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朱子学文献丛刊
  • 明代朱子学文献丛刊
  • 明代朱子学文献丛刊
  • 明代朱子学文献丛刊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明代朱子学文献丛刊

450000 450000 全新

仅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梁松涛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56821

出版时间2019-1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450000元

上书时间2021-01-12

采薇阁书店

十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書號:978-7-5402-5682-1
主編:梁松涛 編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12月
冊數:458冊   開本:16開
中图法分类号:B244.75-53

出版説明
朱子學是南宋朱熹及其門人在繼承周敦頤、二程、張載、邵雍等人思想的基礎上,創立併發展的一大學説,它『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宋元學案·晦翁學案》),集宋代道學(理學)之大成,也代表了古代儒學發展的又一次高峰。朱子學最初雖然在民間十分繁榮,然由于其思想本身的宗教性及政黨紛爭等原因,常常被斥爲僞學,在 慶元黨禁中朱熹被斥之爲『僞學魁首』,其門人也備受打壓。韓侂胄死後,朱熹等理學家得以平反,理宗淳佑以後,程朱理學更是被視爲儒家正統,以至于『數十年來,朱文公之説行,祠宇東南,各以《四書》爲標準,毫杪摘抉』(袁桷《送陳山長序》)。由宋入元,隨着漢化程度的加深,統治者對朱子學的態度完成了從『排斥、冷漠』,到『思考、接納』,再到『支持、崇尚』的轉變,而在恢復科舉制以後,以朱子學爲代表的理學成爲官方學説。與此同時,以趙複、姚樞、許衡、劉因、北山學派以及新安學派的朱子學者,對元代的朱子學傳播也作出了重要貢獻。尤其在民族矛盾、社會秩序較爲嚴重的元代,朱子學對于緩和社會矛盾、巩固政治統治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而這也爲朱子學成爲明清兩代的官方學説與社會的主要意識形態奠定了基礎。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一方面防止儒者以古非今,一方面又深知儒學有輔于治道,尊孔讀經、制禮作樂、宣揚仁義。洪武十七年(一三八四)頒佈的《科舉成式》規定,『《四書義》主朱子集注,經義、詩主朱子集傳,《易》主程朱子傳義』。明永樂年間,朝廷又命胡廣等以程朱等宋儒傳注爲主的《四書大全》《五經大全》《性理大全》,使之成爲開科取士的標準。由此可見,《四書》及朱子學相關學説與典籍的權威得到了進一步加强。襄助朱元璋成就帝業或開國後受其重用的儒士,多以朱子學爲宗。如朱升、汪克寬,出于新安理學之門;宋濂、王袆、胡翰、蘇伯衡、許元、吴沉、章溢等與金華朱學又有很深的淵源,而金華之學出于朱熹弟子黄幹,其後學『純然得朱子之學髓,而柳道傳、吴道傳以逮戴叔能、宋潛溪一輩,又得朱子之文瀾』(宋元學案·北山四先生學案》),王袆亦説『朱氏之道至金氏、許氏而益尊用,使百年以來學者有所宗向』(《王忠文公集·擬元儒林傳》)。隨着官學化的不斷深入,朱子學也逐漸滲透于士大夫官僚、民間知識份子、普通社會民衆等各個階層,從而對明代社會産生了深遠影響。如羅倫、蔡清皆尊奉朱子學,身爲朝廷官員,爲官清正、淡泊名利,不僅精習理學,更是著力于講學和民間教化。蔡清的學生陳琛、易時中、王宣、林同、蔡烈、李墀、張元璽、趙録等皆卓有成就。在理論方面,明初也先後出現了一批重要的朱子學者,如方孝儒、曹端、 薛瑄、 吴與弼、 胡居仁等,他們雖然以程朱爲宗,但也有所發展。曹端修正了朱熹『太極不自會動靜』觀點,認爲理與氣的關係猶如活人乘馬,理也是具有能動性的。薛瑄則對『理在氣先』提出了質疑,强調『四方上下,往來古今、實理實氣,無絲毫之空隙,無一息之間斷』(明儒學案·河東學案)。吴與弼開『崇仁之學』,注重涵養,强調『主靜』。胡居仁爲吴與弼弟子,主張『理乃氣之理,氣乃理之氣,二之則不是』(《居業録》)。陳獻章雖與胡居仁同學于吴與弼,早年也尊崇朱學,但後來主張以『求之吾心』『靜坐然後見心之體』。自此,學者的重心逐漸由『理氣論』轉向了氣論、心性論以及工夫論,進一步推進了元代以來的朱陸合流,爲心學的出現以及中後期朱子學的『氣學』轉向的前奏。
    明中後期以降,朱子學存在的理論難題在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進一步凸顯出來,變得困乏支離。朱熹的『格物窮理』論雖然包括省察身心道德方面,但客觀上更多體現出或强調對于外在事物的考究。然而,這並不符合主要從道德層面來理解朱子學的明代思想形態。正因爲如此,王陽明依照朱子之『格物窮理法』去實踐的時候,自然不能得到其想要的結果。于是,他着眼于道德實踐,提出了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理論爲核心的心學學説。在此意義上看,心學的興起與其説是對朱子學的背離,毋寧説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對朱子學或理學繼承和發展。吴與弼一系的陳獻章、湛若水的學説皆近于心學,更説明了朱子學與心學的内在關聯。心學之外,氣論也是朱子學發展的向度。王廷相上承張載氣論,對朱熹『理氣二元論』提出了激烈的批評,指出『儒者曰:‘天地間萬形皆有敝,惟理獨不朽,此殆類癡言也』(《雅述》)。面對心學之興盛,在朱子學内部,羅欽順、魏校、楊廉等人基于『理氣一物』(《困知記·附録》)『理氣不相離,亦不相雜』(楊廉《复余積子論性書》)等觀點,對明初以來皆未能解决的理氣二分問題進行了較爲圓融的解答。羅欽順更是通過對朱熹『理一分殊』的重新詮釋爲其『理氣一元論』提供了理論支撐。他指出,氣一則理一,是普遍之理;氣萬則理萬,是特殊之理,用這種普遍與特殊的關係代替了朱熹『各具一太極』意義上的『理一分殊』論。與羅欽順同時代的呂柟,也是少有的能守程、朱之學,而能吸收心學之優點,並有所發展者。他説,『天理不在人事之外,外人事而求天理,空焉亦矣』(《泾野集》),主張回歸古典仁學以發揚其道德實踐意義,並將朱熹的『慎獨』作爲綱領以統括道德實踐的工夫。羅欽順、呂柟對朱子學的支離之弊有所修正,呈現出渾淪、綜合的特質,使之不至于淹没在心學的激蕩之中。
心學形成之後,很快進入興盛期,然而在持續了半個世紀之後,其弊端或者與主流思想之衝突也日益顯現。王龍溪主『四無之説』,頗近于禪學,對于人倫日用、道德實踐則甚少用力,故其説逐漸流于空談。而對于明代後期影響重大的後期泰州學派,『其人多能赤手搏龍蛇,傳至顏山農、何心隱一派,遂複非名教之所能羈絡矣』(《明儒學案·泰州學案序録》),這種事功傾向由于超出了封建綱常名教,甚而被視爲『異端』。在這種情况下,朱學開始回歸,一些學封建士子企圖用以救正王學之空疏。東林黨人即是如此。面對明末社會矛盾日趨激化之局面,東林黨人諷議朝政,希望革除朝野積弊,其學術思想則爲王學與朱學的混雜。對于王學之弊端,顧允成尖銳地指出:『吾歎夫今人之講學者』『憑是天崩地陷,他也不管,只管講學快活過日。』 (高攀龍:《顧季時行狀》)顧憲成還援引朱學,並力促二者的調和。認爲朱熹的『性即理』與王守仁的『心即理』可以並存。明末的劉宗周早年宗程朱,顧憲成稱其得『朱子之正傳』,爲糾王學之弊而自建證人書院講學。在轉向心學後,提倡『慎獨』『敬誠』之説,希望通過内省的功夫,使人人向善,躋于道德之域,以解救『世道之禍』。他在臨終之時甚至指出:『若良知之輩,鮮有不流于禪者。』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在處于深刻社會危機之中的明末清初之際由心學返歸朱子學的必然性。劉宗周弟子中,金履祥便爲倡導朱子學最爲得力者之一。
總而言之,明代朱子學在繼承宋元以來的思想和學説的基礎上,成爲了官方正統學説,是爲意識形態的絶對主流。在學術上,初期主要爲『述朱』階段,創新不多;中後期雖然爲心學所掩蓋,但通過修正和彌合亦多有發展;末期逐漸回歸,朱王合流趨勢較爲明顯,爲朱子學在清代的延續打下了基礎。當今学界的明代思想史研究,對心學的關注遠超過朱子學,通常認爲明代朱子學多繼承而少創新,學術上研究價值相對較小。在筆者看來,研究明代朱子學至少在以下三個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首先,考察朱子學的官學化及其對明代社會的滲透和影響,有助于更深刻的理解朱子學及傳統儒學與封建統治的關係。其次,由于朱子學『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是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在其官學化的背景下,其他學説很難突破其内在邏輯 ,因此研究明代朱子學,可以有助于厘清心學及其他學説形成、起源、衰落的根源。再次,有助于拓展視野,而不是將研究範圍僅僅局限在少數有名的思想家身上,可以更全面和真實地反映明代思想。當然,對于明代朱子學研究不足的原因除了重視不够以外,缺乏基礎文獻恐怕也是一大原因。有鑒于此,本叢刊廣泛收羅朱升、胡翰、宋濂、汪克寬、曹端、吴與弼、薛宣、胡居仁、羅倫、蔡清、羅欽順、呂柟、顧憲成、高攀龍等近百位與明代朱子學關係密切學者的著作二百三十餘種,希望能爲明代朱子學及思想史的研究提供幫助!

編者識

總目録
第一册
胡仲子集 十卷 明 胡翰 撰 明抄本一
胡仲子先生信安集 二卷 明 胡翰 撰 明弘治十六年沈杰刻本三六五
第二册
陶學士先生文集(一) 序—卷七 明 陶安 撰 明弘治十三年項經刻本遞修本一
第三册
陶學士先生文集(二) 卷八—卷二十 明 陶安 撰 明弘治十三年項經刻本遞修本一
第四册
朱楓林集 十卷 明 朱升 撰 明萬曆四十四年歙邑朱府刻本一
第五册
尚書旁注 二卷 明 朱升 撰 明內府刻本一
周易旁注前圖 二卷 明 朱升 撰 明刻本三○五
經禮補逸 九卷 附錄一卷 元末明初 汪克寬 撰 明弘治十年汪璋汪珙等刻本四八九
第六册
春秋胡氏傳纂疏(一) 序—卷七 元末明初 汪克寬 撰 元至正八年刻本一
第七册
春秋胡氏傳纂疏(二) 卷八—卷十三 元末明初 汪克寬 撰 元至正八年刻本一

第八册
春秋胡氏傳纂疏(三) 卷十四—卷十九 元末明初 汪克寬 撰 元至正八年刻本一
第九册
春秋胡氏傳纂疏(四) 卷二十—卷二十五 元末明初 汪克寬 撰 元至正八年刻本一
第十册
春秋胡氏傳纂疏(五) 卷二十六—卷三十 元末明初 汪克寬 撰 元至正八年刻本一
環谷集 八卷 元末明初 汪克寬 撰 四庫全書本二八一
第十一册
春秋屬辭(一) 序—卷十 元末明初 趙汸 撰 元至正休甯商山義塾刻本明修本一
第十二册
春秋屬辭(二) 卷十一—卷十五 元末明初 趙汸 撰 元至正休甯商山義塾刻本明修本一
春秋左氏傳補注 十卷 元末明初 趙汸 撰 
                                   元至正二十四年休甯商山義塾刻本明修本一七九
春秋金鎖匙 一卷 元末明初 趙汸 撰 清乾隆孔繼汾家抄本三八五
第十三册
東山趙先生文集(一) 十二卷 詩補一卷 文補一卷 附錄一卷 
                                   元末明初 趙汸 撰 明抄本一
第十四册
東山趙先生文集(二) 十二卷 詩補一卷 文補一卷 附錄一卷 
                                   元末明初 趙汸 撰 明抄本一
春秋師說 三卷 附錄二卷 元末明初 趙汸 撰 
                     元至正二十四年休甯商山義塾刻本明修本三五三
第十五册
宋文憲公全集(一) 序—卷三 明 宋濂 撰 
                              清嘉慶十五年至道光二十二年補刻本一
第十六册
宋文憲公全集(二) 卷四—卷十一 明 宋濂 撰 
                              清嘉慶十五年至道光二十二年補刻本一
第十七册
宋文憲公全集(三) 卷十二—卷十七 明 宋濂 撰 
                              清嘉慶十五年至道光二十二年補刻本一
第十八册
宋文憲公全集(四) 卷十八—卷二十六 明 宋濂 撰 
                              清嘉慶十五年至道光二十二年補刻本一
第十九册
宋文憲公全集(五) 卷二十七—卷三十二 明 宋濂 撰 
                              清嘉慶十五年至道光二十二年補刻本一
第二十册
宋文憲公全集(六) 卷三十三—卷四十一 明 宋濂 撰 
                              清嘉慶十五年至道光二十二年補刻本一
第二十一册
宋文憲公全集(七) 卷四十二—卷五十(缺卷五十一—卷五十三) 明 宋濂 撰 
                              清嘉慶十五年至道光二十二年補刻本一
第二十二册
潛溪集(一) 序—卷五 明 宋濂 撰 明嘉靖十五年刻本一

第二十三册
潛溪集(二) 卷六—卷八 附錄一卷 明 宋濂 撰 明嘉靖十五年刻本一
潜溪后集 十卷 明 宋濂 撰 明初刻本二五七
第二十四册
潛溪錄(一) 序—卷四 明 宋濂 撰 清宣統二年四明七千卷樓孫氏刻本一
第二十五册
潛溪錄(二) 卷五—卷六 明 宋濂 撰 清宣統二年四明七千卷樓孫氏刻本一
宋學士文粹 十卷 補遗一卷 明 宋濂 撰 明洪武十年鄭濟刻本二一七
第二十六册
潜溪先生集(一) 序—卷六 明 宋濂 撰 明刻本一

第二十七册
潜溪先生集(二) 卷七—卷十一 明 宋濂 撰 明刻本一
第二十八册
潜溪先生集(三) 卷十二—卷十八 附录一卷 明 宋濂 撰 明刻本一
第二十九册
沧螺集 六卷 明 孫大雅 撰 明刻本一
王忠文公文集(一) 序—卷四 明 王禕 撰 明嘉靖元年張齊刻本一四五
第三十册
王忠文公文集(二) 卷五—卷十 明 王禕 撰 明嘉靖元年張齊刻本一
第三十一册
王忠文公文集(三) 卷十一—卷十八 明 王禕 撰 明嘉靖元年張齊刻本一
第三十二册
王忠文公文集(四) 卷十九—卷二十四 明 王禕 撰 明嘉靖元年張齊刻本一
第三十三册
聞過齋集 八卷 元 吳海 撰 明抄本一
第三十四册
周易參義(一) 十二卷 元 梁寅 撰 清康熙成德刻本一
第三十五册
周易參義(二) 十二卷 元 梁寅 撰 清康熙成德刻本一
石門集 十五卷 明 梁寅 撰 清抄本二六七
第三十六册
海桑集 十卷 明 陳謨 撰 四庫全書本一
第三十七册
新編群書纂數 十二卷  存二卷 卷一至卷二 明 張九韶 撰 明刻本一
理學類編 八卷 明 張九韶 撰 明張克文刻本七三
第三十八册
群書備數 十二卷 明 張九韶 撰 明刻本一
第三十九册
謝龜巢全集(一) 三十六卷 元 謝應芳 撰 清道光二十六年刻本一
第四十册
謝龜巢全集(二) 三十六卷 元 謝應芳 撰 清道光二十六年刻本一
第四十一册
思賢錄 八卷 元 謝應芳 撰 清光緒十一年活字印本一
第四十二册
龜巢詞 一卷 補遺一卷 元 謝應芳 撰 清朱祖謀抄本一
龜巢詩文鈔 二卷 元 謝應芳 撰 清嘉慶二十三年楊復吉抄本三五
龜巢摘 三卷 元 謝應芳 清抄本一○五
慮得集 四卷 附錄二卷 明 華悰韡 撰 明萬曆四十二年華繼祥刻本二三一
第四十三册
白雲稿 十二卷 明 朱右 撰 明初刻本一
第四十四册
學範 明 趙謙 撰 明永樂二年王惠刻本一
遜志齋集(一) 序—卷四 明 方孝孺 撰 明成化十六年郭紳刻本一五一

第四十五册
遜志齋集(二) 卷五—卷十三 明 方孝孺 撰 明成化十六年郭紳刻本一
第四十六册
遜志齋集(三) 卷十四—卷二十一 明 方孝孺 撰 明成化十六年郭紳刻本一
第四十七册
遜志齋集(四) 卷二十二—卷三十 明 方孝孺 撰 明成化十六年郭紳刻本一
第四十八册
李卓吾評選方正學文集 十一卷 首一卷 明 方孝孺 撰 明 李贄 評 明刻本一
第四十九册
王靜學文集 二卷 明 王叔英 撰 清康熙間刻本一
芻蕘集(一)序—卷二 明 周是修 撰 明萬曆十八年周應鼇刻本二四三
第五十册
芻蕘集(二) 卷三—卷六 明 周是修 撰 明萬曆十八年周應鼇刻本一
忠貞錄 三卷 明 卓敬 撰 李維樾 林增志 編 四庫全書本三二三
第五十一册
巽隐程先生文集 四卷 明 程本立 撰 明嘉靖吴昂刻本一
巽隱集 四卷 明 程本立 撰 明萬曆刻本二九三
第五十二册
古廉李先生詩集 十一卷 明 李時勉 撰 明景泰刻本一
第五十三册
諡忠文古廉文集 六卷 明 李時勉 撰 清金氏文瑞樓抄本一
曹月川先生遺書(一) 十卷 明 曹端 撰 清道光十二年楊國楨刻本三六一
第五十四册
曹月川先生遺書(二) 十卷 明 曹端 撰 清道光十二年楊國楨刻本一
澹然居士文集 十卷 明 陳敬宗 撰 明嘉靖十四年陳文譽來汝賢刻本三六三
第五十五册
陳文定公澹然遺書全集(一) 十三卷 明 陳敬宗 撰 明刻本一
第五十六册
陳文定公澹然遺書全集(二) 十三卷 明 陳敬宗 撰 明刻本一
第五十七册
陳文定公澹然遺書全集(三) 十三卷 明 陳敬宗 撰 明刻本一
第五十八册
性理群書補註 九卷 存六卷 卷九至卷十四 明 吳訥 撰 明宣德刻本一
第五十九册
思庵先生文粹 十一卷 明 吳訥 撰 明嘉靖二十七年范來賢刻本一
第六十册
文公先生小學集解大成 六卷 明 吳訥 撰 明宣德八年劉氏翠岩堂刻本一
文章辨體(一) 序—卷三 明 吳訥 撰 明天順八年刊本一八三
第六十一册
文章辨體(二) 卷四—卷十六 明 吳訥 撰 明天順八年刊本一
第六十二册
文章辨體(三) 卷十七—卷三十 明 吳訥 撰 明天順八年刊本一
第六十三册
文章辨體(四) 卷三十一—卷四十一 明 吳訥 撰 明天順八年刊本一
第六十四册
文章辨體(五) 卷四十二—卷五十 明 吳訥 撰 明天順八年刊本一
祥刑要覽 二卷 明 吳訥 撰 明成化二十二年 林符刻本四○一
第六十五册
薛文清公全集 四十卷 存八卷 卷一至卷二 卷十八至卷二十 卷三十四至卷三十六 
                              明 薛瑄 撰 明刻本一
第六十六册
讀書錄 八卷 明 薛瑄 撰 清同治五年福州正誼書院刻本一
薛子粹言 三卷 明 薛瑄 撰 明刻本藍印本
司馬灋集解 三卷 明 閻禹錫 輯 明弘治元年邢表刻本三八一
凝齋筆語 一卷 明 王鴻儒 撰 明隆慶刻百棱學山本五四三
第六十七册
文肅公文集(一) 序—卷七  明 何喬新 撰 羅玘 校 清康熙三十三年何源濬刻本一
第六十八册
文肅公文集(二) 卷八—卷十五 明 何喬新 撰 羅玘 校 
                         清康熙三十三年何源濬刻本一
第六十九册
文肅公文集(三) 卷十六—卷二十六 明 何喬新 撰 羅玘 校 
                         清康熙三十三年何源濬刻本一
第七十册
文肅公文集(三) 卷二十七—卷三十 附外集一卷  明 何喬新 撰 羅玘 校 
                         清康熙三十三年何源濬刻本一
第七十一册
百將傳續編 四卷 明 何喬新 撰 明刻本一
周禮集注 七卷 存二卷 卷六至卷七 明 何喬新 撰 明正德十三年安正堂刻本三九五
第七十二册
椒丘先生文集(一) 序—卷十一 明 何喬新 撰 明嘉靖元年余罃刻本一
第七十三册
椒丘先生文集(二) 卷十二—卷二十五 明 何喬新 撰 明嘉靖元年余罃刻本一
第七十四册
椒丘先生文集(三) 卷二十六—卷三十五 明 何喬新 撰 明嘉靖元年余罃刻本一
第七十五册
康齋先生文集(一) 序—卷七 附錄一卷 明 吳與弼 撰 明嘉靖五年林維德刻本一
第七十六册
康齋先生文集(二) 卷八—卷十二 明 吳與弼 撰 明嘉靖五年林維德刻本一
彭惠安公文集 八卷 明 彭韶 撰 明嘉靖 刻本二八三
第七十七册
楊文懿公文集(一) 序—卷十七 明 楊守陳 撰 明弘治十二年楊茂仁刻本一
第七十八册
楊文懿公文集(二) 卷十八—卷三十 明 楊守陳 撰 明弘治十二年楊茂仁刻本一
第七十九册
碧川文選 四卷 明 楊守阯 撰 明嘉靖刻本一
第八十册
文敬胡先生集 三卷 明 胡居仁 撰 清光緒六年求我齋刻本一
居業錄 四卷 明 胡居仁 撰 明萬曆二十年刻本二六一
第八十一册
遷江集 二卷 明 余佑 撰 明嘉靖刻本一
夏东岩先生文集 六卷 诗集六卷 明 夏尚朴 撰 明嘉靖四十五年斯正刻本一三五
第八十二册
小學句讀 六卷 明 陳選 撰 明嘉靖三十三年刻本一
第八十三册
小學集注 六卷 明 陳選 撰 明崇禎八年內府刻本一
浙西水利書 三卷 明 姚文灝 撰 抄本二八九
東川羅先生潛心語錄 十卷 內稿一卷 外稿一卷 明 羅僑 撰 
                                            明萬曆三十六年羅文彬羅文機刻本四九一
第八十四册
赤城詩集 六卷 明 謝鐸 黃孔照 輯 明成化十八年建陽書坊刻本一
赤城後集(一) 序—卷五 明 謝鐸 輯 明弘治十年謝鐸刻本二一七
第八十五册
赤城後集(二) 卷六—卷十八 明 謝鐸 輯 明弘治十年謝鐸刻本一
第八十六册
赤城後集(三) 卷十九—卷三十(缺卷三十一—卷三十三) 明 謝鐸 輯 
                    明弘治十年謝鐸刻本一
第八十七册
桃溪類稿(一) 六十卷 附錄一卷 存五十一卷 卷一 卷七至卷十 卷十五至六十  
                    明 謝鐸 撰 明嘉靖二十五年謝適然刻本一
第八十八册
桃溪類稿(二) 六十卷 附錄一卷 存五十一卷 卷一 卷七至卷十  卷十五至六十   
                    明 謝鐸 撰 明嘉靖二十五年謝適然刻本一
第八十九册
桃溪類稿(三) 六十卷 附錄一卷 存五十一卷 卷一 卷七至卷十 卷十五至六十   
                    明 謝鐸 撰 明嘉靖二十五年謝適然刻本一
第九十册
桃溪類稿(四) 六十卷 附錄一卷 存五十一卷 卷一 卷七至卷十  卷十五至六十   
                    明 謝鐸 撰 明嘉靖二十五年謝適然刻本一
伊洛淵源續錄 六卷 明 謝鐸 撰 明嘉靖八年高賁亨刻伊洛淵源錄附一七五

第九十一册
一峯先生文集 十四卷 明 羅倫 撰 明嘉靖刻本一
第九十二册
翠渠摘稿 八卷 明 周瑛 撰 明嘉靖七年林近龍刻清雍正十三年周成續刻本一
第九十三册
立齋遺文 五卷 附錄一卷 明 鄒智 撰 四庫全書本一
立齋閑錄 四卷 存二卷 卷三至四 明 撰 明水筠山房抄本國朝典故本二一五
第九十四册
楓山章先生文集(一) 序—卷五 明 章懋 撰 明嘉靖九年章翰補張大綸刻本一
第九十五册
楓山章先生文集(二) 卷六—卷九 明 章懋 撰 明嘉靖九年章翰補張大綸刻本一
第九十六册
諸儒講義 二卷 明 章懋 董遵 輯 明嘉靖三十七年漢東書院刻本一
第九十七册
滕王閣集 十卷 明 董遵 輯 明刻本一
竇山公家議 七卷 附錄一卷(缺页) 明 程昌 撰 明萬曆三年家刻本三○一
第九十八册
祁門善和程氏譜 十四卷 寵光錄一卷 足徵錄四卷 明 程昌 纂修 
                                   明嘉靖二十年家刻本一
第九十九册
郊議錄 一卷 明 章拯 撰 明刻本一
未軒公文集(一) 序—卷六 明 黃仲昭 撰 明嘉靖三十四年黃希白刻本二一五
第一○○册
未軒公文集(二) 卷七—卷十二 明 黃仲昭 撰 明嘉靖三十四年黃希白刻本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