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学诚文献辑刊
¥
45000
¥
45000
全新
仅1件
作者王记录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57415
出版时间2019-1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45000元
上书时间2021-01-12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友十花樓詩存一卷,(清)曾瑛撰,,全1册
¥270.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小石詩鈔六卷補編一卷詩餘一卷鍼鸝山館詩草一卷,(清)曾諧著;(清)葉璋編次,,全4册
¥2715.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味義根齋詩稿一卷二集一卷,(清)董正揚撰,,全3册
¥2280.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六吉齋詩鈔五卷,(清)鮑作雨著,,全1册
¥1035.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庚申集一卷;仙樵吟稿一卷,(清)張元品著/(清)吳觀周撰,,全1册
¥615.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脂雪軒詩鈔五卷,(清)胡玠著,,全2册
¥1515.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墨緣室合刊(秋容閣詩稿一卷;脂學樓初稿一卷),詳見子目,,全2册
¥1515.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蓀湖山房詩草一卷,(清)王書升撰,,全1册
¥540.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太霞山館詩鈔不分卷,(清)董斿著,,全1册
¥930.0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章学诚文献辑刊
书号:978-7-5402-5741-5
主编:王记录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2月
册数:46册 开本:16开
中图法分类号: B249.75-53
出版説明
章學誠(一七三八—一八〇一),字實齋,號少巖,清代著名思想家、史學家、方志學家和目録學家。其始祖爲福建人,北宋末年爲避禍難,章家始遷居浙江山陰(今紹興市)。南宋時再遷,始居于會稽東鄉(今紹興市上虞縣道墟鎮)。章家以耕讀立業,有禮義傳家的傳統。
章學誠少時多病,讀書也很遲鈍。十五六歲時,知識漸通,喜好泛覽群書。二十歲以後,學業日進,尤其鍾情于史學研究。從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到乾隆三十三年(一七六八),章學誠四應科舉,僅中副榜,仕途不順,生活也極其困頓。邁入中年時代的章學誠,生活上依然窮困潦倒。他雖然在乾隆四十年(一七七五)第七次應試科場時考中進士,但仍然没有求得一官半職。隨後,章學誠爲維持生計而輾轉奔波,任教于各地書院,并爲人幕僚,歷盡坎坷。章學誠一生命運多舛,唯喜愛學術研究,以著述爲業,在困頓的生活中筆耕不輟,以驚人的毅力寫出了《文史通義》《校讎通義》《史籍考》等流傳至今的學術名著,并編修《天門縣誌》《和州志》《亳州志》《永清縣誌》《湖北通志》《常德府志》等多部志書,爲後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章學誠生活的乾嘉時期,考據學盛行,但章氏治學『不合時好』,其學術風格與考據學風迥異。章學誠是傑出的史學理論家,所作《文史通義》一書,是中國古代史學理論的高峰。他力倡史學經世論,其史學經世的觀念不僅是對中國古代史學經世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而且反映了他關注社會現實和民衆疾苦、反抗乾嘉學者重考據輕經世學風的深層思考。章學誠在經史關係問題上有獨到的見解,主張『六經皆史』,至今仍是學界反復詮釋的重要範疇。章學誠主張作史『貴知其義』,『史義論』成爲他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概念。他還在總結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礎上提出『史德論』,大大完善和深化了古代史家修養的理論,爲中國古代史學理論建立起又一塊豐碑。另外,章學誠還總結了古代史書編纂的經驗教訓,提出了自己對史書體裁、體例、史料采獲等問題的認識,其史體論、通史論、撰述論、記注論、取材論、文人不能修史論等見解,均超越唐代史學理論家劉知幾,成爲專制社會後期最有學術見解的史學家之一。
除史學理論方面的建樹外,章學誠還是方志學理論的奠基人。他一生參與多種志書的修纂,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提出了一整套系統完整的方志學理論。他從『志爲史體』的角度出發,對方志的起源和演變進行了梳理,認爲春秋戰國時期各地方諸侯國的史書如晋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等,應是最早的方志。在方志性質問題上,他明確反對方志是地理專書的看法,提出『志屬信史』的觀點。在方志編纂方面,章學誠提出『方志立三書』的主張,即在方志中設立『志』、『掌故』和『文徵』。『方志立三書』是章學誠方志學的精義所在,標誌着他方志學理論的成熟及方志學體系的建立。
系統闡發校讎學理論,是章學誠學術上的又一重大貢獻。他著有《校讎通義》一書,系統論述了校讎學的内容、目的和任務、校讎學的起源和發展、校讎學的理論和方法,其中很多觀點往往與他的史學觀點相互發明,集中國古代校讎學之大成,并對中國近代校讎學理論與方法的建立與形成産生了重大影響。章學誠反對將校讎學與目録學、校勘學對立起來的做法,認爲校讎學的目的就是『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他提出了『互著』和『别裁』兩個圖書分類的重要方法,完善了中國古代校讎學體系。
章學誠迫于生計,常常靠爲别人撰述狀志譜牒爲生,在這個過程中,章學誠對譜牒學的一些重要問題都作了較爲深入的探討。章學誠認爲譜牒乃『史部支流』,他指出『傳狀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譜牒,一家之史也;部府縣誌,一國之史也;綜紀一朝,天下之史也』。譜牒和方志一樣,都是史學的一個旁支。譜爲史體,是章學誠整個譜學理論的支點,正因爲此,他主張譜牒編纂必須遵守秉筆直書的史家作風。在譜牒編纂方面,他主張一部譜牒至少要有『表』『牒』『圖』『傳』四部分組成,首次爲我國古代的譜牒學建立起一套比較完整系統的理論體系。
章學誠的《文史通義》是一部縱論文史、品評古今學術的理論著作,其中不少篇章專門討論文學理論,在批判總結古代文論基礎上,提出了許多别具一格的文學觀點。他繼承和發揚古代文論家『文以載道』的傳統,提出了『文貴明道』『文期用世』的創作目的論,并賦予新的含義;他還在文學創作態度和文學批評態度方面宣導『文德』,從而使『文德論』與『史德論』一樣,成爲中國古代文史批評理論的兩大創見之一。他還强調文學創作要遵循本身的規律,提出『文理』『文心』『文性』『文情』『文例』等概念,力主『文貴有物』『有所發明』等;在文學形式和内容的關係上,他强調『自然』『清真』等。他在闡述自己的文學主張時,鋒芒畢露,毫不留情地批判當時文壇的種種不良文風,顯示了他鮮明的理論個性。
章學誠先後主講過定武書院、清漳書院、敬勝書院、蓮池書院、文正書院等,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他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强調教育的目的是『學以致其道』,培養對社會有用的經世之才,他主張將傳統的經、史課程當作教學的主要内容,提倡通經致用,反對八股時文。另外,章學誠還倡言社會改革,有著『三王不相襲,五帝不相沿』的社會變革思想。在哲學上,章學誠還有『道不離器』的天道觀、『效法成象』的認識論以及『不負我生』的人生觀,都是中國思想史上值得重視的寶貴遺産。
章學誠一生著述豐厚,除前面提到的《文史通義》《校讎通義》《史籍考》以及所修各種志書外,他還參與編寫過《國子監志》《續資治通鑒》,撰寫過大量的文史雜記,諸如《明史列傳人名韻編》《文學》《歷代紀年經緯考》《歷代紀元韻覽》《信摭》《乙卯劄記》《丙辰劄記》《知非日劄》《閲書隨劄》等,這些文史雜記,或没有完成,或散佚不傳,或成零簡殘編,凡卷帙完好者,大多收入《章氏遺書》之中。
由于章學誠治學不合時好,生前不見重于世,學術成就在當時并不爲學界所熟知,其著述都是在他過世之後才刊刻的。清末和民國年間,章學誠的學術成就引起學界關注,他的思想精華經過近代學者的彰揚,廣泛受到世人讚譽,相關著述也一再刊刻,廣爲流傳。及至今日,章氏所著《文史通義》已有多種整理校注本,其『六經皆史』之説與文史校讎之學也已爲現代史學界廣泛吸收,影響深刻。然而章氏著作多有散佚,近現代以來學者不斷輯佚,迄今没有一部較完備的章學誠全書。本書搜集彙刊《文史通義》及章氏其他著作的存世版本,其中多種珍善抄本的内容頗有逸出通行《遺書》之外者,并收録近人的注釋研究文獻多種,希望能促進有關研究并推動《章學誠全集》的整理工作。
總目録
第一册
文史通義 八卷 校讐通義 三卷 清 章學誠 撰
清同治十二年浙江書局補刻道光十三年大梁本一
第二册
文史通義(一) 卷一—卷五 清 章學誠 撰 清咸豐元年南海伍氏刻《粵雅堂叢書》本一
第三册
文史通義(二) 卷六—卷八 校讐通義 三卷 清 章學誠 撰
清咸豐元年南海伍氏刻《粵雅堂叢書》本一
第四册
文史通義 八卷 校讐通義 三卷 清 章學誠 撰 清光緒三年貴陽刻本一
第五册
文史通義 不分卷 (一) 清 章學誠 撰 清廬江何氏鈔本一
第六册
文史通義 不分卷 (二) 清 章學誠 撰 清廬江何氏鈔本一
文史通義補編 一卷 附鈔刊本目録 清 章學誠 撰
清光緒二十三年元和江氏刻《靈鶼閣叢書》本三一九
第七册
文史通義 不分卷 清 章學誠 撰 清鈔本一
章氏遺著 不分卷 (一) 清 章學誠 撰 清朱氏椒花唫舫抄本二三三
第八册
章氏遺著 不分卷 (二) 導窾集 不分卷 清 章學誠 撰
清朱氏椒花唫舫抄本一
第九册
章實齋先生遺書 六卷 附録一卷 清 章學誠 撰 王潛剛 輯 清宣統二年鉛印本一
第十册
文史通義 八卷 校讐通義 三卷 清 章學誠 撰 清宣統三年上海廣益書局鉛印本一
第十一册
章學誠全集 五種 十八卷 (一) 清 章學誠 撰 清王氏十萬卷樓抄本一
文史通義(一) 卷一—卷七·上
第十二册
章學誠全集 五種 十八卷 (二) 清 章學誠 撰 清王氏十萬卷樓抄本一
文史通義(二) 卷七·下—卷八
文史通義雜篇 一卷
校讎通義 三卷
湖北通志檢存稿 一卷
第十三册
章學誠全集 五種 十八卷 (三) 清 章學誠 撰 清王氏十萬卷樓抄本一
雜文(一) 卷一—卷二
第十四册
章學誠全集 五種 十八卷 (四) 清 章學誠 撰 清王氏十萬卷樓抄本一
雜文(二) 卷三—卷五
第十五册
章氏遺書(一) 卷一—卷五 清 章學誠 撰 清 王宗炎 編次 劉承幹 校訂
一九二二年吴興劉氏嘉業堂刊本一
第十六册
章氏遺書(二) 卷六—卷九 清 章學誠 撰 清 王宗炎 編次 劉承幹 校訂
一九二二年吴興劉氏嘉業堂刊本一
第十七册
章氏遺書(三) 卷十—卷十六 清 章學誠 撰 清 王宗炎 編次 劉承幹 校訂
一九二二年吴興劉氏嘉業堂刊本一
第十八册
章氏遺書(四) 卷十七—卷二十二 清 章學誠 撰 清 王宗炎 編次 劉承幹 校訂
一九二二年吴興劉氏嘉業堂刊本一
第十九册
章氏遺書(五) 卷二十三—卷二十六 清 章學誠 撰 清 王宗炎 編次 劉承幹 校訂
一九二二年吴興劉氏嘉業堂刊本一
第二十册
章氏遺書(六) 卷二十七—卷二十九 清 章學誠 撰 清 王宗炎 編次 劉承幹 校訂
一九二二年吴興劉氏嘉業堂刊本一
第二十一册
章氏遺書(七) 卷三十 外編(一) 卷一—卷四 清 章學誠 撰 清 王宗炎 編次 劉承幹 校訂
一九二二年吴興劉氏嘉業堂刊本一
第二十二册
章氏遺書(八) 外編(二) 卷五—卷八 清 章學誠 撰 清 王宗炎 編次 劉承幹 校訂
一九二二年吴興劉氏嘉業堂刊本一
第二十三册
章氏遺書(九) 外編(三) 卷九—卷十二 清 章學誠 撰 清 王宗炎 編次 劉承幹 校訂
一九二二年吴興劉氏嘉業堂刊本一
第二十四册
章氏遺書(十) 外編(四) 卷十三—卷十八 清 章學誠 撰 清 王宗炎 編次 劉承幹 校訂
一九二二年吴興劉氏嘉業堂刊本一
第二十五册
章氏遺書(十一) 外編(五) 卷十九—卷二十 補遺一卷 附録一卷 校記一卷
清 章學誠 撰 清 王宗炎 編次 劉承幹 校訂 一九二二年吴興劉氏嘉業堂刊本一
第二十六册
文史通義 八卷 校讐通義 三卷 清 章學誠 撰 一九二四年東陸書局石印本一
第二十七册
文史通義 九卷 校讐通義 四卷 清 章學誠 撰 一九二五年上海會文堂書局石印本一
第二十八册
文史通義 清 章學誠 著 陶樂勤 點校 一九二六年梁溪圖書館排印本一
第二十九册
實齋文集 八卷 存七卷 清 章學誠 撰 民國間鉛印《禹域叢書》本一
章實齋文鈔 四卷 清 章學誠 撰 民國間《古學彙刊》排印本三八三
第三十册
文史通義 清 章學誠 著 民國間世界書局排印本一
文史通義 章錫琛 選注 一九二九年商務印書館排印本二八三
第三十一册
文史通義 清 章學誠 著 沈鎔 標點 一九三一年上海大東書局排印本一
第三十二册
文史通義 附校讎通義 清 章學誠 著 一九三五年大達圖書供應社排印本一
文史通義(一) 卷一—卷三 一九三六年上海中華書局校刊《四部備要》本二九七
第三十三册
文史通義(二) 卷四—卷八 校讐通義 三卷 清 章學誠 撰
一九三六年上海中華書局校刊《四部備要》本一
第三十四册
章氏遺書(一) 清 章學誠 著 一九三六年商務印書館排印本一
第三十五册
章氏遺書(二) 清 章學誠 著 一九三六年商務印書館排印本一
第三十六册
章氏遺書(三) 清 章學誠 著 一九三六年商務印書館排印本一
第三十七册
章氏遺書(四) 清 章學誠 著 一九三六年商務印書館排印本一
第三十八册
章氏遺書(五) 清 章學誠 著 一九三六年商務印書館排印本一
第三十九册
永清縣志 二十五篇 (一) 清 章學誠 纂 清乾隆四十四年刻本一
第四十册
永清縣志 二十五篇 (二) 永清文徵 五卷 清 章學誠 纂 清乾隆四十四年刻本一
第四十一册
永清縣志 二十五篇 (一) 清 章學誠 纂 一九四一年北京友文印刷局鉛印本一
第四十二册
永清縣志 二十五篇 (二) 永清文徵 五卷 清 章學誠 纂
一九四一年北京友文印刷局鉛印本一
第四十三册
章實齋方志論文集 張樹棻 纂輯 一九三四年瑞安仿古印書局排印本一
第四十四册
丙辰劄记 一卷 清 章學誠 撰 劉世珩 校 清光緒間貴池劉氏刊《聚學軒叢書》本一
章實齋乙卯劄記丙辰劄記合刻 清 章學誠 著 鄧實 校刊
民國間上海神州國光社鉛印本一五三
章實齋信摭 一卷 清 章學誠 著 鄧實 校刊 民國間上海神州國光社鉛印本三七一
章氏遺書逸篇 四川省立圖書館 輯 一九四二年《圖書集刊》第二、三期四五九
第四十五册
文史通義識語 三卷 清 劉咸炘 撰 一九二七年成都志古堂刊本一
文史通義解題及其讀法 錢基博 著 一九二九年上海中山書局排印本一九七
文史通義注 葉長青 注 一九三五年無錫民生印書館排印本二九七
第四十六册
章實齋先生年譜 胡適 編 一九二二年商務印書館排印本一
章實齋先生年譜 胡適 編 姚名達 訂補 一九二九年商務印書館排印本一三一
章實齋年譜補正 吴孝琳 編
一九四〇、一九四一年《説文月刊》第二卷第九~十二期三三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