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印谱汇编
¥
45000
¥
45000
全新
仅1件
作者萧乾父
出版社广陵书社
ISBN9787555413325
出版时间2019-09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45000元
上书时间2019-11-02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友十花樓詩存一卷,(清)曾瑛撰,,全1册
¥270.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小石詩鈔六卷補編一卷詩餘一卷鍼鸝山館詩草一卷,(清)曾諧著;(清)葉璋編次,,全4册
¥2715.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味義根齋詩稿一卷二集一卷,(清)董正揚撰,,全3册
¥2280.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六吉齋詩鈔五卷,(清)鮑作雨著,,全1册
¥1035.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庚申集一卷;仙樵吟稿一卷,(清)張元品著/(清)吳觀周撰,,全1册
¥615.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脂雪軒詩鈔五卷,(清)胡玠著,,全2册
¥1515.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墨緣室合刊(秋容閣詩稿一卷;脂學樓初稿一卷),詳見子目,,全2册
¥1515.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蓀湖山房詩草一卷,(清)王書升撰,,全1册
¥540.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太霞山館詩鈔不分卷,(清)董斿著,,全1册
¥930.0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序
《歷代印譜彙編》收録明清時期中國本土以及日本地區的印譜文獻,其中明代印譜廿一種,清代卅九種,日本印譜卅一種,統共九十一種。全編涵蓋了明清以來最重要的印譜文獻,如《集古印譜》《飛鴻堂印譜》《學山堂印存》《小石山房印苑》,以及稀見文獻《何雪漁印本》等。日本印譜即和印文獻,係在國内首次結集,規模宏大,涵蓋寶曆、寬政、文化、天保、安政、萬延、明治等各個時期。
中國印學的發展到明代中後期開始出現文人印,文人印區别于官印或官家賜予的私印,文人印屬于私人所造和持有的印,印文的内容也得到了空前的去約束化,可以是任何内容。篆刻一門進而爆發,成爲詩歌、書法、繪畫之外一個新的藝術品類,即篆刻,從而發展出印學。印人篆印,除了印本身,印蜕也可以收集起來製作成書,印譜便産生了。集古印譜則收集古代印,由印蜕製作成印譜,供人學習把玩。
通常,『文何』爲文人印的嚆矢,文指文彭,何指何震,二人交遊,應該説在師友之間,亦師亦友。就影響而言,何震在當時以及對後世的影響在文彭之上。因爲文彭不曾親自奏刀,只是設計,請匠人代爲操刀,而何震是自己篆刻,周亮工《印人傳》説他携數寸鐵,出遊邊塞,所到之處,『于是主臣盡交蒯緱,遍歷諸邊塞,大將軍而下,皆以得一印爲榮,橐金且滿,復歸秣陵(南京舊稱)』。除了獲得名聲,還有不菲收入,説明印的交易已經産生,與字畫一類相同,已經成爲一種可交易的藝術品。但文人印也有一定規矩,並非來者不拒,不稱心者一般不動刀,這與其標舉的文人印標準有關。
明代印學的崛起表現在對篆刻美學的總結和探索,于是編纂了爲數不少的古代印譜,這個『古代』,基本以秦漢作爲最古,也以秦漢印作爲準則,至少明代篆刻已將秦漢印作爲最高準則,所謂『一燈繼秦漢』就是這種美學觀念的概括,通過明代印人的實踐和文獻的編纂,印統、印史、印則形成。當時文獻不足以涉獵先秦出土文獻,以秦漢印作爲最高準則也是可以理解的。本編所收明代印譜廿一種能夠反映明人的印學成就。
甲申之後,步入清代,篆刻發展仍以江南爲盛,以長江下游中心城市爲主,旁及沿海城市,南以閩地爲最,北以山東爲最。清代印學一般認爲是流派印的鼎盛時期,而實際上流派印仍然濫觴于明代。因爲篆刻之學仍然屬于私學,不經教授,私自操刀,没有師承和家學傳統也很難成器。
流派印開始從秦漢印的鐵律中求變,不惟以繆篆入印,還探索以小篆、大篆、隸意入印,提出印外求印、印從書出等美學思想。作爲文人印,其基本準則是表現性情,是儒釋道修行之學的一部分,更是人生哲學的一部分。文人印追求雅,印學中的高貴品格即德性,同時也是詩學的衍生。丁敬、蔣仁便是這種追求的代表人物。丁敬本是一個地位較低的賣酒翁,但在同行中享有崇高地位,因爲他的行爲舉止頗具魏晋名士風骨。這點似乎也繼承了何震。何震信服釋老,但又是一個散僧,門客無數,整日大宴天下,喝酒喝到死,臨了還是朋友借錢抬出去埋了。
清代印學當以西泠八家爲圭臬,其中又以丁敬爲翹楚。其實,他們各有可取之處。有的講究刀法,有的講究布局和設計,以個人禀賦而定。八家之外,還有徽派和浙派的争鋒。孤峰突起的是鄧石如、吴讓之、趙之謙三人,三人比之八家的印風,更爲大膽,已經脱出一燈繼秦漢的鐵律,對後世影響深遠。徐三庚、黄牧甫,也是這個時期重要人物。而真正的彪炳千古的一代宗師呼之欲出,這個人就是吴昌碩。缶翁不但繼承了秦漢印,也反了秦漢印規矩,他長驅直入獵碣文字,即石鼓文,一掃前人規矩,樹立自己滄海横流、厚重雄强的風格,終成一代宗師,奠之于清季和民國初年,價重雞林,遠播東瀛。嗣後可以抗衡的唯有齊白石一人而已,白石老人的印革去各種束縛,純以單刀,一畫開天。正如苦瓜和尚所謂一筆乃萬筆,一法乃萬法。這時的印學已經步入新時期,不惟江南爲盛,氣候北上。以金文入印者有之,以楷書入印者有之,以外國文字入印者亦有之,印學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經過四百年的發展,文人印經歷了濫觴、復古、創新的道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審美,涌現了無數大家。
光就篆刻而言,本是一門十分古老博大、源遠流長的學問,它和文字、書法、繪畫、鼎彝、碑刻、摩崖、官印、民間刻寫以及哲學思想的發展密切相關,如果以風格而論,至少可以分爲上古至先秦、秦漢、明清幾個大的時期。唯明清文人印使篆刻一門上升到私人生活的藝術行爲,因此脱離其原有的軌跡,成爲一種能夠普及的藝術。
彼邦日本印學(和印,主要指文人印)的發展要晚很多,因爲明朝覆亡,遺民東渡,開始傳播文人印學,文獻記載最早在日本傳播印學的是獨立和心越二位禪師。二人史料不詳,只有吉光片羽。《和漢印人傳》(又名《和漢鐵筆家小傳》)載:『心越禪師,名興,字東皋,號兆隱,明國人,寬永中歸化。水户住,明治卅年迄二百七十五年。』獨立禪師則是康熙時期人物,俗姓戴,字笠,號曼公,日本篆刻家梅舒適撰文道:『明朝滅亡到清康熙時期,大批移民從中國亡命長崎,中國文化亦隨之帶入日本,也傳入了篆刻趣味。首先是戴笠(曼公),隨從隱元禪師得度,改名性易,字獨立,其他黄檗禪僧也兼備篆刻趣味,我們看隱元、木庵、即非、高泉的書法用印,都帶有明風。我對默子如定還不甚瞭解,只知他是興福寺第二代,黄檗僧以此人爲篆刻之祖。獨立門下有日本人深見氏的高玄岱,實際上是明人的後代。與榊原篁洲交往親密的篁洲的弟子池永道雲(池永一峰)繼承了篆刻技法。較獨立晚二十年,明人心越受澄一禪師邀請來日,聘爲光國。心越號東皋,浙江人,浜村大澥的《晚悔堂印譜》也刊有心越的自刻印,此外還有今井順齋、池永一峰、細井廣澤、細井九皋、松下烏石、三井親和等人。』獨立和心越二位禪師的東渡,對日本印學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他們的弟子便是日本篆刻發展爲流派的舵主。江户時期的日本印學尚屬草創時期,字法和刀法均不成熟,這個時期以高芙蓉爲佼佼者。隨着中國篆刻字典、碑版法帖的紹介和流入,以及清人印學的進入,日本篆刻才進入一個風起雲涌的時代。日本篆刻家除了用石料,還擅長在木質章料上表現其獨特印風。而中國篆刻在明代采用石料是篆刻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式的轉折。本編收録和印文獻卅一種,讀者大致可以管窺日本印學的成就。
中國印譜文獻汗牛充棟,機構與藏家均有整理出版,而本編所輯在各類文獻中規模宏大,且兼及和人印譜,在國内尚屬首次,反映了文人印印學發展的實際,可以爲廣大篆刻愛好者參考使用。
蕭乾父
二〇一九年穀雨前後于宋莊
總目録
第一册
集古印譜 六卷 明 王常 編 明 顧從德 校 明萬曆三年顧氏芸閣本一
第二册
集古印藪 四卷 明 王常 編 明 顧從德 校 明萬曆三年顧氏芸閣朱印本一
第三册
古今印則 明 程遠 摹選 明 項夢原 校正 明萬曆十三年本一
古今印則 明 程遠 摹選 明萬曆項氏宛委堂刻本一一一
古今印則 明 程遠 摹選 明 項夢原 校正 明萬曆本三三一
第四册
集古印正 五卷 明 甘暘 摹輯 明萬曆二十四年本一
第五册—第六册
秦漢印統 八卷 明 羅王常 編 明 吴元維 校 明萬曆三十四年新都吴氏樹滋堂刊朱印本一
第七册
集古印範 四卷 明 潘雲杰 輯 明萬曆三十五年本一
秦漢印範 六卷(存卷一 卷四 卷五 卷六) 明 楊當時等 摹篆 明 潘雲杰等 編輯 明萬曆三十五年本三五一
第八册
印雋 四卷 明 梁袠 篆刻 明 汪道會等 校 明萬曆三十八年本一
承清館印譜 初集續集 各一卷 明 張灝 輯 明萬曆間鈐印刻本一六五
文昌帝君陰騭文印譜 明 何震 編 明萬曆本三七一
第九册
印史 五卷 明 何通 撰 明天啓本一
第十册
石鼓齋印鼎 九卷 明 余藻 篆刻 明 吴彬 校訂 明崇禎元年本一
第十一册
翰苑印林 四卷 明 吴日章 編 明崇禎七年本一
酣古集 四卷 明 蘇曉 黄宸 編 明崇禎九年本二四五
第十二册—第十三册
學山堂印譜 八卷 附學山記 紀遊 學山題詠 明 張灝 輯 明崇禎鈐印本一
第十四册
胡氏印存初集 四卷 明 胡正言 篆刻 清順治四年十竹齋鈐印本一
許氏説篆 三卷 清 許容 編 清康熙十四年新鐫師古齋刊本二四七
第十五册
谷園印譜 二卷 清 許容 篆刻 清 胡介祉 輯 清康熙十九年本一
谷園印譜 六卷 清 許容 篆刻 清 胡介祉 輯 清康熙十九年刻 二十五年續刻 雍正元年再續刻鈐印本一一三
第十六册
立雪齋印譜 四卷 明 程大年 摹 清康熙四十年本一
印學集成 清 李鏞 編 清康熙六十一年本三一一
第十七册
秋閑戲銕 十卷 清 嚴乘 摹 卷九 卷十 羅公權 續 清雍正四年本一
第十八册
珍珠船印譜 二集 清 金一疇 篆刻 清雍正八年本一
趙凡夫先生印譜 十二卷 明 趙宦光 摹印 清 章宗閔 輯 清乾隆十年本一一一
第十九册
醉愛居印賞 清 王睿章 篆刻 清乾隆二十一年本一
秋水園印譜 清 陳鍊 篆刻 清 張維霑 校 清乾隆二十六年本一○五
超然樓印賞 八卷 清 陳錬 摹印 清 盛宜梧 輯 清乾隆二十八年半園刊本一五一
第二十册
古今印萃 四卷 清 殳洪 輯 清乾隆四十年卷石山房本一
松筠桐蔭館印譜 四卷 清 郭偉勣 摹輯 清乾隆四十三年本二四三
第二十一册
抱經樓日課編 四卷 清 盧登焯 輯 清乾隆四十六年抱經樓刊本一
松雪堂印萃 清 郭啓翼 篆刻 清乾隆五十年本一七三
梅里古印譜 二卷 清 錢莪 集 清乾隆六十年本二五三
第二十二册—第二十四册
飛鴻堂印譜 五集四十卷 清 汪啓淑 鑒藏 清乾隆本一
第二十五册
銅皷書堂藏印 清 查篆仙 輯 清 查禮 鑒定 清嘉慶四年本一
第二十六册
雲峰書屋集印譜 六卷 清 趙錫綬 輯 清嘉慶九年潤德堂本一
第二十七册
汲古堂印譜 十二卷 清 王潤翰 輯 清嘉慶二十二年本一
壽鼎齋印存 清 齊彦槐 編 清婺源齊氏壽鼎齋鈐印本三三三
問奇亭印譜 清 陸廷槐 輯 清嘉慶鈐印本三九五
第二十八册
對山印稿 清 楊燮 輯 清道光六年本一
試篆存稿 八卷 清 黄鵷 輯 清道光二十七年求是齋鈐印本四三九
第二十九册
雨樓印譜 清 范雨樓 輯 清道光三十年本一
强勉齋印譜 清 曹世模 輯 清道光本一四七
孫氏養正樓印存(一)卷一 清 孟介臣 篆刻 清 孫阜昌 鑒藏 清道光本二八五
第三十册
孫氏養正樓印存(二)卷二至卷六 清 孟介臣 篆刻 清 孫阜昌 鑒藏 清道光本一
第三十一册
顧氏藝海樓藏印款紐拓本 清 顧沅 輯 清道光本一
吉金齋古銅印譜 六卷 清 何昆玉 輯 清 吴大澂 鑒定 清同治九年本一五一
秋水軒印存 四卷 清 江湄 輯 清同治十年本四五三
第三十二册
酣古集印譜 明 蘇曉 黄宸 編 明治六年日本長崎永昌堂刊本一
行素草堂集古印存 清 朱記榮 輯 清光緒九年本三七五
第三十三册—第三十五册
續齊魯古印攈 十六卷 清 郭申堂 輯 清光緒十八年鈐印本一
第三十六册
百舉齋印譜 清 何昆玉 輯 清光緒二十一年本一
師讓盦漢銅印存 清 丁丙 輯 清光緒二十七年本四三三
第三十七册
小石山房印苑 十二卷 清 顧湘 輯 清光緒三十年仲春月海虞顧氏刊本一
學山堂印存 四卷 清 顧湘 輯 清光緒三十年仲春月海虞顧氏刊本四一五
第三十八册—第三十九册
福盦藏印 六集 清 王禔 輯 清光緒三十二年本一
第四十册
十八羅漢尊名古磚印玩 清 俞鴻順 輯 清光緒三十三年本一
蒼莽獨立樓印選 清 金節盦 篆刻 清 孫思敬 輯 清光緒鈐印本二一
溆園秦漢印譜 四卷 清 元和楊氏 藏 清光緒鈐印本一二一
缶翁印存 清 吴昌碩 輯 清光緒二十一年杭州西泠印社潛泉印叢鈐印本四四一
第四十一册
麋研齋印存 清 王禔 篆刻 民國二十五年本一
第四十二册
麋研齋印稾 清 王禔 篆刻 民國二十五年本一
御鈢譜 清 金梁 輯 民國本一二九
古印屏風 明 蘇曉 輯 清光緒間摹印本一五一
二程印譜 二卷 明 程遠 程大年 篆 日本國 源常德 摹 寶曆十三年本一八七
孝經印譜 日本國 源家久 輯 寬政元年遊焉館高取侯鈐印本二三五
仁齋伊藤家一門印影 日本國 伊藤維楨等 輯 德川時期鈐印本三八一
第四十三册
奇勝堂印譜 三卷 日本國 細井九皐 輯 寶曆八年本一
金石遺文 日本國 藤貞幹 輯一一五
山陽先生印譜 寬政十二年本一七七
岡田桑里印譜 文化十三年本一九七
水石堂印譜 二卷 日本國 壬生璞 輯 天保十四年本二五九
天瓢齋書畫落款譜 日本國 天瓢主人 輯 安政四年天瓢齋藏本三○七
博愛堂集古印譜 日本國 長谷川延年 輯 萬延一年本三六三
松香館印譜 日本國 佐藤硯湖 輯四○五
第四十四册
平安紀念印集 日本國 平野久右衛門 編輯 明治二十八年印本一
藏書印譜 日本國 春城 輯 明治四十一年本二五五
第四十五册
江上印集 七卷(存卷二至卷七) 明治四十四年本一
金石游戲 (存卷二) 日本國 市島謙吉 輯一八五
天隨印譜 日本國 久保天隨 輯二二三
天隨印譜 日本國 久保天隨 輯三七五
秋碧印谱 日本國 久保天隨 輯四二九
天隨印譜 日本國 久保天隨 輯四五九
印粹 日本國 菊池晋 輯五六七
第四十六册
紅霞山房印賞 六卷一
第四十七册
鴻爪印譜一
群鴻留爪四三
半迂印譜(云煙過眼四册 群鴻留爪一册 心經印譜一册) 日本國 吉田半迂 輯一○五
第四十八册
守山候賴寬印譜一
龍蛇帖二○一
舊藩印鑒三○七
第四十九册
白眼居士印譜一
白鶴園印譜 三卷七九
絲印譜一六三
古鐵山房印譜 二卷一八九
博山居印譜二三五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