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雄安先贤全集丛书
  • 雄安先贤全集丛书
  • 雄安先贤全集丛书
  • 雄安先贤全集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雄安先贤全集丛书

128000 128000 全新

仅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梁松涛 胡连利

出版社河北大学

ISBN9787566616210

出版时间2020-03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000元

上书时间2021-01-12

采薇阁书店

十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雄安先贤全集丛书
書號:978-7-5666-1621-0
主編:梁松涛 胡连利 編  
出版社: 河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3月
冊數:139冊   開本:16開
出版説明
雄安位居畿輔,不僅歷史悠久,而且人傑地靈。歷史上,雄安地區曾産生了許多著名文人學者,他們的著作流傳至今,不僅彰顯了雄安廣博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藴,同時也體現了雄安地處燕趙的精神文化品格。北地的苦寒磽瘠和歷史諸多征戰的苦難,給予了這片土地崇尚慷慨節義的人文精神和務實際、切人事、貴力行、重經驗的學統氛圍。慷慨悲歌之士與故事,在雄安這片土地上史不絶書。清代就有學人注意及此,故將容城劉靜修、楊椒山、孫鐘元三先生之作合刻爲《容城三賢集》。富鴻基所作《三賢集序》明白表示將三人之作合刊,乃是因爲三賢﹃道德風節同條共貫,其淵源有默契焉﹄。他們雖不同世而生,但在思想、學術、品格等方面都一脉相承,展現出了共同的地方人文風貌。有鑒于此,我們編輯整理了《雄安先賢全集叢書》,將自元至清在雄安地區闡揚北學、延續風骨的郝經、劉因、楊繼盛、孫承宗、孫奇逢等五位先賢的傳世著作彙爲一編,以展現雄安崇賢守正的歷史傳統與精神風貌。
郝經,山西澤州陵川人,家世業儒。金亡後,舉家定居順天。郝經是元代文史大家,受元世祖賞識,授予翰林侍讀學士之職,並派遣他爲國信使,與南宋談判,却被困十六年乃歸,期間不辱君命,守節不屈,堪比蘇武,謚爲文忠。郝經親歷了金元間的社會動蕩,被囚之時仍讀書講學筆耕不輟,提出了﹃王統係于天命,天命係于人心﹄(《涿郡漢昭烈皇帝廟碑》)之説,以及﹃能用士,行中國之道,則爲中國之主﹄的﹃用夏變夷﹄的政治主張,是在深刻理解儒家之道和對歷史大勢的分析中所得適時變通之解。郝經著作凡數百卷,可惜大多已經散佚,其《陵川集》則流傳甚廣,版本衆多,今一併收録。
劉因,元代著名理學家,同樣出生于儒學世家,少有大志,以﹃希賢希聖﹄自期。曾受元召入仕,辭而不仕,被稱爲﹃不召之臣﹄。他一生沉潛義理,授徒講學,聲望極高,爲理學思想的傳播和闡揚做出了傑出貢獻。歐陽玄所作《靜修先生畫像贊》中言:﹃微點之狂,而有沂上風雩之樂;資由之勇,而無北鄙鼓瑟之聲。于裕皇之仁,而見不可留之四皓;以世祖之略,而遇不能致之兩生。嗚呼!麒麟鳳凰,固宇内之不常有也,然而一鳴而六典作,一出而《春秋》成,則其志不欲遺世而獨往也明矣。亦將從周公孔子之後,爲往聖繼絶學,爲來世開太平者耶?﹄可見劉因在世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劉因著作,元明清遞有傳刻,影響極廣,其理學與文學成就都受到後人的珍視與景仰。
明朝彈劾權奸的名臣楊繼盛,以直諫、節氣聞名,在其傳世不多的詩文作品中,人們可以深深感受到﹃苟利國家,死生以之﹄的忠義精神。其﹃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的浩然之氣,被後世傳頌,成爲慷慨節義之代表。其著作官刻、坊刻版本衆多,在民間流行尤廣,並有後世名家選輯、評點本,以及單行家訓、家書、遺囑傳世,足見世人已將其視爲剛正不阿,爲民請命的一代名臣了。
抗清殉國的高陽孫承宗,青年起便博覽好學,關心國事。不圖安逸,不避艱難,最終率家人及全城鄉民守城抗清到底,自縊而亡,完成了自己對家國的忠烈和氣節。曾國藩便曾以他爲榜樣,告誡自己﹃耐苦者成其大,不豫者心不安﹄,足見其品格風操對後世之影響。孫氏雖戎馬一生,然詩文創作未嘗間斷,著述繁富,可惜乾隆時遭到禁燬,至今所存,已非全豹,所幸本書仍然收録了其傳世的主要著作及《高陽集》的重要版本,風操節概,凛然千古。
清初大儒孫奇逢,被稱爲﹃海内三大名儒﹄之一。他潛心經世之道,晚年避居河南,清初中州學者無一不淵源于他,北方學者無一不受其影響,乃至整個清代學術發展都有其傳衍,後代濟南學人霍炳劍至謂:﹃中原文獻在夏峰,天下楷模在夏峰﹄。在闡揚理學,延續文脉的思想學術方面貢獻卓著外,孫奇逢亦以節義著聞。不畏權宦,營救左光斗等人;實干衛城,保一方之平安;不屑功名,數次抗節不仕,終有﹃始于豪傑,終以聖賢﹄之譽。而其囑託門人編修的《北學編》更是强調:﹃敦行爲正學督脉,故茲編所載,重在事實,間取著述之多者,亦必生平節義無甚可議。若言雖多,名雖盛,而出處大節未免有虧,則不敢隨聲濫入,致遺詬病﹄(《北學編·凡例》),足見其對節義品格的看重遠在學問義理之上。其一生著作極富,廣涉經史子集四部,且嚴歡求實,開清代學術樸實厚重之風氣,流行天下,影響深遠。
綜觀雄安歷代先賢,學行品格皆爲模楷,他們的節操風骨和學養文德,在雄安乃至整個燕趙大地上世代傳承,成就了此地慷慨悲歌、重信尚義的人文精神,也内化爲一種文化力量,激勵著世代生活于此的後輩學人自强不息、奮發有爲。因此,將他們的傳世著作整理彙刊,自有繼承發揚雄安地方人文的重大意義。本書收集整理了五位先賢的學術著作、詩文筆記、日記雜著等多種作品,同書異本者一並收録,以反映其著作流傳刊刻的歷史情况,並附録合刻文獻二種,俾見本書體例宗旨,淵源有自。囿于學識,編輯工作中或有不妥之處,希望讀者隨時賜正。
二〇一九年六月編者識

總目録

第一册—第三册
郝文忠公陵川文集 三十九卷(元)郝經 撰 明正德二年李瀚刻本

第四册—第六册
郝文忠公陵川文集 三十九卷首一卷(元)郝經 撰 清乾隆三年刻本

第七册—第九册
郝文忠公陵川文集 三十九卷(元)郝經 撰 清初抄本

第一〇册—第十二册
郝文忠公陵川文集 三十九卷(存三十八卷)(元)郝經 撰 清抄本

第十三册—第十五册
郝文忠陵川文集 三十九卷(元)郝經 撰 清抄本

第十六册—第十九册
郝文忠公陵川文集 三十九卷(元)郝經 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第二十册
郝文忠公集 二十五卷(元)郝經 撰 清道光二十八年涇縣潘氏袁江節署刻《乾坤正氣集》本

第二十一册—第三十册
續後漢書 九十卷(元)郝經 撰 苟宗道 注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第三十一册—第三十八册
續後漢書 九十卷附札記四卷(元)郝經清郁松年 撰 清道光二十一年刻《宜稼堂叢書》本

第三十九册—第四十一册
續後漢書 九十卷(元)郝經 撰 叢書集成初編本

第四十二册
靜修先生文集 二十二卷(元)劉因 撰 元至順元年宗文堂刻本

第四十三册
劉文靖公文集 二十八卷(元)劉因 撰 明成化十五年蜀藩刻本

第四十四册—第四十五册
靜修先生遺文 六卷 遺詩六卷 詩文拾遺七卷 續集三卷 丁亥集五卷 樵庵詞一卷 附錄二卷
                      (元)劉因 撰 明弘治十四年崔暠刻遞修本
第四十六册—第四十七册
靜修先生丁亥集 六卷 遺文六卷 遺詩六卷 拾遺七卷 續集三卷 附錄二卷
               (元)劉因 撰 明弘治十八年崔暠刻嘉靖十六年汪堅重修本

第四十八册
靜修先生文集(一) 十卷(元)劉因 撰 明萬曆十六年刻本

第四十九册
靜修先生文集(二) 十卷(元)劉因 撰 明萬曆十六年刻本
靜修丁亥集續集遺詩拾遺 (元)劉因 撰(清)顧嗣立 選 清康熙五十九年刻《秀埜草堂元詩選》本

第五十册—第五十一册
靜修集二十五卷續集三卷 (元)劉因 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第五十二册
四書集義精要 二十八卷(元)劉因 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第五十三册
靜修先生文集 十二卷(元)劉因 撰 清光緒五年刻本

第五十四册
靜修先生文集 十卷(元)劉因 撰 清抄本

第五十五册
靜修先生遺詩 六卷 詩文拾遺七卷 續集三卷 文集附錄二卷(元)劉因 撰 清抄本
樵庵詞 一卷 樵庵樂府 一卷 (元)劉因 撰 一九二二年刊《彊邨叢書》 本

第五十六册
楊忠愍公集 三卷附一卷(明)楊繼盛 撰 明隆慶三年王世貞刻本
楊忠愍公集 不分卷遺集一卷(明)楊繼盛 撰 明萬曆二十六年刻本

第五十七册
李卓吾評選楊椒山集 四卷(明)楊繼盛 撰 李贄 評 明刊本
表忠錄 一卷(明)楊繼盛 撰 清順治十三年内府刻本

第五十八册
楊忠愍公集 四卷(明)楊繼盛 撰 清康熙十二年重刻本

第五十九册
楊忠愍公集 四卷(明)楊繼盛 撰(清)朱永輝 輯 清康熙三十三年朱永輝刻本

第六十册
楊椒山先生集 四卷(明)楊繼盛 撰(清)胡範 輯 清康熙三十七年刻本

第六十一册
楊忠愍集 八卷首末二卷(明)楊繼盛 撰 清道光五年刻本

第六十二册
楊忠愍公集 一卷(明)楊繼盛 撰 清咸豐二年秀義齋重刻本
楊椒山先生垂範集 (明)楊繼盛 撰(清)章淵 等輯 清咸豐二年刻本
楊忠愍公遺書 (明)楊繼盛 撰 清同治五年木樨山房刊本

第六十三册
楊忠愍公集 五卷首末二卷 楊忠愍公表忠記 二卷
               (明)楊繼盛 丁耀亢 撰 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第六十四册
楊忠愍公集 二卷(明)楊繼盛 撰 清光緒五年定州王氏謙德堂刊《畿輔叢書》本
楊忠愍公全集 四卷首末二卷(清)章鈺 等輯 清光緒十九年味菜廬校刊本
第六十五册
楊忠愍公家訓衍義 (明)楊繼盛 撰(清)藍煦 增註 清光緒十九年重刊本
椒山先生自著年譜 一卷(明)楊繼盛 撰 清刻本
楊忠愍公傳家寶書 (明)楊繼盛 撰(民國)陳君選 輯 一九二六年石印本
椒山遺囑 一卷(明)楊繼盛 撰(清)張海鵬 輯 民國上海博古齋《借月山房匯鈔》據清張氏刊本

第六十六册
高陽太傅孫文正公年譜 五卷(明)孫銓 編(清)孫奇逢 訂正 清乾隆六年刻本

第六十七册—第七十册
高陽集 二十卷(明)孫承宗 撰 清初刻嘉慶補修本

第七十一册—第七十五册
孫高陽全集 二十六卷  孫文正公年譜五卷 卷首一卷 高陽集詩十卷 高陽集文十卷(明)孫承宗 撰
    清嘉慶十二年刻本
第七十六册
車營叩答合編 四卷(明)孫承宗 撰 清同治八年高陽孫氏師儉堂刻本
車營百八叩 一卷(明)孫承宗 撰 清光緒五年定州王氏謙德堂刊《畿輔叢書》本

第七十七册—第七十八册
督師奏疏 十六卷(明)孫承宗 撰 清抄本

第七十九册
高陽縣志 十四卷(存七卷)(明)孫承宗 撰 民國間抄本

第八十册
周易十卦解 一卷(清)孫奇逢 撰 稿本
孫夏峰先生筆記殘卷 (清)孫奇逢 撰 稿本
孫夏峰先生日譜殘稿 不分卷(清)孫奇逢 撰 稿本
歲寒居年譜 不分卷(清)孫奇逢 撰 稿本
第八十一册—第八十二册
中州人物考 八卷(清)孫奇逢 輯 王元鑣 孫立雅 同編 清初鈔本

第八十三册
答問 三卷(清)孫奇逢 撰 清順治十三年張元樞刻本
徵君孫先生年譜 四卷(清)魏一鰲 等編 清康熙間稿本

第八十四册—第八十七册
理學宗傳 二十六卷(清)孫奇逢 撰 清康熙六年張沐程啟朱刻本

第八十八册
讀易大旨 五卷(清)孫奇逢 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第八十九册
四書近指 二十卷(清)孫奇逢 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第九十册
中州人物考 八卷(清)孫奇逢 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第九十一册—第九十二册
乙丙紀事 一卷(清)孫奇逢 撰 清道光十三年世楷堂刊《昭代叢書》本
中州人物考 八卷(清)孫奇逢 撰 清道光二十四年刻本

第九十三册—第九十五册
夏峯先生集 十六卷(清)孫奇逢 撰 清道光二十五年大梁書院重刻本

第九十六册—第九十八册
夏峯先生集 二十二卷(清)孫奇逢 撰 清光緒五年刻本

第九十九册—第一〇二册
理學宗傳 二十六卷(清)孫奇逢 撰 清光緒六年浙江書局刻本
家禮酌 二卷(清)孫奇逢 撰 清光緒兼山堂重刻本

第一〇三册—第一〇五册
孫夏峰先生遺書 六種二十二卷(清)孫奇逢 撰  清光緒五年(一八七九)定州王氏謙德堂刊《畿輔叢書》本
   夏峯先生集十四卷 孫子遺書語錄二卷 孫子遺書答問二卷  孫夏峰先生年譜二卷 孝友堂家規一卷 家訓一卷

第一〇六册—第一二七册
孫夏峰全集 一百四十九卷(清)孫奇逢 撰 清遞修本
徵君孫先生年譜二卷
        遊譜一卷 讀易大旨五卷 書經近指六卷 四書近指二十卷
       晚年批定四書近指十七卷 畿輔人物考八卷
        中州人物考八卷 理學宗傳二十六卷
        孝友堂家規一卷家訓一卷 孫徴君日譜錄存三十六卷
           答問一卷 夏峰先生集十六卷首一卷

第一二八册—第一三三册
孫奇逢遺書 十種六十三卷(清)孫奇逢 撰 清遞修本 夏峰先生集十六卷首一卷
       徵君孫先生年譜二卷 孝友堂家規一卷家訓一卷譜餘錄一卷遊譜一卷 孫鐘元先生答問一卷
       四書近指二十卷 孟子晚年批定四書近指十七卷 中州人物考八卷(存二卷)

第一三四册—第一三六册
容城三賢文集 三種十二卷(清)張斐然 輯 清道光十六年正義書院重刻本 容城靜修劉先生文集四卷
        容城椒山楊先生文集四卷 容城鐘元孫先生文集四卷

第一三七册—第一三九册
合刻容城三賢集 三種十二卷(清)張斐然 等輯 清光緒二十四年重修本
         元人劉靜修文集四卷 明人楊椒山文集四卷 容城鐘元孫先生文集四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