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见曾文献辑刊
  • 卢见曾文献辑刊
  • 卢见曾文献辑刊
  • 卢见曾文献辑刊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卢见曾文献辑刊

25000 25000 全新

仅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昇

出版社广陵书社

ISBN9787555415534

出版时间2020-0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25000元

上书时间2021-01-12

采薇阁书店

十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出版説明
自古文儒多出世家,德州盧氏就是綿延四百餘年的一個文化世家,歷明清兩朝,代有顯者。盧氏始祖盧子興『直隸涞水縣人,明永樂間以軍籍住德州左貳衛』,可知,德州盧氏是以軍户起家,後得益于科舉騰驤發迹,盧氏家族始終保持着耕讀之家的傳統,敦品勵學。明嘉靖年間的盧宗哲是盧氏家族的第一位進士,著述宏富,然匿不自名,詩文多散佚。宗哲仕途騰達,是盧氏家學淵源的開拓者,此後盧氏家聲愈振,形成了讀書繼世的傳統。德州盧氏至十二世,則有盧見曾,見曾進士及第,都轉兩淮,仕途顯暢,著述及刊刻又豐,得乾隆御賜『德水耆英』,盛極一時。
盧見曾(一六九〇—一七六八),字抱孫,號澹園,别號雅雨山人,清康熙二十九年生于德州。見曾生而聰慧,讀書勤勉,年十五即補博士弟子員;年二十二中舉人,即赴京參加次年春闈,落地歸里,潜心苦讀。康熙六十年,盧見曾再次赴考,以二甲第二十二名考中進士,留京竟學。雍正元年散館參加廷試,名列一等,是時雍正帝重基層官吏設置,令『進士在高等者,以知縣即用』,盧見曾參加謁選,得令四川洪雅,自此正式踏入仕途。在洪雅任上,盧見曾革除弊政數十條,注重發展文教。洪雅縣之梓潼宫係洪雅縣書院之址,盧見曾捐俸庀材,加以修繕,題其額曰『雅江書院』,後易其閣爲『望春閣』,名其樓曰『雅雨樓』,更以『雅雨』爲己號,以紀其廣文教、志風俗之信念。雍正四年,盧見曾丁父憂歸鄉,而後生母及嫡母相繼下世,前後守制五年,雍正九年方任安徽蒙城縣知縣。蒙城任上,見曾『嚴明清正,聽斷立决』,陞六安州牧。六安州有書院,見曾勸輸擴建。見曾每以『除弊興學』爲指歸,至所任皆有成。其于雍正十二年調任亳州知州,爲州學題名『柳湖書院』;于雍正十三年調潁州,爲西湖書院增建學舍二十一間。見曾頗負吏才,于乾隆元年擢兩淮鹽運使。官兩淮鹽運使期間,盧見曾上疏變革,影響頗大,觸犯了某些官僚之利益,後被誣以『結黨』,蒙冤出塞。出塞三年,見曾所爲詩結爲《出塞集》,無消沮之狀,磊落慷慨。乾隆九年,蒙恩賜環,結束流放返家,補直隸灤州知州,創海陽書院。逾年,擢永平府知府,建敬勝書院。乾隆十六年,遷長蘆鹽運使,任上頗利百姓,又建問津書院。乾隆十八年,見曾復調兩淮鹽運使,任上革除弊政,推動了鹽務發展,更大力發展文化,使揚州成爲清代的文化重鎮,其《雅雨堂叢書》亦刊刻于這一時期。越十年,以老請歸。乾隆三十年,乾隆帝南巡過德州,召見盧見曾,賜御書匾額『德水耆英』,榮寵厚極。然而,盧見曾仍未能得善終,乾隆三十三年,朝廷徹查鹽務,兩淮提引案發,牽連甚廣,盧見曾在兩淮任職日久,難脱干係,被解赴揚州,判處絞刑,未及處决而死于獄中,終年七十九歲。三年後,大學士劉統勛方爲其剖雪,盧氏自盧謙起復。
盧見曾一生波瀾起伏,其于仕途政績頗豐,而因兩淮提引案故,又無法避免污點,但他在文學和文化上的成就與貢獻,却極值得重視。其自身博學,詩名早著,居官揚州十載,更是推重賢士,汲引後進,極大推進了揚州及整個江淮地區的文化繁榮。盧見曾之著述本多,蓋有詩八集、文十餘卷,然兩淮鹽引案發時,盧氏家産全部羈留官府,著作散佚甚多,本書收録其詩文僅清道光二十年清雅堂刻本《雅雨堂詩集》《雅雨堂文集》和清乾隆十一年湯先甲刻本《雅雨山人出塞集》,惜不能窺其詩文全貌。詩文之外,盧見曾所著主要還有《漁洋感舊集小傳》,《感舊集》係王士禎所編詩選,流傳不多,僅有黄叔琳家藏本,盧見曾得而重刻之,因感其中多錯亂,遂延請淄州張元爲之排次,又請惠棟、沈大成相助校勘,成《漁洋山人感舊集》十六卷,原集中單録詩作,未詳詩人,見曾故著小傳以補。本書收有清光緒間上海淞隱閣鉛印本《漁洋感舊集小傳》,並收有乾隆十七年盧氏所組織編刻的雅雨堂刻本《漁洋山人感舊集》。盧見曾曾參與編纂地方志,本書所收録乾隆刻本《焦山志》及光緒二十七年刻本《金山志》即爲代表,其志書補缺訂訛,俾歸雅正,頗有價值。另外,盧見曾有曲二種,即《旗亭記》與《玉尺樓》,此本二種皆未署名,作者頗有爭議,應係他人所作,而經盧氏潤色删改。盧氏亦撰有《玉尺樓曲譜》。盧氏在選詩上獨具眼光,纂有《國朝山左詩鈔》六十卷,收清前期山東詩人六百二十七家,詩五千九百餘首,附詩一百一十九首,是首部以山左詩人與詩作爲對象進行選録的作品,也是清前期山左詩歌的一個歷史性總結。盧見曾一生投入文教事業,在刊刻書籍上尤爲熱心,其中,以乾隆二十一年刊刻的集漢魏經學著作及唐宋筆記數種的《雅雨堂叢書》最爲有名。此叢書流傳甚廣,《八千卷樓書目》及《書目答問》諸典籍皆有著録。是書初刻爲乾隆二十一年雅雨堂刻本,共十三種書,分别爲《李氏易傳》《鄭氏周易》《易釋文》《尚書大傳》《周易乾鑿度》《大戴禮記》《高氏戰國策》《匡謬正俗》《封氏聞見記》《唐摭言》《北夢瑣言》《文昌雜録》《鄭司農集》。《雅雨堂叢書》還有不同面目本,如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所藏十一種本,這兩種版式、内容與十三種本同,故其實應同爲乾隆二十一年雅雨堂刻本。叢書之外,盧見曾還輯刻有《金石三例》《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金石録》等書,各書多得益于盧氏整理之功,與舊本有所不同,盧氏涉獵之廣,可見一斑。
盧見曾一生重視文教,著述與刊刻不斷,除了家風的熏染外,運河文化的影響亦不可忽視。盧氏生長于德州,受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藴中所具含的自由包容的文化理念浸染;居官揚州十年之久,受瀰漫在整個揚州社會中的個性自由主義影響至深,故而其人既尚博雅又自由奔放。同時,正是盧見曾的博學與好文,揚州亦得以文化盛極,十餘年後詩人趙翼仍有詩曰:『紅橋修禊客題詩,傳是揚州極盛時。勝會不常今視昔,我曹應又有人思。』盧見曾的相關文獻,對于揚州、德州乃至于整個文獻脉絡來説,都是重要而可貴的,如今學界雖已對其有較爲成熟的研究,但其最爲基礎的文獻却未能得到系統整理。爲此,本書搜集盧見曾文獻十七種,涵蓋其著述、編纂與整理刊刻的文獻,希望對保存其文獻有所裨益,亦望有助于學界對其人的進一步研究。編輯工作中的不足之處,望各界不吝指正。
編者識

總目録
第一册
雅雨堂詩集 二卷 〔清〕盧見曾 撰 清道光二十年清雅堂刻本一
雅雨堂文集 四卷 〔清〕盧見曾 撰 清道光二十年清雅堂刻本一二五
雅雨山人出塞集 一卷 〔清〕盧見曾 撰 清乾隆十一年湯先甲刻本四二一
第二册
旗亭記 二卷 〔清〕盧見曾 撰 清乾隆二十四年刻本一
玉尺樓(一) 二卷 〔清〕盧見曾 撰 清乾隆二十四年刻本三五五

第三册
玉尺樓(二) 二卷 〔清〕盧見曾 撰 清乾隆二十四年刻本一
焦山志 十二卷 〔清〕盧見曾 纂 清乾隆二十七年雅雨堂刻本一八三
第四册
金山志(一) 十卷 續二卷 〔清〕盧見曾等 纂 清光緒二十七年雅雨堂刻本一
第五册
金山志(二) 十卷 續二卷 〔清〕盧見曾等 纂 清光緒二十七年雅雨堂刻本一
漁洋感舊集小傳 四卷 補遺一卷 〔清〕盧見曾 撰 清光緒間上海淞隱閣鉛印本二六五
第六册
金石三例 三種 〔清〕盧見曾 輯 清乾隆二十年德州盧見曾雅雨堂刻本一

第七册
金石三例 三種 〔清〕盧見曾 輯 清嘉慶十六年孝岡饒向榮雙峰閣刻本一
第八册
金石三例 三種 〔清〕盧見曾 輯 清光緒四年南海馮氏讀有用書齋刻本一
第九册—第十册
漁洋山人感舊集 十六卷 〔清〕王士禎 選 〔清〕盧見曾 補傳 
                                     清乾隆十七年雅雨堂刻本一
第十一册—第十六册
國朝山左詩鈔 六十卷 〔清〕盧見曾 纂 清乾隆二十三年雅雨堂刻本一

第十七册—第二十四册
雅雨堂叢書 十三種 一百三十五卷 〔清〕盧見曾 編 
                            清乾隆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盧氏雅雨堂刻本一
李氏易傳 十七卷 〔唐〕李鼎祚 集解
鄭氏周易 三卷 〔宋〕王應麟 撰集 〔清〕惠棟 增補
易釋文 一卷 〔唐〕陸德明 撰
尚書大傳 四卷 補遺一卷 〔漢〕鄭玄 注
周易乾鑿度 二卷 〔漢〕鄭玄 注
大戴禮記 十三卷 〔北周〕盧辯 注
高氏戰國策 三十三卷 〔漢〕高誘 注
匡謬正俗 八卷 〔唐〕顏師古 撰
封氏聞見記 十卷 〔唐〕封演 撰
唐摭言 十五卷 〔五代〕王定保 撰
北夢瑣言 二十卷 〔宋〕孫光憲 纂集
文昌雜録 六卷 補遺一卷 〔宋〕龐元英 撰
鄭司農集 一卷 〔漢〕鄭玄 撰
第二十五册
嘯村近體詩選 三卷 〔清〕李葂 著 清乾隆二十一年雅雨堂刻本一
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一) 十二卷 〔清〕方世舉 撰 
                                               清乾隆二十三年雅雨堂刻本八五
第二十六册
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二) 十二卷 〔清〕方世舉 撰 
                                               清乾隆二十三年雅雨堂刻本一

第二十七册—第二十八册
金石録 三十卷 〔宋〕趙明誠 編著 清乾隆二十七年雅雨堂刻本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