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石文献丛刊
  • 金石文献丛刊
  • 金石文献丛刊
  • 金石文献丛刊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金石文献丛刊

250000 250000 全新

仅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阳, 张茹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56951

出版时间2020-1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250000元

上书时间2021-01-12

采薇阁书店

十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出版説明
金石學是中國考古學的源头之一,它是在尚未進行科學發掘的情况下,以零星出土的古代銅器和石刻爲主要研究物件的學問[一]。北宋曾鞏最早使用『金石』一詞,清代始有『金石之學』的稱謂。現代金石學家、考古學家馬衡指出:『金石者,往古人類之遺文或一切有意識之作品,賴金石或其他物質以直接流傳至今者,皆是也。以此種材料做客觀地研究以貢獻于史學者,謂之金石學。[二]』
金石學萌芽于東周時期,當時的學者爲闡明古代文物制度或宣揚政治主張而注重研究實物資料。例如,孔子就曾在陳國考正肅慎所貢楛矢,并讓人在陳國内府秘藏中找到了對應的實物,『仲尼在陳,有隼集于陳侯之庭而死,楛矢貫之,石砮其長尺有咫。陳惠公使人以隼如仲尼之館問之。仲尼曰:「隼之來也遠矣!此肅慎氏之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蠻,使各以其方賄來貢,使無忘職業。于是肅慎氏貢楛矢、石砮,其長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遠也,以示後人,使永監焉。故銘其栝曰,「肅慎氏之貢矢」,以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諸陳。古者,分同姓以珍玉,展親也;分异姓以遠方之職貢,使無忘服也。故分陳以肅慎氏之貢。君若使有司求諸故府,其可得也。」使求,得之金櫝,如之。[三]』
金石學真正形成與繁榮的時期是宋代。宋仁宗時的劉敞對宋金石學有開創之功,他將所藏十一件古器,使人模其銘文,繪其圖像,刻之于石,名爲《先秦古器圖碑》(已佚)。北宋吕大臨所撰《考古圖》成書于元祐七年(一〇九二),是現存最早且成系統的金石學著作。宋大觀元年(一一〇七),王黼等奉宋徽宗敕編纂《宣和博古圖》,記録宋代皇宫收藏的自商代至唐代的青銅器八百三十九件。《考古圖》與《宣和博古圖》充分反映了宋代金石學研究所達到的水准,兩書不僅較爲准確地臨摹所録器物的銘文、圖像,記録其容量、尺寸、重量,并盡可能注明出土地或收藏地。後來的薛尚功《曆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王逑《嘯堂集古録》僅摹寫銘文,屬銘刻集録性質。石刻方面,代表性的有歐陽修《集古録》、趙明誠《金石録》、王象之《輿地碑記目》、陳思《寶刻叢編》、佚名《寶刻類編》,這些文獻或系年、或系地、或按人物對石刻進行分類。其他方面,除錢幣有洪遵《泉志》等書傳世,璽印、銅鏡、玉石、磚瓦等物雖有個别著録,但爲數較少。
元明兩代,金石學的發展進入沉寂期,研究成果减少,力作更少。值得關注的有朱德潤的《古玉圖》和葛邏禄乃賢的《河朔訪古記》,前者是現存年代最早的一部專録玉器的著作,後者則注重實地考察遺物、遺迹,突破了一般金石學家閉門考正之風。
在清代,金石學的發展走向鼎盛,其發展大致可分爲三個時期[四]。從清初到乾隆以前,是金石學的復興時期。這一時期,金石學的著作還不多,且研究偏重于石刻,其中顧亭林的《石經考》《求古録》《金石文字記》堪稱代表作。從乾隆至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是金石學的繁榮發展時期,其繁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官府組織人力大規模編寫金石書籍,如《西清古鑒》《寧壽鑒古》等。第二,金石學研究的範圍不斷擴展,青銅、石刻之外,其他如陶瓷、古玉、瓦當、璽印、錢幣等都一并著録入書,且多已有專門著述,如朱琰《陶説》、翟中溶《奕載堂古玉圖考》、汪啓淑《漢銅印叢》等。第三,金石學家跳出拓本、圖形的圈子,大量地接觸實物,使得這一時期古器物的鑒定水准大大提高,開始出現如王懿榮、吴大征、陳介祺等鑒定名家。從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至清亡,是金石學向考古學過渡的開端。甲骨文、敦煌遺書、漢晋簡牘被稱爲『清末三大考古發現』,從中直接誕生了甲骨學、敦煌學、簡牘學三門新學科。這些新學科已不能爲舊金石學研究體系所包容,原有的研究方法亦日漸過時,近代科學考古學以此爲契機開始在中國出現。
關于清代金石學的成就與不足,羅振玉曾作出過相對准確的評價:『我朝國家承平垂三百年,古器日出,故名物之學超越前代。然乾嘉諸儒大抵偏重文字,古器物無文字者,多不復注意。予恒以爲憾[五]。』在擴大研究對象的基礎上,羅振玉提出了『古器物學』的概念,由重文字到重器物,把古器物從僅以正史的附庸角色中獨立了出來。羅氏的『古器物學』所指雖然仍限于可移動文物,但顯然擴展并條理化了金石學的研究對象[六]。從學術發展史來看,近代考古學傳入中國促使中國傳統的『金石學』發展爲『古器物學』,繼之『古器物學』又發展爲考古學[七]。
一九二〇年,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河南澠池仰韶文化遺址、河南安陽殷墟遺址的發掘,標識著中國近代考古學的正式誕生,金石學亦完成了向近代考古學的過渡。近代考古學雖是西方的産物,但西方考古學對中國考古學的影響主要在于地層學、類型學等方法論層面,傳統金石學的研究範疇對中國早期考古學有著直接的影響,以至今日幾乎所有考古學分支學科,都可以在金石學中找到源頭。
隨著金石學演進成爲近代考古學,作爲獨立學科的金石學業已消亡,但這并不意味著金石學作爲一種學術遺産的價值亦隨之消失。舊有的金石學研究不僅具有學術史價值,其諸多見解與認識至今看來亦不完全過時,對當代中國考古學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與此同時,金石學在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與藝術鑒賞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視。譬如,有學者提出金石學寬廣的學術視域和所承載的綜合性學術體系并不能被考古學完整地承接,在清代得到高度發展的藝術鑒賞的研究旨趣有待進一步的弘揚與繼承[八]。
爲進一步傳承與弘揚金石學的學術遺産,我們搜集不同類型、不同版本的金石學文獻一百七十種,時代横跨從北宋至清末一千餘年,彙爲《金石文獻叢刊》。全編所録文獻以時間爲序,其中宋元文獻按照成書年代排列,明清文獻按照作者生年排列,同書不同版本之間按刻版時間排列,年代不確切者統一列于該朝或該年號末尾。全編影印流通,相信能對相關學術研究及金石文化的弘揚與繼承有所助益。
二〇一九年十月二十三日編者謹識

參考文獻:

[一] 王世民·中國大百科全書・ 考古卷,『金石學』詞條·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一九八六
[二] 馬衡·凡將齋金石叢稿,卷一,『緒論』·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七七
[三] 《國語》卷五《魯語下》,上海師範學院古籍整理組點校,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
[四] 劉毅·叢金石學到考古學——清代學術管窺之一,華夏考古,一九九八年第四期。
[五] 羅振玉·古器物識小録・序目,羅振玉學術論著集,第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一〇
[六] 文物學概論編寫組·文物學概論(彩圖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二〇一九
[七] 劉慶柱·中國考古學·總序,載中國社會科學院編《中國考古學》各卷卷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八] 宗成振·金石學的分途發展與碑帖學的學術使命,《中國書法》二〇一八年第十二期。

總目録

第一册
泊如齋重修考古圖 十卷 宋 吕大臨 撰 元 羅更翁 考訂 明泊如齋刻本一
第二册
亦政堂重修考古圖 十卷 宋 吕大臨 撰 清乾隆十八年亦政堂刻本一
第三册
泊如齋重修宣和博古圖録(一) 卷一—卷六 宋 王黼等 撰
                                                              明萬曆十六年泊如齋刻本一

第四册
泊如齋重修宣和博古圖録(二) 卷七—卷十二 宋 王黼等 撰
                                                              明萬曆十六年泊如齋刻本一
第五册
泊如齋重修宣和博古圖録(三) 卷十三—卷十九 宋 王黼等 撰
                                                              明萬曆十六年泊如齋刻本一
第六册
泊如齋重修宣和博古圖録(四) 卷二十—卷二十五 宋 王黼等 撰
                                                              明萬曆十六年泊如齋刻本一
第七册
泊如齋重修宣和博古圖録(五) 卷二十六—卷三十 宋 王黼等 撰
                                                              明萬曆十六年泊如齋刻本一
第八册
寶古堂重修宣和博古圖録(一) 卷一—卷六 宋 王黼等 撰
                                         明萬曆三十一年寶古堂刻本一
第九册
寶古堂重修宣和博古圖録(二) 卷七—卷十二 宋 王黼等 撰
                                         明萬曆三十一年寶古堂刻本一
第十册
寶古堂重修宣和博古圖録(三) 卷十三—卷十八 宋 王黼等 撰
                                          明萬曆三十一年寶古堂刻本一
第十一册
寶古堂重修宣和博古圖録(四) 卷十九—卷二十四 宋 王黼等 撰
                                         明萬曆三十一年寶古堂刻本一
第十二册
寶古堂重修宣和博古圖録(五) 卷二十五—卷三十 宋 王黼等 撰
                                         明萬曆三十一年寶古堂刻本一
第十三册
亦政堂重修宣和博古圖録(一) 卷一—卷五 宋 王黼等 撰
                                                              清乾隆十八年亦政堂刻本一
第十四册
亦政堂重修宣和博古圖録(二) 卷六至—卷十一 宋 王黼等 撰
                                                              清乾隆十八年亦政堂刻本一
第十五册
亦政堂重修宣和博古圖録(三) 卷十二—卷十八 宋 王黼等 撰
                                                              清乾隆十八年亦政堂刻本一
第十六册
亦政堂重修宣和博古圖録(四) 卷十九—卷二十四 宋 王黼等 撰
                                                              清乾隆十八年亦政堂刻本一
第十七册
亦政堂重修宣和博古圖録(五) 卷二十五—卷三十 宋 王黼等 撰
                                                              清乾隆十八年亦政堂刻本一
第十八册
金石録 三十卷 宋 趙明誠 撰 明範氏卧雲山房鈔本一
金石録(一) 卷一—卷十 宋 趙明誠 撰 清初鈔本一八三
第十九册
金石録(二) 卷十一—卷三十 宋 趙明誠 撰 清初鈔本一
第二十册
金石録(一) 卷一—卷二十 宋 趙明誠 撰 清順治七年謝世箕刻本一
第二十一册
金石録(二) 卷二十一—卷三十 宋 趙明誠 撰 清順治七年謝世箕刻本一
金石録(一) 卷一—卷八 宋 趙明誠 撰
              清乾隆二十七年德州盧見曾雅雨堂刻本二八一
第二十二册
金石録(二)卷九—卷三十 宋 趙明誠 撰 清乾隆二十七年德州盧見曾雅雨堂刻本一
第二十三册
金石録 三十卷 宋 趙明誠 撰 清光緒十三年槐廬叢書刻本一

第二十四册
金石録(一) 卷一—卷二十四 宋 趙明誠 撰 清光緒三十一年仁和朱澄刻本一
第二十五册
金石録(二)卷二十五—卷三十 宋 趙明誠 撰 清光緒三十一年仁和朱澄刻本一
金石録(一) 卷一—卷十 宋 趙明誠 撰 清湘陰蔣環刻本二四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