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皖派学术历史文献丛刊
  • 皖派学术历史文献丛刊
  • 皖派学术历史文献丛刊
  • 皖派学术历史文献丛刊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皖派学术历史文献丛刊

198000 198000 全新

仅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祝琴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55251

出版时间2019-1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98000元

上书时间2021-01-12

采薇阁书店

十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出版説明

         中國傳統學術大體上包含哲學、經學、史學、小學、文學、藝術、科技等。明清之際,政治上的大變局,帶來了學術上的轉型,無疑這是一個破舊立新的時代。無論是在哲學上還是經學上,黄宗羲、王夫之、顧炎武、孫夏峰、方以智等大師們開宗立派,爲清代學術導夫先路,最終促成了學術風尚的轉變。隨着東林理學的衰落,明末遺老們因爲道統的因素,對陽明學派有大刀闊斧的革命,雖多孔疏武斷,但究其目的總是要『經世濟用』,而這種努力終究在清初强大的政治優勢下,成了炮灰。至康熙朝前期,學術界漸趨穩健,其中一支便是由顧炎武、黄生開啓的,閻若璩、胡渭繼之,以求真求實爲核心理念,最終孕育成了乾嘉樸學。(梁啓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乾嘉學人由于受到明末理學的空洞無爲和康雍時期政治文化壓制的雙重影响,轉而繼承漢人樸實的學風,與顧氏所倡導的求實精神相契合,最終走上了重考據求義理的樸學道路,創造了有清一代學術上的輝煌。
         根據研究的理念、方法與側重點的不同,以地域爲中心,可以將清代的學術劃分爲不同的派别,主要有吴派(惠棟)、皖派即徽州學派(江永、戴震)、揚州學派(焦循、汪中)、浙東學派(全祖望、章學誠)、常州學派(魏源)等。乾嘉諸儒中,以惠棟爲代表的吴派和戴震爲代表的皖派影響最大。前期以吴派爲代表,自戴震出,皖派則成了乾嘉學派的中堅,正所謂清人能卓然自立,多賴皖人。關于兩派的形成,焦循最早就有論述:『本朝經學興盛,在前如顧亭林、萬充宗、胡朏明、閻潛邱。近世以來,在吴有惠氏之學,在徽有江氏之學、戴氏之學』『徽州之學,自江文學永倡其先,戴庶常震、金殿撰榜、程孝廉方正瑤田,踵而興焉』。(《雕菰集》)而以『皖派』名之者,首倡于章太炎氏。章太炎總論清代學術,前期諸儒,草創未精博,時雜宋明讕言,而『其成學箸系統者,自乾隆朝始。一自吴,一自皖南』。(《訄書•清儒》)後來梁啓超、支偉成、錢賓四都用『皖派』指稱以戴震爲代表的徽州學派,自此『皖派』稱謂得以流行。雖然冠以『皖派』之名,但實際上是以徽州爲發祥地,而不限于徽州,主要以戴震的授學軌跡爲綱,從而發揚光大。從學理上看,與吴派相比,惠棟之學,好博而尊聞,多拘泥舊説;皖南戴震之學,綜形名,任裁斷,總體特點是『分析條理,皆㐱密嚴瑮,上溯古義,而斷以己之律令』。(《訄書•清儒》)
         皖派學術考究精研,深諳義理,總的路子是由文字音韻之學以求訓詁,再由訓詁之學以求義理。以黄生、江永開其端,至戴震而集大成,直到晚清俞樾、孫詒讓輩,貫穿整個清朝。戴震雖然直接師承江永,但黄生作爲徽州前賢,對戴震的影響不言而喻。戴氏入選四庫館臣,便將黄生所著《義府》《字詁》入選四庫。『乾隆中,戴東原耳其名,屬當道訪求遺書,列之四庫,于是世始知有先生。』(支偉成《清代朴學大師列傳》)黄生的貢獻是因爲他的小學研究開一代之風,尤其是對皖派學風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響,《四庫總目提要•義府》『生于古音古訓,皆考究淹通,引據精確,不爲無稽臆度之談』『雖篇帙無多,其可取者,要不在方以智《通雅》下也』;又評《字詁》:『蓋生致力漢學,而于六書訓詁,尤爲專長,故不同明人之剿説也』。章太炎先生從學術史的角度即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黄生研精小學,與專求篆隸、審正形體者不同』,並建議支偉成氏『宜並著「先導」傳中』。(《清代樸學大師列傳•章太炎先生論訂書》)可見在太炎先生的體認中,黄生是有清一代學術之先導之一,由此想見其對徽州故地學風的影響。
         皖派學術的直接源頭是江永。江永深受顧炎武『凡文之不關六經之旨、當世之務者一切不爲』(《與人書三》)思想的影響,治學以『經世治用』爲宗旨。江氏學業博古通今,著述豐碩,在古今制度、鐘律、聲韻、天文、輿地上,多所建樹,尤其在三禮、天文、算數、音韻之學等方面成績卓越,影響深遠。與戴震同學于江永者,有鄭牧、汪肈龍、程瑤田、金榜等,各得其一專學。
         戴震直接授業于江永,江永之學所涉廣博,且從其學者衆,唯有戴氏能得其全部,且多所開拓。因此,戴震不僅是皖派的核心人物,其學術更代表了乾嘉漢學的最高成就,正所謂『千餘年不傳之絶學,及戴氏出而集其成焉』(汪中語)。戴震的主要學術成就大約在三個方面:小學、測算與典章制度。因其中年曾問學于惠棟,深知吴派墨守儒之家法之弊;又因明季方以智所宣導『欲通古義,先通古音』『因聲求義,知義而得聲』,將語言文字之學與哲學相結合的治學門徑,爲戴氏所用,從而確立了戴震的學術理念。戴氏認爲:『義理不可空憑胸臆,必古經。求之古經而遺文垂絶,今古懸隔,必求之古訓。古訓明則古經明,古經明則賢人聖人之義理明,而我心之同然者,乃因之而明。義理非他也,存乎典章制度也。』(《清史稿•儒林二》)戴震家貧,自幼聰穎,讀書每一字必求其義,年二十,師從江永;年三十三(乾隆二十年)避仇入京,結識錢大昕、紀昀、王鳴盛、朱筠等;乾隆二十一年爲吏部尚書王安國之子王念孫授課,其後段玉裁也從其學;年三十五,結識惠棟;年五十,入四庫館,五十五,卒于京師。
         戴震卒後,高郵王念孫、金檀段玉裁繼承了其小學,王念孫之子王引之則傳承了其文法學;曲阜孔廣森繼承了其測算之學;興化任大椿繼承了其典章制度之學。又有徽州人凌廷堪,繼江永、戴震之後,博聞强記、于書無所不窺,在禮學方面頗有建樹,提出了『以禮代理』的觀點。乾嘉之後,吴派中斷,皖派則繼續發展。德清人俞樾,以王念孫、王引之父子爲宗,謂治經『大要在正句讀、審字義,通古文假借,三者之中,通借爲尤要』(《清史稿・儒林三》)。他治學嚴謹,于諸經皆有纂述,以《易》學爲深。瑞安孫詒讓也『承休寧戴氏之術』,兼包金榜、錢大昕、段玉裁、王念孫諸家,其《周禮正義》是集禮學的大成之作。
         在乾嘉漢學中,吴派由于對經學重要性的過分解讀,世代恪守『經之義存乎訓』(惠棟《九經古義・述首》)的治學理念,具有治學偏狹、尊漢抑宋、篤信古義而少義理的特點,而顯得後勁不足。皖派則治學範圍較爲廣泛,除六經及儒家經典外,還涉及訓詁、文字、音韻、天文、歷算等多個方面,且江永、戴震等早期的皖派學者並不强調漢宋對立,主張通過對六經及孔孟的考證以彌補宋儒義理之不足,『聖人之道在六經,漢儒得其制數,失其義理;宋儒得其義理,失其制數』(戴震《與方希原書》)。但隨着訓詁考據之學的不斷發展,以及戴震後期對程朱理學『天理人欲』之辨的批判,皖派學者也逐漸陷入了漢、宋的門户之見,逐漸偏離了『經世致用』以『考據求取義理』的學術宗旨。
         總而言之,皖派治學具有實事求是、無征不信的特點,其治學内容大體由小學入經學,輔以天文曆算之法、鳥獸蟲魚草木之名、宫室衣服之制、山川疆域沿革之由、鐘實管律之術,對于文獻的整理、近代學科的發展具有重要的貢獻。清代皖派學術是一部大書,對其研究雖然如火如荼、方興未艾,但仍然有諸多問題尚没有釐清,研究的對象多集中在少數成員身上,研究的廣度也不夠。清代學者有較强的獨立性,學術追求又具有動態性,因此多數學者不能專屬一家;即便是對清代皖派學術所做研究中的熱點問題,也多所爭論,研究的深度亦顯不足。至于皖派在學術史上的重新評價問題,更是提上了歷史日程。皖派學術文獻流行于世的已有不少,但限于不同的標準,收録多寡不一。有鑒于此,我們編纂了這套《皖派學術歷史文獻叢刊》,選編過程中儘量選取具有一定學術價值的版本,有些文獻版本與我們的標準相差較大,没能入選,就只能闕如了(如黄生的《字詁》)。甚是憾事!期望這部叢書能爲今後的清代學術史研究提供可靠的資料,所論所選不當之處,敬請讀者指正甄别。

      總目録

    第一册
義府   二卷(清)黄生   撰   黄必慶   校   清道光二十二年黄氏刻本一

    第二册
杜工部詩説   十二卷(清)黄生   撰   清乾隆三十二年一木堂刻本一

    第三册
杜工部詩説   十二卷(清)黄生   撰   清乾隆三十二年一木堂刻本一
一木堂詩稿   十二卷(清)黄生   撰   清康熙二十二年刻本一九三

    第四册
儀禮釋宫增注    一卷(清)江永   撰   一九三五年上海大東書局影印《指海》本一
儀禮釋例    一卷(清)江永   撰   清道光二十四年刻錢氏守山閣叢書本六一
禮書綱目(卷首三卷    卷一至卷九)
                        (清)江永   撰   清光緒二十一年刻《廣雅書局叢書》本八九

    第五册
禮書綱目(卷十至卷二十八)(清)江永   撰   
                           清光緒二十一年刻《廣雅書局叢書》本一

    第六册
禮書綱目(卷二十九至卷四十七)(清)江永   撰   
                           清光緒二十一年刻《廣雅書局叢書》本一

    第七册
禮書綱目(卷四十八至卷五十八)(清)江永   撰   
                          清光緒二十一年刻《廣雅書局叢書》本一

    第八册
禮書綱目(卷五十九至卷六十七)(清)江永   撰   
                           清光緒二十一年刻《廣雅書局叢書》本一

    第九册
禮書綱目(卷六十八至卷七十五)(清)江永   撰   
                          清光緒二十一年刻《廣雅書局叢書》本一

    第十册
禮書綱目(卷七十六至卷八十五)(清)江永   撰   
                           清光緒二十一年刻《廣雅書局叢書》本一
禮記訓義擇言   八卷(清)江永   撰   
                                       民國十年上海博古齋影印《墨海金壺》本三一七

    第十一册
周禮疑義舉要   七卷(清)江永   撰   清乾隆刻本一
四書按稿   三十卷(清)江永   撰   清乾隆十五年抄本二二七
    第十二册
四書古人典林   十二卷(清)江永   撰   清乾隆三十九年光霽堂刻本一

    第十三册
律吕闡微   十卷   卷首一卷(清)江永   撰   四庫全書本一

    第十四册
律吕新義   四卷   附録一卷(清)江永   撰   清光緒崇文書局刻正覺樓叢刻本一
律吕新論   二卷(清) 江永   撰   四庫全書本三二七

    第十五册
古韻標準   四卷   卷首一卷(清)江永   撰   四庫全書本一
四聲切韻表   一卷   凡例一卷(清)江永   撰   清乾隆三十六年恩平縣衙刻本三八五

    第十六册
音學辨微    一卷    校正一卷(清)江永   撰   清咸豐元年刻本一
羣經補義    五卷(清)江永   撰   乾隆五十七年刻本九九
深衣考誤    一卷(清)江永   撰   四庫全書本二九三
推步法解    五卷(清)江永   撰   清 道光二十四年錢氏刻守山閣叢書本三二九

    第十七册
河洛精藴    九卷(清)江永   撰   清乾隆三十九年黄聖謙藴真書屋刻後印本一

    第十八册
近思録集注    十四卷(清)江永   撰   四庫全書本一

    第十九册
鄉黨圖考    十卷(清)江永    撰   清乾隆三十八年潛德堂刻本一

    第二十册
春秋地理考實    四卷 (清)江永   撰   四庫全書本一
江慎修先生年譜    一卷(清)江永   撰   江錦波    汪世重   編   
                                              民國十二年中華書局鉛印《放生殺生現報録》本三一七
孔子年譜輯注    一卷(清)江永    編    黄定宣    輯注    
                                        清 道光二十七年萍鄉文晟刻本三二九

    第二十一册
雅雨堂詩集   二卷   雅雨堂文集   四卷   雅雨山人出塞集   一卷(清)盧見曾 撰 
                                 清道光二十年盧樞清雅堂刻本一

    第二十二册
周易詮義(首一卷  卷一至卷三)(清)汪紱   撰   清同治十二年安徽敷文書局校刊一

    第二十三册
周易詮義(卷四至卷七)(清)汪紱   撰   清同治十二年安徽敷文書局校刊一

    第二十四册
周易詮義(卷八至卷十)(清)汪紱   撰   清同治十二年安徽敷文書局校刊一

    第二十五册
周易詮義(卷十一至卷十四)(清)汪紱   撰   清同治十二年安徽敷文書局校刊一

    第二十六册
易經如話(首一卷  卷一至卷四)(清)汪紱   撰   光緒二十二年刻本一

    第二十七册
易經如話(卷五至卷十二)(清)汪紱   撰   光緒二十二年刻本一

    第二十八册
書經詮義(卷首上下   卷一至卷二)(清)汪紱   撰   清光緒七年刻本一

    第二十九册
書經詮義(卷三至卷六)(清)汪紱   撰   清光緒七年刻本一

    第三十册
書經詮義(卷七至卷九)(清)汪紱   撰   清光緒七年刻本一
    第三十一册
書經詮義(卷十至卷十二)(清)汪紱   撰   清光緒七年刻本一

    第三十二册
詩經詮義(首一卷    卷一至卷三)(清)汪紱   撰   清道光二十二年刻本一

    第三十三册
詩經詮義(卷四至卷六)(清)汪紱   撰   清道光二十二年刻本一

    第三十四册
詩經詮義(卷七至卷十)(清)汪紱   撰   清道光二十二年刻本一

    第三十五册
詩經詮義(卷十一至卷十二   卷末二卷)(清)汪紱   撰   清道光二十二年刻本一

    第三十六册
禮記章句(卷一至卷五)(清)汪紱   撰   清光緒二十一年刻本一
    第三十七册
禮記章句(卷六至卷十)(清)汪紱   撰   清光緒二十一年刻本一

    第三十八册
禮記或問   八卷(清)汪紱   撰   清光緒二十二年刻本一

    第三十九册
六禮或問   十二卷   卷末一卷(清)汪紱   撰   清光緒二十一年刻本一

    第四十册
春秋集傳   十六卷   首末各一卷(清)汪紱   撰   清光緒二十一年刻本一

    第四十一册
四書詮義(卷一至卷三)(清)汪紱   撰   叢書集成本一

    第四十二册
四書詮義(卷四至卷十)(清)汪紱   撰   叢書集成本一
    第四十三册
四書詮義(卷十一至卷二十)(清)汪紱   撰   叢書集成本一

    第四十四册
四書詮義(卷二十一至卷三十)(清)汪紱   撰   叢書集成本一

    第四十五册
四書詮義(卷三十一至卷三十八)(清)汪紱   撰   叢書集成本一

    第四十六册
樂經律吕通解(卷一至卷三)(清)汪紱   撰   清光緒九年刻本一

    第四十七册
樂經律吕通解(卷四至卷五)(清)汪紱   撰   清光緒九年刻本一

    第四十八册
樂經或問   三卷(清)汪紱   撰   清光緒二十二年刻本一
孝經章句孝經或問合編(清)汪紱   撰   清光緒二十二年刻本四九三

    第四十九册
山海經存   九卷(清)汪紱   撰   清光緒二十一年刻本一

    第五十册
理學逢源(卷一至卷三)(清)汪紱   撰   清光緒二十三年刻本一

    第五十一册
理學逢源(卷四至卷六)(清)汪紱   撰   清光緒二十三年刻本一

    第五十二册
理學逢源(卷七至卷九)(清)汪紱   撰   清光緒二十三年刻本一

    第五十三册
理學逢源(卷十至卷十二)(清)汪紱   撰   清光緒二十三年刻本一
    第五十四册
戊笈談兵(卷一至卷三)(清)汪紱   撰   清光緒二十年刻本一

    第五十五册
戊笈談兵(卷四至卷六)(清)汪紱   撰   清光緒二十年刻本一

    第五十六册
戊笈談兵(卷七至卷十)(清)汪紱   撰   清光緒二十年刻本一
四翼附編   四卷(清)汪紱   撰   光緒二十一年刻本三八一
奇門遁甲啓悟(清)汪紱   撰   光緒二十一年刻本四五九

    第五十七册
策略   六卷(清)汪紱   撰   清光緒二十三年刻本一

    第五十八册
醫林纂要探源(卷一至卷三)(清)汪紱   撰   清光緒二十三年江蘇書局刊版一
    第五十九册
醫林纂要探源(卷四至卷六)(清)汪紱   撰   清光緒二十三年江蘇書局刊版一

    第六十册
醫林纂要探源(卷七至卷十)(清)汪紱   撰   清光緒二十三年江蘇書局刊版一

    第六十一册
雙池文集(卷一至卷五)(清)汪紱   撰   清道光二十年一經堂版一

    第六十二册
雙池文集(卷六至卷十)(清)汪紱   撰   清道光二十年一經堂版一

    第六十三册
讀近思録(清)汪紱   撰   清光緒二十二年浙刻雙池遺書一
讀讀書録二卷(清)汪紱   撰   清光緒二十一年浙刻雙池遺書一四一

    第六十四册
讀困知記   三卷(清)汪紱   撰   清光緒二十一年浙刻雙池遺書一
讀問學録   一卷(清)汪紱   撰   清光緒二十年浙刻雙池遺書一六五
參讀禮志疑   二卷(清)汪紱   撰   清光緒二十一年浙刻雙池遺書二一一

    第六十五册
儒先晤語   二卷(清)汪紱   撰   清光緒二十二年浙刻雙池遺書一
讀陰符經參同契合編   上下編(清)汪紱   撰   清光緒二十一年浙刻雙池遺書二六一

    第六十六册
詩韻分析   五卷   首末卷(清)汪紱   撰   清光緒九年浙刻雙池遺書一

    第六十七册
立雪齋琴譜   二卷(清)汪紱   撰   清光緒二十二年浙刻雙池遺書一
大風集   四卷(清)汪紱   撰   清光緒二十二年浙刻雙池遺書二二五

    第六十八册
物詮   八卷(清)汪紱   撰   清光緒九年浙刻雙池遺書一
    第六十九册
汪雙池先生年譜   四卷(清)餘龍光   編   清光緒二十二年刻本一

    第七十册
尚書義考   二卷(清)戴震   撰   清光緒貴池劉氏刻聚學軒叢書本一
毛鄭詩考證   四卷   卷首一卷(清)戴震   撰   
                                 清乾隆四十二年微波榭刻戴氏遺書本二〇七
聲韻考   四卷(清)戴震   撰   清乾隆孔繼涵刻微波榭叢書本四〇九

    第七十一册
聲類表   九卷   首一卷(清)戴震   撰   清乾隆四十四年孔繼涵刻微波榭叢書本一
孟子字義疏證   三卷(清)戴震   撰   清乾隆孔氏刻微波榭叢書本一九三
中庸補注   一卷(清)戴震   撰   清戴氏長留閣抄本三六五
經考   五卷(清)戴震   撰   清李文藻家抄本四一七

    第七十二册
方言疏證   十三卷(清)戴震   撰   清乾隆孔繼涵刻微波榭叢書本一
續方言   二卷(清)戴震   撰   民國二十五年安徽叢書編印處刊本三六七
考工記圖   二卷(清)戴震   撰   清乾隆河間紀氏閲微草堂刻本三九九

    第七十三册
深衣解   一卷(清)戴震   撰   清稿本一
杲溪詩經補注   二卷(清)戴震   撰   叢書集成本二七
水地記   三卷(清)戴震   撰   清乾隆四十二年孔繼涵家抄本一〇一
原善   三卷   緒言   三卷(清)戴震   撰   清刻本三八九

    第七十四册
勾股割圓記   三卷(清)戴震   撰   清乾隆孔繼涵刻微波榭叢書本一
準望簡法   一卷   割圜弧矢補論   一卷   勾股割圜全義圖   一卷
            方圜比例數表   一卷(清)戴震   撰   抄本一七三
屈原賦戴氏注   七卷   通釋   二卷   音義   三卷(清)戴震   注   清乾隆刻本一九一

    第七十五册
戴東原集   十二卷   覆校札記   一卷(清)戴震   撰   段玉裁   撰   札記   
                            清乾隆五十七年經韻樓刻本一
    第七十六册    
戴東原先生年譜   一卷(清)戴震   撰   段玉裁   編   清乾隆五十七年重刻本一
禹貢三江考   三卷(清)程瑤田   撰   清嘉慶刻通藝録本九七
宗法小記   一卷(清)程瑤田   撰   清嘉慶刻通藝録本二六三

    第七十七册
儀禮喪服文足徵記   十卷(清) 程瑤田   撰   清嘉慶刻通藝録本一

    第七十八册
考工創物小記   八卷(清)程瑤田   撰   清嘉慶刻通藝録本一

    第七十九册
磬析古義   一卷(清)程瑤田   撰   清嘉慶刻通藝録本一
溝洫疆理小   一卷(清)程瑤田   撰   清嘉慶刻通藝録本七七
論學小記   二卷(清 )程瑤田   撰   清嘉慶刻通藝録本二一九
釋草小記   二卷(清)程瑤田   撰   清嘉慶八年刻通藝録本三七三
    第八十册
九勢碎事   一卷(清)程瑤田   撰   清嘉慶刻通藝録本一
釋蟲小記   一卷(清)程瑤田   撰   清嘉慶八年刻通藝録本三五
樂器三事能言   一卷(清)程瑤田   撰   清嘉慶刻通藝録本九一
果臝轉語記   一卷(清)程瑤田   撰   民國二十二年安徽叢書編印本二三一
程易疇先生年譜   一卷(清)程瑤田   撰    羅繼祖 編 
                                              民國二十三庫籍整理處石印本二六九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