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松涛主编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1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上书时间2021-07-08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现代教会的危险,王明道著,全1册,H:50010-07jh015398
¥398.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优生学与遗传及其他,任白涛辑译,全1册,H:50010-08jh001608
¥398.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英雄快览,陈王健编纂,全1册,H:50010-08jh001599
¥398.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展开反对巫神的斗争,陕甘宁边区政府办公厅编,全1册,H:50010-08jh001594
¥398.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心的分析,(英)罗素讲演,全1册,H:50010-08jh001585
¥398.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心之分析,[(英)罗素著],全1册,H:50010-08jh001584
¥398.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耶路撒冷今昔观,(美)孟高美芮(H. B. Montgomery)原著,全1册,H:50010-08jh001573
¥398.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众善快览,贺箭村编,全1册,H:50010-08jh001566
¥398.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药王考与鄚州药王庙,吕超如编著,全1册,H:50010-08jh001565
¥398.0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出版説明
二〇一七年四月,雄安新區設立。二〇一八年十二月,《河北雄安新區總體規劃(二〇一八—二〇三五年)》得到國務院的正式批復,雄安新區由規劃階段進入全面建設階段。雄安新區是繼一九八〇年深圳經濟特區、一九九二年上海浦東新區設立之後又一全國意義的新區,對我國區域協同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
雄安新區地處冀中平原,所轄三縣(雄縣、容城、安新)歷史悠久,積澱深厚,爲燕趙文化的發源地。早在新石器時期,人類就開始在這一地區活動。春秋戰國時期,雄縣爲燕趙的分界之地;宋遼時更是兩國對峙的前沿;明清兩朝,歷經水利、營田、水围等一系列開發與建設活動;近代,借力天津開埠,實現了經濟社會的轉型。歷史上,雄安地區是農耕與游牧兩種文化的交界地帶,于是開放與包容兼具就成爲雄安文化的又一特徵,這些都爲新區的建設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撐。『無文化傳承,無雄安未來』,新區設立之初,中央就明確了『堅持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脉,建設緑色生態宜居新城區』的要求,這在《總體規劃》中予以再次明確。目前,雄安新區進入全面建設的新階段,對其歷史與文化資源進行深度挖掘,既是大勢所趨,也將會爲新區建設提供更多有益的歷史參考與借鑒。
『最古之史,實爲方志』(梁啓超)。我國纂修地方志的歷史悠久,大致經歷了:春秋戰國的孕育、魏晋隋唐的成型、宋元的成熟、明清的盛行和民國的新變化等階段。作爲『記載一地區自然、歷史、地理、社會、經濟和文化縱横各方面的情况和資料的一種著述體裁』(來新夏 《略論地方志的研究狀况與趨勢》),方志保存了與某一地域有關的大量文獻資料。其所具有的體系性、地域性、歷史传统性等特征,爲後人了解一地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和豐富史料。本書是在《雄安新區方志叢書》的基礎上,進行的再增補。全書共增補方志二十種。兩書合計收録的三十種方志,基本涵蓋了現存可循的雄安地區方志。所收方志主要爲明清兩代修纂,少量民國時期方志,這也與我國明清時期方志大興的發展歷史相吻合。本書所收版本,上起明萬曆間的《任丘縣志》,下迄民國二十三年版的《霸州新志》。含刻本、抄本、鉛印本。就内容看,明、清、民國三個時期,雄安地區的歷史沿革、自然地理、社會發展狀况以及文化等,都在方志中都著豐富體現,并具有顯著的地方特色。
建設雄安新區是一件需要我們用充分的歷史耐心來進行的『千年大計,國家大事』。本著傳承、保護與弘揚歷史文化的原則對新區建設,特别是文化建設,有著夯實基础、强根固本的重要作用。本固而基實,根深方可葉茂,《雄安新區方志叢書》《雄安新區方志叢書二編》兩書的先後出版,即是希望能为新區建設添加一塊文化的重量,對新區建設有所助力。
總目録
容城
第一册
(康熙)容城縣志(一)序至卷六 清 趙士麟 修 李進光 纂 清康熙間刻本一
第二册
(康熙)容城縣志(二)卷七至卷八 清 趙士麟 修 李進光 纂 清康熙間刻本一
雄县
(萬曆)雄乘 二卷 闕上卷 明 康功 修 王元修等 纂 明萬曆間刻本二五九
新安
第三册
(康熙)安州志 十卷 清 王朝佐 修 房循矱 纂 清康熙十九年刻本一
第四册
(康熙)新安縣志 八卷 闕三卷 清 高景 纂修
清順治間刻康熙十九年夏祚煥增刻本一
高阳
第五册
(崇禎)高陽縣志 十四卷 存七卷 明 孫承宗 纂修 民國抄本一
第六册
(雍正)高陽縣志(一)序至卷三 清 嚴宗嘉 修 李其旋 纂 清雍正八年刻本一
第七册
(雍正)高陽縣志(二)卷四至卷六 清 嚴宗嘉 修 李其旋 纂 清雍正八年刻本一
第八册
(民國)高陽縣志(一)卷一至卷八 李大本 修 李曉泠等 纂
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一
第九册
(民國)高陽縣志(二)卷九至卷十 李大本 修 李曉泠等 纂
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一
任丘
(萬曆)任丘縣志 八卷 明 顧問 纂修 明萬曆間刻本二四七
第十册
(乾隆)任丘縣志(一)序至卷七 清 劉統 修 劉炳 王應鯨 纂
清乾隆二十七年刻本一
第十一册
(乾隆)任丘縣志(二)卷八至卷九 清 劉統 修 劉炳 王應鯨 纂
清乾隆二十七年刻本一
第十二册
(乾隆)任丘縣志(三)卷十至卷十二 清 劉統 修 劉炳 王應鯨 纂
清乾隆二十七年刻本一
第十三册
(道光)任丘縣志續編 二卷 清 鮑承燾 修 翟光縉 邊士圻 纂
清道光十七年刻本一
霸州
第十四册
(嘉靖)霸州志 九卷 明 唐交等 修 高濬等 纂 明嘉靖二十七年刻本一
第十五册
(康熙)霸州志 十卷 清 朱廷梅 修 孫振宗 纂 清康熙十三年刻本一
第十六册
(民國)霸縣志(一)序至卷四 唐肯 修 崔汝襄 章鈺 纂 民國十二年鉛印本一
第十七册
(民國)霸縣志(二)卷五 唐肯 修 崔汝襄 章鈺 纂 民國十二年鉛印本一
第十八册
(民國)霸縣新志(一)序至卷五 張仁蠡 劉延昌 修 劉崇本 崔汝襄 纂
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一
第十九册
(民國)霸縣新志(二)卷六至卷八 張仁蠡 劉延昌 修 劉崇本 崔汝襄 纂
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一
大城
(崇禎)大城縣志 八卷 存二卷 明 狄同煃 修 張弘文 纂 明萬曆崇禎間刻本四○五
第二十册
(康熙)大城縣志 八卷 清 張象燦 修 馬恂 纂 清康熙十二年刻本一
第二十一册
(光緒)大城縣志(一)卷首至卷七 清 趙炳文 徐國楨 修 劉鍾英 鄧毓怡 纂
清光緒二十四年刻本一
第二十二册
(光緒)大城縣志 (二)卷八至卷九 清 趙炳文 徐國楨 修 劉鍾英 鄧毓怡 纂
清光緒二十四年刻本一
第二十三册
(光緒)大城縣志(三)卷十至卷十二 清 趙炳文 徐國楨 修 劉鍾英 鄧毓怡 纂
清光緒二十四年刻本一
文安
第二十四册
(崇禎)文安縣志 八卷 闕一卷 明紀大網等 纂修 明崇禎間刻本一
第二十五册
(康熙)文安縣志(一)序至卷四 清 楊朝麟 修 胡淓 纂 清康熙四十二年刻本一
第二十六册
(康熙)文安縣志(二)卷五至卷八 清 楊朝麟 修 胡淓 纂 清康熙四十二年刻本一
第二十七册
(民國)文安縣志(一)卷首至卷八 陳楨 修 李蘭增 陳德沛 纂
民國十一年鉛印本一
第二十八册
(民國)文安縣志(二)卷九至卷十二 末一卷 補遺一卷 陳楨 修 李蘭增 陳德沛 纂
民國十一年鉛印本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