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雠学文献集成
¥
200000
¥
200000
全新
仅1件
作者陈云豪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56937
出版时间2020-1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200000元
上书时间2021-01-12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太玄經解贊,(漢)揚雄撰 (唐)王涯撰,,全4册
¥3045.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剡源先生文集 [剡源先生]文,(元)戴表元撰,,全4册
¥2940.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古華山館雜著,(清)沈梧撰,,全1册
¥1065.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韓詩內傳徵,(漢)韓嬰撰,,全2册
¥1245.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大清律例,(清)劉統勳,依蘭泰纂修,,全32册
¥20000.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東雍士女志,(明)黃希聲撰,,全1册
¥615.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東雍耆舊傳,(清)謝丕振撰,,全1册
¥1035.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重訂嘉慶七年壬戌科會試齒錄, ,,全3册
¥2520.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菩陀峪萬年吉地工程輯要,(清)鐵良,紹英等輯,,全12册
¥8970.0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出版説明
校讎學,有廣狹二義。狹義僅指通過比勘篇籍文字同異以最大限度的恢復古書本來面目的學科,一般稱爲『校勘學』。廣義指治書之學,包括目録、版本、校勘、典藏、辨僞、輯佚諸門類,今天一般稱之爲文獻學或古典文獻學。校讎學,起源于孔子,奠基于劉向劉歆父子,歷經唐宋元明充分發展,到清代達于鼎盛。以中國古典文獻爲研究對象,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爲旨歸的校讎學,可以視爲中國古典學術的核心内容。傳統上一般將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文獻分爲經、史、子、集四大部類。校讎學也是針對經、史、子、集四類文獻的研究整理而形成的一門學科。所以,校讎學文獻也可以相應的分爲經史子集四大類。
校讎之爲學,必有其理論與體系,故首列論校讎理論之書三種:鄭樵《通志·校讎略》、章學誠《校讎通義》和胡樸安《校讎學》。鄭樵(一一〇四-一一六二)爲南宋大儒,著有《通志》二百卷。《四庫總目提要》評價云:『其平生之精力,全帙之精華,惟在《二十略》而已。』《二十略》包括《氏族略》《六書略》《校讎略》等二十篇,共計五十二卷。其中《校讎略》爲校讎學有專書之始,正如其《六書略》爲六書學第一部專書一樣。後世所言校讎者必稱鄭樵《校讎略》。章學誠《校讎通義》云:『鄭樵生于千載而後,慨然有會于向、歆討論之旨,因取歷朝著録,略其魚魯豕亥之細,而特以部次條别,疏通倫類,考其得失之故而爲之校讎。』章氏《文史通義》云:『(鄭樵)而獨取三千年來遺文故册,運以别識心裁,蓋承通史家風而自爲經緯,成一家言者也。』(《申鄭篇》)王重民先生認爲,『鄭樵的極大貢獻,是從他提出了通史藝文志,提出了「紀百代之有無」,「廣古今而無遺」的雄偉做法……』章學誠《校讎通義》是對鄭樵《通志·校讎略》的繼承和發展。在《校讎通義》中,章學誠明確提出:『校讎之義,蓋自劉向父子部次條别,將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非深明于道術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與此。』從此以後,『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八個字就成爲了校讎學的宗旨。王重民先生評價云:『章學誠在《校讎通義》内,既闡述了他的系統目録思想中圖書分類著録的重要意義,又極其精闢的發揮了互著别裁在分類著録中的重要輔助作用,使我國的系統目録——尤其是專科目録與參考目録,在與學術思想史相結合的方法上,更大大的提高了一步。』民國以來,以『校讎』命名的著作甚多,如胡樸安、胡道静伯侄著《校讎學》、蔣伯潛《校讎目録學纂要》、向宗魯《校讎學》、劉咸炘《續校讎通義》《校讎述林》、杜定友《校讎新義》、蔣元卿《校讎學史》和張舜徽《廣校讎略》等,可謂蔚爲大觀。本叢書選取其中發行較早比較有代表性的胡樸安、胡道静《校讎學》,和鄭樵《通志·校讎略》、章學誠《校讎通義》一起置于整套叢書之首,以彰校讎學之理論方法與旨趣。
如前所述,校讎學之研究對象爲四部文獻,而經部爲其首。上古無經名,有《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之名。『六經』之名始見于《莊子·天運篇》,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爲久矣,孰知其故矣……』。《樂》後世亡佚,《禮》包《三禮》,《春秋》統《三傳》,故又有『九經』之説。唐代開成石經,于九經之外收入《孝經》《論語》《爾雅》,後世稱之爲『開成十二經』。宋儒析《禮記》中之《大學》《中庸》,增《孟子》以配《論語》,謂之《四書》,遂有十三經之名。劉咸炘《校讎述林·經傳定論》云:『辨經傳之體者,校讎之首務也。劉向敘六藝爲九種,後沿以立經部,漸失其旨,經之數至十三,其名益濫,而傳記之名則經史兩用,其名益狹。』簡言之,嚴格地講,《十三經》中的十三部大小不同時代各異的典籍有經有傳,不得皆視爲經。然而『十三經』之名目沿用已久,南宋始將各經注疏合刊,元明清各代又皆有彙刻《十三經注疏》。其中阮元主持的南昌府學嘉慶二十一年刊《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影響最大。之所以影響最大,是因爲其《校勘記》『羅列諸本異同,使人讀一本如讀諸本』(俞樾語),爲十三經注疏作了一次全面的正本清源的工作。焦循稱此書『校以衆本,審訂獨精,于説經者,饋以法程。』可以説《十三經注疏校勘記》是清代校勘學的典範之作,也是校讎學史上的豐碑。因此,本叢書于經部首列《十三經注疏校勘記》。鑒于《十三經注疏校勘記》不可能没有微瑕,故附以汪文臺《十三經注疏校勘記識語》四卷。沈廷芳《十三經注疏正字》雖不完備,但成書較早有功于注疏,故一並收入。在校讎學史上,如果説有一部書能與《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相提並論的話,那一定是《相臺書塾刊正九經三傳沿革例》。此書是現存最早的校勘條例,是校勘學發展成熟的標誌。但是此書的作者以前一直認爲是宋代岳珂,今天的學界已經確認爲元代岳浚。《相臺書塾刊正九經三傳沿革例》分别從『書本』『字畫』『注文』『音釋』『句讀』『脱簡』『考異』七個方面系統闡釋了校勘學的重要方法與理論。除此之外,群經總義、小學、金石學皆經學校勘所不可或缺的内容,故本叢書收入了《群經平議》《廣雅疏證》《蜀石經校記》等書。
《漢書·藝文志》初附史書于《春秋》,後世史籍漸多,遂有史部。我國歷史之久,史籍之博,舉世無雙。史籍之校讎,自有史籍始。錢大昕、王鳴盛郎舅二人分别撰寫了《廿二史考異》和《十七史商榷》,與趙翼《廿二史劄記》,並稱『清代史學三大家』『清代史學三大名著』,成爲清代史學校勘與史學評論的典範與代表。晚清王先謙以《前漢後補注》《後漢書集解》成爲清代史學殿軍。校讎學各分枝皆可入史部文獻。如目録學文獻《郡齋讀書志》《士禮居藏書題跋》屬史部目録類。今人論及校勘學,必推陳垣《校勘學釋例》(原名《元典章校補釋例》),而此書又脱胎于《元典章校補》。論及辨僞,必推《四部正訛》和《古今僞書考》。其他如版本學,輯佚學亦與史部文獻有不可分割之關係。
《四庫全書總目》云:『自六經以外,立説者皆子書也。』劉咸炘云:『子書萌芽于春秋,盛于戰國,而衰于東漢,原出于古傳記,而流衍爲唐以後之文集。』(《校讎述林》)清人遍校群經之後,又詳校各史,再校子、集。故本叢書收入的孫詒讓《墨子間詁》、王先謙《荀子集解》、郭慶藩《莊子集釋》皆爲清代子書校勘力作。此外宋元明清學者還留下了大量學術考據方面的筆記,雖然往往是只言片語,但有功于校讎者極多,或爲經史校勘劄記,或爲名物考訂,或爲古書義例。這類筆記也遵從傳統習慣,收入子部。出于文獻的實際情況,本叢書在實際編印中没有完全按四部分類法排列,而是按校讎學相關性的內容,編排成册。
最後,本叢書還收入了大量校讎學名家的文集,如盧文弨《抱經堂文集》、阮元《揅經室集》、段玉裁《經韻樓集》、顧廣圻《思適齋集》等。這些文集中所收的書信序跋各類文字,關涉校讎學諸方面,頗具參考與研究價值。
二〇一九年小寒日編者識
總目録
第一册
通志·校讎略 一卷 宋 鄭樵 撰
元刻明成化萬曆遞修本一
校讎通義 三卷 清 章學誠 撰
清道光十三年刊本
校讎學 三卷 民國 胡樸安 撰
民國二十八年商務印書館排印萬有文庫本
抱經堂文集(一) 三十四卷 清 盧文弨 撰
民國十二年北京直隸書局景清乾隆六十刊本
第二册
抱經堂文集(二) 三十四卷 清 盧文弨 撰
民國十二年北京直隸書局景清乾隆六十刊本一
第三册
群書拾補初編 (一)三十九種 清 盧文弨 撰
清乾隆五十五年餘姚盧文弨刻抱經堂叢書本一
第四册
群書拾補初編 (二)三十九種 清 盧文弨 撰
清乾隆五十五年餘姚盧文弨刻抱經堂叢書本一
第五册
群書拾補初編 (三)三十九種 清 盧文弨 撰
清乾隆五十五年餘姚盧文弨刻抱經堂叢書本一
第六册
讀書雜誌(一) 八十二卷 餘編二卷 清 王念孫 撰
清同治九年金陵書局刊本一
第七册
讀書雜誌(二) 八十二卷 餘編二卷 清 王念孫 撰
清同治九年金陵書局刊本一
第八册
讀書雜誌(三) 八十二卷 餘編二卷 清 王念孫 撰
清同治九年金陵書局刊本一
第九册
讀書雜誌(四) 八十二卷 餘編二卷 清 王念孫 撰
清同治九年金陵書局刊本一
第十册
讀書雜誌(五) 八十二卷 餘編二卷 清 王念孫 撰
清同治九年金陵書局刊本一
第十一册
讀書雜誌(六) 八十二卷 餘編二卷 清 王念孫 撰
清同治九年金陵書局刊本一
第十二册
讀書雜誌(七) 八十二卷 餘編二卷 清 王念孫 撰
清同治九年金陵書局刊本一
第十三册
讀書雜誌(八) 八十二卷 餘編二卷 清 王念孫 撰
清同治九年金陵書局刊本一
第十四册
鍾山劄記 四卷 清 盧文弨 撰
民國十二年北京直隸書局景清乾隆五十五年抱經堂刊本一
龍城劄記 三卷 清 盧文弨 撰
民國十二年北京直隸書局景清乾隆五十五年抱經堂刊本
讀史劄記一卷 附論學劄説十則 清 盧文弨 撰
清光緒間貴池劉氏刻聚學軒叢書本
契文舉例 二卷 清 孫詒讓 撰
民國石印本
第十五册
劄迻 十二卷 清 孫詒讓 撰
清光緒二十年刊本
第十六册
揅經室集(一) 一集十四卷 二集八卷 三集五卷 四集十二卷 續集十一
卷 再續集五卷 清 阮元 撰
清道光刊本一
第十七册
揅經室集(二) 一集十四卷 二集八卷 三集五卷 四集十二卷 續集十一
卷 再續集五卷 清 阮元 撰
清道光刊本一
第十八册
揅經室集(三) 一集十四卷 二集八卷 三集五卷 四集十二卷 續集十一
卷 再續集五卷 清 阮元 撰
清道光刊本一
第十九册
揅經室集(四) 一集十四卷 二集八卷 三集五卷 四集十二卷 續集十一
卷 再續集五卷 清 阮元 撰
清道光刊本一
第二十册
揅經室集(五) 一集十四卷 二集八卷 三集五卷 四集十二卷 續集十一
卷 再續集五卷 清 阮元 撰
清道光刊本一
第二十一册
揅經室集(六) 一集十四卷 二集八卷 三集五卷 四集十二卷 續集十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