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类书集成
¥
1200000
¥
1200000
全新
仅1件
作者王京州, 曹辛华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57095
出版时间2020-0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200000元
上书时间2021-01-12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太玄經解贊,(漢)揚雄撰 (唐)王涯撰,,全4册
¥3045.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剡源先生文集 [剡源先生]文,(元)戴表元撰,,全4册
¥2940.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古華山館雜著,(清)沈梧撰,,全1册
¥1065.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韓詩內傳徵,(漢)韓嬰撰,,全2册
¥1245.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大清律例,(清)劉統勳,依蘭泰纂修,,全32册
¥20000.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東雍士女志,(明)黃希聲撰,,全1册
¥615.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東雍耆舊傳,(清)謝丕振撰,,全1册
¥1035.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重訂嘉慶七年壬戌科會試齒錄, ,,全3册
¥2520.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菩陀峪萬年吉地工程輯要,(清)鐵良,紹英等輯,,全12册
¥8970.0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書號:978-7-5402-5709-5
主編:王京州 曹辛华 編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12月
冊數:1385冊 開本:16開
中图法分类号:Z22
出版説明
類書是傳統中國獨具範式的典籍,也是中華民族豐富文化的結晶。歷代類書的編纂綿延不斷,呈現出强大的生命力,對中華文明的延續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西方世界的文化重典——《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第一版問世于一七六八年,此時傳統中國最後一部大型官修類書——《古今圖書集成》已刊布四十餘年,而《皇覽》《修文殿御覽》《藝文類聚》等更早的經典類書則分别問世于中華多民族從遷徙、動蕩到和諧共生的不同階段。如果説《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代表了西方殖民主義的文化産物的話,那麼中國古代類書則是多民族交融協和的中國文化結出的碩果,是幅員遼闊、物産豐富、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對世界文化的重要貢獻。
一
何謂類書?簡言之,它是指輯録各種典籍資料,分門别類以便檢尋徵引,兼具『資料彙編』和『百科全書』性質的工具書。梁啓超所推崇的『善抄書者,可以成創作』,雖主要是針對史部的紀事本末體而發,却正可移之于評價子部類書群。鄧嗣禹以《四庫全書總目》《八千卷樓書目》所收類書作爲著録的藍本,采用了廣義的類書定義,將燕京大學圖書館藏的三百一十六種類書,分别隸屬于類事、典故、博物、典制、姓名等十門,實際上代表了廣收類書的傳統原則,標准顯得寬鬆。其後張滌華、楊家駱等對此均提出了商榷意見,主張將政書、叢書、稗編以及『立類敘事而貫串成篇者』『裁章節句而標辭分隸者』等從類書中一一剔除,又未免持論過于嚴苛。鑒于以往的經驗和教訓,我們參考胡道靜、劉葉秋、王三慶等學者的做法,對以上兩種相反觀點進行了調和,盡可能寬嚴適中,以方便學界的參考利用。
類書昉自魏曹丕『使諸儒撰集』的《皇覽》,迭經唐宋元明的發展,一直到清代的《類書纂要》《時務通考》,前後經歷近一千八百年的發展歷史。自隋唐以降,不僅每一皇朝開國的統治者都熱衷于編纂類書以展示文教,士大夫乃至村塾先生也往往自編類書以滿足實際需求,因此類書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占有極大比重。僅以清代官修《四庫全書》爲例,在其所收録的三千四百六十一種、七萬九千三百零九卷圖書當中,六十五部類書多達七千零四十五卷,已接近總卷數的十分之一,至于存目類書的卷數更是超軼存目書總卷數的五分之一以上。據考察所知,歷代共編出類書一千五百余種,現存一千二百種左右,《四庫全書》收録和存目類書共二百八十二種,尚不足現存類書的四分之一。
隨著時間的推移,類書原在政治、科舉、文學等方面的價值越來越淡漠,而學術方面的價值則越來越明顯,越來越重要。所徵引的古籍大多亡佚,所編排的史料分類詳細,作爲資料寶庫,類書確乎具有其他典籍所不具備的優勢。以輯佚價值來説,王應麟輯録《周易鄭康成注》《韓魯齊三家詩考》,就非常重視對類書的使用。明人如胡應麟、焦竑等,對類書的輯佚價值也非常重視。《四庫全書》的編纂,始于對《永樂大典》的輯佚,四庫館開館之後從《永樂大典》共輯出佚書四百多種。不僅是《永樂大典》,其他類書輯佚價值亦大,四庫館臣對此有精當論述:『古籍散亡,十不存一,遺文舊事,往往托以得存。《藝文類聚》《初學記》《太平御覽》諸編,殘璣斷璧,至捃拾不窮。』阮元爲鮑刻《太平御覽》作序,亦稱存《御覽》一書,即存秦漢以來佚書千餘種。清人如嚴可均、馬國翰、黄奭等均爲輯佚巨擘,而類書便是他們輯録古佚書最重要的來源。
二
現代學術史上的類書研究,最先聚焦在《永樂大典》:袁同禮的《永樂大典考》開風氣之先,其後有李正奮的《永樂大典考》、郭伯恭的《永樂大典纂修考》領此宗風。對于類書的整體研究,則發軔于鄧嗣禹的《燕京大學圖書館目録初稿・類書之部》。類書專書研究除《永樂大典》外,又有萬國鼎的《〈古今圖書集成〉考略》、錢亞新的《〈太平御覽〉之研究》等。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來,系統而深入研究類書的學者,相繼有張滌華和胡道靜。張滌華的《類書流别》正本清源,提綱挈領,對類書研究具有奠基的作用;胡道靜的《中國古代的類書》體例精當,内容翔實,又將類書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新時期以來,類書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無論是綜論還是專書研究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學者從不同角度對類書文獻、理論和文化價值等方面進行考察,拓寬了類書研究的範圍,深化了人們對類書的認識,推動了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類書敘録、整理與研究已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不足,可具體説明如下:
類書敘録。鄧嗣禹《燕京大學圖書館目録初稿・類書之部》開風氣之先,體例嚴明,提要詳審,然而僅以燕京館藏爲限,而且大多與《四庫全書總目》著録重複,難睹歷代類書全貌。張滌華《類書流别・存佚第六》作爲嗣響,旨在對類書在歷代書目中的著録情况廣加勾稽,並揭示其存佚,然而限于體例和篇幅,對類書的體例、内容一概付之闕如,同時也有著録不全的問題。臺灣學者莊芳榮的《中國類書總目初稿・書名、著者索引篇》以首字筆劃爲序,排列歷代書目中所録類書,收録類書較張滌華多出二百餘種,在著録臺灣新影印類書的出版方面可資參考,然而仍無提要,且多有闕漏,體例也不完善。趙含坤《中國類書》對歷代類書有提要式的簡介,在收録類書的範圍和總數上又超軼前修,然而義界不嚴,不少非類書被收入,且往往缺乏考證,難稱嚴格意義上的目録學著作。
類書整理。汪紹楹校點本是《藝文類聚》迄今唯一的深入整理本,流通甚廣,影響很大,在古代學術研究中發揮了巨大而積極的作用。《初學記》的整理本由于未能利用日藏宋本進行校勘,在學術價值上稍顯遜色,但讀者受衆面仍然極大,學術研究從中多所取資。目前經過點校整理從而能較好爲學界所用的類書除《藝文類聚》《初學記》之外,還有《册府元龜》《太平廣記》《事類賦注》《海録碎事》等寥寥二十餘種。由于部帙浩繁、錯訛衆多等原因,大量類書尚未經整理,僅靠影印刊布,舉其要者有《北堂書鈔》《白孔六帖》《記纂淵海》《事林廣記》《佩文韻府》《淵鑒類函》等,稀見類書的整理更是乏人問津。因爲長期得不到有效而科學的整理,因此這些重要類書少人問津,其價值尚未得到有效地開掘。
類書研究。類書所包藴的分類體系和各科知識,正成爲各種專門之學强有力的文獻支撐,催生出許多新的學科生長點,其中文體學、語言學、音樂、書法以及醫藥學等相繼得到了全新的討論。對于學界公認的正宗類書,按照傳統的文獻學研究思路,從編撰、版本、類目、内容校勘到引文,學者已展開細緻的剖析和論述。如《藝文類聚》《初學記》《太平御覽》《册府元龜》《玉海》《事林廣記》《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等,一直是學界討論的焦點,對其本身的文獻學研究也推動了相關學科的互動開展。已有的類書史斷代研究雖觸及了類書一時的發展情况,但對于整體發展狀况一般停留于粗綫條的勾勒,更多則偏重于細節的分析和考證,不僅很少著眼于不同類書之間的比較研究,對類書史發展的規律以及類書與所處時代文化之間的深層聯繫,尚少見分析和揭示,無論是系統性還是深度都還遠遠不夠。
三
有鑒于類書包蕴的丰富價值以及目前研究的不足之處,我們申請並獲批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古代類書敘録、整理與研究》,已列入课题計劃的學術目標主要包括:
類書總目提要。迄今爲止,學界已有的幾種類書目録,多存在邊界不清、收録不全、敘録不准、體例不一等問題,不便于學界使用。中國古代類書現存約一千二百餘種,其中近三分之一從未被著録,近三分之二從未撰寫提要。課題力求對自《皇覽》以來以迄清末,凡有傳本或輯本存世的所有古代類書,進行全面著録和提要的工作,對已有提要者按照新的體例重新撰寫提要,已著録但未加提要者新增提要,尚未著録者首次著録並撰寫提要,力圖編成一部總覽式的類書工具書——《中國古代類書總目提要》。提要旨在總結每部類書的研究史,對它們的撰人、著録、體例、版本、價值等内容,進行詳細著録,從而爲學界提供有關歷代類書全面而廣闊的文獻信息。
類書序跋彙編。類書序跋的内容,或交代著書的緣起和背景,或申明書籍的内容和體例,或梳理版本,或評鑒得失,要在揭示該類書的内涵。其中可能不乏溢美之詞,並不見得都符合實情,還需要鑒别和取捨,但畢竟是一手史料,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因此讀類書先讀序跋,往往可以用最少的時間概括瞭解該書的主要内容和宗旨。經集群化、序列化之後的類書序跋,不僅能將其原有功能和用途放到最大,彙編資料的豐富性將極大助力于對類書作品和相關學者進行共時與歷時的研究,絶非單篇或少量序跋可同日而語。課題擬將經眼的所有類書序跋輯録並加以點校,彙集而成一部《歷代類書序跋彙編》,可從中探求類書編纂史和類書思想史。
類書編纂通史。以往的類書大多偏重于細節和考證,宏觀性把握和系統性分析相對缺乏。課題擬從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角度,梳理魏晋以來中國古代類書史的發展脈絡,探析類書體例的因襲與新變,抽繹不同時代類書及其與時代之間的關係,對中國古代類書史的發展脈絡和規律進行系統的揭示。我們認爲,類書發展通史的撰寫,必須打破現有以斷代研究類書史的模式,跳脱局部和細節的考證,在問題意識的引領下,重新回顧關于類書史發展的重要史料,重温代表性類書的體例和内容,運用文史哲結合的研究思路,對類書史研究中的重要問題做出回應,重點關注類書與時代政治、文化、思想之間的内在聯繫。
四
由于卷帙浩繁,校點非易,因此古代類書整理更常采用影印的方式。影印既方便快捷,又利于保持古籍原貌,若再加以彙集聚合,以叢刊的面貌呈現,則更能取便于讀者,彰顯其價值。專門的類書叢刊目前見有王叔岷主編的《類書薈編》、長澤規矩也主編的《和刻本類書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的《四庫類書叢刊》、酒井忠夫等主編的《中國日用類書集成》、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文化室主編的《明代通俗日用類書集刊》以及時文甲主編的《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稀見類書彙刊》等。這些類書叢刊無不應學界一時之急需,相繼推動了有關學科和領域學術研究的互動開展。
這些類書叢刊屬于中小型類書叢刊,不僅收書數量顯得較爲有限,如《類書薈編》二十四種,《和刻本類書集成》二十一種,《中國日用類書集成》僅六種,《明代通俗日用類書集刊》和《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稀見類書彙刊》不過四十四和三十四種,就連《四庫類書叢刊》也不足六十種;收録專題也相對單一,或限于四庫習見類書,如《類書薈編》《四庫類書叢刊》;或限于典故辭藻類書,如《和刻本類書集成》;或限于日用類書,如《中國日用類書集成》《明代通俗日用類書集刊》;或限于一館所藏,如《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稀見類書彙刊》。在這些類書叢刊之外,還有大量類書逸出主印者的視野之外,從而難爲文史研究提供一片原始森林。
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古代類書集成》,屬于大型全備的類書彙編,其宗旨在于爲學界提供更多原始的類書文獻。相較于以往的類書叢刊,《集成》具有以下三方面特點:
一是網羅更加宏富。本編收録隋唐至明清时期類書,以及日本類書,共計二百八十六種。不僅以往所有中小型的類書叢刊瞠乎其後,《文淵閣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續修四庫全書》《故宫珍本叢刊》《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等大型古籍叢刊以及『中國基本古籍庫』『中華古籍資源庫』『漢達文庫』等大型古籍數據庫所收的類書種數也遠不及。愛如生新推出的『中國類書庫』,雖號稱收録三百種,實際却以《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和明代日用類書爲主,而且存在誤收和重收的問題。
二是常見和稀見並陳。本編所收,既包括了《藝文類聚》《初學記》《玉海》《韻府群玉》《淵鑒類函》等常見類書,又收羅了《群書通要》《敏求機要》《宋鎖碎録》《彭氏類編雜説》《雅餘》《類林新詠》等大量的稀見類書。常見類書和稀見類書的交相雜陳,可以在更大程度和範圍上滿足文史研究工作者的需要。其中常見類書應用更爲廣泛,却大都進行過影印或校點,或見于先已出版的類書叢刊,所以特别依賴于稀見類書的相互補充。但在類書叢刊中,常見類書又是不可或缺的。偏重于常見類書或稀見類書,都在某種程度上無法滿足研究者的多方位需求。
三是版本較爲珍罕。本編共收宋本十四種,元刻本十四種,明刻本一百三十八種,明抄本九種,清抄本十五種,此外還有清刻本六十九種,以及其他多種版本。其中如明代類書《詩學集成押韻淵海》,《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所著録明刻爲成化二十三年重修本,而本編所收爲成化十年新安余氏刻本,從而彌補了明代版刻的有機鏈條。有些類書不限于一種版本,是有鑒于不同版本之間書名和卷數具有明顯區别,其中明代類書《説略》便收録了兩種不同的版本。
類書的影印是難以畢功于一役的,這固然是因爲有的類書本身即擁有極爲龐巨的卷帙,同時現存類書的總量又以千計,所以從事類書影印者即使有包羅所有類書的宏猷,也往往只能有選擇地退守。我們認爲,當下類書的影印不可能做到也没有必要竭澤而漁,寄望于一網打盡,除因類書影印已取得的成果和耗費的資力不應被無視從而導致無意義的重複外,還在于互聯網資料庫的衝擊。電子技術、網絡技術的潛能正在得到釋放,專收類書或包含類書的數據庫有如筍出,而且往往具備强大的電腦分析功能。因此在影印類書時,必須思考的問題,不僅是如何超越以往的類書影印叢刊,而且還必須在某種程度上超越類書數據庫。爲此有必要對所收類書加以全面解題,並附録書名、著者、類目索引,盡可能發揮紙本的優勢。限于時間和條件,本編尚未加提要和索引,期待在不遠的將來能彌補此缺憾,並續出二集、三集,提供更多的類書文獻以饗學界。
王京州
庚子夏序于暨南園
總目録
第一册
編珠 原四卷 存二卷 補二卷 題 隋 杜公瞻 撰 清 高士奇 撰補 清康熙三十七年刻本一
第二册
北堂書鈔(一) 序至卷三十五 唐 虞世南 編 清 孔廣陶 校注
清光緒十四年南海孔氏據宋本校刻本一
第三册
北堂書鈔(二) 卷三十六至卷六十一 唐 虞世南 編 清 孔廣陶 校注 清光緒十四年南海孔氏據宋本校刻本一
第四册
北堂書鈔(三) 卷六十二至卷八十八 唐 虞世南 編 清 孔廣陶 校注 清光緒十四年南海孔氏據宋本校刻本一
第五册
北堂書鈔(四) 卷八十九至卷一一五 唐 虞世南 編 清 孔廣陶 校注 清光緒十四年南海孔氏據宋本校刻本一
第六册
北堂書鈔(五) 卷一一六至卷一六○ 唐 虞世南 編 清 孔廣陶 校注 清光緒十四年南海孔氏據宋本校刻本一
第七册
藝文類聚(一) 序至卷十七 唐 歐陽詢 輯 宋刻本一
第八册
藝文類聚(二) 卷十八至卷三十六 唐 歐陽詢 輯 宋刻本一
第九册
藝文類聚(三) 卷三十七至卷五十五 唐 歐陽詢 輯 宋刻本一
第十册
藝文類聚(四) 卷五十六至卷八十 唐 歐陽詢 輯 宋刻本一
第十一册
藝文類聚(五) 卷八十一至卷一○○ 唐 歐陽詢 輯 宋刻本一
第十二册
初學記(一) 序至卷十 唐 徐堅等 輯 明嘉靖十年安國桂坡館刻本一
第十三册
初學記(二) 卷十一至卷二十一 唐 徐堅等 輯 明嘉靖十年安國桂坡館刻本一
第十四册
初學記(三) 卷二十二至卷三十 唐 徐堅等 輯 明嘉靖十年安國桂坡館刻本一
第十五册
白氏六帖事類集(一) 序至卷十二 唐 白居易 輯 宋刻本一
第十六册
白氏六帖事類集(二) 卷十三至卷三十 唐 白居易 輯 宋刻本一
第十七册
唐宋白孔六帖(一) 序至卷七 目録二卷 唐 白居易 輯 宋 孔傳 輯 明嘉靖刻本一
第十八册
唐宋白孔六帖(二) 卷八至卷十六 唐 白居易 輯 宋 孔傳 輯 明嘉靖刻本一
第十九册
唐宋白孔六帖(三) 卷十七至卷二十五 唐 白居易 輯 宋 孔傳 輯 明嘉靖刻本一
第二十册
唐宋白孔六帖(四) 卷二十六至卷三十四 唐 白居易 輯 宋 孔傳 輯 明嘉靖刻本一
第二十一册
唐宋白孔六帖(五) 卷三十五至卷四十二 唐 白居易 輯 宋 孔傳 輯 明嘉靖刻本一
第二十二册
唐宋白孔六帖(六) 卷四十三至卷五十(缺卷五十一) 唐 白居易 輯 宋 孔傳 輯 明嘉靖刻本一
第二十三册
唐宋白孔六帖(七) 卷五十二至卷六十 唐 白居易 輯 宋 孔傳 輯 明嘉靖刻本一
第二十四册
唐宋白孔六帖(八) 卷六十一至卷六十九 唐 白居易 輯 宋 孔傳 輯 明嘉靖刻本一
第二十五册
唐宋白孔六帖(九) 卷七十至卷七十八 唐 白居易 輯 宋 孔傳 輯 明嘉靖刻本一
第二十六册
唐宋白孔六帖(十) 卷七十九至卷八十九 唐 白居易 輯 宋 孔傳 輯 明嘉靖刻本一
第二十七册
唐宋白孔六帖(十一) 卷九十至卷一○○ 唐 白居易 輯 宋 孔傳 輯 明嘉靖刻本一
第二十八册
事類賦(一) 序至卷十三 宋 吴淑 撰 宋紹興十六年兩浙東路茶鹽司刻本一
第二十九册
事類賦(二) 卷十四至卷三十 宋 吴淑 撰 宋紹興十六年兩浙東路茶鹽司刻本一
第三十册
晏元獻公類要(一) 序至卷四 宋 晏殊 撰 清抄本一
第三十一册
晏元獻公類要(二) 卷五至卷七 宋 晏殊 撰 清抄本一
第三十二册
晏元獻公類要(三) 卷八至卷十一 宋 晏殊 撰 清抄本一
第三十三册
晏元獻公類要(四) 卷十二至卷十八 宋 晏殊 撰 清抄本一
第三十四册
晏元獻公類要(五) 卷十九至二十四 宋 晏殊 撰 清抄本一
第三十五册
晏元獻公類要(六) 卷二十五至卷三十一 宋 晏殊 撰 清抄本一
第三十六册
晏元獻公類要(七) 卷三十二至卷三十七 宋 晏殊 撰 清抄本 一
第三十七册
新刻呂涇野先生校正中祕元本 二十卷 宋 任廣 輯 明 呂柟 校正 明王世茂刻本一
第三十八册
太學新增合璧聯珠聲律萬卷菁華(一) 前集 序至卷十一 宋 李昭玘 輯 宋 李似 輯 宋刻本一
第三十九册
太學新增合璧聯珠聲律萬卷菁華(二) 前集 卷十二至卷二十二
宋 李昭玘 輯 宋 李似 輯 宋刻本一
第四十册
太學新增合璧聯珠聲律萬卷菁華(三) 前集 卷二十三至卷三十四
宋 李昭玘 輯 宋 李似 輯 宋刻本一
第四十一册
太學新增合璧聯珠聲律萬卷菁華(四) 前集 卷三十五至卷四十六
宋 李昭玘 輯 宋 李似 輯 宋刻本一
第四十二册
太學新增合璧聯珠聲律萬卷菁華(五) 前集 卷四十七至卷五十八
宋 李昭玘 輯 宋 李似 輯 宋刻本一
第四十三册
太學新增合璧聯珠聲律萬卷菁華(六) 前集 卷五十九至卷六十
後集八十卷 存五十七卷 宋 李昭玘 輯 宋 李似 輯 宋刻本一
第四十四册
太學新增合璧聯珠聲律萬卷菁華(七) 後集八十卷 存五十七卷
宋 李昭玘 輯 宋 李似 輯 宋刻本一
第四十五册
太學新增合璧聯珠聲律萬卷菁華(八) 後集八十卷 存五十七卷
宋 李昭玘 輯 宋 李似 輯 宋刻本一
第四十六册
太學新增合璧聯珠聲律萬卷菁華(九) 後集八十卷 存五十七卷
宋 李昭玘 輯 宋 李似 輯 宋刻本一
第四十七册
古今合璧事類備要(一) 前集 序至卷八 宋 謝維新 編 宋 虞載 輯 宋刻本一
第四十八册
古今合璧事類備要(二) 前集 卷九至卷二十三 宋 謝維新 編 宋 虞載 輯 宋刻本一
第四十九册
古今合璧事類備要(三) 前集 卷二十四至卷三十九 宋 謝維新 編 宋 虞載 輯 宋刻本一
第五十册
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四) 前集 卷四十至卷五十五 宋 謝維新 編 宋 虞載 輯 宋刻本一
第五十一册
古今合璧事類備要(五) 前集 卷五十六至卷六十九 後集 卷一至卷二 宋 謝維新 編 宋 虞載 輯 宋刻本一
第五十二册
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六) 後集 卷三至卷十九 宋 謝維新 編 宋 虞載 輯 宋刻本一
第五十三册
古今合璧事類備要(七) 後集 卷二十至卷三十二 宋 謝維新 編 宋 虞載 輯 宋刻本一
第五十四册
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八) 後集 卷三十三至卷五十九 宋 謝維新 編 宋 虞載 輯 宋刻本一
第五十五册
古今合璧事類備要(九) 後集 卷六十至卷七十五 宋 謝維新 編 宋 虞載 輯 宋刻本一
第五十六册
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十) 後集 卷七十六至卷八十一 續集 卷一至卷十一 宋 謝維新 編 宋 虞載 輯 宋刻本一
第五十七册
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十一) 續集 卷十二至卷二十七 宋 謝維新 編 宋 虞載 輯 宋刻本一
第五十八册
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十二) 續集 卷二十八至卷五十六 宋 謝維新 編 宋 虞載 輯 宋刻本一
第五十九册
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十三) 别集 卷一至卷十八 宋 謝維新 編 宋 虞載 輯 宋刻本一
第六十册
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十四) 别集 卷十九至卷五十二 宋 謝維新 編 宋 虞載 輯 宋刻本一
第六十一册
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十五) 别集 卷五十三至卷八十一 宋 謝維新 編 宋 虞載 輯 宋刻本一
第六十二册
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十六) 别集 卷八十二至卷九十四 外集 卷一至卷十四 宋 謝維新 編 宋 虞載 輯 宋刻本一
第六十三册
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十七) 外集 卷十五至卷三十八 宋 謝維新 編 宋 虞載 輯 宋刻本一
第六十四册
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十八) 外集 卷三十九至卷六十六 宋 謝維新 編 宋 虞載 輯 宋刻本一
第六十五册
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增集 十二卷 宋 謝維新 輯 宋刻本一
第六十六册
帝王經世圖譜 十六卷 宋 唐仲友 撰 宋刻本一
第六十七册
海録碎事(一) 序至卷四 宋 葉廷珪 輯 明萬曆二十六年劉鳳刻本一
第六十八册
海録碎事(二) 卷五至卷八 宋 葉廷珪 輯 明萬曆二十六年劉鳳刻本一
第六十九册
海録碎事(三) 卷九至卷十 宋 葉廷珪 輯 明萬曆二十六年劉鳳刻本一
第七十册
海録碎事(四) 卷十一至卷十六 宋 葉廷珪 輯 明萬曆二十六年劉鳳刻本一
第七十一册
海録碎事(五) 卷十七至卷二十二 宋 葉廷珪 輯 明萬曆二十六年劉鳳刻本一
第七十二册
山堂先生群書考索(一) 前集 序至卷二十 宋 章如愚 輯 元延祐七年圓沙書院刻本一
第七十三册
山堂先生群書考索(二) 前集 卷二十一至卷四十一 宋 章如愚 輯 元延祐七年圓沙書院刻本一
第七十四册
山堂先生群書考索(三) 前集 卷四十二至卷六十一 宋 章如愚 輯 元延祐七年圓沙書院刻本一
第七十五册
山堂先生群書考索(四) 前集 卷六十二至卷六十六 后集 序至卷十二 宋 章如愚 輯 元延祐七年圓沙書院刻本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