄下開列顧憲成、高攀龍、錢一本、孫慎行、顧允成、史孟麟、劉永澄、薛敷教、葉茂才、許世卿、耿橘、劉元珍、黄尊素、吴桂森、吴鍾巒、華允誠、陳龍正十七人,用四卷篇幅縷述學派的思想學術精要。這十七人中,僅耿橘籍貫河北,但亦曾任常熟知縣,任上修復并主持虞山書院,其餘皆爲江、浙兩省人士。除黄尊素未臨東林講席,且都參與過東林書院的講學活動。按照黄宗羲的界定,東林學派是以顧憲成、高攀龍爲代表,以東林書院講會的參與者爲主體構成的明代江南地區的區域性學術流派。他們推尊程朱理學,抨擊陽明無善無惡之説,力挽王學末流空談心性之弊,宣導經世、實行,對明清之際儒學思想的轉型曾産生重大影響。
本集成在東林學派内涵的界定上,遵從黄宗羲之説。成員構成上,除《明儒學案》所列十七人外,又增補安希范、馮從吾二人。安希范與顧憲成、高攀龍等并稱﹃東林八君子﹄,八人思想相近,連袂執掌東林講席,其餘七人均在學派中。馮從吾則師從顧憲成,并參與校刊顧氏遺著,學派成員吴桂森及康熙《東林書院志》編者嚴瑴皆主張將馮從吾歸入東林學派(參見吴桂森《真儒一脉敘》,嚴瑴《東林書院志》附録《東林或問》)。
在東林學派的界定上,本集成編者不贊同將東林學派等同于東林黨,前者屬于學術範疇,後者屬于政治學範疇。東林黨是由政治傾向趨同的朝野士人構成,這些士人其學術思想却并不一定相同,而且其中很多人甚至没有明確的學術思想,而當時反對派炮製的所謂﹃東林黨﹄更是將東林書院講學者以及與之有聯繫或支持同情講學的朝野人士乃至無關的政治异己皆一概斥之爲﹃東林黨﹄。東林學派與真正的東林黨人之間應是一種交叉的關係。另外,本集成編者也不主張將東林學派擴大化。晚明講學活躍,不同學派之間交往頻繁,參與東林講會者并非都是東林學派中人,有些明確屬于其他學派,而參與講會的大多數人從其學術思想水準與認識程度及影響等方面考量,也不足以被列入學派成員之中。
長期以來,相對于程朱學派、陽明學派研究的火熱局面,東林學派相關研究顯得相對冷清和滯後。已有研究成果中,也主要聚焦于理論研究,忽視文獻的集成會通。由于文獻視野的有限和文獻基礎的薄弱,導致兩個結果:一是在東林學派的構成、學派與東林黨的關係以及與朱學、王學的關係,學派的思想屬性與定位等許多理論問題上觀點歧异,認識難以統一;一是由于缺乏文獻的支撑,相關研究難以全面展開和深入。
《東林學派著作集成》是編者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東林學派文獻整理與文獻研究﹄(19ZDA258)的階段性成果,搜輯影印東林學派傳世文獻,主要由三個層面的文獻構成:一是學派成員個人著述,這是本集成的主體部分;二是與學派相關的書院文獻、講學文獻、學案文獻,如《東林書院志》《虞山書院志》《關中書院志》《道南淵源録》《東林粹語》《明儒學案·東林學案》《涇皋淵源録》等;三是學派成員的年譜、傳記文獻,如《東林列傳》《高忠憲公年譜》《安我素先生年譜》《華鳳超先生年譜》等,已附載于學派成員個人著述之後的年譜此處不再重複收入。需要説明的是,由于種種原因,部分文獻目前尚難以獲取,只能俟諸將來續輯的補入。
本集成的意義和價值,歸納起來,大體有三:
一、具有專題文獻資料彙編集成價值
東林學派存世文獻包括學派成員個人著述,與學派相關的書院文獻、讲学文献、學案文獻,東林學人的年譜、傳記等。這些存世文獻散見于海内外各類圖書館、博物館,學者查閲利用十分不便。特别是其中的稿本、抄本,因爲稀見而有亡佚之虞。因此,對東林學派存世文獻全面系統地進行搜輯影印,既有保存文獻之功,同時這種彙編集成性的整理,又爲東林學派的相關研究提供了堅實的文獻基礎。
二、具有拓展和深化東林學派研究的學術價值
東林學派是中國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的一個學派,長期以來,由于存世文獻的分散性、複雜性以及相關文獻整理的滯後,研究者所掌握文獻史料不夠系統全面,導致在對學派及其成員的思想屬性、東林學人是否有党、東林學派與東林黨以及與朱學、王學的關係,對學派的評價等的認識上衆説分歧,對學派學術史的梳理總結和對東林文學的整體研究也有待展開。對東林學派存世文獻的全面搜集整理,將拓展和深化東林學派的研究,有助于對學派的整體把握和重新認識。
三、具有傳承優秀文化傳統的當代價值
東林文化作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東林學人的愛國憂世精神,整頓吏治、反腐倡廉的實踐,反對空談心性、宣導經世致用的實學思想,開放包容、不執門户之見的學風,在明末社會轉型、思潮流變、士風和文風重塑等方面曾發揮了深刻影響,在當前我國高度重視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背景下,對我們吸取優秀文化傳統,重建當代文化精神,也必將提供豐厚的學術思想資源。
最後需要説明的是,本集成的面世,端賴曹辛華教授的推介和采薇閣主人王强先生之力。久聞王强先生從法學專業畢業生到書店店主再到古籍採編出版商的傳奇經歷,一直爲他對學術的熱忱所感佩。至去年秋天,因辛華兄的推介,始有緣結識。在下爲人疏懒,本集成編輯出版的相關事務主要是在王强先生的主持和大力推動下得以完成的,目録及分類主要由編者擬定,王强先生及其團隊在此基礎上有所補充,相關文獻除少數罕見文獻外,則大多由王强先生及其團隊負責搜羅整理。值此出版之際,聊綴數語,以記出版始末,并致謝意。

二〇二一年三月尹楚兵識于滬上

總目録
第一册
小心齋劄記 十二卷 明 顧憲成 撰 明萬曆三十六年蔡獻臣初刻本一
第二册
涇臯藏稿 二十二卷 (一) 明 顧憲成 撰 明刻本一
第三册
涇臯藏稿 二十二卷 (二) 明 顧憲成 撰 明刻本一
第四册
涇皋藏稿 二十二卷 (一) 明 顧憲成 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一
第五册
涇皋藏稿 二十二卷 (二) 明 顧憲成 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一
第六册
顧端文公集 二十卷 附録 二卷 又附録 九種 十一卷 (一) 明 顧憲成 撰 
        明崇禎無錫顧氏家刻本一
第七册
顧端文公集 二十卷 附録 二卷 又附録 九種 十一卷 (二) 明 顧憲成 撰 
        明崇禎無錫顧氏家刻本一
第八册
顧端文公集 二十卷 附録 二卷 又附録 九種 十一卷 (三) 明 顧憲成 撰 
        明崇禎無錫顧氏家刻本一
第九册
顧端文公遺書 十二種 三十七卷 (一) 清康熙三十七年刻本一
第十册
顧端文公遺書 十二種 三十七卷 (二) 清康熙三十七年刻本一
第十一册
顧端文公遺書 十三種 四十九卷 附録 三種 十五卷 (一) 明 顧憲成 撰 
         清光緒刻本一
第十二册
顧端文公遺書 十三種 四十九卷 附録 三種 十五卷 (二) 明 顧憲成 撰 
         清光緒刻本一
第十三册
顧端文公遺書 十三種 四十九卷 附録 三種 十五卷 (三) 明 顧憲成 撰 
         清光緒刻本一
第十四册
顧端文公遺書 十三種 四十九卷 附録 三種 十五卷 (四) 明 顧憲成 撰 
         清光緒刻本一

第十五册
顧端文公遺書 十三種 四十九卷 附録 三種 十五卷 (五) 明 顧憲成 撰 
         清光緒刻本一
第十六册
大學意 一卷 中庸意 二卷 大學說 一卷 中庸說 一卷 語孟說畧 二卷 明 顧憲成 撰 清鈔本一
第十七册
顧涇陽先生學庸意 三卷 明 顧憲成 撰 清 張純修 編 清康熙淑躬堂刻本一
四書講義 不分卷 明 顧憲成 撰 清 編 清同治小石山房叢書本三〇九
第十八册
顧涇陽集 一卷 明 顧憲成 撰 編 清康熙五經堂刻廣理學備考本一
顧涇陽稿 一卷 明 顧憲成 清 陳名夏 編 撰 明末陳氏石雲居刻國朝大家制義本一八一
顧端文公大學通考 一卷 大學質言 一卷 大學重定 一卷 明 顧憲成 撰 明鈔本三五一
顧端文公元卷遺蹟 不分卷 明 顧憲成 撰 一九五七年顧寶琛影印本五〇一
第十九册
小辨齋偶存 八卷 事定録 三卷 明 顧允成 撰 明萬歷四十一年無錫顧與演刻本一
第二十册
小辨齋偶存 八卷 明 顧允成 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一
小辨齋偶存 八卷 附録 一卷 明 顧允成 撰 
        清光緒武進盛氏思惠齋刻常州先哲遺書本二九三
第二十一册
小辨齋偶存 八卷 附 涇皋家塾三書 一卷 明 顧允成 撰 清光緒十二年涇里宗祠刻本一
高攀龍書信録真蹟 不分卷 明 高攀龍 撰 明稿本三一七
第二十二册
高子遺書 十二卷 附録 一卷 (一) 明 高攀龍 撰 陳龍正 輯 明崇禎五年刻本一
第二十三册
高子遺書 十二卷 附録 一卷 (二) 明 高攀龍 撰 陳龍正 輯 明崇禎五年刻本一
第二十四册
高子遺書 十二卷 附録 一卷 (三) 明 高攀龍 撰 陳龍正 輯 明崇禎五年刻本一
第二十五册
高子遺書 十二卷 附録 一卷 (四) 明 高攀龍 撰 陳龍正 輯 明崇禎五年刻本一
第二十六册
高子遺書 十二卷 附録 一卷 (一) 明 高攀龍 撰 陳龍正 輯 
       清同治漢鹿齊傳鈔明崇禎刻本一
第二十七册
高子遺書 十二卷 附録 一卷 (二) 明 高攀龍 撰 陳龍正 輯 
       清同治漢鹿齊傳鈔明崇禎刻本一
第二十八册
高子遺書 十二卷 附録 一卷 附 高忠憲公年譜 一卷 (一) 明 高攀龍 撰 明 陳龍正 輯 
       清光緒二年東林書院刻一九二二年補刻本一
第二十九册
高子遺書 十二卷 附録 一卷 附 高忠憲公年譜 一卷 (二) 明 高攀龍 撰 明 陳龍正 輯 
       清光緒二年東林書院刻一九二二年補刻本一

第三十册
高子遺書 十二卷 附録 一卷 附 高忠憲公年譜 一卷 (三) 明 高攀龍 撰 明 陳龍正 輯 
       清光緒二年東林書院刻一九二二年補刻本一
第三十一册
高子遺書 十二卷 附録 一卷 附 高忠憲公年譜 一卷 (四) 明 高攀龍 撰 明 陳龍正 輯 
       清光緒二年東林書院刻一九二二年補刻本一
第三十二册
高子遺書 十二卷 (一) 明 高攀龍 撰 陳龍正 輯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一
第三十三册
高子遺書 十二卷 (二) 明 高攀龍 撰 陳龍正 輯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一
第三十四册
高子遺書 十二卷 (三) 明 高攀龍 撰 陳龍正 輯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一
第三十五册
高子遺書 六卷 明 高攀龍 撰 
       清道光二十八年涇縣潘氏刻同治五年印乾坤正氣集本一
第三十六册
高子遺書節鈔 十一卷 附 高忠憲公年譜 一卷 明 高攀龍 撰 
         一九三一年上海中華書局宋字排印錫山先哲叢刊本一
高忠憲公詩集 八卷 明 高攀龍 撰 明崇禎刻本三一五
高景逸詩 一卷 明 高攀龍 撰 陳濟生 輯 一九二〇年舊學庵影刊天啟崇禎兩朝遺詩本五一九

第三十七册
高子未刻稿 六卷 (一) 明 高攀龍 撰 清鈔本一
第三十八册
高子未刻稿 六卷 (二) 明 高攀龍 撰 清鈔本一
第三十九册
高子遺書未刻稿 不分卷 附 高子日記約鈔 不分卷 明 高攀龍 撰 明鈔本一
第四十册
高景逸先生集 一卷 明 高攀龍 撰 清康熙二十五年五經堂刻廣理學備考本一
周易易簡説 三卷 明 高攀龍 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一四五

第四十一册
春秋孔義 十二卷 明 高攀龍 撰 明崇禎十三年秦堈刻本一
第四十二册
春秋孔義 十二卷 明 高攀龍 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一
第四十三册
正蒙集注 四卷 明 高攀龍 注 清 華希閔 編 清康熙四十七年刻性理四書注釋本一
第四十四册
正蒙釋 四卷 明 高攀龍 注 明萬曆刻本一
第四十五册
程子節録 四卷 文集鈔 一卷 明 高攀龍 輯 清乾隆七年華希閔刻高子全書本一
朱子節要 十四卷 明 高攀龍 輯 明萬曆三十年刻本一
第四十六册
武林游記 一卷 明 高攀龍 撰 清 丁丙 編 清光緒錢塘丁氏嘉惠堂刻武林掌故叢編本一
邵文莊公年譜 一卷 明 高攀龍 訂 民國間朱絲欄鈔本二七
邵文莊公年譜 一卷 明 高攀龍 訂 一九二四年上海中華書局宋字排印錫山先哲叢刊本一九五
第四十七册
四聖一心録 六卷 明 錢一本 撰 清康熙錢濟世蘭雪堂刻本一
第四十八册
黽記 四卷 明 錢一本 撰 明萬曆四十一年錢氏日啟新齋刻本一

第四十九册
範衍 十卷 明 錢一本 撰 明萬曆三十四年刻本一
第五十册
像抄 六卷 (一) 明 錢一本 撰 明萬曆四十一年錢氏日啟新齋刻本一
第五十一册
像抄 六卷 (二) 明 錢一本 撰 明萬曆四十一年錢氏日啟新齋刻本一
第五十二册
像象管見 五卷 明 錢一本 撰 明萬曆三十二年毗陵錢氏原刻本一
第五十三册
像象管見 九卷 明 錢一本 撰 清光緒武進盛氏思惠齋刻常州先哲遺書本一
第五十四册
像象管見 九卷 (一) 明 錢一本 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一
第五十五册
像象管見 九卷 (二) 明 錢一本 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一
第五十六册
遯世編 十四卷 (一) 明 錢一本 輯 明萬曆刻本一
第五十七册
遯世編 十四卷 (二) 明 錢一本 輯 明萬曆刻本一
第五十八册
錢啟新集 一卷 明 錢一本 撰 清康熙二十五年五經堂刻廣理學備考本一
钱啟新詩 一卷 明 錢一本 陳濟生 輯 撰 一九二〇年舊學庵影刊天啟崇禎兩朝遺詩本四一
玄晏齋所著書 二種 六卷 明 孫慎行 撰 明萬曆四十二年刻本四三
第五十九册
玄晏齋集 五種 十五卷 (一) 明 孫慎行 撰 明崇禎刻本一
第六十册
玄晏齋集 五種 十五卷 (二) 明 孫慎行 撰 明崇禎刻本一
第六十一册
玄晏齋集 五種 十五卷 (三) 明 孫慎行 撰 明崇禎刻本一
第六十二册
玄晏齋集 五種 十五卷 (四) 明 孫慎行 撰 明崇禎刻本一
第六十三册
玄晏齋奏議 二卷 明 孫慎行 撰 明萬曆刻本一
玄晏齋詩選 五卷 明 孫慎行 撰 明啟禎刻本三三一
第六十四册
玄晏齋困思鈔 三卷 中庸慎獨義 一卷 明 孫慎行 撰 明萬曆刻本一
玄晏齋困思鈔 三卷 明 孫慎行 撰 
         清光緒武進盛氏思惠齋刻常州先哲遺書本四〇三
孫淇澳稿 一卷 明 孫慎行 撰 明末陳氏石雲居刻國朝大家制義本五〇九
孙淇澳詩 一卷 明 孫慎行 陳濟生 輯 撰 一九二〇年舊學庵影刊天啟崇禎兩朝遺詩本五六五
恩卹諸公志畧 一卷 明 
         清光緒武進盛氏思惠齋刻常州先哲遺書本五六三
第六十五册
事編内篇 八卷 (一) 明 孫慎行 輯 明崇禎十一年孫士元刻本一
第六十六册
事編内篇 八卷 (二) 明 孫慎行 輯 明崇禎十一年孫士元刻本一
第六十七册
真儒一脉 不分卷 明 吴桂森 輯 明天啟刻本一
吴素衣先生集 一卷 明 吴桂森 撰 清 范鄗鼎 編 
         清康熙二十五年五經堂刻廣理學備考本二九三
第六十八册
存笥詩草 五卷 明 吴桂森 撰 明崇禎吴陞之刻本一
息齋筆記 二卷 首 一卷 附年譜 一卷 明 吴桂森 撰 明崇禎刻本五三
第六十九册
周易像象述 七卷 像象金針 一卷 (一) 明 吴桂森 撰 明末鈔本一
第七十册
周易像象述 七卷 像象金針 一卷 (二) 明 吴桂森 撰 明末鈔本一
第七十一册
周易像象述 十卷(存六卷)總論 一卷 明 吴桂森 撰 清鈔本一
第七十二册
周易像象述 十卷 像象金針 一卷 (一) 明 吴桂森 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一

第七十三册
周易像象述 十卷 像象金針 一卷 (二) 明 吴桂森 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一
第七十四册
天全堂集 不分卷 明 安希范 撰 明稿本一
第七十五册
天全堂集 四卷 附録一卷 明 安希范 撰 清乾隆四十六年安吉校刻本一
安希范游記 一卷 明 安希范 撰 明稿本二三一
安希范萬曆乙酉科應天鄉試硃卷 一卷 明 安希范 撰 明稿本三一七
安母吴孺人葬録 一卷 明 安希范 編 明萬曆安氏刻本三八九

第七十六册
馮少墟集 二十二卷 續集 一卷 (一) 明 馮從吾 撰 
       明萬曆四十五年浙江巡按張惟任刻本一
第七十七册
馮少墟集 二十二卷 續集 一卷 (二) 明 馮從吾 撰 
       明萬曆四十五年浙江巡按張惟任刻本一
第七十八册
馮少墟集 二十二卷 續集 一卷 (三) 明 馮從吾 撰 
       明萬曆四十五年浙江巡按張惟任刻本一

第七十九册
馮少墟集 二十二卷 明 馮從吾 撰 (一) 
       明萬曆四十年畢懋康刻天啓元年馮嘉年增修本一
第八十册
馮少墟集 二十二卷 明 馮從吾 撰 (二) 
       明萬曆四十年畢懋康刻天啓元年馮嘉年增修本一
第八十一册
馮少墟集 二十二卷 明 馮從吾 撰 (三) 
       明萬曆四十年畢懋康刻天啓元年馮嘉年增修本一
第八十二册
馮少墟集 二十一卷 (一) 明 馮從吾 撰 清康熙十二年洪琮刻本一
第八十三册
馮少墟集 二十一卷 (二) 明 馮從吾 撰 清康熙十二年洪琮刻本一
第八十四册
馮少墟集 二十一卷 (三) 明 馮從吾 撰 清康熙十二年洪琮刻本一
第八十五册
馮少墟集 二十一卷 (四) 明 馮從吾 撰 清康熙十二年洪琮刻本一
第八十六册
少墟集 二十卷 (一) 明 馮從吾 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一
第八十七册
少墟集 二十卷 (二) 明 馮從吾 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一
第八十八册
少墟集 二十卷 (三) 明 馮從吾 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一
第八十九册
馮少墟先生集 一卷 明 馮從吾 撰 清 范鄗鼎 編 清康熙二十五年五經堂刻廣理學備考本一
馮少墟關中四先生要語録 四卷 語要 一卷 明 馮從吾 輯 清 李元春 注 
                清道光十年朝邑蒙氏刻關中道脉四種書本一九一
第九十册
關學編 六卷 明 馮從吾 撰 清嘉慶七年周元鼎增修本一
元儒考畧 四卷 明 馮從吾 撰 明萬曆四十三年刻本二八九
第九十一册
元儒考畧 四卷 明 馮從吾 撰 舊鈔本一
元儒考畧 四卷 明 馮從吾 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二一五
第九十二册
常熟縣水利全書 十卷 附録 二卷 (一) 明 耿橘 撰 明萬曆刻本一
第九十三册
常熟縣水利全書 十卷 附録 二卷 (二) 明 耿橘 撰 明萬曆刻本一
第九十四册
治水要法 一卷 明 耿橘 撰 清 顧士璉 輯 清康熙五年序刻吴中開江書本一
劉練江先生集 八卷 離騷經纂註 一卷 附 劉職方公年譜 一卷 明 劉永澄 撰 劉穎 編 
         清乾隆寶應劉氏興讓堂刻本五三

第九十五册
家塾緒言 二卷 詩筒遺草 一卷 明 劉永澄 撰 清康熙寶應劉中柱刻本一
邸中雜記 一卷 明 劉永澄 撰 淸初劉中從刻本一七一
史太常三疏 一卷 附趙南星二疏 一卷 明 史孟麟 撰 明萬曆四十四年趙南星刻本一八一
第九十六册
十愿齋全集易説 一卷 易箋 二卷 明 吴鍾巒 撰 清康熙刻十願齋全集本一
吴巒穉詩 一卷 明 吴鍾巒 撰 陳濟生 輯 一九二〇年舊學庵影刊天啟崇禎兩朝遺詩本三〇五
黃忠端公文畧 三卷 詩畧 二卷 說畧 一卷 附黃忠端公正氣録 一卷 明 黃尊素 撰 
         清康熙十五年許三禮清遠堂刻本三〇七
第九十七册
餘姚黄忠端公集 六卷 附集 两種 六卷 明 黄尊素 黃炳垕 撰 清光緒十三年重刻本一
第九十八册
餘姚黄忠端公集 六卷 附集 六種 十七卷 明 黄尊素 黃炳垕 撰 清光緒十三年重刻本一
黄忠端公集 三卷 明 黄尊素 撰 
        清道光二十八年涇縣潘氏刻同治五年印乾坤正氣集本三八一
黄真长詩 一卷 明 黄尊素 撰 陳濟生 輯 一九二〇年舊學庵影刊天啟崇禎兩朝遺詩本四六九
第九十九册
華氏傳芳集 八卷 (一) 明 華允誠 撰 明末刻本一
第一〇〇册
華氏傳芳集 八卷 (二) 明 華允誠 撰 明末刻本一
第一〇一册
華汝立詩 一卷 明 華允誠 撰 陳濟生 輯 一九二〇年舊學庵影刊天啟崇禎兩朝遺詩本一
幾亭文録 三卷 明 陳龍正 撰 明崇禎四年刻本五
第一〇二册
幾亭外書 九卷 (一) 明 陳龍正 撰 明崇禎四年刻本一
第一〇三册
幾亭外書 九卷 (二) 明 陳龍正 撰 明崇禎四年刻本一
第一〇四册
幾亭續文録 八卷 明 陳龍正 撰 明崇禎刻本一
幾亭外書 二卷 明 陳龍正 撰 清光緒四年秀水孫氏望雲仙館刻檇李遺書本四八七
第一〇五册
幾亭全書 五種 附 一種 六十四卷 (一) 明 陳龍正 撰 清康熙雲書閣刻本一
第一〇六册
幾亭全書 五種 附 一種 六十四卷 (二) 明 陳龍正 撰 清康熙雲書閣刻本一
第一〇七册
幾亭全書 五種 附 一種 六十四卷 (三) 明 陳龍正 撰 清康熙雲書閣刻本一
第一〇八册
幾亭全書 五種 附 一種 六十四卷 (四) 明 陳龍正 撰 清康熙雲書閣刻本一
第一〇九册
幾亭全書 五種 附 一種 六十四卷 (五) 明 陳龍正 撰 清康熙雲書閣刻本一
第一一〇册
幾亭全書 五種 附 一種 六十四卷 (六) 明 陳龍正 撰 清康熙雲書閣刻本一
第一一一册
幾亭全書 五種 附 一種 六十四卷 (七) 明 陳龍正 撰 清康熙雲書閣刻本一
第一一二册
陳幾亭集 一卷 明 陳龍正 撰 清康熙二十五年五經堂刻廣理學備考本一
陳幾亭詩 一卷 明 陳龍正 撰 陳濟生 輯 一九二〇年舊學庵影刊天啟崇禎兩朝遺詩本一六一
幾亭詩餘 一卷 明 陳龍正 撰 趙尊嶽 輯 民國刻惜陰堂叢書本一六九
陶詩衍 二卷 晉 陶潛 撰 明 陳龍正 輯 明崇禎十六年陳揆刻本一八一
第一一三册
程子詳本 二十卷 (一) 明 陳龍正 纂 明崇禎十六年刻本一
第一一四册
程子詳本 二十卷 (二) 明 陳龍正 纂 明崇禎十六年刻本一
第一一五册
程子詳本 二十卷 (三) 明 陳龍正 纂 明崇禎十六年刻本一
第一一六册
程子詳本 二十卷 (一) 明 陳龍正 纂 清康熙十四年刻本一
第一一七册
程子詳本 二十卷 (二) 明 陳龍正 纂 清康熙十四年刻本一
第一一八册
程子詳本 二十卷 (三) 明 陳龍正 纂 清康熙十四年刻本一
第一一九册
朱子語類大全集 二十五卷 (一) 明 陳龍正 明刻清印寶翰樓本一
第一二〇册
朱子語類大全集 二十五卷 (二) 明 陳龍正 明刻清印寶翰樓本一
第一二一册
朱子語類大全集 二十五卷 (三) 明 陳龍正 明刻清印寶翰樓本一
第一二二册
朱子語類大全集 二十五卷 (四) 明 陳龍正 明刻清印寶翰樓本一
第一二三册
陽明先生要書 八卷 附録 五卷 (一) 明 王守仁 撰 明 陳龍正 輯 
         明崇禎八年刻本一

第一二四册
陽明先生要書 八卷 附録 五卷 (二) 明 王守仁 撰 明 陳龍正 輯 
         明崇禎八年刻本一
第一二五册
陽明先生要書 八卷 附録 五卷 (三) 明 王守仁 撰 明 陳龍正 輯 
         明崇禎八年刻本一
第一二六册
陽明先生鄉約法 一卷 陽明先生保甲法 一卷 明 陳龍正 輯 
           清道光十一年六安晁氏木活字印學海類編本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