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历代著作集成
  • 甘肃历代著作集成
  • 甘肃历代著作集成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甘肃历代著作集成

168000 全新

仅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霍志军, 张兵, 李彬主编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1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上书时间2021-07-07

采薇阁书店

十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出版説明
甘肃地處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的綜合部,合甘州、肅州之地,故名。西夏時曾置甘肅軍司,元代設甘肅行省,是以簡稱『甘』;唐代曾在此地設置隴右道,亦简稱『隴』。獨特的地理、歷史原因,使甘肅成爲絲綢之路的『黄金地帶』,自遠古迄今,西戎、氐、羌、羯、匈奴、鮮卑、契丹、党項、吐蕃、吐谷渾、回、裕固、保安、東鄉族等衆多民族棲息于此。東西文化、遊牧文明與農業文明乃至伊斯蘭、基督教文明都在這裏交流融合。
甘肅地區是中華文明曙光升起地之一,是遠古傳説中伏羲、女媧的誕生地。伏羲作八卦、興嫁娶、製禮樂,女媧創世、補天等神話,異常豐富。先秦時期《詩經·秦風》中《驷鐵》《車鄰》《無衣》《蒹葭》等,均描寫秦人東遷前在天水一帶的活動,天水放馬灘出土的七幅『木板地圖』,堪稱世界上出土最早的地圖之一。
漢武帝使張騫通西域,河西設四郡,據兩關,甘肅的社會相對穩定繁榮。大量外地文士的到來、隴籍文人的成長,甘肅地區初步形成了地域文化中心。東漢時期的安定臨涇人王符是古代傑出的思想家,其《潛夫論》暢論政治得失,是中國政治思想史上的經典著作。趙壹《刺世疾邪賦》之『徑直露骨』風格,秦嘉、徐淑詩歌的楚風秦韻等,不僅彰顯了甘肅廣博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藴,同時也呈現了甘肅在華夏文明史上的歷史文化地位。
魏晋南北朝時期,中州板蕩,士夫名流寓居隴右,河隴地區一度成爲北方文化的中心,安定朝安人皇甫謐雖處戰亂,仍立志高尚,著作甚豐,在哲學、史學、文學等領域均有建樹,而于醫學尤精。傅玄、傅咸、謝艾、王濟、胡方回、劉昞,或以淵博著稱,或以史學名家、或以文章名世。《北史·文苑傳》云:『區區河右,而學者埒于中原,劉延明之銘酒泉,可謂清典』。
逮及隋唐,唐王朝實行『關中本位』政策,全國政治、軍事中心在關隴地區。『是時中國盛强,自安遠門西盡唐境凡萬二千里,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李白自稱『隴右成紀人也』,乾元二年『詩聖』杜甫行吟隴右,留下了百餘首膾炙人口的詩篇。其他如權德輿、李益、王仁裕等,都堪稱大家,任何一部文學史,都不能不以較大篇幅論述之。
宋金元時期,由于海路開通,全国政治經濟重心東移,甘肅歷經戰亂兵燹,民族矛盾與社會動蕩加劇,經濟文化日漸衰落,這一時期甘肅學人的著述存世較稀。
明清時期,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恢復,在這一大的歷史背景下,甘肅地方文化重又生機盎然,顯著發展。迎來了甘肅文化發展高峰,亦是文獻遺存最豐富的時期。明朝弘治、正德年間,『前七子』之首李夢陽主盟文壇,倡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發起了文學復古運動,對明代乃至後世的文學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平涼府人趙時春爲『嘉靖八才子』之一,秦安人胡纉宗歷任山東、河南巡撫、右副都御史等,著述甚豐,世稱碩儒,均是明代政壇和文壇較有影響的人物。有清一代,張澍是清代西北史地之學的開創者,他輯録已佚的重要典籍編成《二酉堂叢書》以表彰先賢,激勵後學;又將樸學考證與輯佚、姓氏、方志、金石等相結合,爲西北史地学、西夏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石。階州邢澍與孫星衍合撰的《寰宇訪碑録》,堪稱有清一代集金石文獻大成者。秦安安維峻有『鐵漢御史』之稱,其奏疏《諫垣叢稿》是研究清光緒政局的重要史料。甘肅的傳世著作儘管數量有限,但對于研究甘肅乃至西北地區歷史的演變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地方文獻是傳統文化中最基礎的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甘肅歷史上賢人輩出,著述宏富,惟因時代、地理及經濟發展的原因,多半散佚,其書名亦有不可知者,良可慨也。伴隨着國家西部大開發和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古老的絲綢之路與隴右地區也將再度煥發出歷史的光芒,迎來偉大復興的光輝前景,而歷史文献正是甘肅偉大復興征程中所資憑藉的重要遺産。有鑒于此,本書根據《甘肅文獻總目提要》,經多方搜羅,全面整理收録存世的甘肅歷代著作,彚輯成書,共收文獻一百餘種,按經、史、子、集、叢五部分類,以作者時代先後排列,是甘肅歷代著作的首次大規模整理出版,相信能爲甘肅的地方文化開發與建設、甘肅文脈的延續新生以及絲綢之路的文化發展提供積極的助益。
編者識

總目録
第一册  
孝经注疏 九卷 唐 李隆基 撰 宋 邢昺 註 明嘉靖李元陽刻隆慶二年重修本一 
孝經註疏 九卷 唐 李隆基 撰 宋 邢昺 註 
                       明嘉靖李元陽《十三經註疏》本一五三 
孝經註疏 九卷 唐 李隆基 撰 陸德明 音義 宋 邢昺 註
                    明萬曆十六年北京國子監刻本三一七 
孝經注 一卷 唐 李隆基 撰 清影元抄本四八一 
論語筆解 二卷 唐 李翱 韓愈 撰 清乾隆四十二年吴翊鳳抄本五一三
第二册
新刻胡氏詩識 三卷 明 胡纘宗 編 明刊《古名儒毛詩解十六種》本一
從古正文 五卷 字原釋義 一卷 明 黄諫 撰
                       明嘉靖十五年李宗樞石疊山房刻本二二一
第三册
孔易注略(一) 十二卷 首一卷 清 劉一明 撰 清湟中張志遠刻本一
第四册
孔易注略(二) 十二卷 首一卷 清 劉一明 撰 清湟中張志遠刻本一
第五册
詩小序翼(一) 卷一至卷十三 首一卷 清 張澍 撰 稿本一

第六册
詩小序翼(二) 卷十四至卷二十七 清 張澍 撰 稿本一
詩訓求故 二十卷 清 慕壽祺 撰 清稿本四四一
第七册
金石文字辨异 十二卷(一) 清 邢澍 撰 清光緒刻《聚學軒叢書》本一
第八册
金石文字辨异 十二卷(二) 清 邢澍 撰 清光緒刻《聚學軒叢書》本一
秦音 一卷 清 張澍 撰 稿本四三五
七藂 一卷 清 張澍 撰 稿本四九三

第九册
帝王紀年纂要 一卷 元 察罕 撰 明 黄諫 訂 
                                 明嘉靖吴郡袁氏嘉趣堂刻金聲玉振集本一 
百泉書院志 四卷 明 馬書林 撰 呂顓 删訂 明嘉靖刻本四九 
濂溪志 九卷 明 李禎 編 明萬曆刻本二三一
第十册
大成通志(一) 卷一至卷二 首一卷 清 楊慶 輯 清康熙八年刻本一
第十一册
大成通志(二) 卷三至卷七 清 楊慶 輯 清康熙八年刻本一
第十二册
大成通志(三) 卷八至卷十二 清 楊慶 輯 清康熙八年刻本一
第十三册
大成通志(四) 卷十三至卷十八 清 楊慶 輯 清康熙八年刻本一
第十四册
西征紀略 二卷 清 王萬祥 撰 清雍正十二年王端采韵堂刻本一 
寰宇訪碑録(一) 卷一至卷六 清 孫星衍 邢澍 撰 
                                      清光緒九年江蘇書局刻本二九三
第十五册
寰宇訪碑録(二) 卷七至卷十二 清 孫星衍 邢澍 撰 清光緒九年江蘇書局刻本一
第十六册
武威韓氏忠節録 一卷 附詩録二卷 清 韓奉先 韓振先 輯   張澍 編
                                      清道光二十年刻本一
蜀典(一) 卷一至卷五 清 張澍 輯 清道光十四年安懷堂刻本二六九
第十七册
蜀典(二) 卷六至卷十二 清 張澍 輯 清道光十四年安懷堂刻本一
第十八册
蜀典(一) 卷一至卷十 清 張澍 撰 清光緒二年尊經書院刻本一
第十九册
蜀典(二) 卷十一至卷十二 清 張澍 撰 清光緒二年尊經書院刻本一 
續黔書 八卷 清 張澍 纂 清光緒刊《粵雅堂叢书》本一九五
續敦煌實録 五卷 存卷四卷五 清 張澍 撰 稿本四四一
第二十册
文廟通考 六卷 首一卷 清 牛樹梅 撰 清同治十一年浙江書局刊本一
興平縣士女續志 三卷 清 王權 撰 清光緒二年刻本三八七 
甘肅忠義録傳(一) 卷一至卷四 清 楊昌濬 張國常 撰 清光緒十六年刻本四七一
第二十一册
甘肅忠義録傳(二) 卷五至卷十七 清 楊昌濬 張國常 撰 清光緒十六年刻本一
第二十二册
邊事彙鈔(一) 卷一至卷八 清 朱克敬 輯 清光緒六年長沙刻本一
第二十三册
邊事彙鈔(二) 卷九至卷十二 續鈔卷一至卷四 清 朱克敬 輯 
                                 清光緒六年長沙刻本一
第二十四册
邊事彙鈔(三) 續鈔卷五至卷八 清 朱克敬 輯 清光緒六年長沙刻本一
柔遠新書 四卷 清 朱克敬 撰 清光緒七年長沙刻本二七五
第二十五册
通商諸國記 一卷 清 朱克敬 撰 
                             清光緒十七年上海著易堂印《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本一 
武威耆舊傳 四卷 清 潘挹奎 撰 清刻本一七 
魯氏世譜 二卷 清 魯紀勛 撰 清刻本二一一
第二十六册
關右經籍考 十一卷 清 邢澍 撰 清刻本一
第二十七册 
武威段氏族譜 四卷 清 段永恩 撰 一九一一年刊本一 
祖庭聞見録 一卷 清 張紹蕃 編 一九一七年天水張氏鉛印本三一三
第二十八册 
隴右著作録 六卷(一) 附補一卷 張維 編 張令瑄 補 鈔稿本一
第二十九册
隴右著作録 六卷(二)  附補一卷 張維 編 張令瑄 補 鈔稿本一
第三十册
隴右方志録 不分卷 附記一卷 隴右方志録補 不分卷 張維 撰 
                           一九三二年序本一
隴右金石録(一) 卷一 張維 編 
                                      一九四三年甘肅省文獻徵集委員會校印本三〇九
第三十一册 
隴右金石録(二) 卷二至卷四 張維 編 
                                      一九四三年甘肅省文獻徵集委員會校印本一
第三十二册
隴右金石録(三) 卷五至卷七 張維 編 
                                      一九四三年甘肅省文獻徵集委員會校印本一
第三十三册
隴右金石録(四) 卷八至卷十 附校補一卷  張維 編 
                                      一九四三年甘肅省文獻徵集委員會校印本一
第三十四册 
潛夫論 十卷 漢 王符 撰 明萬曆刻漢魏叢書本一 
人物志 三卷 魏 劉邵 撰 西凉 劉昞 注 明隆慶六年梁夢龍刻本二七五
第三十五册 
人物志 三卷 魏 劉邵 撰 西凉 劉昞 注 明萬曆五年刻本一 
高士傳 二卷 續高士傳 十卷 晋 皇甫謐 明 皇甫涍 續撰 明嘉靖刻本一七三 
高士傳 三卷 晋 皇甫謐 撰 明 黄省曾 頌 
                  明嘉靖三十一年黄省曾刻《漢唐三傳》本三八五
第三十六册 
高士傳圖像  三卷 晋 皇甫謐 撰 于越先賢像贊 二卷 
                               清 王齡 撰 清光緒三年刻本一 
傅子 不分卷 晋 傅玄 撰 日本享和二年影武英殿聚珍本五〇五
第三十七册 
帝範 二卷 唐 李世民 撰 佚名 注 日本寬文八年刻本一 
帝範 四卷 唐 李世民 撰 日本文政十三年刊武英殿本六五 
續幽怪録 四卷 唐 李復言 編 
                      清影刻南宋尹家書籍鋪刻本一七一 
三水小牘 二卷 唐 皇甫枚 撰 景寫明姚咨鈔本二九一 
王子年拾遺記 十卷 題 後秦 王嘉 撰 梁 蕭綺 輯 
                                 明嘉靖十三年吴郡顧春世德堂刻本三五七
第三十八册 
皇朝仕學規範 四十卷 宋 張鎡 輯 宋刻本一 
第三十九册
皇朝仕學規範 四十卷 宋 張鎡 輯 明刻本一
第四十册 
稽古緒論 二卷 明 趙時春 撰 明嘉靖刻本一
願學編 二卷 清 胡纘宗 撰 明嘉靖刻清修本一九一
蠹書 三卷 附録一卷  清 吴之珽 撰 清康熙六十一年刻本四九七
國朝畫後續集 一卷 清 王光晟 輯 清嘉慶十五年秦維岩刻本五八三
第四十一册 
讀史碎金 六卷 清 胡文炳 輯 清光緒元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四十二册
讀史碎金註(一) 卷一至卷三 清 胡文炳 輯 清光緒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四十三册
讀史碎金註(二) 卷四至卷七 清 胡文炳 輯 清光緒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四十四册
讀史碎金註(三) 卷八至卷十 清 胡文炳 輯 清光緒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四十五册
讀史碎金註(四) 卷十一至卷十三 清 胡文炳 輯 清光緒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四十六册
讀史碎金註(五) 卷十四至卷十六 清 胡文炳 輯 清光緒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四十七册
讀史碎金註(六) 卷十七至卷十九 清 胡文炳 輯 清光緒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四十八册
讀史碎金註(七) 卷二十至卷二十三 清 胡文炳 輯 清光緒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四十九册
讀史碎金註(八) 卷二十四至卷二十七 清 胡文炳 輯 清光緒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五十册
讀史碎金註(九) 卷二十八至卷二十九 清 胡文炳 輯 清光緒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五十一册
讀史碎金註(十) 卷三十至卷三十一 清 胡文炳 輯 清光緒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五十二册
讀史碎金註(十一) 卷三十二至卷三十四 清 胡文炳 輯 清光緒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五十三册
讀史碎金註(十二) 卷三十五至卷三十八 清 胡文炳 輯 清光緒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五十四册
讀史碎金註(十三) 卷三十九至卷四十一 清 胡文炳 輯 清光緒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五十五册
讀史碎金註(十四) 卷四十二至卷四十五 清 胡文炳 輯 清光緒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五十六册
讀史碎金註(十五) 卷四十六至卷四十九 清 胡文炳 輯 清光緒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五十七册
讀史碎金註(十六) 卷五十至卷五十三 清 胡文炳 輯 清光緒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五十八册
讀史碎金註(十七) 卷五十四至卷五十六 清 胡文炳 輯 清光緒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五十九册
讀史碎金註(十八) 卷五十七至卷五十九 清 胡文炳 輯 清光緒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六十册
讀史碎金註(十九) 卷六十至卷六十二 清 胡文炳 輯 清光緒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六十一册
讀史碎金註(二十) 卷六十三至卷六十五 清 胡文炳 輯 清光緒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六十二册
讀史碎金註(二十一) 卷六十六至卷六十八 清 胡文炳 輯  
                                             清光緒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六十三册
讀史碎金註(二十二) 卷六十九至卷七十二 清 胡文炳 輯  
                                             清光緒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六十四册
讀史碎金註(二十三) 卷七十三至卷七十四 清 胡文炳 輯  
                                             清光緒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六十五册
讀史碎金註(二十四) 卷七十五至卷七十七 清 胡文炳 輯  
                                             清光緒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六十六册
讀史碎金註(二十五) 卷七十八至卷八十 清 胡文炳 輯 清光緒二年蘭石齋刻本一
第六十七册
史學聯珠(一) 卷一至卷三 清 胡文炳 輯 清光緒十三年著易堂鉛印本一

第六十八册
史學聯珠(二) 卷四至卷六 清 胡文炳 輯 清光緒十三年著易堂鉛印本一
第六十九册
史學聯珠(三) 卷七至卷十 清 胡文炳 輯 清光緒十三年著易堂鉛印本一
第七十册
果齋日記 七卷 清 劉爾炘 撰 一九一九年拙修山房刻本一
密宗四上師傳 二卷 清 鄧隆 撰 一九三五年刊本三三七
第七十一册 
李太白文集(一) 卷一至卷二十 唐 李白 撰 宋蜀刻本一
第七十二册
李太白文集(二) 卷二十一至卷三十 唐 李白 撰 宋蜀刻本一
李太白文集(一) 卷一至卷八 唐 李白 撰 
                                       清康熙五十六年吴門繆曰芑雙泉草堂重刊宋本二一一
第七十三册      
李太白文集(二) 卷九至卷三十 唐 李白 撰 
                                      清康熙五十六年吴門繆曰芑雙泉草堂重刊宋本一
第七十四册
景宋咸淳本李翰林集(一) 卷一至卷十六 唐 李白 撰 
                                                         清宣統元年貴池劉氏玉海堂影刻本一
第七十五册
景宋咸淳本李翰林集(二) 卷十七至卷三十 唐 李白 撰 
                                                         清宣統元年貴池劉氏玉海堂影刻本一
李長吉文集 四卷 唐 李賀 撰 宋刻本四三七
第七十六册
歌詩編 四卷 唐 李賀 撰 蒙古憲宗六年趙衍刻本一
昌谷集 四卷 唐 李賀 撰 明 曾益 釋 明末刊本一二一
第七十七册 
李益集 二卷 唐 李益 撰 明銅活字印本一 
梁補闕集 二卷 唐 梁肅 撰 稿鈔本六九 
權德輿集 二卷 唐 權德輿 撰 明銅活字印本 二六三
唐御覽詩 一卷 唐 令狐楚 輯 明趙均抄本三三七
第七十八册 
權載之文集(一) 卷一至卷二十五 唐 權德輿 撰 四部叢刊初編本一

第七十九册
權載之文集(二) 卷二十六至卷四十五 唐 權德輿 撰 四部叢刊初編本一
第八十册
權載之文集(三) 卷四十六至卷五十 補刻一卷 唐 權德輿 撰 四部叢刊初編本一
李文公集 十八卷 唐 李翱 撰 四部叢刊初編本一六一
張玉田詞 二卷 宋 張炎 撰 明水竹居鈔本四八七
第八十一册
山中白雲詞 八卷 玉田先生樂府指迷 一卷 宋 張炎 撰 
                           清康熙六十一年曹炳曾城書室刻本一 
山中白雲詞 八卷 宋 張炎 撰 清光緒八年《榆園叢刻》本三三一

第八十二册
詞源 二卷 宋 張炎 撰 清光緒八年《榆園叢刻》本一 
南湖集 十卷 宋 張鎡 撰 清抄本六七
第八十三册 
余忠宣公文集 六卷 元 余闕 撰 清同治六年重刻本一
青陽先生文集 九卷 元 余闕 撰 四部叢刊續編本二八九
第八十四册
鳥鼠山人小集(一) 卷一至卷十一 明 胡纘宗 撰 
                                           明嘉靖十八年刻本一

第八十五册
鳥鼠山人小集(二) 卷十二至卷十六 後集卷一 明 胡纘宗 撰 
                                           明嘉靖十八年刻本一
第八十六册
鳥鼠山人小集(三) 後集卷二 明 胡纘宗 撰 
                                           明嘉靖十八年刻本一
擬漢樂府 八卷 補遺一卷 附録二卷 明 胡纘宗 撰 明嘉靖十八年刻本二二一
第八十七册 
唐雅 八卷 明 胡纘宗 輯 明嘉靖二十八年文斗山堂刻本一
第八十八册
雍音 四卷 明 胡纘宗 撰 明嘉靖二十七年清渭草堂刻修補本一-
第八十九册
秦漢文(一) 卷一至卷四 明 胡纘宗 輯 明嘉靖三十四年序刊本一
第九十册
秦漢文(二) 卷五至卷八 明 胡纘宗 輯 明嘉靖三十四年序刊本一 
第九十一册
秦漢文 四卷 明 胡纘宗 輯 明刻本一 
可泉擬涯翁擬古樂府 二卷 明 胡纘宗 撰 
                                               明嘉靖三十六年汪瀚刻本三三七
第九十二册 
苑詩類選(一) 卷一至卷十 明 包節 輯 明嘉靖二十五年何城刻本一

第九十三册
苑詩類選(二) 卷十一至卷二十 明 包節 輯 明嘉靖二十五年何城刻本一
第九十四册
苑詩類選(三) 卷二十一至卷三十 明 包節 輯 明嘉靖二十五年何城刻本一
第九十五册 
包侍御集 六卷 明 包節 撰 明嘉靖三十七年刻本一
第九十六册 
空同集(一) 卷一至卷十五 明 李夢陽 撰 明嘉靖三十一年刻本一
第九十七册
空同集(二) 卷十六至卷三十二 明 李夢陽 撰 明嘉靖三十一年刻本一
第九十八册
空同集(三) 卷三十三至卷四十七 明 李夢陽 撰 明嘉靖三十一年刻本一
第九十九册
空同集(四) 卷四十八至卷六十三 明 李夢陽 撰 明嘉靖三十一年刻本一
第一〇〇册
空同子集(一) 卷一至卷十二 總目三卷 明 李夢陽 撰 明萬曆三十年刻本一
第一〇一册
空同子集(二) 卷十三至卷二十七 明 李夢陽 撰 明萬曆三十年刻本一
第一〇二册
空同子集(三) 卷二十八至卷四十一 明 李夢陽 撰 明萬曆三十年刻本一
第一〇三册
空同子集(四) 卷四十二至卷五十四 明 李夢陽 撰 明萬曆三十年刻本一
第一〇四册
空同子集(五) 卷五十五卷六十七 明 李夢陽 撰 明萬曆三十年刻本一
第一〇五册
空同詩集(一) 卷一至卷二十 明 李夢陽 撰 清光緒二十六年渭南嚴氏校刊本一
第一〇六册
空同詩集(二) 卷二十一至卷三十四 明 李夢陽 撰 
                                 清光緒二十六年渭南嚴氏校刊本一
第一〇七册
趙浚谷集 十六卷(一) 附録二卷 明 趙時春 撰 明萬曆八年周鑑刻本一
第一〇八册
趙浚谷集 十六卷(二) 附録二卷 明 趙時春 撰 明萬曆八年周鑑刻本一
第一〇九册
趙浚谷集 十六卷(三) 附録二卷 明 趙時春 撰 明萬曆八年周鑑刻本一
第一一〇册
趙浚谷集 十六卷(四) 附録二卷 明 趙時春 撰 明萬曆八年周鑑刻本一
第一一一册
浚谷先生集 十三卷 明 趙時春 撰 明萬曆八年周鑑刻本一
第一一二册
趙浚谷文集(一) 卷一至卷五 明 趙時春 撰 明萬曆八年周鑑刻本一
第一一三册
趙浚谷文集(二)  卷六至卷十 明 趙時春 撰 明萬曆八年周鑑刻本一
第一一四册 
欲焚草 四卷 明 胡忻 撰 清康熙四十二年胡恆升刻本一
蕭爽齋樂府 二卷 明 金鑾 撰 一九三四年飲虹簃刻本四六五
第一一五册 
郝蘭石先生集 十九卷(一) 清 郝璧 撰 清順治刻本一
第一一六册
郝蘭石先生集 十九卷(二) 清 郝璧 撰 清順治刻本一
第一一七册
郝蘭石先生集 十九卷(三) 清 郝璧 撰 清順治刻本一  
朱圉山人集(一) 卷一 清 鞏建豐 撰 清乾隆十九年刻本三六三
第一一八册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